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四年級下冊語文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2篇)

隨着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反思過去,是爲了以後。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四年級下冊語文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2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四年級下冊語文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2篇)

四年級下冊語文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1

這篇課文是一封信,是一個失去父親的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祕書長加利先生的信。在信中他回憶了兩年前父親因執行維護和平行動而犧牲的事,以及全家人的悲痛。孩子透過自己的經歷,提出“救救孩子們,要和平不要戰爭!”

課文寫得感人至深,雖然有一些詞語對於學生來說比較難懂,但是課文內容透過讀還是很容易理解的。

在上這篇課文前,我先把難懂的字詞解決了,然後讓學生以孩子的身份、同齡人的想法透過讀課文去了解:

(1)在這個孩子身上發生了一件什麼事?

(2)這件事對他和他的家人有什麼影響?

(3)他喊出了怎樣的呼聲?爲什麼他要喊出這樣的呼聲?

通讀這篇課文時,學生越讀越有感情,情緒自然而然地受到課文內容的感染,似乎一下子就能體會到孩子的傷和痛。學生還告訴我,不知道爲什麼自己越讀越有感情,其實很簡單,因爲這篇課文寫得非常真摯,況且喪失親人是我們人世間非常悲痛的事情,我們自然能產生共鳴,特別是課文中講到很多的細節:爸爸臨上飛機前與我們的承諾,我們如約等到的卻是爸爸的靈柩,以及染滿鮮血的征衣、手錶浸滿的凝固的血,這些我們一想起都是觸目驚心的,學生因此深受震撼,也非常同情失去父親的孩子——那是與他們幾乎同齡的人。所以,這篇課文主要是以讀帶講,以讀帶學,一邊講、一邊學中我們還不自覺地流下了我們同情、悲憤的眼淚。

四年級下冊語文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2

教學《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透過對兩課時的教學過程的回憶,自我總結一下,進行教學反思。

進行第一課時時,首先透過讓學生看戰區孩子們的悲慘生活,使其體會到戰爭給人類、尤其是給孩子帶來的災難,讓學生很快進入狀況帶着悲壯的心情來學習。透過自由朗讀課文、學生各抒己見、小組合作學習等幾個環節,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在體會感受深刻的句子時,讓學生自我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的度沒有把握太好,急於告訴學生答案,而沒有進一步給與提示使其自我思考得出答案。最後指導學生怎樣有感情朗讀課文,效果還算不錯。

進行第二課時時,由於教學時間設計不合理,以至於後面的內容無法按時完成。因爲這篇課文的一個重點是有感情朗讀課文,所以在這節課伊始,便點名讓四五個同學起來讀,用了大約10分鐘的時間,忽略了本屆課的教學重點是課文的7-10自然段、劃分文章層次及總結中心思想。由於時間浪費在朗讀上一課的內容上,本節課只講到劃分層次,佔用了下一節課的時間來完成本節應該完成的任務,實屬不該。

今後一定總結經驗,接受教訓。

最後感謝老師的寶貴意見!

四年級下冊語文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3

(一)、圖文結合,恰當把握感情基調。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和語文知識的融合。由於生活在和平而幸福環境中的孩子們對戰爭而言,是個有些遙遠的話題。因此,在設計這課時,我從聽覺到視覺,薰染學生對戰爭的認識:先是播放戰爭中令人揪心的槍聲,接着播放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悲慘、傷痛的畫面,讓學生在腦海烙下戰爭是無情的,是殘酷的印象,同時,在學生課前預習的基礎上,感受到戰爭中失去父母的孩子是多麼可憐。

特別是當大家看到畫面:作者捧着鮮花來到機場,接到的卻是爸爸那覆蓋着國旗的遺體,和聽到淒涼、哀怨的音樂,有了這些催化劑,更讓學生感悟、體驗小作者的內心世界。

(二)、用心去讀,引起心靈的共鳴

讀書,不是人在讀,而是心在讀,是心與心的交融,所以,要讓學生進入讀書之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鳴的火花。在閱讀教學中,我十分重視學生用“心”讀書,啓發學生融入角色,激勵學生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享受到審美的樂趣。教學“雷利的呼籲”部分,我引導學生把自已融入語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進行朗讀實踐。當學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語調來呼籲“要和平,不要戰爭”時,全班同學的情感達到了高潮,實現了與文字的對話。課上,正如我想象的那樣,學 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對文中感情的體會超出了我的預想,這也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閱讀教學中“讀”的好處。因此,我們不能爲教教材而教教材,應該更靈活的運用教材,爲教學所用,適當安排。

(三)、主動去品,悟出文中之意。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起地球。”課堂是學生的課堂,作爲老師,應把課堂主動權讓給學生,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意識到自已是真正意義上的主人。

