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課文《老王》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0篇)

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那要怎麼寫好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課文《老王》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課文《老王》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0篇)

課文《老王》教學反思 篇1

本課主要是透過抓住《老王》這篇文章中的關鍵詞來分析文章,主要透過合作、探究、自主的方式,透過老師所指出的“三輪”、“病了”、“愧怍”這三個詞來構建整個課堂,學生進而由淺入深的體會《老王》這篇文章的內涵。

整個課堂教學的實施很順利,充分地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尊重了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和情感體驗,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觀看視頻後經過反思,我認爲成功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由淺入深,合理安排。

本節課的中心就是抓住文中的詞來分析把握文章,於是老師在安排學生所要分析的詞語時是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由“三輪”到“病了”再到“愧怍”,這樣從一個事物到一件事再到一種心情的安排,其實也就是對於這篇文章的由淺入深的較爲全面的分析,透過短短的三個詞就可以清晰把握《老王》這篇文章,從而一步一步的感受到楊絳先生的內心豐富的情感。

二、尊重學生,發散思維。

在整個過程中老師並沒有讓學生僅僅圍繞自己所設計的三個詞語進行進行分析,反而是在討論之中給了學生髮揮的空間,讓他們來說出自己所認爲關鍵的詞語,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就不會侷限於老師的思維而無法發表自己的看法,而是可以得到機會說出自己的想法,在這樣的過程中其實不僅僅是爲學生開拓了思維空間,激勵學生去獨立思考,也是給老師開啟了思路,是一個共贏的環節。

三、合理引導,恰當總結。

整堂課上下來,在老師與學生的問答過程中,老師始終在引導學生,對於每一位學生的回答都進行了恰當的總結,同時這些總結對於學生把握《老王》這篇文章也起着一定的引導作用,從而對於每一個詞語的分析都達到了很細緻的程度,這樣對於這篇文章的分析也就較爲深入,學生理解起來也較爲容易,對於楊絳先生心中的“愧怍”之情有了更爲清晰準確的認知。

但是我覺得其實在最後說到楊絳先生對於老王的“愧怍”表現了一位知識分子的悲憫情懷以及純美人性,同時也說到楊絳先生因爲沒有爲老王做什麼而“愧怍”,而在那個年代楊絳先生那樣的處境就是要去做什麼也是做不了的,在這個環節裏不妨打破常規不在最開頭而在這裏引入文章的寫作背景以及作者的介紹,這樣可以在已經分析完文章後來更加直觀深入的體會到老師所說的這最後的情感。

課文《老王》教學反思 篇2

《老王》是楊絳所寫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作者與老王交往中所認識到的苦命卻又老實厚道、關心他人、知恩必報的老王,並由此體味到:幸運的人應該關注不幸者或弱勢羣體,應該給予他們足夠的同情與關懷。而文章應以讓學生感受並把握老王這一人物形象、學會善待他人或關注弱勢羣體作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爲了突破這兩個知識點,我按照“走近老王——懷念老王———尋找老王———學習老王”這一主線幫助學生理解,也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爲讓學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這一教學重點,我把較多的文章內容濃縮在兩個問題上———“課文描寫了哪些有關老王的生活片斷?”和“作者一家又是如何對待老王的?”,這樣繁多的內容也變得更有條理,學生也就能更好地把握課文內容了。此時,每談到老王的一個生活片斷我又引導學生探討小事件上所表現出的老王細小性格特徵,最後,瑣碎的內容就由“老王苦命卻又老實厚道、關心他人、知恩圖報”這一人物個性的主線聯結起來了,使散文的“形”不再散,“神”也更集中。同樣的手法,作者對老王關照、關懷的善良之舉也在我預設的第二個問題中被擊破,作者這位“老王”也同樣出來了,“老王”的善良之舉也就更顯細緻了。爲了讓老王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得以鞏固,我還設計了文章第8自然段的精美語段的賞讀,從學生的賞讀來看,也能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引導學生學會善待他人、關注弱勢羣體是文章第二個教學重點,在這一環節,我透過引導學生尋找社會上、生活中、校園內與老王有相似性格或品格的人來感悟,並且讓學生在尋找的同時感悟到生活中,我們應該更多地向這樣的人學習,並且從自我的反思中糾正不良的思想或行爲。在這一過程中,因爲我一直灌輸給學生的理念是該從生活的小事件、小行爲去學習老王,去反思自我,所以學生尋找到的生活中的“老王”事蹟雖小,對社會、個人生活、班級影響卻很大,甚至學生在寫向“老王”學習的打算中也能提到準備做些實實在在小事去關愛他人、關愛自己。這也就達到我這一課的最終目的,因爲我們知道我們的學生,他們的生活閱歷還很少,對於社會種種他們更加無法做出轟烈的大事去服務社會、服務學校、服務同學,但他們完全有能力以一份善良之心去做些小事情。

