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優秀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優秀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優秀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優秀的教學反思1

在教學前我準備了24個小正方體。上課時我告訴學生這些小正方體的體積是一立方厘米,那麼它的棱長是多少呢?學生答一釐米。接着我運用這些小正方體分別擺成不同長寬高的長方體,每擺出一個長方體,就讓學生觀察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再數出這些長方體各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的體積單位。它的體積是多少?並根據課本上的表格及時做好記錄。接着引導學生觀察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三個條件的積與數出來的小正方體的個數有什麼關係,然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找出長方體的體積的的計算方法。小組討論結束後,請代表發言,學生因爲在小組內已經進行了討論、驗證,直接就出了正確答案。然後師生共同把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歸納出來: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用字母表示:V=abh。接着,讓學生自己想一想正方體的體積應該怎樣計算?透過學生的回答,我趁機提醒學生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運用如此類推的方法引導學生歸納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

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他們是由認識平面圖形上升到認識立體圖形,是空間觀念的一次質的飛躍。當學生推匯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時,我直接出示了兩個立體圖形,讓學生運用公式求出他們的體積。透過實際觀察、操作等活動,學生清楚地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並能夠根據所給的已知條件正確地計算有關圖形的體積,引導學生進一步對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強化記憶。

教學時,我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會是什麼樣子呢?根據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來推斷,接着用推導長方體體積的辦法對自己的猜想進行驗證,使學生感到新知識不新、不難。實現平穩過渡,使學生樹立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信心。

本節課存在的問題:

1、如果讓學生自己準備學具,自己動手擺一擺,並觀察正方體的數量與體積的關係,讓學生更直觀的明白長乘寬來自一排擺了幾個,擺了幾排。

2、注意數學語言的準確性。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優秀的教學反思2

透過一段時間對微課的瞭解以及使用微課進行教學和指導學生運用微課進行學習和複習,我設計了一堂關於運用微課進行教學的展示課《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

我在網上搜來的成功微課運視頻,將長方體的形成過程,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面到體形象直觀的展示給學生,學生對長方體的體積的計算方法的學習興趣濃厚、理解起來簡單明瞭。在此基礎上,教學中進一步透過動畫引入正方體體積計算,學起來淺顯易懂。學完微課,我設計了師生透過解決“你學到了什麼”這一問題,在回顧交流中掌握了教學重點,透過解決“你還有哪些困惑”這個問題,師生在探索討論中突破了教學難點。經過課後檢測分析,教學效果特別不錯。

雖然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但透過展示課,我更進一步認識到怎樣運用微課才能使數學課堂教學更加有效,爲下 一步的改進提供真實有力地素材。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優秀的教學反思3

作爲僅有兩年教齡的新老師,我總感覺自己在教學方面存在很多的不足,但是具體有哪些不足,應該怎樣改正,我卻不是很清楚。這次磨課過程中,老師們給我提了很多寶貴的教學建議,很細緻也很有效,而且我自己也更注重自我反思了,讓我對自己的教學有了更深入的瞭解,明確了自己的不足和今後努力的`方向。

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這節課中,難點是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所以我把主要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怎樣順利地引導學生透過自己的實驗、觀察推匯出公式。第一次課中,因爲做完實驗沒有要求學生觀察、思考有什麼發現,大部分學生都沒能發現每排個數、排數、層數和長、寬、高對應的關係,所以公式的推導有點突兀;第二次課中,我吸取了之前的經驗,先叫學生觀察了,但是我引導學生說發現的時候,引導得不夠具體到位,學生不知道我的意圖,所以推導公式的過程顯得有些單薄;第三次課中,我把複習當中的數小正方體的個數計算長方體的體積這個內容的PPT課件改成了循序漸進的,先是出示一排,學生數完後,在此基礎上出示兩排的,引導學生說出“每排個數×排數=總個數”,最後出示三層的,引導學生說出“總個數=每排個數×排數×層數”這樣學生的思路非常清晰,對這個公式理解深刻,爲後面的教學打好基礎。而且學生的實驗和討論都很充分,所以公式推導得很順利。但是有點不足的是,我沒有分步驟及時板書,而是等到公式都出來後才板書,沒有體現課堂的生成資源。

在練習方面,第一次課我設計的練習大部分偏難,特別是最後一道練習,涉及容積的內容,應該在學習完容積之後才能做的`。而且我的設計大部分參考了《黃岡小狀元》裏面的練習類型,想着課堂上練習了,學生做當天的作業會比較順利,沒有考慮到這些練習是否應該在第一節新授課出現。透過這次的磨課,我以後設計練習的時候會更加註重練習與課程的緊密聯繫和練習的層次。

在學生的狀態方面,老師們反映學生回答問題和小組討論的積極性不高。我覺得問題在於我平時的教學習慣,比較少安排學生合作討論,而且對孩子們的評價比較單一,沒有及時鼓勵和獎勵。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會多運用小組合作討論的教學手段,對於積極發言的孩子除了口頭表揚,還要統計次數,及時獎勵。