在教學“和平之神並沒有永駐人間……”“世界並不太平……”這兩段話時,我首先讓學生交流課前觀看有關戰爭的新聞,然後我又播放了相關的圖片,談談自已的感想。他們在前面理解的基礎上,回答的語言讓我震驚,有的說:“我真的很憎恨那些發動戰爭的人,爲什麼不想想別人的利益?”有的說:“雷利的爸爸真的死了嗎?我覺得他永遠活在我們的心裏!我們要爲和平而努力!”還有的說:“戰爭威脅着所有人的生命,全人類要制止戰爭,維護和平!”……學生一個個激情高漲,義憤填膺,我深深地被他們感動着。

(四)、音樂渲情,情景交融,昇華文意。

教學中,我插入幾段一音樂,一段是雷利的爸爸的靈柩回來之時,一段是觀看戰爭的照片,一段是結束時。學生在音樂聲中,更能體會到悲哀與憤怒,並激發他們對和平的急切期盼。昇華了主題。

(五)、遺憾與不足

有人說:“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也留下了一些遺憾。

1、時間沒有把握好。

由於過於注重閱讀與感悟,所以在第一部分及雷利的爸爸是怎樣的一個人?用的時間太長,以至後面的有點敢,昇華情感部分草草結束。

2、教學語言不簡潔,問題太瑣碎

本來在設計教案時,決定在教學時,圍繞是爲什麼要呼籲?怎樣呼籲?這兩個問題,可是在教學中,可能由於經驗不足,所以課堂上出現了許多細碎的問題,我想這可能也是時間到而沒有上完的原因之一。

3、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回答,愛搶答學生的問題

教學中,我喜歡接學生的後句,阻止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我想,當時,我如果能重視學生課堂上的一些生成性的資源,再讓他們自由選擇夥伴,合作討論交流世界部分地區的局勢,暢所欲言彼此的感受,相互碰撞,相互補充,相互融合,效果會更好一些。課堂應該是學生表達與交流的樂園,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多元反應,珍視學生的獨特見解。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中進行的,提倡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交流讀後的感受、收穫;小組探討學習,質疑問難,解決問題等等。這些都改變了傳統的接受性學習“師問生答”的現象,把學生從被動的“學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動“學問”的地位。

語文即生活,生活是語文教學取之不盡的源泉。在教學中,我們要創造性地還原課文的本真,創設情境,才易於使學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強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我們語文的閱讀教學,應該是生活的再現和提高,應該是學生感受生活,學習生活的過程。唯有此,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所以,透過這節課也讓我深切地感受到: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去學習語文,實際上是爲學生選擇了一條學習語文有效的捷徑。

四年級下冊語文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4

在青年教師課堂大比武活動中,我欣賞到了一節節精彩紛層的課,也讓選擇在靠後時間上課的我有些忐忑,翻看了教參後的實錄,又上網欣賞了一些優秀課例,我終於確定了《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理解信的主要內容,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並有感情地朗讀“痛失父親”部分的語句。圍繞着教學目標我詳細設計了教學過程,可臨上課了,我卻總覺得沒底,於是請謝老師和組裏老師幫我聽了一遍。課剛上下來,謝老師問了我一句:“你第二課時準備上什麼呀?好像第一課時都上完了?”其實新課標一直強調課時目標的設定問題,而我爲了體現教學的連貫性和所謂的“精彩”,我還是身陷囫圇,無法明晰自己該做的。

回到辦公室,又和錢老師聊了好一會,對於“第一課時該上什麼”,心中已有了一些主意。回家後,我重新審視教材,明確了兩個課時的目標,“忍痛割愛”將第一課時的目標就定位在“理解課文內容,感悟‘痛失父親’”部分。這樣的一個目標設定,反而讓我有了“撥雲見日”的明朗。爲了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的情感與文字的感情交融在一起,怎樣將兒童的情感推向高潮,我在體會作者痛失親人這教學環節中我做了如下的設計:

一、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設身處地想像雷利當時的心境,想象雷利的爸爸凱旋歸來的幸福畫面。設計這個環節是不動聲色地讓學生與雷利的情感產生共振,也爲後來體會雷利失去父親那種深切的悲痛作好鋪墊。學生動情的述說,使曾經的幸福與而今的物是人非的痛形成鮮明的對比,孩子們對戰爭的恨也就油然而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文字,披文入情,從而達到以情促讀,讀中悟情的教學目標。

二、“落差”感悟,入情入境。爲了指導學生感悟雷利“痛失父親”的巨痛。在朗讀指導方面,我透過“想象相聚畫面——痛失父親”“回憶父親爲人——痛失父親”“想象父親有所作爲——痛失父親”,透過這樣一步步的指導,次次的回讀,學生讀得入情入境,讀得感人至深。