例如一位學生說到的“往後的慈善捐款準備儘自己的能力多捐點”,這就是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又如一個學生說到的“老師就是老王,因爲老師耐心地引導他,使他人生的一個關鍵的轉折點轉好了,以後也準備像老師一樣,給予同學更多的關愛”,我想學生能感受到老師爲他付出了愛,他必定能在學習上做得更好,這就是一份以善良體察善良之心。學生既這麼想了,不就是很好地讀懂了老王嗎?而我們要求學生學習《老王》,不也正是想讓學生能夠這樣地從身邊的小事去反思自己的行爲嗎?

總之,在教學設計中,我把“走近老王———懷念老王———尋找老王———學習老王”這一主線貫徹於文字內容與學生生活體驗當中,以文字內容爲切入點,注重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反思生活。這樣,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的同時,更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要學會關心他人,懂得以善良之心去看待身邊的人和事,達到了比較好的效果。只是,對課文語段和優美語句的賞讀還要在課後繼續加強賞讀,因爲這樣的賞讀會更容易提高學生的語言品賞能力。

課文《老王》教學反思 篇3

伴隨着一步步課改,我不由地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爲進行深深地反思:那些個大家已經習以爲常的甚至被津津樂道爲“改革”的種種說法和做法,以新課程的理念加以審視,我如坐鍼氈、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與時俱進”,在深層上促進了教育觀念的真正更新、轉變;反思使我對新課程更充滿感情、充滿信任,抱有極大的希望。

在過去講《老王》這類文章,教師在臺上不停地講抓住人物特徵,典型事例、生活片段進行敘述,學生則一味到聽,整個課堂如一潭死水。我透過佈置幾個問題讓學生讀課文,然後分組討論、合作探究,學生討論結果:老王一輩子光棍,孤苦伶仃很苦,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活命,但他心好、老實厚道、有良心,關心人……藉此機會拓展遷移“你周圍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樣對待的?”、“在當今的商品大潮中,人與人之間還需要真誠與友善嗎?”以此來喚醒學生們對不幸者要懷有一顆愛心,學會關心人、愛護人,感受美好善良情素,讓世界充滿愛的陽光,感受生活中的那份厚重。學生們對寫人記事的文章早已見慣不怪了,可是透過生動、感人的語言把同學們重新帶進寫作的天地,學習了把瑣碎組成一個整體的寫法,產生了寫作的慾望,抓住這個契機佈置仿照《老王》寫寫我《我最難忘的一個人》,順水推舟收到良好的效果。

正如世界上尋不見完全雷同的一對樹葉一樣,人海茫茫,教誨無涯,我們既找不到兩個完全相似的學生,也找不到能適合任何學生的.一種教學方法。這就需要我們作爲教師的去關注、去研究學生的差異,以便找到個性化教學的科學依據來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必須保證適應每位學生的學習方案才行,這樣的教育教學行爲才能真正得到學生的認可。

因此,我認爲: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課堂應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而給予火把、火種的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走出教室的時候仍然面對問號,懷抱好奇。