在我個人教學狀態方面,第一次課用的班級不是我自己教的班級,但是我反而比較放得開,一是因爲第一次課的教學設計是完全由我自己設計的,二是因爲不知道自己的不足,無知者無畏吧,所以上得比較輕鬆。第一次課後,老師們給我提了很多很好的建議,我就儘量按照大家的建議修改自己的設計,但是結果卻適得其反。我上課的時候總想着自己這個時候應該做什麼,越想越緊張,反而上得不好。透過這次課,我明白了,對於大家的建議我要懂得取捨,要把它融入自己的教學設計,不能爲了採納建議而不管自己能不能利用好。另外,我覺得透過這次磨課,我開始學着放下自己的心理負擔,課前認真備課,課中投入教學,課後積極反思。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優秀的教學反思4

一、利用實際生活中的實物,引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實際應用,學生是在掌握了體積的概念和單位等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日常生活中常見幾何體來進行教學,如粉筆盒、課本和長方體的橡皮擦等實物,教學前教師可以先準備一立方厘米的正方體若干個,運用這些小正方體按小組分給學生,然後讓學生分小組進行擺成不同長寬高的長方體,再數出這些長方體各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的體積單位,接着引導學生找出自己擺成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再觀察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三個條件的積與數出來的小正方體的個數有什麼關係,然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找出長方體的體積的的計算方法。這時教師可以在每個小組中提問學生,你們找出的長方體的計算方法是怎樣的?你們是怎樣找出來的?在這提問中學生答對的教師要給予肯定,答錯的也要給予鼓勵,然後師生共同把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歸納出來: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用字母表示:V=abh。這樣教學,教師就把學生帶到了從實踐知識上升到理論知識,並找到解決問題的一般規律。另外,教師也可以用如此類推的方法引導學生歸納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

二、運用找到的規律,進行實際操作。

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他們是由認識平面圖形上升到認識立體圖形,是空間觀念的一次質的飛躍。然而此時,學生對立體的空間觀念還比較模糊,教師應特別注意到加強實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學生的動手操作,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加深對長方體和正方體計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學時,教師結合實際的教具,引導學生進一步對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的強化記憶,如粉筆盒的體積是多少?怎樣求它的體積?要求它的體積必須有哪些條件?(教師可以請幾個學生到講臺上實際量出粉筆盒的長寬高,並把這些條件板書在黑板上,讓全體學生進行計算粉筆盒的體積),當學生準確算出粉筆盒的體積後,教師話峯一轉,你們知道自己的數學課本的體積有多少嗎?你能求出數學課本的體積嗎?要求出數學課本的體積是多少?必須有哪些條件?你能找出這些條件嗎?下面請同學們求出自己數學課本的體積是多少?看誰做得又對又快。透過實際觀察、操作等活動,學生清楚地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並能夠根據所給的已知條件正確地計算有關圖形的體積,動手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優秀的教學反思5

本節課教學的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

課始,我出示了一個用蘿蔔做成的長方體(長3釐米、寬2釐米、高2釐米),引導學生討論:怎樣知道這個長方體的體積?學生受上節課的影響,很快想到了切分成一個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再數數。就得出了這個長方體的體積。

(一)首先創設無法在視覺上比較體積大小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想辦法解決,學生求知慾很高,想到了很多方法。採用一生的方法計算,在透過動手操作,擺擺、算算,讓學生自己探索,驗證方法的正確性與可行性,把求長方體的體積很自然地引入了求小正方體的個數,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最後藉助小組合作交流,經過歸納、推理,揭示出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公式的推導過程,是學生個人獨立思考的過程,是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學生對公式的來源、理解特別深刻,真正賦予知識的個人意義。

(二)我又請學生介紹數的方法,先數第一層的個數,再乘層數(相當於高),第一層也就是看看有幾行(相當於寬),每行有幾個(相當於長),這是全班學生的認可的最佳方法.緊接着讓學生擺,記錄.再討論交流發現出了體積公式。雖然這裏花費了很多的時間,以至於後面學生鞏固公式解決問題的時間很少,但我個人認爲還是值得的。學生在操作、交流的過程中不僅收穫了“公式”,更多的是思維得到了訓練,學習能力得到了培養。

(三)掌握了公式,就要實踐運用,讓學生感到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更讓他們感到成功的喜悅。掌握了長方體體積公式後,出示魔方,讓學生嘗試解決它的體積,透過動手量、算,自然地遷移和轉化到正方體體積計算公式。

(四)從課堂教學實踐看,本節課教學效果較好,充分體現了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觀念。教師爲學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廣闊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學得自主,學得快樂,並學有所獲。不但能做到較好的掌握課本知識,還能做到靈活的運用遷移和轉化的數學思想學習新知,既訓練了思維又培養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