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窮人優秀的教學反思(精選10篇)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窮人優秀的教學反思(精選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窮人優秀的教學反思(精選10篇)

窮人的教學反思1

《窮人》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課文講的是漁夫和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皇專治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學習本文,重點是引導學生從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活動中體會窮人的善良。

本課的教學過程我力求讓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力求讓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一層一層地理解課文。在教學1-2節時,先讓學生找出描寫“窮”的語句,再找出你是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的,然後指導朗讀,讀出家裏很窮。從“感知”到“揣摩”,由淺入深,引導學生沿着這條思維途徑,一步一步地閱讀理解。

在解讀課文的過程中,研究“溫暖”、“舒適”這兩個詞語。首先讓學生聯繫生活理解“溫暖、舒適”,然後再看插圖,從圖上看出桑娜家的“溫暖、舒適”,最後回到課文。從文中進一步體會“溫暖”指什麼?“舒適”指什麼?此時,學生的回答中已不僅僅是孤零零的描寫小屋的語言文字了,還有描寫小屋外的呼嘯怒吼的寒風,洶涌澎湃的大海的語言文字,還有對在這兩種不同的環境中的人的處境和感受的聯想。從而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窮人雖窮但生活得很樂觀。

第二部分篇幅較長,但內容容易理解。所以我讓學生自由朗讀,瞭解故事發展。先抓住本段的重點句,讓學生從這樸實的語句中深入領會桑娜那顆善良的心;再引導學生用圈、點、勾、畫法找出對桑娜行爲、語言和心理活動的描寫,並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後忐忑不安的心情。

第三部分集中表現了漁夫夫婦倆的善良。但從中也流露出一種無奈,一種悲哀。爲了幫助學生感受到這樣的感情,我先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對話、表情、動作的描寫自行品味,再安排學生自主合作進行表演,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由於本文的文字較長,又處處精彩給人留以發揮餘地,所以預習加兩節課的教學還覺得時間有限,不少同學意猶未盡只好作罷,還應該做更深入的寫法分析和性格剖析也未實現,結尾的續寫未能完成,只得利用課餘時間來寫,不過同學們的續寫大多都充滿了想象,又注意了人物的性格,寫得比較精彩!

窮人的教學反思2

《窮人》是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第12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課文主要講的是漁夫和妻子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俄專制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課文語言樸實、準確,讀來使人深受感動。

《窮人》一文是世界文學泰斗托爾斯泰的作品。篇幅較長,重難點較多。許多地方都有可推敲之處,是一篇具有深刻內涵的作品。對於這樣一篇從內容到表達方式都堪稱典範的,教學中,教師面臨的核心問題是難以取捨。從故事背景、作家生平到故事內容、表達方式,需處處用心。但面面俱到的教學往往是低效的。因此,教學本課,我進行教學設計的主導思想是“取捨得當,長文短教”,具體的教學策略是:直奔重點,上掛下聯;一氣呵成,拓展延伸。

一、抓住核心問題,實現長文短教

如何辯證解決“長文”教學內容長與教學時間“短”的矛盾,實現“長文短教”,是閱讀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如果像以往的教學那樣,按課文順序串講串問,結果肯定耗時低效。著名特級教師於映潮說過:“無論怎樣處理,無論運用什麼手法,長文短教都重在一個‘短’字,這個‘短’字,又表現在‘點’上,長文短教的主要技巧在‘選點’。” 也就是說,長文短教最重要的是從冗長的教學內容中選出“教學點”。這就要求教師備課時要抓住開放的思維空間、廣闊的牽一問而動全篇的核心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

在反覆研讀教材的基礎上,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核心問題:“文中的哪些場景令你感動?你感動於什麼?”以此問題放手讓學生閱讀批註,學生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彙報時自然把目光集中在桑娜和漁夫的表現上(即文中的重點段落),此時教師及時抓住學生生成的資源,引導學生品味文字,感受桑娜的善良,進而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尤其是在把課文中相關語段重組朗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將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人物品質,體會表達方法無痕地結合起來,真正做到了閱讀教學所提倡的得意、得情、得法。

二、注重讀中領悟,學習表達方法

“讀”是學生與文字間實現心靈對話與溝通的最有力橋樑,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應讓學生充分的品讀、感悟。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非常想構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閱讀教學,使學生的思維在廣闊的空間裏自由飛揚。因此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立足文字,注重以讀爲主,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帶動學生,努力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內容,讀中品味語言,讀中領悟方法。

這篇課文多年來一直被選入小學課本,不僅因爲文中人物善良的品質感動着我們,課文在刻畫人物時突出的寫作技法也非常值得學習,如:課文具體描寫了桑娜抱回西蒙兩個孩子後忐忑不安的心理,讓人品味到其複雜而多元的內心矛盾,看到了窮人美好的心靈;又如:文中對桑娜家庭環境與自然環境的精心描寫,對凸現人物品質起到了很好的鋪墊和襯托作用;再如:漁夫回家後,側重描寫了漁夫與桑娜對話時的語言、神態描寫,使一個淳樸善良的漁夫形象躍然紙上。要幫助學生在學習中不僅理解內容,而且悟到以上寫法,最有效的解決方法便是讀。