課文《老王》教學反思 篇4

這次應九資河鎮中心學校、九資河中學盛情邀請,我主講了初一新教材閱讀課《老王》,作爲20xx年“研課磨課”活動的引領,我將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思考傳遞給大家。

一、力求遵循語文教學規律,發揮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作用。

《老王》是中學語文教材中經典傳統篇目,屬敘事散文,作者楊絳敘寫了自己和身邊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生活艱苦,但心地善良的普通人的故事,由於人物精神品質可貴,情景感人至深。是一篇既能傳授語文知識,又能陶冶情操,培育善良品德的好文章。因此,我的指導思想是緊緊圍繞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設計的思路是學生預習之後,快速閱讀課文,掌握老王的“苦”和“善”兩方面的基本情況,人物故事,人物精神品質。然後研讀課文,深入課文重要情景“老王送香油和雞蛋”,探究人物的描寫和作者情感的表達,還特地設計了疑難問題的問答,目的是尋找重要詞句的解讀,體會人物的深層的感情,理解文章主題。最後拓展延伸,由老王到千千萬萬個類似如老王的不幸者,培育學生的愛心奉獻精神,提高思想道德素養。

二、實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打造優質高效的語文課堂模式。

教學之路,學無止境。課堂教學深奧無比,變化無常,唯有不斷學習,不斷求新,才能站得住,行得通,有實效。

我的目標是努力實現教學“三實”,即紮實,上課實在有內容,聽、說、讀、寫、思、疑,力爭步步到位。課堂上能學到東西,而且是有價值的東西,既不貪多,也不求快;充實,課堂儘可能多的安排激情對話,心靈溝通,現場生成。教材拓展,儘量向外發散。同時特別關注個體的學習效果,重視整體和個體的表現,達到人人有所學,有所得,共同進步提升;真實,不追求花架子,常態執行,允許出現差錯,允許臨時變更。返璞歸真,去僞存真,讓大家看得清學習過程,學得到教學經驗。

基於這種思考,我把羅田縣實驗中學“四環五步”語文教學課堂模式靈活運用到鄉鎮中學語文課堂中來,刪繁就簡,因地制宜。由“課前預習(導學案)——激情匯入(導語)——自主學習(個體學習)——合作交流(小組學習)——課外拓展(課內課外)”演化爲“朗讀預習(裸讀課文)——激情匯入(導語)——快速閱讀(主動發言)——深入探究(近鄰小組)——拓展延伸(教師引導)”,實現了語文課堂模式的本土化。

三、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最有效纔算是最得法。

我覺得把傳統語文教學中的識字、朗讀、講讀、討論與現代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有機結合起來,能夠找的語文教學的正途。這次教學雖然達成了目標,但也存在遺憾,首先,注重新課堂的交流對話,忽視了學生讀書,朗讀課文的聲音太少,對話太多。教師放權不夠,主導意識太強了,導致學生讀書理解的時間不充足。其次,注重優秀學生的對話,忽視了普通學生的學習和思考。小組合作學習沒有真正展開,沒有調動絕大多數同學的學習熱情,學習效果整體上有欠缺。再者,時間安排不太科學,幾個教學模組的時間分配有不妥之處,導致拓展延伸沒有足夠的時間展開,遷移能力培育打了折扣,愛心培育方面欠了火候。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總是處在改革當中,但是次次都處於大家責難當中,幾十年來一直沒有突出重圍,實現浴火重生。現在,新理論、新理念、新方法層出不窮,語文教師目不假接,多是左右爲難,不學不行,學來並沒有實效,信心不足,失去自我。我想,新理念是應該學習的,新方法也可以接受,但是,必須死死扣住語文學科特點,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是絕對不能弱化的,忽視了雙基就不是語文課了,在這個基礎之上,適當探究和延伸,課堂加深加寬也必須源於課文字詞句篇、人物、事件、感情、精神、寫法、主旨等等,無目的探究,無限的拔高,無止境的拓展都是增加教學負擔,給教和學帶來了許多不便,新課堂變成了邯鄲學步了,從而走入了誤區不能自拔。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將傳統的理念、教法與現代的理念、教法相結合,主體的學生與主導的教師相結合,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個體學習與羣體學習相結合,突出語文學科工具性、人文性的特點,突出語文教師個性特長和自主創新,落實語文知識和能力,發展思維能力,培育思想感情。注意到了這些,我想語文教學完全可以走上一條紮實有效、讓人刮目的光明大道。

