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600字(通用6篇)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黃山奇石》教學反思600字(通用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600字(通用6篇)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1

小學生的思維最初是具體形象、動作和原有知識緊密相連的。而後才逐步轉化爲大腦的內部運動。根據學生的這一思維方式,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透過看圖和模擬表演來創設想像思維的情境,引導學生掌握想象思維的方法,比如講授《黃山奇石》時,圖中的“猴子”指的是什麼?“海”又指的是什麼?

學生很快發現,“猴子”是指山頂上想猴子的一塊巨石;“海”是指山間像翻滾的波浪一樣的雲霧。顯然人們把這兩種景象融爲一體,稱爲“猴子觀海”。

這本身已充滿了想象的色彩,接着我又讓學生細讀重點句,從中找出“抱着”“蹲”“望”這些描寫動態的詞語,以及“一動不動”這個描寫靜態的詞語,品味想象的意境。這是我讓學生結合看圖,自己描述看到的景象。有的說:“這隻蹲在山頂上的猴子被翻滾的雲海驚呆了。”有的說:“這隻猴子被眼前的雲海嚇壞了。”還有的說:“這隻猴子望着翻滾的雲海在沉思。”

這是我抓注時機,讓學生將自己看到、想到的情景進行即興表演,把圖中景物,由語言變爲動作。以此激發興趣,強化想象思維。在此基礎上,我透過談話進一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如果這不是一隻石猴,而是一隻真猴,面對翻滾的雲海,它會想到什麼?”

這是課堂立刻活躍起來,有的說:“它會想,我要是孫悟空踏着雲彩飛過去見觀世音有多好。”有的說:“我要是會游泳,跳下去遊個痛快。”還有的說:“我要是長出翅膀,飛到對岸去該多好!”……就這樣,我引導學生從觀察入手,創設了想象思維的氛圍,最中使學生的思維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2

《黃山奇石》是一篇寫景的文章,課文描繪了黃山奇石之神奇,景色之秀麗,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讚美之情。文章構思清晰,意境優美,想象豐富,情趣橫生,給人以美的享受和薰陶。

在《黃山奇石》一課的教學中,我不但引導學生讀文、看圖、想象黃山"四絕"的幾個鏡頭,使學生感受到了黃山奇石所具有的獨特的美,明白了黃山奇石尤其吸引中外遊客的原因,同時也使產生了進一步瞭解與欣賞奇石的強烈願望,帶着濃厚的興趣步入對新知識的探索。

而且在教學中還創設好一定的活動情境,使課堂教學處於和諧、融洽、興趣盎然的氣氛中。我特別注意學生的誦讀。在課堂上首先讓學生範讀,然後用“誰能比他讀得好”引起學生比一比的興趣,激發讀的動力,還用配樂讀以及齊讀等的方式,以優美的旋律感染學生,以悅耳的聲音打動學生,以動人的感情激勵學生,使他們躍躍欲試,急於參與,急於體驗,急於模仿,達到了讓學生“想讀”的目的。

我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在教學中,我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進行交流討論以及表達自己的意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有了足夠的時間來進行自主學習,小組交流學習以及把自己獨到的意見、理解在全體學生面前表達出來,讓學生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也能讓每一位學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對學生以後的學習有很大的激勵。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使我更加深深地體會到:要讓學生重感悟。那就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地去想象。不要把學生的思維圈在一個固定的範圍裏。

要相信、尊重、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把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思考留給學生。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3

《黃山奇石》以景點介紹的方式描繪了黃山石的“奇”。在教學時,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採用激勵式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的學習,學生的合作爭勝意識被激發,因而課堂效果較好。

在文章感悟方面,我主要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本文的重點在於感受黃山石之“奇”,結合低年級思維、想象發展未完全,生活實際體驗不足等特點,我採取了直觀看圖的方法,透過收集的衆多黃山奇石圖先讓孩子在頭腦中形成對石“奇”的感嘆及震撼,再將這些感受融入聲音,從而讀出“奇”,讀出讚歎。

朗讀是學生個性化理解的體現,在朗讀中,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

在本課中我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用自己的體驗表達出對黃山石的感受,學生自己透過理解用邊讀邊做動作方式表達出來。我僅以觀衆的身份給予適當鼓勵性的評價,除此,我還讓其他孩子作小評委,給予點評,透過這個環節讓其他的孩子在細心聆聽中積極調動思維。

本課也有許多不足之處。本文在練習生字詞方面,訓練較少,組詞練習上缺少訓練,低年級的教學要求是一字組多詞,透過組詞促進學生對詞語的理解,由於剛接班時間不長,學生課堂聽講效果不是很好,時間比較緊張。

對此方面有所忽視,導致課堂作業完成不理想,低年級生活知識貧乏,組詞教師應予以適當的引導、補充,針對本班弱點今後加強拼寫,發音、組詞環節的設計,時間比重也該隨時調整。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4

