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匆匆》教學反思

《匆匆》教學反思1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扣“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文章的特點鮮明:結構精巧,層次清楚,轉承自然,首尾呼應;文字清秀雋永,純樸簡練;情景交融,無論是寫燕子、楊柳、桃花,還是寫太陽,都與“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的感嘆融爲一體,處處流露出作者對時光流逝感到無奈和惋惜。

《匆匆》教學反思

教學中我以讀促講,讓學生陶醉於如詩如畫的情境中,感受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從而幫助學生樹立珍惜時間的意識。

課後我深思,比較成功的方面有學習本文時,特別是學習第三自然段時,先引導學生深入地讀,採用各種新式的讀,反覆誦讀,讀出語氣,讀出設問反問,重點語句的指導朗讀範讀,指名讀,分組讀,對答讀。在讀中讓學生感悟體會散文語言的優美。在讀中揣摩,在讀中體會,在讀中領悟,交流和討論自己的真實感受和理解。

再是結合課文第三段進行仿寫:“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着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牀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結合學生的現實實際,回憶我們自己的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並用“在…… 的時候,……從 …… 過去 ”的句式練習說話,創新運用,以表達學生讀文後的獨特感受。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試圖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體會時間的稍縱即逝,從而達到積累與運用的目的。

最後是放手學生,讓學生自讀自悟《長歌行》,談談自己讀後的理解和感受,讓學生明白時間匆匆而過,懂得從小就要珍惜時間,好好學習,纔不虛度光陰,浪費此生。

也有不足之處:教學中,沒能準確把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由於學生是初次接觸散文這一體裁的文章,如能在教學時引導學生比較散文與記敘文,說明文的不同那就更好了,更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了。還有讓學生對其他自然段的自讀、自悟的學習不夠充分。下次在教學這一課時,一定注意到這幾點的教學滲透,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匆匆》教學反思2

今天在兩個班和孩子們共同學習了《匆匆》這篇課文。我感覺在第二班的教學效果要好,大概是在第一次教學反思的後果。

教學中,我重點引導孩子們體會了幾個重點的句子。

課文的開篇用了一個排比句,我引導認真體味了這個句子。第一,從這個句子中你體會出了什麼?不少的孩子都能體會出,作者的言外之意,什麼都可以再來,惟獨時間逝去了再也不會回來。第二,讀了這句話,你彷彿看見了什麼?讓學生練習寫話“讀了這個句子,我彷彿看見,春天來了……”第三,引導孩子們有感情朗讀這個句子。這樣循序漸進設計教學,讀思寫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

在教學第三個自然段的時候,我重點指導了仿寫。課標指出“詞句訓練要貫穿在小學階段各年級的語文教學中,要十分重視語句訓練。”我本着“加強綜合,突出重點,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訓練。”指導仿寫的時候,我先讓學生仿照課文說一句話,這樣的訓練比較簡單,孩子們的發言都很踊躍。看着孩子們興趣盎然,於是我讓孩子們仿寫一個自然段,也用上排比的句式。雖然看上去這個任務也簡單,但是,孩子們在完成的效果並不是特別好。因爲有的孩子爲了完成這個任務,可以說是挖空心思,搜腸刮肚,而寫的句子實在是太牽強;還有的部分孩子乾脆套用別的同學的發言,沒半點創意。雖然部分學生的仿寫效果並不是太好,但是,對大多數孩子來說,還是有收穫的,對他們而言,是一個新的嘗試!

在學習第四自然段的時候,我不但引導孩子們體會作者爲自己過去的碌碌無爲而後悔,更引導孩子們仔細朗讀“爲什麼要白白走這一遭啊”?反覆讀,反覆悟,讓孩子們體會到作者並不是空有蹉跎,他也下定了決心,絕不會讓自己白白走這一遭,從而作者能有那麼大的成就,能留下這麼多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第二次教學的時候,我重點引導孩子們進行了朗讀了仿寫的訓練,並注重了實效性,並不是走走過場而已。我覺得,在教學中,應多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對孩子們進行有效的訓練纔是有用的教學。

《匆匆》教學反思3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着“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揭示了舊時代的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爲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複雜心情。文章創作於二十年代,在表達上與現代文章有所不同,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文中運用了各種修辭方法,而且大多數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適合朗讀,因而教學設計時,我力求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透過課堂實踐,整體把握了作者的感情基調,在讀中使讀者與作者、文字對話,和學生一起欣賞、品味、探究了它的語言美,把閱讀中領悟到的語言表現形成遷移到了寫作。