課文《老王》教學反思 篇5

《老王》是八年級上冊的一篇文章,而本次所用的學生是剛剛步入七年的學生。因此,我們必須考慮這節課要向學生傳遞什麼。

課後,我對本節課進行了反思,首先,我覺得本節課的優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目標表述準確,操作性強,便於檢測。

2、向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傳授合適的內容,由於所用的是剛升入七年級的學生,學生的認知水平,理解能力和八年級的學生還有差異,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認爲文章的主旨解讀的不易過深,只要學生能體會到關愛弱勢羣體,體會到"善"即可。而本文平淡簡潔的語言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也是本單元的訓練的重點,也是編者的意圖,同時也符合七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因此第二個目標,我設計了從遣詞造句的角度,賞析文章的語言。

3、注意引導學生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於是借班上課,對學生的情況不是很瞭解,這點就顯得尤爲重要了,本節課我注重引導和啓發學生,當學生回答不正確或不完整時,而是耐心的提示或搭臺階,直到學生回答正確爲止,這樣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不過,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集中在教學評一致性:

1、在第二個階段品析文章的語言時教師對學生的發言的評價不到位,不準確,比如第在第一位同學發言後說:"很好,有文采。"這樣的評價和課堂目標是不相符的,會讓學生不知道往哪裏走。

2、在品析文章語言時沒有給出明確的標準,這就會造成學生在課堂上迷茫,沒有發揮出評價的引領作用,因此,學生在課堂上不知道從哪些方面去品析語言,學生在課堂上"迷路"了。

透過這次同課異構,我覺得自己收穫很多:

1、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在進行課堂設計時要考慮學生的知識和身心發展水平,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年齡段學生要求掌握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因此在教一篇文章之前,要首先看課標,在這個年齡段要向學生傳授什麼樣的知識,培養什麼樣的能力,然後再定教什麼。

2、教學評的一致性,教什麼,怎麼教,評什麼,怎麼評,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我,我想這次同課異構給了我答案。教什麼就要評什麼,這樣才能看出本節課的目標是不是都達到了。只有完成了既定的目標的課,才能算是一節成功的課。

3、評價的引領作用,評價對調控整個課堂有重要的引領作用,比如我這節課上在白板上沒有出示語言賞析的評價標準,但可以在課堂上透過評價學生的回答,引領學生向自己期望的方向去走,這樣才能發揮出評價的引領作用。

這些也是我在以後教學工作中需要注意的,經過這次歷練,希望自己的課堂能越來越高效。

課文《老王》教學反思 篇6

well,第六週只有三天。星期四兩節連堂。樑老師說放完長假回來學生的狀態不是很好,所以建議我搞一些活動。所以我搞了個古詩文知識比賽。準備這個比賽用了國慶七天的時間,因爲弄那個題庫實在是太麻煩了。不過經過這次後,以後再搞類似的比賽就有經驗了。

比賽的內容是我們學過的古文內容和詩歌。重點在背誦和翻譯。其實也只是換了個形式上覆習課。當然這種形式更加有趣,更加能吸引學生。樑老師也說這種形式是很好的。而且我嘔心瀝血做出來的ppt還可以留到以後用。樑老師也覺得這種形式是很好的,她也表揚了我。只是還有很多細節的問題考慮得不是很周到。例如,在搞這個活動前我應該要想到如果電腦壞了怎麼辦?應該找出一個人幫我記錄答題數,一個人管理紀律,一個人按ppt,一個人念題目(因爲大聲唸了兩節課題目,我的喉嚨又痛了)但是這些我都沒有想到,所以第一節課很吵,第二節課我叫陳靜儀幫我管理紀律,就安靜很多了。

