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資訊技術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資訊技術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資訊技術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資訊技術教學反思1

作爲一名高二資訊技術教師,如何把課上得再好一點,如何讓學生喜歡這門課,並且能在喜歡的情況下,學好這門課,掌握這門課。我們知道部分學生有了一定的資訊技術基礎及網絡知識,學生愛上資訊技術課,但上網現象普遍,愛好往往表現在愛玩遊戲,或者上網聊天、看Flash動畫。而對一些基本的知識、技能卻不願意認真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匯入,誘發學生學習動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所以,在資訊技術教學實踐中,難免會出現各種難以預料的問題。下面結合自己的日常教學實踐,指出存在的問題及亮點。

一、理論與實踐

資訊技術教學時,我覺得自己易忽略了該課程自身獨有的特點,雖然也能把教學目標完成,但在課堂上花費大量的時間講授理論知識,只有很少量時間來上機實踐,使原本很重要的實踐活動變成了搭配。這種理論基礎與實踐能力相脫離,或只重視理論而忽視實踐的作法,導致學生的學習偏離教學目標,效率低下,學習死板,難以面對和解決新的問題。

因此高中資訊教育應該把培養學生髮現、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放在一個十分突出的位置上。資訊技術只是一種工具,學習資訊技術的目的是把資訊技術作爲支援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爲適應資訊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教師在教學中儘量讓學生透過自己實踐操作來學習新知識,同時,努力改變目前教學中的被動學習爲學生主動學習。課程的教學活動是以教師自己設計課題再作研究的形式,使教學活動從引導激發興趣出發,透過讓學生觀察、歸納、猜測建立解決課題的各種假設方法,再透過上機實驗,回答自己的假設,得到一種新的認識。進而從實踐,到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如此螺旋式的上升,就可培養學生一種不斷去探求未知的衝動和能力,既教會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又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使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來。

二、教學理念偏離了新課標的思想內涵,學生的資訊意識缺乏

高中資訊技術教學課程重在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培養學生養成解決實際問題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然而,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在實際教學中,資訊技術教師容易把對學生資訊素養的培養理解成操作技能的培訓,有意無意地把它與傳統的學科相提並論,把學習計算機技術與資訊技術教育等同起來,缺乏與其他學科整合的意識,大大降低了資訊技術教育的應有價值;而對於學生們,他們是爲了“學”而學,嚴重的“學”與“用”脫離,在日常的學習中利用資訊技術獲取資訊、處理資訊的意識不強,在解決問題時沒有一種自發的資訊需求,不能夠靈活有效地發揮資訊技術的工具作用。

資訊技術教育應當以培養學生資訊能力,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爲根本目標,它的學習範疇遠大於計算機學科的內涵。資訊技術教學必須突破其它課程只能單獨給學生一些孤單經驗、缺乏橫向聯繫、缺乏各學科相互作用、不能給學生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的限制。透過運用多學科綜合知識、有目的、有系統地進行”教、學、研、做”合一的方法,在教學活動中使學生的科’研意識、創造意識和實用意識得到系統的培養。在教學中,對學生的計算機及其軟件的操作能力的培養應歸於資訊的收集、處理,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計算機和網絡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更要培養學生獲取資訊的能力和資訊素養,即:能夠快捷有效地獲取資訊,熟練地、批判性地評價資訊,準確地處理資訊,創造性地使用資訊。使學生具備終生學習的意識和利用資訊技術處理生活、學習問題的能力。

三、學生水平不齊

由於初中教學水平的差異及各種客觀因素導致高中學生的資訊技術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學生對電腦的基本操作駕輕就熟,能夠非常熟練地運用電腦上網,有的學生則可能連電腦都沒用過,學生們的資訊技術水平呈現出一種兩極分化的局面。

小組協作式教學介於班集體教學和個別學習之間,較容易發揮集體教學和個別學習的長處。由於學生個體的資訊技術素養的不同,在教學中堅持分類施教,分類輔導,根據學生的基礎和知識水平、愛好分組,並使小組內部成員的能力水平呈梯形分佈,讓他們在完成基礎知識後能自主的自學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同時,讓基礎最好的學生做組長,負責帶動和組織本小組的其他同學,這樣其他基礎差的學生在基礎較好的學生的帶領下,也成了整個學習的積極參與者。在課程安排中,注意從活動的內容上,從一般學生和學優生的培養上,盡力分別對待,對於學優生,教師作深化指導,以提高其學習層次;對學困生,耐心輔導,以保護其學習的積極性。此外,這種教學形式還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集體協作能力、人際關係處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四、課堂教學模式乏味

課堂教學模式乏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儘可能地選擇一些貼近生活的實例,學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在資訊技術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知識類型多種多樣,學生在學習資訊技術這門課程時,往往喜歡上機操作課,而不喜歡上理論課。