文中桑娜的心理活動描寫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在教學這一環節時,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層次:

1.在學生自學自悟的基礎上,透過朗讀引導他們體會桑娜當時的複雜心情,感受她的善良品質;

2.藉助,從省略號的刪填對比朗讀中,體會省略號對錶現桑娜複雜內心活動所起的作用;

3.結合上文對桑娜家庭環境與自然環境的描寫,透過對相關句段的重組朗讀,進一步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質;

4.把1、2自然段連起來再讀,體會這兩個自然段的描寫對錶現人物品質所起的作用。

這樣的教學過程,讀的目的性很明確,符合學生結合人物心理活動描寫,感悟人物品質的習慣與規律,遵循了在聯繫中讀懂文字的語文學習方法。把感受人物品質與學習表達方法緊密、自然無痕地結合起來,使學生既“讀進去”又“讀出來”,閱讀教學取得了一定的實效性。又如,在體會課文結尾“言已盡而意無窮”的寫作技巧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想象“桑娜拉開了帳子”後的情形,再讀課文結尾,與之進行比較,學生自然領悟到作者高超的寫作技法。

三、強化動筆實踐,加強讀寫結合

讀是爲寫服務的。要創建開放高效的課堂教學,就要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變課堂上只動口爲既動腦又動手。學生學習時已領悟到真實的心理描寫對錶現人物品質所起的作用,課後作業中也安排了一項描寫心理活動的片段練筆,將仿寫練筆(心理描寫)安排在課堂上,既幫助學生鞏固和強化了“借省略號來表現人物複雜心理活動”這一表達方法,又引導學生加深領悟了“心理描寫”在表現人物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課堂上,教師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時間進行練筆,並幫助學生回憶自己曾經歷過的場景,再提供一些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減少了練筆的難度,很多學生當堂便順利地完成了片段,教師有針對性的賞評,對所有學生起到了示範引領作用,不但使“課堂練筆”具有了多元的作用,而且使課堂教學更具時效性。

當然,由於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有限,教學中還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我雖然有意識地進行了讀的訓練,但學生讀得還不夠充分、暢快,源自教師對讀的指導方法還有待提高。此外,及時捕捉課堂生成資源,進行有目的的引導,教師語言還不夠準確精煉。今後我將繼續努力,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從而真正實現以學定教、以學導教的最佳境界。

窮人的教學反思3

說起教齡,我也算是個老教師了。低中高年級都教過,可在新課程改革形勢下, 我突然發現,我不會上語文課了——課堂上哪些該講,哪些不該講;哪些該我講,哪些該學生講,我搞不清楚了。我知道應該培養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但從哪入手?怎樣能把閱讀和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文章形式多樣,如何讓他們學會閱讀方法?中國語言如此豐富,如何教他們發展語言,運用語言?……這些問題讓我困惑,讓我茫然,讓我不知所措。

好在我始終抱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的原則進行教學,並時刻提醒自己“千萬不能把語文課上成科學課、品德課、數學課”,注意了咬文嚼字——儘管嚼得時間不足,味不濃,但到底沒有偏離大的方向。就這樣,稀裏糊塗的一個學期過去了。

新學期 開學不久,班主任每人一節語文課。我上的是《窮人》。儘管不謙虛地說,我感覺那節課表現得還不錯,但評課時田老師說的`一句話讓我夢醒:備課時立意不明確啊!你都不清楚編者的意圖,不瞭解作者的意圖,你教學的意圖怎麼會清楚,學生學習的意圖怎麼會明朗呢?

我一下子找到了語文科的教學方向,。以前備課時,我也看參考,但我注重的只是教學目標,對選編目的從來就是粗枝大葉地看一眼,根本沒有去細想過。我一直覺得那不重要,卻沒有想到,它竟是我茫然的根源所在。我想把什麼都教給學生,但眉毛鬍子一把抓,重點不突出,印象不深刻,所以教學效果不明顯,學生收穫不大。

那一刻,心真的是很亮很亮。我對l老師們說:“我知道應該怎麼做了。”老師說的另一句要讓學生一課一得。

前兩天,我在六一班上了一堂課公開課《窮人》。會選擇第一課時是有原因的:上個學期也上了一篇課文《賣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課時,上完後,領導認爲上得非常糟糕,點評的時候,給我提出了很多看法。之後,我認真地進行了多方面的反思,希望能夠從中找到突破口,走出這種困境,於是前兩天的課就選擇了窮人的第一課時上課。

我認爲,透過這堂課,我基本走出了之前的迷茫。《窮人》這篇課文篇幅比較長,要朗讀這樣的一篇課文需要比較長的時間,而且它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以小說爲題材的課文,編者把這篇課文保留在11冊的教科書中,除了讓我們的學生接觸外國名著,還要透過薰陶,在心靈深處播種善良的種子。

這堂課我沒有像以前的課那樣,直接切入主題,我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出了一道算式:5+2=?透過預習的學生能夠說出很多,比如:美好的心靈,7個孩子,更加艱難的生活......