雖然這樣的形式是很好,但是我不知道有沒有幫助到他們複習呢?我不知道在比賽進行過程中,我們班的同學關注的點是在題目上,還是在同學們的答題上呢?這些我都不知道。我等一下去問一下吧。如果這個活動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那麼我就要反思了。

星期五和星期六都是上《老王》。我設計的教案是一個個題目串聯起來,我覺得比較有邏輯的。但是指導老師樑老師看完之後對我提出的建議。她認爲一個個題目串聯起來,有的時候可能會漏掉,漏了之後又害怕又回頭來講,這樣就變得跟着教案走了。不如把課堂設計成幾個板塊,每個板塊解決一個問題就好了,這樣學生不只能把握到課堂的重點,自己也講得自由點。課文不用講得太細,反正無論講得多細,學生考試時的閱讀分也不會很高。自己思考了一下,我覺得不用講得太細還可以不割裂課文。

因此《老王》我設計了以下板塊:

1、初步認識老王。(命苦)

操作:閱讀1~4段,爲老王填寫簡歷

其實這個表格的答案都是從課文找出來的,但學生在填寫這個表格時卻感到很困難。我覺得這裏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可能是學生沒有養成答案從課文找的答案,所以很多時候我發現他們是在猜答案。第二是我又高估學生的自覺性了,肯定是很多學生都沒有看過這篇文章(我看到他們好像連段落都沒標好)。這提醒了我,以後上新課前一定要有一個瀏覽課文的時間;還有要不厭其煩地提醒學生“答案從原文來”這個萬年真理。

2、深入認識老王。(善良)

這裏我設計了一個問題:閱讀5~22段,你認爲老王是一個怎樣的人,並且找出證據。(一個小組至少找一個)其實我本來的教學設計的重點也是這個,只是我把它拆分成一個個小問題了。果然變成板塊,就容易多了。讓學生來說,說不出來我再補充。

每一次小組討論,我們班都很熱烈,他們已經習慣了小組討論了,但是昨天我發現莊澤倩她的參與感沒有那麼強了。平時莊澤倩都是他們組的領頭羊,但是昨天我卻聽到她有點生氣地對寧尚豪說:“你怎麼自己不找,就問別人”我意識到可能學生之間(特別是優秀的學生之間)對小組討論沒待見。這些我都要了解一下情況。

不過小組討論本來就應該先自己思考再討論的,這個我有時候就忘了,要反省。

3、作者如何對待老王。(同情——愧怍)

這部分是今天講的。其中穿插了第八段和第十六段的語言描寫。我請了兩位同學分別讀這兩段後,請同學們點評。點評的時候我注意說明老王現在身體虛弱的狀態,同學們也點評得不錯,證明有認真聽。我還叫一個同學表演那句“滯笨地轉身”。他表演完後,我順勢問,大家覺得他表演得好不好。我說,李陽爲什麼表演不出那種感覺呢?因爲他還很年輕,很有力。但是老王此時已經無力了。滯笨一詞說明了他這種僵硬無力的狀態。我認爲我這樣引導是很好的,起碼同學們比較容易理解。不過就是讀和演的部分,同學們又high起來了。所以說控制紀律,還是很重要的。

最後就是重點了,理解“愧怍”相信同學們都能理解到因爲楊絳覺得對老王還不夠好,所以愧怍。後來我又補充了,楊絳最後一次看到老王的時候覺得他很恐怖,她沒有感動,而是恐懼。所以因爲覺得當時沒有馬上理解老王而愧疚。最後我用“瞭解一個人很容易,理解一個人很難。因爲了解是用眼睛,理解是用心’’來結束課文了。因爲說到最後已經下課了,我也不知道他們到底能不能理解到。老王這節課好像還沒有深入分析“以善良來體察善良”這一點,看來我的功力還是不夠啊。