其實,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儘量將枯燥的東西講解的生動形象一點,教師在講解時,可用風趣的語言,貼近的比喻,引用身邊的事件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和認可。

比如我在上“資訊無處不在”這塊內容時,透過舉例:校園的鈴聲告訴我們上課、下課的資訊,走過食堂時傳來的飯菜香傳遞給了我們可以吃飯的資訊,透過這幾個身邊的小事情,學生踊躍發言,讓學生輕鬆地掌握了資訊的概念及資訊的載體,也讓學生可以舉一反三。

最後談談亮點: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我一般能用好的比喻,貼近生活的例子,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把理論課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讓學生感受到計算機世界的五彩繽紛,同時師生關係也很和諧,真誠的微笑去面對每一個學生,從而拉進師生之間的距離,學生感覺到老師平易近人、和藹可親,讓他們輕體鬆愉快地投入到學習中來,有什麼問題纔會及時地提出來,師生雙方及時交流。

作爲資訊技術教師,必須根據環境,注重知識應用的綜合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教學水平,不斷摸索總結,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進而實現資訊技術教育的總體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適應時代的要求!

資訊技術教學反思2

透過這段時間的教學我,我發現今年高二學生的資訊技術基礎非常薄弱,尤其自己所擔任幾個C類文科班。因爲5月中旬參加資訊技術學業水平考試,目前已經全面進入系統的套題練習。在練習過程中,我發現先講解再練習,有的學生有意見,有的學生講了幾遍都沒搞清楚,並且呈現學生數量又多,每學生練習進步又不一致。目前,我根據需求進行引導和講解,但學生不會的太多了,老師根本指導不過來,並且老師上下來十分疲憊,教學效果也不好。面對這樣的情況,我應該怎麼辦呢?

針對學生問題太多,進度不一的情況,我想嘗試幾種教學手段配合使用,看看教學效果如何?幾種教學手段主要有:一是將操作步驟製作爲微視頻;二是學生自願前提下進行分組,實現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幫扶;三是重點、難點由老師點評講解;四是對於困難比較的學生還是進行適度地個別指導。這些就是我目前的一些想法,可能還有些問題就是目前我們有二十套題,只有九周的時間教學進度該如何安排呢?

學生練習速度該如何呢?還有對於有的學生態度始終不認真,老是想想着打遊戲或上網該如何勸阻或告戒呢?或者幫助他們呢?

資訊技術教學反思3

我們學校是一所農村中學,計算機基礎比較薄弱。學生的計算機基礎也都參差不齊。學生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也對計算機有不同的認識,學習興趣也各不相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消化不了,還有部分學生根本聽不懂你在講什麼,老師很不好把握分寸。因此在資訊技術教學過程中,必須以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理論爲指導,根據新的課程標準,探索適合資訊技術課堂教學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來挖掘學生潛力,提高學生自身素質,尤其是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下面就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幾點反思:

一、採用“任務驅動式”教學

資訊技術這門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創造性、操作性。因此在教學中應儘量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15分鐘老師教學,剩下時間由學生自主完成課前設計的圍繞教學內容的課堂練習及任務,老師巡迴指導並做點評。完成所有任務的同學可以獲得自由上機的獎勵。

二、採用“兵教兵”互助的形式

即基礎好的同學如果能快速完成任務,那麼他的第二個任務就是當小老師教會一個不會的同學完成任務(老師監督,不準代勞)。完成所有任務後纔可以獲得自由上機的機會。

透過以上2個環節,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認真聽課快速完成任務就能獲得更多的自由上機時間;另一方面協調好基礎不同的學生之間的差距(基礎好的可以從教別人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提升);再者認真聽課出色完成任務的同學獲得自由上機時間可以自學、自由發揮特長(杜絕玩遊戲現象)。

三、優選教法,提高教學效率

1、精心設計課件,提高教學效率。

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內容豐富而不繁雜,教學過程緊張但不忙亂。

2、操作示範,有效指導

老師示範後,可以找表現突出的同學到講臺操作演示,其他學生觀察並找出問題,最後老師點評。這樣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並使學生在查錯糾錯中掌握操作方法。

3、大量運用比喻,使知識形象化,簡單化

計算機教學中的一些概念和名詞術語很難被學生接受,適當應用一些形象生動的比喻,不僅有助於提高學生聽課的興趣,還能達到幫助理解和記憶的目的。

四、強調紀律,保證課堂秩序井然

由於我校學生的特殊性,狠抓課堂紀律是重中之重。我根據學生喜歡微機課的特點,制定了停課制度。每節課由班長負責記錄表現差的.同學,輕者停課一節,重者停課一個月(被停課學生報給班主任,微機課時必須在教室學習)。該制度實施兩週以來,效果顯著,課堂紀律明顯好轉。