三、媒體的及時應用使學生動情,刺激學生情感。情境的設定渲染課堂氣氛,多媒體出示“萬人送英雄,鮮花贈英模”的畫面,配上哀樂,指導學生體會雷利看到爸爸的靈柩時,心情是多麼悲傷啊!黑色蠟燭的背景很好的切合了當時的場景,課堂教學也會因爲情感的交融而變得高潮迭起,從而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回想這節課,自己的潛心鑽研,學生真情的流露,使本節課收到了比較滿意的效果。但本節課也還存在不足之處:結題部分沒有很好地整合本堂課的教學內容。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反思、不斷嘗試,讓自己的每一節課都能收到好的效果。

四年級下冊語文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5

之所以選擇《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作爲此次賽課的,其主要原因是幾年前參加區優質課評比上的就是這一課,而且還拿了一個一等獎。估計是嚐到了甜頭,這次希望也能輕鬆過關,有不勞而獲的嫌疑。但是真正開始磨課,才發現,所謂的過去經驗都是空的。甚至不如沒有,因爲所謂的有,也是一種羈絆,一種束縛。

好在經歷了一個月左右的磨課歷程之後,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突破,有了亮點。

以下結合教學環節進行教學反思:

一、課前談話爲鋪墊課堂氣氛而設定

課前談話時,一起欣賞了一組展示家庭幸福和美的圖片,並請學生談論,在這些圖片中,你發現了什麼?學生的發言表達了他們的心聲:家人團聚,共享天倫是最大的幸福。

以此作爲情感的鋪墊,營造氛圍,急轉直下,用“我們談論着幸福,沉浸在幸福之中,可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無辜的人,他們的幸福卻被戰爭這個惡魔無情地奪走。今天,我們就來傾聽一箇中國孩子關於戰爭發出的呼聲。”來揭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是對文字的整體把握

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即使做了充分的預習,課堂上仍然要留足讀書的時間。課上初讀課文,是要體現對文字的整理把握,梳理脈絡。透過初讀,解決了“這封信是誰寫給誰的?他在信裏發出了怎樣的呼聲?”這兩個問題,並且存疑:“爲什麼署名寫‘一個失去父親的孩子’而不直接寫雷利這個名字?等到整篇課文都學完了,我們就會有深入而全面的認識。”這個環節的處理一是能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時候要學會關注體裁特點,讀書信要關注格式,這也是一種學習語文的方法的總結。

三、字詞學習更是一項綜合性學習活動

從多音字到課文新詞的學習,結合了“據義定音”、“找近義詞理解詞語”、“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等方法,帶動了第一自然段的學習,透過閱讀去搜集和處理資訊。

透過抓“卓越”這個詞,全面瞭解文中的爸爸卓越還表現在哪裏,並且帶動二、三自然段的學習。

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中,有一點特別值得反省:當一生說:“爸爸的卓越還表現在他是一個出色的經濟學家”時,我沒有及時去引導他去尋找前半句,而是急着去找另一個學生,企圖救場。結果另一個孩子又找到“爸爸是和平衛士、犧牲在維和的戰場上”這些話語。事後一想,如果我能追問第一發言的學生:“還有嗎還體現在哪?”說不定,學生就能回答完整,補充到位。我想,這也是一種課堂調控經驗缺乏的表現,值得在日後的教學中去錘鍊。在今後的日子裏應深入地關注學生的發言,做比較準確地引導,那麼學生就能很好地表達、歸納。

四、品詞析句融合意文情感兼得

設計這堂課的主旨是:以讀爲軸心,連接學生、文字、語言、情感這四個點;在朗讀、感悟中迴歸語文字色,演繹語文風采。

課文是封書信,作者主體感情色彩濃厚,情感自然質樸。遣詞造句無過多雕琢痕跡,源於生活源於自身的生活經歷。在教學中,關注文字,把文字當中感悟迴歸的落腳點和歸宿。透過讀,在學生與文字之間架起橋樑。

在課堂上出成效的是“分別時美麗的約定”和“重逢時殘酷的現實”這兩個內容的對比處理和挖掘。不僅僅在情感上打動人心,更是引導學生去發現——這兩個自然段地對比寫作才造成這樣的情感落差,也才能這樣打動人心。讓學生隱約明白,這樣的表達手法的妙處。

而體驗到這種情感落差是因爲前面所做的鋪墊、情緒的積澱,到這個環節,使得情感有了一個突破口,而且,這時候的情感又是依附在文字之上的。從第二自然段“美麗的約定”的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從字裏行間去感受這份美麗。再進入第三自然段的學習,透過“和爸爸分別後,家人天天盼着他回家,想象着重逢的畫面是怎麼樣的?”這樣一個環節,把兩個自然段結合在一起,造成一種落差。同時,課堂語言的設計和表述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營造了一個場,讓學生進入到情境當中去,真切地感受文字傳達出來的情感。並且用形式多樣的朗讀去提升這樣的情感認識。