首先,能較好地創設情境。上課開始讓學生背《長歌行》,並讓學本課文質兼美的特點。其次,我教學本課以讀爲主線,以讀《長歌行》匯入新課;以讀激情:時間匆匆而逝的無奈之情,沒有把握好時間的惋惜之情、自責之情;以讀導練:“你在?的時候,?從?過去”,讓學生仿照課文練習說話,創新運用,以表達學生讀文後的獨特感受。不足之處:

首先,學生朗讀的時間短,朗讀的感情把握還不夠到位。其次,交流不夠。課堂應該成爲師生交流、生生交流、

生與文字交流的平臺,而這種交流的引發還是離不開提問。因而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應該成爲學生課堂交流的依據。我採用了課前預習提示中的問題: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向我們看出了一個什麼問題,對於這個問題,作者有沒有作出回答。並且在學生確定作者作出了回答後又追問:作者是怎樣寫我們的日子匆匆而逝的?本以爲這個問題可以統領全文,讓學生充分交流起來,但在實際上課中,這種“提問”沒有轉化成“交流”,同學們沒有動起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覺得所提的“問題”是有價值的,只是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我不能融會貫通地遷移、引導,導致師生交流不夠充分,沒能激發起學生地交流熱情。因而,問題的設計固然重要,而把握教學時機更重要。

課堂上更多的是教學機智,是動態生成,爲了不使每一節課匆匆而逝,我還要不斷地深入學習,學習科學的駕馭課堂。

《匆匆》教學反思4

《匆匆》教學反思時間過得很快,在週二劉潔瓊老師的立標課上完之後,組裏安排了組員上學標課,我是本組第一個上學標課的成員,這一次講授的是朱自清先生的《匆匆》,這是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全文的語言優美,但是也不乏存在理解上的困難,因此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主要是利用第一課時解決字詞句的理解以及本文的大概內容的掌握;第二課時主要是解決重點段落的理解和落實情況,從而延伸到積累拓展。

一、朗讀指導對於每節語文課來說都很重要。從教六年了,但是對於指導朗讀這個環節的操作還是不能夠做到很順利的完成,針對這節課來說就是在第三段和第四段的處理過程中應該很好的指導學生朗讀重點的句子,但是由於自己的原因,沒有落實這一個環節。希望自己在今後的教學中注意這一個環節的處理,也希望自己慢慢的熟練這一個環節的教學。

二、無痕教學如何落實。在這節課的講授過程中,我們組的領導評價我的教學中有一個環節做到了無痕教學,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反思自己的教學,什麼時候纔可以做到每一個環節都是無痕的教學。如果要問什麼事無痕的教學,怎麼做才能夠做到無痕的教學,我想就是首先應該做到的是設計好每一個教學環節,其次是設計好每個環節的過渡語言,這樣也許能夠做到無痕教學吧。

三、教學語言。在這一次授課結束後大家對我的教學語言的評價是乾脆、利索。其實我自己認爲自己僅僅做到了這兩點,但是存在的不足就是我的語速太快,以至於自己原來帶出來的學生在朗讀課文的時候語速也很快,最終的結果就是學生朗讀沒有得到鍛鍊,但是課堂的容量無形中就增大了。

總之,每上一次公開課都會讓自己成長一步,每成長一步就能夠很好的激勵自己更好的前進,加油!

《匆匆》教學反思5

教學這課的重點放在“重體驗”這方面。

在教學中,我透過讓學生“用心聽、用心誦、用心訴”達到與作者的交流,當然也是與文字的交流。這樣拉近了學生與文字情感上的距離,容易讓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在與文字“用心”交流的過程中,我採用了多種方法幫助學生感悟體驗。比如,運用了多種形式的讀,有朗讀,有默讀;有小組、全班齊讀,有學生自由朗讀,有教師範讀,有教師和學生互動式的接讀,也有對文章的賞讀。在讀的過程中,勢必加深了學生的體驗。還有,爲了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我在課堂上還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來體驗作者的情感。比如,作者說到自己的度過的“八千多個日子”,我讓學生結合自己度過的“四千多個日子”來談,這時候學生思維比較活躍,體驗也更進一步。另外,仿照作者說的日子匆匆的語言形式,讓學生也來說,更讓學生體會到時間的流逝,同時也讓學生學會了作者的這種表達。課後,讓同學們把談的內容整理出來,題目是由《匆匆》所想到的……,給學生一個很好的練筆機會。