總之,要學好資訊技術這門課程,只要我們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處處留心,時時注意,必須使用易於學生接受的語言和教學方法,讓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使我們的學生能在輕鬆的氛圍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他們駕馭計算機的能力,爲他們今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資訊技術教學反思4

資訊技術是一門新課程,它對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對資訊社會的適應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資訊技術教學中,必須以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理論爲指導,根據新的課程標準,探索適合資訊技術課堂教學的教與學的新策略和新模式來挖掘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素質,尤其是其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我採用了以下方法:

一、活用教學形式,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來自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和對所學內容的興趣。興趣越大,則學習的動力越大,學習的效果就越好。學生對計算機早已有着濃厚的興趣與神祕感,渴望更深層次的瞭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隨心所欲地操作計算機,在計算機上作動畫,上網聊天等等。資訊技術課正好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如今他們已夢想成真,終於能夠直接動手操作計算機了,較多的實踐機會爲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動手操作空間,這大大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好動心理。但是,如果課堂採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模式,是"學"跟着"教"走,只要"我說你做"就可以了,而資訊技術是一門科學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學生很容易在新鮮感和興趣感過去之後產生枯燥的消極想法。所以在教學中,對於較容易掌握的內容,我採用"先學後教"的方法。學生們邊學邊練,很快就攻克了本節的難點。用這種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創設和諧氛圍,保持學習情趣。

資訊技術教學的實踐讓我懂得,堅持鼓勵和誘導相結合,排除學生學習中各種心理障礙,克服學生的畏難情緒,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是保持他們學習情趣的有效手段。

每班學生都在四十五人左右,絕大部分同學上機操作時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作爲教師根本忙不過來,有時不免會挫傷沒有被輔導同學的積極性,於是,在分組的基礎上,我讓幾位先掌握的同學學當"小老師",把他們分到各組去,這樣即可以減輕教師逐個輔導學生的壓力,也使"小老師"們得到鍛鍊,

使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時還克服了部分學生因怕問老師問題而舉步不前的現象,從而使所有的學生各得其所。在這種分組情況下,教師並沒有失去作用,我們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輔導個別的計算機"特困生",使他們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計算機操作水平。同時,在同學互相輔導學習中增進了感情,瞭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創造出合作學習的和諧氛圍。

三、嘗試以“任務驅動”的方法組織教學。

“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原則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動和維持學習者學習興趣和動機。創建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着真實的任務學習。學生必須擁有學習的主動權,教師不斷地挑戰和激勵學生前進。

“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適用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資訊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極富創造性、具有明顯的發展性特點的課程。“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計算機系統的層次性和實用性,提出了由表及裏、逐層深入的學習途徑,便於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資訊技術的知識和技能。

另外,經常利用學科中豐富的內容,爲學生展示一些新知懸念,讓學生課課從電腦上有新發現、有新收穫,讓學生感受到電腦中所蘊含的知識、技巧真多,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探索欲,保持學生對資訊技術課的新鮮感和興趣感。

資訊技術教學反思5

一、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

現在學生在資訊的學習上,“貧富懸殊”現象十分嚴重,而且我們不能以他的學號來劃分他們的優差。所以我們在教學中使用評價的手段來發現他們掌握程度,從而對他們的教學採取分層教學。另外我們看到學生不認真聽講,就會去怪學生不好好聽,而不去反省自己的教學行爲如何來吸引學生。正如正如有的教師所說的方法:學生大部分喜歡遊戲,那我們何不採用遊戲的方式給他們上課。我們的資訊技術課有很多的課程可以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遊戲、FLASH動畫演示、採取學生製作網上評比的方法激勵學生主動去參與學習中去,與教師實現互動,這樣的教學才能真正的提高學生的技能。所以我們應該經常反思自己怎樣用學生理解或掌握的方法去教他們自己去學習,如何去掌握。那麼學生主動地參與進來了,我們就不會出現上課不認真聽,冷場之類的情況。

二、反思能否讓不同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學生的掌握知識程度參差不齊,接受新知識的能力不同,如何讓不同的學生都能得到一定的發展是我們每一個老師任務。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往往會用同樣的標準去衡量每一位學生,要求每一個學生都要學會那些技能、完成那些任務。這樣其實會抹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任務定得太高有的學生完不成,索性就不高興做了;任務太低了,好的學生完成了就沒有事做,就可能會製造一些其他的“事件”。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應多反思如何分層次的佈置任務,也可以讓學有餘力的同學充當一下“小老師”,讓他們嘗試角色的轉變,同時增進學生間的友情。這樣我們就能讓每一個學生在不同的層次上都能得到一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