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計劃

精選數學教學計劃範文合集3篇

日子如同白駒過隙,不經意間,又將開始安排今後的教學工作了,何不趕緊爲即將開展的教學工作做一個計劃呢?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對這個教學計劃很是頭疼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數學教學計劃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數學教學計劃範文合集3篇

數學教學計劃 篇1

一.本學期教研指導思想和目的要求:

在學校教學工作指導思想的前提下,大力推進課改工作,遵循學校發展目標,深入開展課堂教學研究,強化質量意識,規範、務實、創新做好各項工作。充分發揮教研組的作用,探討更有效的工作方法,緊緊圍繞學校對教學工作的要求,積極地、認真地開展工作,力求教科研工作效益的最大化。

二.本學期主要教研內容和日程安排:

1、積極配合和落實學校,教務處的各項工作,抓好教學常規。

2、全面實施主體參與教學模式,實施有效教學。

3、 加強備課組建設,充分發揮備課組的作用。注重相互協作,資源共享。

4、 認真做好新老教師的結對子工作,加強對年輕教師的培養。老教師應從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對新教師進行指導幫助,使他們能迅速地熟悉教育教學工作,並能成爲教學能手,教學骨幹。

5、 進一步對高一課改的調查和研究,及時總結交流課改經驗,針對有些問題:內容多,課時不夠,習題難,學生做不了等,組織教師們進行研究,切實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6、 強化高三複習教學質量意識,認真協助高三數學教學工作。

7、積極進行選修校本建設和作業活頁的開發。

8、積極教科研工作,組織學校數學教師認真學習研討有關專業內容,積極參加各項培訓。要求每位教師積極撰寫教育教學論文。重視試題研究,定期組織教學情況和學情分析。

9、認真組織開展開示範課,觀摩課,評優課等公開課活動,認真組織聽課評課活動。全面提升組內整體業務水平和教學水平。

10、具體活動計劃表:

三、主 要 工 作 內 容

九 月 份

1、 教研主題:如何進行選修課程校本開發

2、選修校本課程安排

高一:初高中銜接教材 楊新卡

高中數學趣味選講 邱殿清

高二:培優(培養數學尖子生) 古象菊

補差 楊明書

高三:培優(培養會考a,b類生)盛金兵

補差 林秀芬

十 月 份

1、組內公開課活動(第4,6周)

高一: 對數與對數運算 楊新卡

對數函數及其性質 邱殿清

高二: 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 楊明書

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 林秀芬

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 古象菊

高三 平面向量的數量積與應用 盛金兵

基本不等式 劉培東

2、教研主題: 評課(選2名老師參加校級公開課)

十一月份

1、 高二數學知識競賽 第9周

2、 高一作業本訂正情況評比 第13周

3、教研主題:期中質量分析

十二月份

1、高二數學知識競賽 第15周

2、 教研主題:如何把握教學進度,提高教學質量

元 月 份

1、把關高三數學會考前的邊緣生,對他們進行課外輔導

2、 教研主題:期未複習工作

數學教學計劃 篇2

一、班級情況分析:

本學期一年級(x)班xx人、一(x)班xx人,這些學生大部分是上過幼兒班。他們天真可愛,活潑調皮。開學初,經過和學生初步接觸瞭解,這些學生由於常規訓練少,一些起碼的常規知識都不懂,他們還像在幼兒班一樣沒有任何約束,想來就來,要走就走,上課時亂走亂動。本學期施行的實驗教材,主要是開拓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的想象。因此,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思維的開拓,創新能力的培養,使他們每一個人都成爲一名優秀的學生。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準備課、位置、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 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錶、20以內的進位加法,用數學,數學實踐活動。

三、教學重、難點

這一冊的重點教學內容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一般總稱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是小學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四、教學目標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會寫0-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依據加、減法的含義和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 <”,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6、透過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認識“上、下”、“前、後”、“左、右”的基本含義,會用“上、下”、“前、後”、“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7、初步認識鐘錶,會認識整時和半時。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透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五、教學措施

1、看重學生的經驗和體驗,依據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知識設計活動內容和學習素材。

(1)注意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爲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活動情境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構建有關的數學知識。

(2)儘量選擇、設計現實的、開放式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透過活動,積極思考、相互交流,體會數學知識的含義。

(3)讓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用數學的樂趣。

(4)設計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

(5)聯繫兒童實際、依據學生特點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2、看重對數概念的理解,讓學生體會數可以用來表示和交流,建立數感。

3、計算教學應體現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採用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4、依據兒童生活特點,從感必經驗出發直觀認識立體和平面圖形,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5、透過“用數學”的教學,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的能力。

6、設計安排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實踐活動,注意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

7、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教學方法應體現開放性和創造性。組織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儘量注意使創設的情境爲探索數學問題提供豐富的素材或資訊。

8、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和學具。

數學教學計劃 篇3

(一)教學內容分析

這節課是北師大版數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基本平面圖形第五節內容。這是新教材改版之後出現的一節內容,是幾何部分初步知識,包括了多邊形和圓的兩部分內容,本部分內容較少、較簡單。而探索多邊形對角線的.總條數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因此採用觀察、歸納、推理、驗證的過程,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對現實圖形的探索活動中去。多邊形部分主要是對之前所學過知識的一個歸納總結,而圓的初步認識這部分內容是爲九年級的後續學習做鋪墊。

(二)學情分析

認知基礎:本節課是一節平面圖形識別課,由於學生在小學已認識了許多平面圖形,本節課難度不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簡單的已知事實出發,先讓學生學會簡單的推理.

活動經驗基礎:

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積累了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他們將會進一步積累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時在活動中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情感與態度,具備了初步的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在具體情境中認識多邊形、正多邊形、圓、扇形;能根據扇形和圓的關係求扇形的圓心角的度數。

2、過程與方法:

經歷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圖形的過程,感受圖形世界的豐富多彩。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豐富的活動中發展學生有條理的思考和表達能力。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經歷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圖形的過程,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多邊形扇形。

難點:探索分割平面圖形的一些規律,感受圖形世界的豐富圖形,養成把數學應用於生活實際問題的習慣。

(五)教法與學法

教法:類比、合作交流法

學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走進情景,啓動思維

內容:利用多媒體展示生活中的圖片,請同學們觀察,你發現了哪些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

設計意圖:?透過漂亮的圖片開頭,馬上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動腦的慾望,激發學生的思維,也充分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二、自主學習、獲取新知

內容:

1、先獨立閱讀課本122頁內容,然後小組交流.

(1)說說哪些圖形是多邊形.

(2)試着說說多邊形的定義,及對角線的概念.

(3)指出圖4-22多邊形的邊、角、對角線。

2、先獨立閱讀課本123-124頁內容,然後小組交流.

(1)試着畫一個圓.

(2)試着說說圓的定義,圓心、半徑、圓心角、圓弧的概念.

設計意圖:透過讓學生自學的方式來學習本節課的知識,既能夠開發學生動腦的能力,又能很好的完成知識記憶的目標,使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感受知識的產生過程,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當堂檢測:

內容:

1、從十邊形的某個頂點出發,連出的對角線的條數是多少?

2、過某個多邊形一個頂點的所有對角線,將這個多邊形分成5個三角形,這個多邊形是幾邊形?

3、若點P在多邊形的一條邊上(不是頂點),再將點P與n邊形各頂點連接起來,可將多邊形分割成多少個三角形?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練習題,分了不同的層次,這樣會盡量照顧到所有的學生,是學習吃力的學生也能參與到學習中來,體現自己的價值,同時又讓優等生在知識方面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和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