這個環節的教學之所以能營造出這樣的氣氛,這樣的場,關鍵點就是引導學生透過朗讀,透過品詞析句,透過教師語言的描述,透過入情入境的朗讀來體現的。

在朗讀當中,凸顯了文字的情感主線:因爲失去親人的痛苦,所以引發對戰爭的痛恨,更表達了對和平的渴望。

五、課堂節奏的把握和輕重緩急的處理

課堂教學如同烹飪手藝,此次課上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對課堂節奏和火候的把握還是比較欠缺的。

比如說,更多的是關注設計,及時從課堂獲取資訊的意識稍欠缺。當學生的回答有失偏頗時,當學生說不到點子上的時候,該怎麼去引導?尚不能很自如。師生互動時,什麼時候火候最好?什麼時候展示這個環節纔能有最佳的效果?比如“美麗的約定”和“殘酷的現實”那兩段話的對比,是個很好的設計,但如何在課堂上起到最大的作用呢?這個還需要深思再深思。

在教學反思即將完成的此刻,我特別要說的是感謝!感謝蓮都外國語學校403班的學生和他們的語文老師。這個班的孩子語文學習的習慣很好,他們的老師很注意平時語文學習中的方法指導,孩子們也積累了不少的語文學習的好方法。朗讀水平高,表達很自信,很順暢,給人一種落落大方的感覺。讀書很投入,很有表現力。基於對學生的這個認識,在課堂上努力爲學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臺。在課堂上,給聽課老師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個叫做吳缺的男孩,他的朗讀博得了全場的掌聲,真是能讀到大家的心裏去;他的想象寫話細膩深刻,展現了良好的語言功底。像這樣優秀的孩子,這個班裏還有很多很多,成了一個善於學習語文的羣體。這也是他們的老師精心培養的結果。

當我在課後經過幾天的思考和沉澱,寫下了一個說不上深刻但很坦誠的教學反思,只是爲了表達內心的點滴感受,記錄上課的片段。僅此而已!最後,化用《長相思》一詞作爲教學反思的結尾:

風悠悠,雨悠悠,欲駕輕舟把卿求,春風三月甌江流。

語悠悠,文悠悠,演繹激情春風柔,語文字色是追求。

四年級下冊語文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6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15課,這篇課文屬書信體文章,是一箇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祕書長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的緬懷父親,並代表中國孩子向整個國際社會呼籲:要和平,不要戰爭!課文飽含着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語言樸實,沒有口號,但讀起來催人淚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傾訴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讀完,我都能感同身受地體會到雷利失去父親的悲痛,同時也喚起我對和平的無比渴望。我想,這樣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動那些善良的孩子們的心?透過今天的課堂教學,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們跟我是一樣的。

一、師入情,生入境,情感共鳴

語文課是情感的科目。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要入情入境。由於我被本文深深地感染,爲此在引導學生體會雷利失去父親的悲痛時,我的心也隨着學生的發言而隱隱作痛。雷利是多麼懷念他的父親啊!當鮮花捧來,藍盔接來,而爸爸卻永遠不能再回來時,那時怎樣的痛楚啊!我在朗讀第3自然段時,聲音不禁顫抖,在情緒的渲染下,學生的情感也和我達成了共鳴,陷入了對父親深切的緬懷當中。而在他們朗讀的過程中,都能用心去體會,去感受,再化爲動情的聲音,每一句話的朗讀都飽含深情。尤其是夏林同學朗讀的2、3自然段,讓每一個人都受到了感染,引起強烈的共鳴,使課堂因爲她的朗讀而精彩異常。本文在感受雷利悲痛的同時也有對和平的無比渴望,在教學“雷利的呼籲”部分時,我引導學生把自己融入語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進行朗讀實踐。當學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語調來呼籲“和平!和平!和平!”時,全班同學的情感達到了高潮,對於戰爭的痛恨,對於和平的渴望溢於言表。其實,讀書,不是人在讀,而是心在讀,是心與心的交融,只有讓學生進入讀書之境,融入作者之情,才能激起共鳴的火花。

二、立足文字,體現學生對教材的個性解讀。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每個學生都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教學中,讓學生充分與文字對話,畫出感受深刻的句子,並交流自己的體會。在交流時,學生能針對同一句話談出自己不同的理解。發言的大部分同學能抓住重點詞語理解句子的含義。根據“藍盔”加上了引號,體會到它的意思並不單純是指一頂藍盔,而是象徵着和平。爸爸是想讓雷利看到世界的和平。這一切,都說明學生對於文字有自己的認識,平時的語文課上的日積月累,對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初見成效。

回想這節課,自己的潛心鑽研,終於使本節課收到了比較讓人滿意的效果。雖然這只是一節課,但是帶給我的意義決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我的收穫會更好地運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讓自己的每一節課都收到好的效果。

四年級下冊語文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7

四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自主感悟能力,但對文字的內涵還不能深刻解讀,因此我採取多種策略引領學生深入文字、細細品讀。再者,學生的生活經歷與文字內容有較大差距,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悟情、動情,激勵學生大膽去想、去說、去品、去讀。