其他工作:本週還帶了初三的自習課。帶自習課算是常態了,不過初三居然比我們初二要吵,這是我沒有想到的。

課文《老王》教學反思 篇7

李健吾曾經評價楊絳的作品風格爲:一切在情在理,一切平易自然,而韻味盡在其中。

因此,在教授楊絳作品《老王》的時候,我認爲應該注重在平易自然的語言中透過細節的挖掘體會其中的韻味。這是教學這篇課文的根本思路。

同時,這是一篇小說,小說主要由情節、人物、環境構成,而其中以人物爲核心,情節以人物交往串聯,環境則爲人物做鋪墊,王國維先生曾言:“一切情語皆情語”,說的也是環境描寫是爲刻畫人物服務的。因此,一篇小說的分析中,緊扣人物形象分析是關鍵,其他一些只是華麗的枝葉,不可偏重,也不可忽視。

我認爲《老王》這篇文章應該抓住老王和作者兩個人物去分析,這是一個好人與好人之間的悲劇,是一場善良與善良相遇,卻讀來讓人覺得悲傷的詩篇,因爲好與壞,善與惡之間的衝突是很容易的,你讀善惡衝突的小說,你站在善的一面,一切都很容易,黑與白。但《老王》中的人物都是善良的,兩個善良的人交往卻產生了許多值得關注的細節纔是最讓我們感興趣的地方。

在文章第一節,“我常坐老王的三輪,他蹬,我坐,一路上我們說這閒話。”坐三輪車很平常,但一路上說閒話則是打破了服務與被服務的關係,在車伕辛勞和蒼涼的人生中泛起溫情的波瀾。

老王的貧窮文章很多地方都有說明:生計艱難,沒有妻兒。但在作者問起老王的家時,一般我們回答要麼是,要麼不是,但老王卻回答:住那兒多年了。這個細節品味起來其實有兩層含義:一則老王心裏其實否認那是家的,二則老王心裏也期待自己有一個家。簡單的一句話將老王內心的心酸和期盼展示出來了。

在老王將作者的丈夫送到醫院的時候,作者要把錢給老王,這個時候老王是“啞着嗓子悄悄問我:你還有錢嗎?爲什麼要悄悄問我?一方面當時候處於文化革命,作者的境遇確實也不好,另一方面,老王是悄悄而不是大聲說,說明老王也極力照顧到別人的感受,他其實是一個善良而細心又有點天真的人。這個也可以從下面作者的“笑着說有錢”得到側面說明。

老王給作者送雞蛋和香油是本文的一個高潮,作者的描寫很細緻。老王由於病重,說話都是非常簡潔的,一個“嗯”,一個“我不吃”,“我不是要錢”,最後乾脆站着等我。老王送雞蛋是不要錢的,但老王卻站這等我,這說明老王其實擔心作者內心的不安。更重要的一句話是老王在送雞蛋後的第二天就死了,那麼按照生理規律,送雞蛋這天差不多屬於老王迴光返照的日子,老王應該知道自己快要死了的,而老王快要死的時候向到的卻是給作者送雞蛋,這說明在老王心中作者的地位是很高的,古人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從而老王的形象更加讓人敬佩了。

善良的老王終於死了,而另一個善良的人作者卻一直在愧疚之中,在這個愧疚了學生形成兩種觀點:一是多年後作者意識到自己精神世界裏其實並沒有理解老王的,所以送雞蛋的時候還還錢給他。另一方面就是作者認爲自己對老王還不夠好,比如連死的時候也沒有出現,所以愧疚。這樣其實會得到兩種結論:前者說明人格是可以做到平等的,但精神世界的差異是很難做到平等的,這是兩個善良的人,卻因爲精神世界的不平等,他們的內心世界產生了衝突。另一個結論就是作者雖然相對比較幸運,仍舊關心別人,體現了知識分子的人道主義精神和深刻的反省意識。

最後學生還對老王的雞蛋和香油怎麼來的產生了興趣,很多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我在最後留下一個問題:老王爲什麼會跟作者關係怎麼好?

