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狐狸和烏鴉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狐狸和烏鴉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狐狸和烏鴉教學反思1

學生的朗讀與感悟是相輔相成的,感悟可以提高朗讀,朗讀可以加深感悟。在教學過程中,我重視讓孩子們在悟中讀,在讀中悟。學生預習過課文,對文中的狐狸有個初步的印象——狡猾。怎樣把狐狸的狡猾透過朗讀讀出來呢?關鍵還在於對“狡猾”的真切的體驗。我首先是透過抓關鍵詞來體會。第一次對話中“親愛的”和“您”可以看出狐狸的狡猾。

第二次對話中,狐狸的表情是“賠着笑臉”,學生了解到狐狸的“笑”並不是真誠的,不是發自內心的,他的笑是另有所圖的,是裝出來的,是虛僞的笑。

這一下,孩子對狐狸的“狡猾”的感受又深了一層。隨着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學生入境又入情,,朗讀就不再是難題。孩子們會露着“做作”(表現狐狸的狡猾)的笑容,用很溫柔的語氣去討好“烏鴉”,有的孩子在“騙肉”時還會晃着腦袋。一臉的“親切”樣。邊悟邊讀,學生完全沉浸在角色中。

朗讀是感悟的一種表現,同時也是加深感悟的一種方法。孩子在投入的朗讀中,其實已經進行了一種角色互換,自己顯然已成了故事中的狐狸,故事中的烏鴉。他們在繪聲繪色的.演讀中,又一次加深了對文中角色的認識。

狐狸和烏鴉教學反思2

《狐狸和烏鴉》課末,指導學生續編故事:烏鴉嘴裏的一片肉被狐狸騙走以後,烏鴉又會怎樣想、怎麼做呢?(學生編了好幾種不同情節的精彩故事。)

師:請同學們充分發揮想象,以“肉被騙以後”爲題編一個小故事,看誰編得最精彩。(學生在課堂作業本上動筆寫話。)

學生在理解原有故事的基礎上進行延伸拓展,不僅有利於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想象力、表演才能和創新思維的舞臺,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新課程有一個重要的理念:師生不能只是教材忠實的執行者,更應該成爲教材的創新者、開發者。教師善於運用文中的留白,以此作爲鼓勵學生充分想象,引導學生個性表達,激發學生獨特體驗的契機,使課文故事情節更完整,人物形象更豐滿,感受體悟更深刻,真正做到基於文字,又超越文字。

狐狸和烏鴉教學反思3

《狐狸和烏鴉》是一篇童話,講的是一隻狐狸用奉承話騙取烏鴉一片肉的故事,說明愛聽奉承話容易上當受騙。爲了指導孩子們更好地進行分角色朗讀和理解課文內容,我採用了板書演示和揣摩人物心理的方式,有效引導孩子們學會用此類方法更好地進行語文學習。下面主要說說揣摩人物心理這一做法:

1、狐狸的心理。

當狐狸來到樹下看到烏鴉嘴裏叼着一塊肉時,我問孩子們:狐狸會想些什麼?接下去的問題:狐狸眼珠一轉,他會想些什麼?當第一次烏鴉沒有回答,狐狸會想些什麼?當第二次烏鴉還是沒有回答,狐狸又會想些什麼?當狐狸叼到肉之後,會說些什麼?做些什麼?

2、烏鴉的心理。

當狐狸第一次套近乎,我問孩子們:烏鴉會想些什麼?接下去的問題:當第二次狐狸問候烏鴉的孩子時,烏鴉會想些什麼呢?當第三次狐狸讚美烏鴉的羽毛和嗓子時,烏鴉心情如何?會想些什麼?當肉落入狐狸的嘴之後,烏鴉會想些什麼?會有什麼舉動?

透過這樣的問題追問,孩子們會在老師的引導下自覺進入角色,設身處地想人物之所想,從而更深地瞭解課文內容,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更好地進行角色朗讀。

狐狸和烏鴉教學反思4

《烏鴉和狐狸》是一則寓言故事,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選自《伊索寓言》。描寫了狐狸用奉承話騙取了烏鴉叼在嘴裏的一片肉,揭示了愛聽奉承話容易受騙上當的道理。學生對這樣的課文很感興趣。

課文的亮點在於狐狸和烏鴉的對話。把對話讀好了,讀出感情了。對文章的理解也就隨之瞭然於胸了。

我整堂課都圍繞着狐狸“狡猾”和烏鴉“愛聽奉承話”這個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愛聽奉承話就容易上當受騙這一教學中心。

課文的結尾處:“狐狸叼起肉,一溜煙跑掉了。”課文沒有寫烏鴉被騙了肉後是怎樣的,留給學生想象空間。

教學時,我抓住這一空白,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烏鴉被騙後,它心裏是怎麼想的?如果下次又遇到這樣的事情,它會怎麼做呢?請你續編這個故事。” 引導學想象,有的學生說雖然烏鴉明白了不能輕信別人的好話,但下次又受騙上當了;有的說烏鴉吸取了教訓,認真分析,不輕易上當了。這樣的拓展與延伸,讓學生在思考時、表達中,自然而然地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課堂是“練兵場”,然而課外也不可忽視。