一、創設情境,悟讀交匯,深入文字。

在教學之前,播放視頻《孩子眼中的戰爭》,創設情境,引發談話。根據學生的談話,我覺得學生對戰爭有了初步的認識,這也爲後面的學習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在教學“痛失父親”這一部分時,我運用語言創設這樣的情境:雷利是多麼愛他的'爸爸啊!當爸爸去國外執行任務時,他無時無刻不在盼望爸爸帶着藍盔凱旋!到那一天,他要捧上最美的鮮花,還要和爸爸深情地擁抱! 可是當“我們如約捧着鮮花,接到的卻是——————”(出示相關文段,交給學生有感情朗讀)。在學生飽含深情地接讀之後,讓學生說說雷利這時會怎麼做?會說些什麼?這一創設,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被激活。教學這一板塊,我透過語言情境引導學生把自己融入語境,化成文字主人公去進行朗讀實踐,實現了與文字的對話。學生的“讀”因“悟”而更動人心絃,學生的“悟”因“讀”而更啓人心扉。

二、廣泛利用教學資源,將語文與生活結合

爲了更好地幫助孩子們進一步瞭解戰爭,瞭解它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何等的深重,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課前我收集了大量有關戰爭的資料及圖片,透過自己的解說,從感官上予以學生刺激。在教學中,我創造性地還原課文的本真,創設情境,才易於學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強學生對文字的理解。

四年級下冊語文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8

這篇課文是一箇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祕書長的一封信,信中飽含着一個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摯情感。由於現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環境中長大,較難體會這種情感。因此教學時我注意聯繫生活的實際,聯繫當前世界的局勢,透過多幅畫面讓學生親身感受戰爭給世界人民帶來的災難,引導學生體會理解,並在充分的感情朗讀的基礎上,體會、感悟書中的這種情感,感受和平的可貴,透過多種形式的語文實踐來表達自己愛好和平的美好的願望。 教完本文,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以下幾點:

一、悟讀交匯,深入文字

在這節課上,我設計了不同形式的讀。但語文課只有“讀”,沒有“悟”,學生的“讀”往往會流於形式,而成爲課堂最華麗的裝點。這節課上,不僅有聲情並茂的“讀”,還有潛心會文的“悟”,學生或“讀”中“悟”,或“悟”中“讀”;或“讀”後“悟”,或“悟”後“讀”。如:雷利的爸爸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從文中找到描寫他的詞句,自己讀一讀,體會一下。交流後指導朗讀。又如:句式訓練:此時此刻,如果我是雷利,面對爸爸的遺體,我會想帶着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讀第三節。另外還有:過渡:是啊,是可惡的戰爭、殘酷的戰爭、無情的戰爭,奪去了雷利爸爸的生命,還奪去了許許多多無辜的生命。此時此刻,我們不禁要和雷利一同呼籲,板書:要和平,不要戰爭!這是誰的呼聲?讓我們在文中找到雷利的呼聲,一起有感情的朗讀。因爲悟讀交匯,學生的“讀”因“悟”而更動人心絃,學生的“悟”因“讀”而更啓人心扉。

二、創設情境,激發想象

在教學“痛失父親”這一環節時,我讓學生想象爸爸凱旋的情景,並透過多媒體出示一家人團圓的畫面,激活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有的說:“我一下子撲進爸爸的懷抱,在爸爸的臉頰上親了又親。”有的說:“爸爸,你真棒!你真了不起!”還有的說:“爸爸,我一定向你學習,長大了也當一名維和戰士。”就在學生飽含激情的讚美聲中,我一下子把話題扯到爸爸犧牲,學生的感情從顛峯一下子跌入低谷,這時再配上一段沉重的大提琴音樂,整個教室沉浸在戰爭的悲哀氣氛中,我抓住契機,再次讓學生想象此時的情景,隨着思維的積極活動,學生聯想、想象的翅膀隨之展開。其中一個學生還沒說完,眼淚就“啪啪”直掉,說不下去了,此時無聲勝有聲,我發現當時在坐的大部分學生眼圈紅紅的,這可是我預先沒料到的結果,我也被深深地感染了,在沉默了將近一分鐘之後,學生們從心底裏噴發出對和平的渴望,“和平!和平!和平!”鏗鏘有力的呼聲響徹整個教室,久久迴盪在校園上空。我覺得這一環節的成功要歸功於我課前精心準備的那段沉重的大提琴樂曲和幾幅悲慘的畫面,是它們把大家帶到失去爸爸的悲痛中,此時多媒體的運用真是恰到好處。