我想在如今這樣的社會,像楊絳這樣的大學者,已經很少去寫作生活中的小人物了,也不可能跟這些小人物進行如此的交往,這也許是當初特定的歷史時期下,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不如普通的小人物,而小人物的內心世界的自信和堅強不如知識分子,一個精神世界和外界的社會地位相互錯位的社會裏,讓兩個善良的心走到了一起。

《老王》寫於特定的歷史時期,因而留給我們的思考也是很多的。

兩頭並進:理解突出個性,語言品得實在

1、個性的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理解的個性化

在教學設計時,教師往往是作爲讀者與文字對話,在這“前理解”上應當對課文的內容有自己的理解與心得。這就要求教師自己在閱讀中要認真質疑文字,讓自己的心靈與文字撞擊,在撞擊中受到觸動,真正讀出一點心得感受。不能淺嘗輒止,不能失此顧彼,也不能混沌不明,面對洋溢着至理至善、真情妙理的文章,如果自己沒有心得,以俗讀,淺讀,誤讀來理解來“說文解義”,可能會缺乏智慧而讓精彩文章變得庸俗,可能會缺乏明辨而讓清晰內容一團霧水,所以我以爲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教師對文章內容該有自己個性的理解,尤其對文字的提煉、加工、組合,或樸實或大氣,或精巧,全在教師的“會之於心”的徹悟。如《老王》的第三個教學設計就是在閱讀文字時感受到作者行動上的善良,既而感受在她的意念上更有着強烈的願望,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好起來。所以最後決定在“善”──“愧怍”上立足。

有了自己的心得與感悟,有了整體的考慮,但如果沒有恰巧的新穎的教學角度切入,這也不能體現教學的個性。《老王》的第三個設計就是抓住文章最後一句中的“愧怍”而展開的。如今年的優質課評比中,在對《濟南的冬天》的文字理解上,着眼於濟南的“慈善”“溫情”的特點展開辯論。這其實就是在教學整體風格中的“設巧”環節。教學的內容的個性理解就有了個性的切入。

2、有效的品讀,課文語言品得實在:

我以爲在品味語言教學這一環節中,必須在“情”“質”的帶動下品,去感受、體驗語言表情達意的表現力和生命力。如上次在蕭山的優質課的評比中,有一老師在《濟南的冬天》的語言品味中做得很出色。她把所有的有兒化音的句子找出來,引導這是北方的語言的特點,讓學生說說爲什麼要兒化音。學生讀了之後馬上就感覺有了兒化很軟,感覺上很親切,很溫暖,這是老舍對濟南有感情,去掉就會覺得冷冰冰。這種語言教學的設計纔是有效的,實在的。學生明白了愛濟南可以愛濟南的山山水水,也可愛它特有的方言並運用它。所以品語言,要讓學生在品中體會作者不用那個詞而偏要用這個詞的原因與情感。如果這樣去考慮品味語言的教學設計,那肯定能讓學生在語言的品味中品出味道。

課文《老王》教學反思 篇8

《老王》這篇課文講完了,但我總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覺得還有什麼東西需要再說點。反思自己的講課過程,發現很枯燥,很單調。本來生動形象滿含作者感情的《老王》,被我一講,成了課前預習(生字,詞語,作者)、整體感知、合作探究、課後作業幾個板塊的組合。乍一聽,我這幾個步驟也符合學案的要求,後來從提問的幾個問題和課後作業也看出來,學生掌握的還不錯。可這就算達到教育的目地了嗎?