一、學生個體的朗讀效果的不到保證

語文課堂上,琅琅的讀書聲最美。讓學生在與文字一次次的朗讀中不斷加深體會,只有多讀才能使靜止的文字表現他的情感,讓文字成爲一幅幅鮮活的圖畫。

所以,教師在課堂中的示範是非常必要的。由於學生之前未接觸此類文章,和以前所形成的朗讀的陋習。所以,造成了班級中學生朗讀水平下降。

二、對學生的引導不夠味

相當多的學生能讀通順,但讀不出感情,只一味的讓學生一遍一遍按自己的意思去讀,不考慮,學生是否能理解感悟,不做具體的引導,點撥,也是徒勞。這裏就要求教師掌握豐富有趣的教學手段,如:讓學生們自己表演一下,文中出現的景觀。使文中的客觀文字,變的豐富真實,同時,也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必要的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讓學生對“景”瞭然於心。否則,很難達到好的學習效果。

三、對識字教學的時間不夠

由於本課出現的“我會認”的生字較多。對學生的掌握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中,所花的時間也相應的加長。當把這些我會認的字記熟後,在帶入課文中就好學多了,而對於要求“我會寫”的.生字,還是用來示範寫。

請同學演板,共同觀察,糾錯而獲得正確規範的字型方式爲主。寫字教學中,突出相同結構的字的這個重點。發揮學生主體性,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

當然,世上本無完好無缺的課,比如,學生對黃山山石“奇”理解還不夠透徹。對打比方的句式也不夠了解,時間關係,課後的生字學習批改指導未完成,但只要每堂課學生都有收穫,那就是一堂成功的課。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5

《黃山奇石》這篇課文是10月份師傅來聽課,我認真準備的一堂課。

我從問題:黃山奇石“奇”在哪裏入手,引導着學生邊看圖片,邊學文章,首先介紹的是“仙桃石”,引導學生觀察圖片,猜一猜它的名字和理由,接着讓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仙桃石”的句子,引導他們讀一讀,抓住這裏的動詞“飛”、“落”,再次引導他們朗讀,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文筆之美,體會比喻句。在教授“猴子觀海”是也是引導學生找出描寫“猴子觀海”的句子,抓住關鍵性的動詞,並朗讀。

在講授完“仙桃石”和“猴子觀海”後,引導學生髮現作者敘寫的規律:“仙桃石”是先寫名字,再寫出它的樣子和所處的位置,而“猴子觀海”是先寫出石頭的樣子和所處的位置,最後再寫出它的名字。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讀接下來的兩個自然段,並說說是否也發現類似的規律。這一環節是爲學生仿寫訓練做準備的,很有必要。

在教授接下來的兩段時,我也是採用抓關鍵動詞和朗讀相結合的方法,學生樂在其中。在回顧全文時,創設情境,讓學生當小導遊,給遊人介紹黃山的奇石,鍛鍊他們的表達能力和複述課文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學生也能說出黃山奇石到底“奇”在哪裏?

最後還想學生展示了“天狗望月”、“仙女彈琴”、“獅子搶球”的圖片,並引導學生模仿文中描寫奇石的方法,抓住一些關鍵的動詞,用上“好像”等詞語來仿寫“仙女彈琴”。當然我也出示了一些提示,孩子們在思考後都動筆寫了起來,他們寫得都很棒,在意料之外。這堂課也獲得了師傅的肯定。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6

上課伊始,我便吊起學生的胃口,先請去過黃山的學生介紹他對黃山的印象,我又補充介紹了著名的“黃山四絕”,使學生們一下子就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慾望,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本節課我以朗讀作爲重點,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我注意保持了對話雙方的平等意識。比如,師生共同探討怎樣有感情地讀,怎樣背得快,都是老師與學生共同商討,解決問題,只有這樣,學生纔會成爲學習的主人。

我讓學生透過模擬“仙桃”飛來的情境,突出“飛”字和“落”字,學生做着動作便很容易理解了課文。還請小朋友上臺表演“猴子觀海”,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突出“猴子觀海”的幾個動詞“抱”、“蹲”、“望”,這正是理解文章的重點。只有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朗讀指導,學生纔會真正領會其中的意境。

在學生有了一些語言積累後,我進行了想象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透過提問來激發他們的思維。比如:什麼樣的獅子?怎麼搶?搶什麼樣的球?又透過自選題材,獨立發揮想象,對課文內容進行續編。比如:仙女彈琴,讓學生根據這個題目,自己展開想象,仿照課文編成一段話。

經過這樣層層深入的反覆強化訓練。學生逐步掌握了想象的方法與步驟,並且有了充分展開想象的條件,一段段充滿想象的描述應運而生。

有的學生寫道:“兩隻生龍活虎的大獅子,正在玩着雜技呢!”再比如:“一位漂亮的仙女,來到了凡間,正坐在平臺上,聚精會神地彈奏優美的歌曲。”學生們在輕鬆愉悅的學習中引發了情感的共鳴,思維得到了提升,也完成了語言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