三、收集資料,加深理解

還有一個成功之處就是讓學生透過課前收集有關資料來理解課文中的關鍵語句。如“和平之神並沒有永駐人間!”“世界還不太平!”這些語句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說,理解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課前我佈置學生以學習小組爲單位收集資料,然後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課堂上學生談起戰爭滔滔不絕,且提起戰爭的危害性,學生們更是深惡痛絕。在學生聽到這些駭人的新聞,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畫面之後,再談自己的感受,這一環節不但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的習慣,同時還有意識地教會學生如何處理收集到的資訊。

四、語文實踐,還須多樣

讀寫結合,讓學生充分地進行語文實踐。學生的語文能力哪裏來?它來源於學生充分的語文實踐。充分的利用學生的讀寫結合和語文實踐來加強學生對文中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學生寫的能力、實踐能力的提高,也纔是我們語文教學之根本。因此,這節課在寫祝福語這一環節我覺得形式還不夠多樣化。我只是讓學生在《讓世界充滿愛》的音樂聲中製作愛心卡,寫上祝福語,課後反思,我覺得針對本課的內容,應讓學生透過自己喜歡的多種形式來表達自己愛好和平的心聲。如讓學生製作公益廣告;畫漫畫,配以一小段說明;繡十字繡,繡了"和平"二字;再用詩歌、想象文、書信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呼聲。透過多種形式營造了語文實踐廣闊的空間。語文課上應讓學生各顯神通,盡展自己的才能!學生不僅學得高興,而且學生的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加強,思想教育也蘊涵其中,一舉多得。所以,在課堂上我們要照顧學生的差異,不必讓學生‘一二一,齊步走"!我們應該讓語文課的教學更具廣闊的內涵,它應該是多學科的融合,纔能有利於學生更充分的發展。

回顧上完的這節課總感覺應該更精彩。不是老師,而是我的學生們,他們應該更出色些。是什麼影響了學生?仔細琢磨,發現:一節課有時爲了完成多個目標,課前教師都要進行精心的設計,而這種設計,有時恰恰是成了教師上課的鎖鏈,也成了教學視網膜上的一個盲點,也使學生的自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仔細考慮:教和學是一個學生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這個重要的過程屬於學生,我們也要根據情況把這個權利還給學生們。

五、情感體驗,存在差異。

在教學本課時,一開始,有的學生一提起戰爭,就興奮不已,認爲戰爭是多麼的好玩,並拿起手指當槍使,怎麼也體驗不出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悲痛。直到課的最後,透過看一些畫面,才讓他們有點認識。思起原因,平時學生看的都是動畫,很少看戰鬥故事片,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課要作好充分的準備,讓學生的思想提前進入所學的文字之中。

四年級下冊語文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9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是書信體文章,是一箇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祕書長加利的一封信。本課情感強烈,飽含着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的無比可望的真摯情感,語言樸實,催人淚下。在第一課時,完成本課14個生字的讀寫,理解新詞意思,初讀感知課文大意,理清作者敘述脈絡的基礎上,第二課時的教學我主要透過各種教學手段,引領學生感受作者表達的情感。

一、注重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

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曾說過:語文教學應當充滿情趣,只有激發了學生的情趣,才能引領學生走進語文的王國。

在品讀“痛失父親”一段後,學生已經從字裏行間體會到了小作者失去親人的悲傷和痛苦,但我覺得還不夠。於是,我又範讀了這部分課文。從學生們專注的神情中,從教室裏那凝重的氣氛中,我感覺到自己在範讀時聲音的顫動,感覺到孩子們激情涌動的心情,感覺到他們的確被深深地感染了,從而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課文中來。 在理解“世界並不太平,不少地區還瀰漫着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着嬌嫩的‘和平之花’。”這一靈魂語句時,我讓學生觀看一組戰爭圖片,黝黑的武器、落魄的人羣、燃燒的家園、驚恐的眼睛、殘缺的肢體??隨着一個個畫面的消失,教室裏不時發出慼慼喳喳、長吁短嘆的聲音。我知道,孩子們被觸動了,被震撼了。他們透過這些活生生的現實,真正地瞭解和認識了戰爭。

二、注重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在讀中悟情。

朱作仁教授曾說過: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則使人感受。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教學中,我注重把朗讀權交給學生,透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

1、品詞析句,引導感情朗讀。

語言文字是表情達意的符號,是傳遞情感的載體。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運用品味、揣摩、交流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體會這些富有表現力的語句,讓學生感受課文語言文字的精練、細膩與形象,並透過朗讀表達出來,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

2、發揮想象,引導感情朗讀。

葉聖陶老先生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在教學“痛失父親”一部分時,我透過引導學生品讀“鮮血染紅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錶浸滿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張着,彷彿在呼喚着什麼。”引領學生進入作者所表達的情景當中去。並引導學生想象:接爸爸回來的那一天,機場裏會是怎樣的場面?學生積極地想象、感受:“人們一定會準備許多鮮花,像迎接一位凱旋的英雄”“也許還會立刻送往醫院,看看還能不能把爸爸搶救過來”“我和媽媽肯定會失聲痛哭”??然後透過朗讀,入情入境地完成了對本段文字的理解及對思想感情的挖掘 。