我再次翻看着有關這一課的參考資料,看到教學目標共設計了四個:

1.把握課文,理解老王的苦和善。

2.品味作者平淡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3.學習透過幾個片斷表現人物的方法。

4.體會作者的平等意識與人道主義精神,引導學生關心普通人。

我發現前三個目標應該說都達到了,只是第四個,應該屬於“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我向來不作爲課堂的重點,覺得這樣的目標是長遠的,一兩節課怎麼也不可能完成。況且我也不善於煽情,讀到動情處,還沒給學生講,自己就先落淚了。但是學生們呢,如果老師只考慮自己的感受,對學生只注重知識與能力的培養(更有甚者,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不培養學生健康的感情,這樣的人,即使學問再高,也只相當於一個冷冰冰的機器人,怎麼指望他回報親人,回報社會?十六歲的北航博士生張炘煬不就是這樣嗎?他不顧家庭狀況,逼父母在北京全款買房,父母辛辛苦苦供他上學,他卻體會不到父母的艱難,只想滿足自己的私慾。

我們生活的社會絕對不會那麼公平,總有一些不幸者,像孤苦的留守老人和孩子,被病魔掏空了整個家庭的患者,在惡劣條件下勞作的工人,艱難維權的消費者……,他們的命運都值得同情。生活在與外界隔絕的校園裏的學生,他們看不到、聽不到這些弱者的聲音,他們所關注的只是自己小小的得失:哪天沒跑操,被老師逮住了,倒黴;哪天打飯沒打到好吃的,或吃飯時弄髒了衣服,不幸;哪天沒完成作業或考試考差了,被老師批評了,暗無天日。須知這是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社會上有更多比他們不幸的人。如果教師不給他們引導,學生接受不到這方面的教育,他們不但不會給弱者以同情,就是將來自己走上社會,遇到了挫折,也可能承受不起。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不只是政治老師的事,語文老師也承擔着這樣的責任,可惜很多語文老師常常放棄這樣的責任,包括我。

如果像我這樣講課文,學生感受到的老王可能只是作家楊絳身邊的老王,是特定時代的老王,而不是我們身邊鮮活的人物。所以我想下一節課我再給他們蒐集一些資料,聯繫實際講講我們社會上的人和事,例如,夢寐以求上大學卻交不起學費大學生,小月月事件,帶弟上學的留守女童等。不只是這一課,其他課文也要這樣做,把思想教育貫穿在講課中,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從而使他們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心,能夠善待他人,關注生活中的弱者。

課文《老王》教學反思 篇9

在過去講《老王》這類文章,教師在臺上不停地講抓住人物特徵,典型事例、生活片段進行敘述,學生則一味到聽,整個課堂如一潭死水。我透過佈置幾個問題讓學生讀課文,然後分組討論、合作探究,學生討論結果:老王一輩子光棍,孤苦伶仃很苦,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活命,但他心好、老實厚道、有良心,關心人.......藉此機會教師拓展遷移“你周圍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樣對待的?”、“在當今的商品大潮中,人與人之間還需要真誠與友善嗎?”

以此來喚醒學生們對不幸者要懷有一顆愛心,學會關心人、愛護人,感受美好善良情素,讓世界充滿愛的陽光,感受生活中的那份厚重。學生們對寫人記事的文章早已見慣不怪了,可是透過曹老師生動、幽默的語言把同學們重新帶進寫作的天地,學習了把瑣碎組成一個整體的寫法,產生了寫作的慾望,抓住這個契機佈置仿照《老王》寫寫我《老曹》,順水推舟收到良好的效果。

課文《老王》教學反思 篇10

正如世界上尋不見完全雷同的一對樹葉一樣,人海茫茫,教誨無涯,我們既找不到兩個完全相似的學生,也找不到能適合任何學生的一種教學方法。這就需要我們作爲教師的去關注、去研究學生的差異,以便找到個性化教學的科學依據來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必須保證適應每位學生的學習方案才行,這樣的教育教學行爲才能真正得到學生的認可。

因此,我認爲: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課堂應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而給予火把、火種的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走出教室的時候仍然面對問號,懷抱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