課餘,我又向學生介紹了其他一些童話小故事,我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即使一遍不懂,多讀,總有“讀透”的一天。我告訴學生,“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會讀,會說,會用,便是“讀書”的精華所在。

狐狸和烏鴉教學反思5

反思《烏鴉和狐狸》這節課的教學實踐,我感覺有成功也有不足之處。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爲以下幾個方面做得比較好,總結出來,爲以後教學積累經驗。

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伊始透過播放課件講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透過畫簡筆畫等手段回顧故事中所講的內容,使學生愉快地展開本節學習,從而使學生樂學、愛學,學習氣氛活躍。

2、創設了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在學習“狐狸是怎樣施計把烏鴉嘴裏的肉騙到手的?”這一問題時,我大膽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可以抓住重點字、詞、句子來說一說,議一議;喜歡朗讀的同學,還可以盡情地讀一讀。在學生自主學習反饋的同時,再加上教師適時的點撥,使這部分學習目標得以充分的完成。最後得出:狐狸不用向烏鴉要,也不用搶,而是透過親近、討好和吹捧,把烏鴉嘴裏的肉騙到手,說明狐狸狡猾,愛吸奉承話的烏鴉上當了。

3、注重朗讀。

教學中反覆朗讀,指導語氣,在朗程中培養學生語感,提高學生的朗讀技巧、評價方法。如在指導讀狐狸的話時指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讀,可以用假惺惺的、狡猾的、哄騙、奉承的語氣來讀;也可以用給重點字、重點詞語加重音的方法來讀。總之引導學生朗讀不是千篇一律的,朗讀要讀出自己的感覺。

4、設計小記者採訪環節,使學生進行角色體驗。

下面你來扮演節目主持人:下面同學要扮演烏鴉和狐狸。你來採訪下面的烏鴉或是狐狸這時怎麼想的。頓時,學生的體現慾望被激發出來,學生的熱情普遍高漲,想象力非常豐富。

總之,本節課我以“學生的發展爲本”,精心設計。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中,學生不但學到了知識,其自主學習能力、朗讀能力、想象能力、表達能力、交流合作技巧都得到了發展。

但在本節教學中,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匯入環節拉得長,後面“拓展延伸”環節顯示倉促。也就是說今後課堂上要注意正確、機智的引導與合理的安排。

狐狸和烏鴉教學反思6

在教學《狐狸和烏鴉》時,我按以下的教學思路組織教學,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有所思考,在積極合作中有所感悟,在主動探究中有所創新,教學效果明顯。具體做法是:

一、初讀課文 自主思考

1、讀題,自主質疑。齊讀課題後,啓發學生思考:從課題上看,你想了解什麼?學生紛紛回答:我想知道狐狸和烏鴉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怎麼發生的?發生的結果是怎樣的?透過質疑,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初讀,理清條理。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從理清課文條理的角度思考:

⑴狐狸和烏鴉在什麼情況下相遇的呢?

⑵狐狸是如何把烏鴉嘴裏的肉騙到手的?

⑶狐狸騙到肉後有什麼表現?透過啓發誘導,學生不僅把握了課文思路,理清了課文條理,也爲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

二、理解課文 合作感悟

《狐狸和烏鴉》這篇課文語言質樸,故事淺顯而寓意深刻,很適合學生自己去體會和感悟。依據《語文課程標準》中“尊重學生,張揚個性,把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感悟”新理念,我這樣引導學生學習:

1、抓“人物”,談感悟。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圍繞故事中狐狸和烏鴉這兩個特定的“人物”,組織學生展開討論:(1)狐狸騙肉的動機、騙肉的過程、騙肉後的表現分別是怎樣的?

(2)烏鴉是怎樣上當受騙的?

(3)從這個故事中,你有什麼啓發?在交流中,鼓勵學生分組評說,各抒己見。同時,引導中不僅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正確處理好教學內容中折射的價值取向,幫助學生“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2、抓對話,談感悟。在把握“人物”特點的基礎是,我着重圍繞狐狸和烏鴉的三次對話,引導學生反覆閱讀,細細品味,讓學生從狐狸說話的稱謂、語氣、內容等方面相互交流,深入探討,再分角色朗讀,在比較中品讀,在品讀中有所感悟,形成見解。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有效地調動了學生情感的參與,使他們的內心感悟更趨多元化。

三、啓發想像主動探究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制,而想象是無限的。”《狐狸和烏鴉》這篇課文的結尾含蓄深刻,爲學生思維的拓展留有廣闊的空間。

教學中,我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獨特感受,鼓勵學生張揚個性,大膽想象,有理有據地延伸課文。爲此,我精心設計了兩道口語訓練題:《烏鴉被騙之後》和《狐狸騙到肉之後》,引導學生多角度地看待事物發展,多側面地認清事物發展的規律。學生有的從烏鴉被騙後終於認識到“愛聽奉承話容易上當”等方面去續說;有的結論爲誠信之道,從狐狸的“欺詐行爲不可取”方面去續說等等。這樣的教學,既拓展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時空,又讓學生的個性在課堂上得以展現和發展。

總之,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學習課文,體現了“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的要求。教學《狐狸和烏鴉》這一課,我正是透過以上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經歷了一個自我發現,自我探索,自我習得的學習過程,真正促進了學生自主意識、自主行爲、自主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