3、運用範讀,引導情感朗讀。

語音是口耳之學,加上學生的模仿力又很強。因此,課堂上,我注重用聲情並茂的範讀,將作品的情感準確地傳達給學生,在欣賞的同時,引發學生情感的共鳴。在示範朗讀課文第2、3自然段,體會

作者的失父之痛時,我就透過自己飽含深情的朗讀,很好地將學生的感情調動起來,使他們體會到了激盪在語言文字當中的思想感情。學生們也不由自主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課文語境中來,出色地朗讀了這一部分課文。

透過這些形式多樣的朗讀,很好地完成了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在朗讀中,學生對課文的感悟也得到了提升。

三、注重讀寫結合,夯實學生的情感表達。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本學段的學生: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 和想象。在學習“世界並不太平”這一部分時,我設計了“小練筆”,讓學生聯繫圖片中受傷的伊拉克小男孩,寫出對現實的恐懼和對戰爭的憎恨。這樣,透過創設具體情景,使學生對文字的解讀更加真切,更加深刻,進一步強化課文的人文內涵,使學生的理解感悟落到實處。學生的表達內容豐富、感情真摯:“我一想起家園被毀的那一慘象,一想起失去的雙手和慘死的爸爸,眼淚就會不由自主地流下來。”“我想說,別再打了,救救我吧!”“我平時最喜歡畫畫,可無情的子彈卻把我的雙手炸沒了。但是,我還要畫!即使用紗布纏着筆,我也要畫!”“我想擺脫戰爭這個惡魔!”這一句句充滿童真的話語,凝聚了他們的真情實感,表達了他們的獨特體驗。在讀寫結合中完成了語言的實踐過程,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釋放,也爲學習下一部分的課文做好了情感鋪墊。

總的評價自己這堂課,從激發學生的情感入手,透過朗讀、交流、練筆、拓展,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言、體會情感、學習知識,在努力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方面,還是比較成功的。

但是,從自己在與學生的交流中表現出來的或多或少的 “急躁”,能反映出自己對課堂中師生角色、地位的理解是不透徹的。在課堂中暴露出來的這些問題,很值得自己進行深刻的反思,從而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加以彌補和解決。

透過參加這次活動,我深深地感到:教學是一門藝術,只有執著地追求她的人,才能體會到其中的苦與樂。

四年級下冊語文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10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屬書信體文章,是一箇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祕書長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緬懷父親,並代表中國孩子向整個國際社會呼籲:要和平,不要戰爭!課文飽含着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語言樸實,沒有口號,但讀起來催人淚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傾訴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因此教學時我注意聯繫生活的實際,聯繫當前世界的局勢,透過多幅畫面讓學生親身感受戰爭給世界人民帶來的災難,引導學生體會理解,並在充分的感情朗讀的基礎上,體會、感悟書中的這種情感,感受和平的可貴。

一、確立適合於學生的導學思想

要調動學生的潛能,還要確立正確的導學思路,以讀代講,讀中感悟。爲此這節課我確定了這樣的指導思想:引導學生進行多種方式的讀,透過讀中感悟、讀中體會,來理解課文的內容,進而達到感情的昇華。圍繞這一主題,我精心設計瞭如下教學步驟:

1、自讀,初步體會文中的情感。

2、再讀,感知課文內容,在讀的同時體會作者的情感,以讀促感,以感促讀,達到與小作者情感的共鳴。

3、讓學生抓重點詞句讀,讀的同時聯繫具體實例理解課文內容。

4、多種形式比賽讀,激發學生讀的積極性,讀的過程中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就是說,讓讀貫穿本節課的始終,體現讀中感悟,讀有所思,讀有所得的思想。不僅學生不感到乏味,樂“讀”不疲,而且,課文的內容在讀的過程中已經不知不覺的理解了。

二、創設情境,激發想象

在教學“痛失父親”這一環節時,我讓學生想象爸爸凱旋的情景,有的說:“我一下子撲進爸爸的懷抱,在爸爸的臉頰上親了又親。”有的說:“爸爸,你真棒!你真了不起!”還有的說:“爸爸,我一定向你學習,長大了也當一名維和戰士。”就在學生飽含激情的讚美聲中,我一下子把話題拉到爸爸犧牲,學生的感情從顛峯一下子跌入低谷,我抓住契機,再次讓學生想象此時的情景,隨着思維的積極活動,學生聯想、想象的翅膀隨之展開。學生們從心底裏噴發出對和平的渴望,“和平!和平!和平!”鏗鏘有力的呼聲響徹整個教室。