《匆匆》教學反思6

今天,我帶孩子們品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板書課題後,我問孩子們:“匆匆是什麼意思?”一個孩子說:“就是時間過得快。”另一個孩子說:“就是很快。”我很失望,昨天我可是佈置了預習的任務啊。我又叫一個學習較好的孩子說,他也大聲告訴我:“時間過得飛快就是匆匆。”

看着這近乎一致的回答,我問孩子們:“時間過得快就是匆匆嗎?”孩子們都在點頭,看來他們並沒有認真思考這個問題。“那麼,早晨我騎着自行車匆匆來上班。也是說早晨時間過得快嗎?”孩子們愣住了,半晌,一個孩子說:“應該是急急忙忙來上班纔對。”“哦?匆匆是什麼意思?問問字典老師吧。”一會兒,有孩子叫到:“急急忙忙,急急忙忙。”“是的,匆匆是急急忙忙的意思。那麼,朱自清先生是說什麼東西的腳步急急忙忙呢?”“時間。”孩子們異口同聲。“對,朱先生在這篇文章裏形象地告訴我們了時間是怎樣匆匆流逝的。這是一篇散文。

散文有什麼特點,同學們知道嗎?”“就是很散的文章。”快嘴的田蘭冰林同學就笑着說。“對,文章的結構看起來很散,但它的中心卻很明確。形散神聚就是它的特點。從這篇散文中,你知道文章講了一件什麼事,或者說寫了一個什麼人,一處什麼景物嗎?”我滿以爲提前預習了的孩子會像支玉恆老師的學生一樣響亮而又幹脆地回答:“沒有。”我的孩子們被這一悶棍打蒙了,他們不知所措。陳佳琦坐在位置上小聲地說:“寫的就是朱自清自己浪費時間的事。”天啊,這可是我們班的作文大王啊!“你們預習了課文麼?”我有些生氣地問。“預習了。”聲音響亮而整齊。“讀出了一個完整有趣的故事?”有孩子搖頭了;“讀出文章介紹的景物了?”搖頭者增多;“明白誰是文章的主人公了?”搖頭者更多了。“奇怪,我們學過的文章多是寫人、記事、寫景或狀物的,朱自清先生在這篇文章裏卻不寫這些,而寫散文,他要幹嗎吶?”孩子們又瞠目結舌了。我只好自問自答:“作者用這種形式抒發自己內心的感受。”

好容易才引入正題呀,我不禁感嘆道。同時,我也想對我的孩子們說:請你們多讀書,請你們學會思考。我們的孩子都習慣於被動的接受,不要說課下,就是在課上也極少有孩子向老師發問,有自己獨特見解的孩子就更少了。好容易才引入正題呀,我不禁感嘆道。同時,我也想對我的孩子們說:請你們多讀書,請你們學會思考。我們的孩子都習慣於被動的接受,不要說課下,就是在課上也極少有孩子向老師發問,有自己獨特見解的孩子就更少了。就如,對課題《匆匆》的理解,一個孩子說“匆匆指時間過得快”,其餘孩子就附和,顯然,孩子們沒動腦,課前也沒想着要查查課題的含義,老師一問,就隨口說說,也不考慮對不對,反正老師總要講的,反正同學總要說的。這是多麼可怕的心理,這是多麼可怕的惰性!再如,老師設定了一個陷阱,想讓孩子們更清楚地瞭解散文的特性的時候,故意問:這篇文章講了什麼人什麼事什麼景物的時候,孩子們也不思考,絲毫沒發覺老師提問的錯誤,連語文功底交好的同學也不例外,多麼可悲啊,我的語文教育,我的孩子們!

反思我的語文教育,自認爲思想是先進的,是按照語文課程標準進行教學的,我的孩子爲什麼還出現這種令人沮喪的表現呢?我想,這和應試教育分不開,這和他們習慣於被動接受分不開。很多時候,爲了分數,我們扼殺了孩子的靈性;很多時候,由於我們過多的不放心、過多的“幫助”,孩子養成了惰性。想想這日新月異的社會,想想這競爭激烈的時代,我不寒而慄。所以,孩子,請學會思考!這是你們更好的生存的根本,這是你們能否造福社會、造福民衆、實現自身價值的根本。

“學而不思則罔”,孩子,請學會思考!

《匆匆》教學反思7

3月20日,我到萬州參加了“三峽教育論壇,平湖之春”小學語文研究教研活動,聽了支玉恆老師的《匆匆》一課,受益匪淺。整個教學過程給人一個突出的感受:美。一種不知不覺的美,一種不露聲色的美,一種潤物細無聲的美,這是一種美的享受,是一種美的欣賞。這種“不露痕跡”的教學,既是一種技巧,也是一種境界,一種讓我們孜孜不倦追求的境界。

一、慈祥而又嚴肅的笑容

整堂課,支老師始終面帶微笑,時而慈祥,時而嚴肅。

1、出奇的課前介紹

全班同學起立,師生問好後,同學們準備坐下,支老師卻說:同學們真可愛!有的同學順這前面的問回答:老師真可愛!支老師笑了,在同學中走了一圈說:“我已經六十多歲的人了,還能用可愛嗎?”這時的支老師精神矍鑠,步履矯健,面容慈祥,學生立即改口:支老師,真精神!

支老師用他的肢體語言,不僅馬上把聽課的老師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更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激發學生作爲學習主體參與教學活動的強烈願望。

2、不是結尾的結尾

這節課上完了,支老師問:你們覺得支老師上得怎麼樣?全班同學異口同聲回答:上得非常好!支老師臉色變得嚴肅:其實你們自己的老師教得比我更好,只是經常聽,習慣了而已。所以老師有個小小的請求:你們平時應該更認真地跟你們的老師學習。那麼樸實的話語,那麼真切的語言,寥寥數語,把學生與任課教師的心貼得更緊了。

二、幽默風趣的語言

在放錄音朗讀時,由於電腦的故障,耽擱了一兩分鐘,支老師沒有讓學生枯燥地等待,而是用他幽默的語言告訴同學們一個道理:好事多磨。潛移默化的教育多有效啊。

班上有一位相貌出衆、聲音悅耳、頭腦靈活的班長,我敢肯定支老師從一開始上課,從喊“起立”、“坐下”那一刻起,就注意到了這位超羣的學生。支老師給他冠名“趙忠祥”,再恰當不過了。也許,這位學生一生都會記得這位老師,記得支老師曾經給他的鼓勵,並努力向趙忠祥這位著名的節目主持人*近,並以此作爲畢生的奮鬥目標。

三、機智、巧妙的設計

1、追問

一位學生起來談感受,說:面對時間,有兩種人,一種是遠遠超過時間的人,一種是被時間遠遠拋在後面的人。支老師問:那你屬於哪種人?學生答:我是正努力追趕時間的人。多麼及時的追問,多麼恰當的回答,全場三千多名教師報以熱烈的掌聲。

2、仿寫

教《匆匆》這課,一般的做法是讓學生蒐集大量的有關時間的名人名言,在課上朗讀一遍。支老師沒有這樣做,而是讓學生仿寫名人名言,實在寫不出的,也可抄別人的,但要寫上別人的姓名。這種教學不落俗套,獨樹一幟,令人叫絕。

有句話叫:“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我要說“聽一堂好課,勝教十年書”。

《匆匆》教學反思8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着“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揭示了舊時代的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爲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複雜心情。

文章創作於二十年代,在表達上與現代文章有所不同,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文中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多種手法,而且大多數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適合朗讀。因而在教學設計時,我力求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抓重點句子,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課文,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透過課堂實踐,我覺得有些環節落實的.較好,而有些地方還不盡人意。

好的創設情境:

上課伊始,透過課件一分鐘的展示,使學生切身感受到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雖然只有短暫的一分鐘,但緊緊扣住時間這一概念,激活了學生的情感,爲下面的學習打下感性理解的基礎。接着播放《匆匆》一文的配樂朗讀,舒緩的音樂,低沉的語調,把學生帶入一種情境,奠定了整節課那種淡淡憂傷的基調,學生在這種基調中很容易入情入境。

其次,精心選用教學語言,本文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抒發,心靈的傾訴和思緒的流逝,語言都很美。因而在課堂上,我所使用的語言儘量與本文一致,與課堂的基調相符。如:是啊,從這些句子中我們也感觸到了時光流逝的蹤跡,歲月如梭,時光飛逝,時間在我們每個人的眼前飛快的閃過,一日復一日,一年復一年,這就告訴我們要珍惜美好的時光,把握住自己生命的每一刻……”。

第三,注意引導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激活學生的閱讀積累:說一說學了課文後,你想到的關於時間的詩詞或格言。教學中緊扣重點,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聯繫在一起。

不足之處:

1、教學中,沒能準確把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由於學生是初次接觸散文這一體裁的文章,如能引導學生比較與記敘文,說明文的不同,會有助於學生更好理解課文。