三、收集資料,加深理解

課前收集有關資料來理解課文中的關鍵語句。如“和平之神並沒有永駐人間!”“世界還不太平!”這些語句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說,理解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課前我佈置學生以學習小組爲單位收集資料,然後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課堂上學生談起戰爭滔滔不絕,且提起戰爭的危害性,學生們更是深惡痛絕。在學生聽到這些駭人的新聞,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畫面之後,再談自己的感受,這一環節不但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的習慣,同時還有意識地教會學生如何處理收集到的資訊。

四年級下冊語文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11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是一篇書信體文章。文章作者用飽蘸情感的筆墨抒寫了自己失去父親之後的悲痛心情,並自然地從心底發出強烈的呼籲:要和平不要戰爭!文章語言樸實,感情真摯,內容淺顯易懂,因此在設計教學時,可重點讓學生透過美讀來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本文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讓學生談戰爭和戰爭的危害。我的初衷是:讓學生了解戰爭的殘酷、無情,才能讓他們與作者產生共鳴,才能讓他們也由衷地發出“要和平不要戰爭”的呼籲。而本文對戰爭的描述僅僅是這樣幾句話。“他卻被戰爭奪去了寶貴的生命。”“不少地區還瀰漫着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着嬌嫩的和平之花。”因此,在課前我讓學生查找有關戰爭的資料,讓他們在課前就瞭解戰爭,爲課堂朗讀醞釀感情基礎。這一點做得還是很及時、到位的。課堂上學生談起戰爭滔滔不絕,且提起戰爭的危害性,學生們更是深惡痛絕。“太可怕了!”“我們要遠離戰爭!”這發自學生內心的呼喚是那麼強烈。能達到這樣的效果當然得益於課前的準備。

但是,課堂上學生朗讀並不“美”,仔細想想,原因有二個。一是,開始時老師的範讀束縛了學生的思想,使學生總是處在模仿狀態,沒有去認真體驗、感悟。因而朗讀時缺乏感情,不能達到以情動人的效果。二是沒有注重引導學生與文字對話,使學生對文字缺乏感情,對文中的主人公缺乏同情心,沒有將自己融入文章的情境中去。自然,在朗讀中學生不能充滿激情,因而不能達到以情動人的效果。

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向四十分鐘要質量。看來備課時不僅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而且要充分的備好學生,只有“以學生爲本”的課纔是最成功的課。

四年級下冊語文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12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位來自中國的聯合國軍事觀察員雷潤民在執行維護和平的行動中壯烈犧牲後,他的孩子——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學生,在極度悲傷之餘,提筆給聯合國祕書長加利先生寫了一封情感真摯而又充滿期望的信。

他在信中向全世界大聲呼籲:救救孩子們,要和平不要戰爭!表達了中國青少年的正義感和愛好和平的願望。課文飽含着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這篇課文語言樸實,沒有口號,但讀起來催人淚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傾訴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因爲自己是軍事迷,對軍人有着特殊的情節。每次讀完這篇課文,我都能感同身受地體會到雷利失去父親的悲痛,很多時候,我的眼淚都要落下,同時這篇情真意切的課文也喚起我對和平的無比渴望。我想,這樣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動班上那些善良的孩子們的心?

可是透過今天的課堂教學,我卻發現班上的孩子沒有真切地感受到雷利的呼籲,沒有收到戰爭的感染。課後,反省自己這節課的失敗。在上課之前,我就預設到現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環境中長大,較難體會這種情感。因此,在教學時,爲了讓學生體會這種情感,我設計了朗讀環節。先是教師範讀,讀着讀着,我的眼淚都要落下來了,可是班上還有幾個孩子竟然在笑。然後分小組讀,學生個別讀,在反覆的有感情的朗讀中體會情感。可是,班上的孩子還是沒有辦法體會出來,朗讀的時候仍然不夠充滿激情;於是,我決定帶領他們揣摩,從作者的失父之痛中體會和平之可貴。然而,他們平時養尊處優,幾乎沒有失去親人的人生經歷,所以,這層感情也沒有體會出來;好在課前我做了功課,補充大量的戰爭圖片、事實,讓學生更具體地感受“世界並不太平”,罪惡的子彈還威脅着嬌嫩的“和平之花”。這才,感覺出學生慢慢地對戰爭有了一些感覺,對作者有着同情。

課後,我佈置了家庭作業:小練筆。讓學生欣賞現在世界上的不太平後交流:爲了制止戰爭,保衛和平,我們又能夠做點什麼?拿起手中的筆把心中所想寫下來。(可以是一首小詩、一段話、一句名言或一幅對聯。)

我想,還是要課後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讓他們能夠深切地體驗。所以,我又一次佈置了作業:讓學生課後收集有關資料再次理解課文中的關鍵語句。如”和平之神並沒有永駐人間!”“世界還不太平!”下節課,讓他們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在學生聽到這些駭人的新聞,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畫面之後,再談自己的感受。希望能補救課堂上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