2、關於作者朱自清的資料,不應出自教師之手,這樣便失去了培養學生收集資訊及整理資訊能力的大好機會。

3、設計中雖是以讀爲主線,以讀激情,以讀導練,但在教學中讀的還不夠,語言的感悟還不是很到位。

《匆匆》教學反思9

《匆匆》一文中運用了各種修辭方法,而且大多數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適合朗讀,因而地教學設計時,我力求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這節課中我一是重視了讀指導,二是在讀的基礎上力爭讓學生有所感,有所悟。因爲教學目的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而且要引導學生會學。在教學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去充分感知語言材料,自己讀課文,品讀感悟,滲透了“讀(課文)、思(問題)、劃(重點詞句)、悟(感受)”的學法。並讓學生在朗讀理解作者是怎樣描寫日子來去匆匆的基礎上,也寫寫自己或身邊的日子是怎樣過的,從讀到學寫,以寫促讀,讀寫互相促進,在閱讀中學習方法,在閱讀中感悟和內化,提高語文素養。

這節課也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尤其是爲了追求課堂的完整性,我設計了一課時,使得課堂內容密度很大,節奏太快。課堂顯得知識點的學習落實不夠,課堂拓展延伸效果不好。還有對課堂生成性資源利用不夠,把學生在課堂中談到的有關歲月流逝的交流與感想沒有很好的引導、拓展與延伸,把一節完全上成了完教學設計的過程,沒創新,少發展,缺生成。

《匆匆》教學反思10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着“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揭示了舊時代的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爲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複雜心情。

文章創作於二十年代,在表達上與現代文章有所不同,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文中運用了各種修辭方法,而且大多數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適合朗讀,因而地教學設計時,我力求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透過課堂實踐,我覺得有些環節落實的較好,而有些地方還不盡人意。

首先,能較好地創設情境。上課伊始,引背《長歌行》,並讓學生談感受,激發學生要珍惜時間、及早努力的情感。然後出示朱自清二十四歲時寫這篇文章前的一段話,讓學生明白朱自清二十四歲時已經意識到時光悄然逝去而無所作爲,決心從今以後要珍惜時間,才寫下了這篇《匆匆》。最後播放《匆匆》 FLASH動畫的配樂範讀,形象的畫面,舒緩的音樂,低沉的語調,把學生帶入一種情境,奠定了整節課那種淡淡憂傷的基調,學生在這種基調中,很容易入情入境。

其次,精心選用教學語言。本文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地抒發,心靈地傾訴和思緒地流淌,語言都很美,而這篇散文尤爲突出。因而在課堂上,我所使用的語言也儘量與文字一致,與課堂基調相符。如:“讀了這句話,你聽到了作者在你耳邊的低低絮語了嗎?”“作者透過寫自己的日常生活來將無聲無形的時間具體化了。讓我們感受到了時間它就在我們平凡的生活中,在一個又一個極普通的日子裏匆匆流逝了。讓我們真切地觸摸到了時間的腳步。”“作者的時間步履匆匆,那麼你的時間又是怎樣過去的呢?能像作者這樣具體地揀拾起時間的足跡嗎?”……

當然,本節課還有許多不足。

首先,盲目求全。由於追求課堂的完整,而不能使有些環節落到實處。這篇課文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正常的情況下,應該分二至三課時完成,但爲了顯現課堂的整體性,設計了一課時學完,確實密度很大,不夠科學。導致有些地方該拓展的不能拓展,該多讀的不能多讀。如讓學生談作者是怎樣寫我們的日子匆匆而逝的,這部分是本課的主要環節,應該讓學生充分地讀,充分地說,在讀中感悟、理解、領會,領會後再有感情地朗讀,並進行拓展練習,但由於時間所限,匆匆結束。

其次,交流不夠。課堂應該成爲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生與文字交流的平臺,而這種交流的引發還是離不開提問。因而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應該成爲學生課堂交流的依據。爲了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在備課時,我採用了課前預習提示中的問題: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向我們看出了一個什麼問題,對於這個問題,作者有沒有作出回答。並且在學生確定作者作出了回答後又追問:作者是怎樣寫我們的日子匆匆而逝的?

本以爲這個問題可以統鄰全文,讓學生充分交流起來,但在實際上課中,這種“提問”沒有轉化成“交流”,同學們沒有動起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思良久,覺得所提的“問題”是有價值的,只是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我不能融會貫通地遷移、引導,導致師生交流不夠充分,沒能激發起學生地交流熱情。因而,問題的設計固然重要,而把握教學時機更重要。

課堂上更多的是教學機智,是動態生成,爲了不使每一節課匆匆而逝,我還要不斷地深入學習。

標籤: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