在學生有了學習興趣之後,我出示了一組課文生字,目的在於瞭解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再要求學生將生字中認爲最容易出錯的詞語寫下來。最後,再找出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第二步,透過描寫心理的詞語將課文連起來。

這堂課,我完成了課文的生字教學,完成了理清脈絡的任務,讓學生學習抓住主要詞句進行學習課文的方法。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探究性的。能從大的方向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我認爲,這堂課的教學中,我還存在以下的問題:1、教學應變能力還有待提高:在啓發學生了解文章的題材的時候,學生無法應對時,我直接給出答案。其實,我可以這樣設計:你看這篇課文的題材是:詩歌、散文、說明文、記敘文、還是小說?2、學生的朗讀還是不夠的,我應該發作者的資料給學生,節約出來的時間用來讀書。

以後,我在教學中一定要揚長避短,提高課堂效率。

2、《窮人》是俄國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寫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艱難貧窮的情況下,收養因病去世的鄰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舊俄時代人民的悲慘生活和窮人的善良。本文對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細膩,感人至深。根據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主要透過讓學生感情朗讀、思維想象去感悟人物的內心,從而受到愛的教育。在教學中,我努力讓學生分析掌握桑娜內心的矛盾,體會桑娜的善良我主要採用抓重點詞語進行品析、指導朗讀來解決重難點。如《窮人》中漁夫和妻子的對話,我先讓學生揣摩他們的心理,再讓他們透過分角色朗讀,理解漁夫和妻子是個怎樣的人。從中掌握人物語言、動作的描寫和環境變化的襯托,是寫好人物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還在啓發學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點、思想品質及故事情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合理想象。同時,還設計了啓發式談話,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他們自主學習課文,中間穿插感情描述,感情朗讀課文。透過學生的自讀自悟,勾畫重點詞句,質疑問難。

窮人的教學反思4

《窮人》一課成功地塑造了桑娜,漁夫感人的形象。謳歌了窮人那寧願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思想品質。在教學中,我遵循小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由淺入深的認知規律安排教學過程,以學生爲主體設計教學方案,選擇教學方法,組織教學過程。

由於文章篇幅較長,爲了實現長文短教,我先用情境教學法把學生一步步帶入故事情節之中,再用抓重點詞句的分析理解,以點帶面的導讀法,幫助學生讀懂全文。

課堂伊始我先用導語把學生帶入一個海風呼嘯的夜晚,一個漁家的小屋。極富感情的朗讀,逼真的模擬效果,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在此基礎上,我抓住本段的中心詞“溫暖而舒適”引導學生髮散思維,從中體會主人公桑娜的勤勞能幹。用對比的方法,體會窮人悲慘的生活。並在此設定疑問:這裏的“溫暖而舒適”僅僅是指“地掃得乾乾淨淨,爐子裏火還沒有熄……”這些外在的表象嗎?它還有沒有更深刻的內涵?這樣巧設懸念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

教學第二段時,由於篇幅較長,但內容容易理解。所以我讓學生繼續自由朗讀,瞭解故事的發展。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想象當時的情景。並抓住本段的重點句,讓學生從這樸實的語句中深入領會桑娜那顆善良的心;再引導學生用圈、點、勾、畫法找出相互依存對桑娜行爲、語言和心理活動的描寫,並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後忐忑不安的心情。這一段是全文的重點,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靈,因此,我細扣其中的每一句話,先教給方法,再讓學生學會運用,從而使其明白此時桑娜複雜、矛盾、憂慮不安的內心世界。

第三段的故事極富戲劇性,集中表現了漁夫夫婦倆的善良。但從中也流露出一種無奈,一種悲哀。爲了幫助學生感受到這樣的感情,我抓住重點詞、對話、表情、動作的描寫,讓學生自行品味。

窮人的教學反思5

《窮人》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一個短篇小說。課文記敘了一個寒風呼嘯的夜晚,桑娜與漁夫主動收養已故鄰居西蒙的兩個孤兒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下漁民的悲慘生活,讚美了桑娜和漁夫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課文用樸實準確的語言,恰如其分你地表達了真情實感,讀來使人深受感動。學習本文,重點是引導學生從人物的語言行動思想活動中體會窮人的美好品質。教過這課後,想到了這些:

一、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心理描寫、對話描寫等體會人物的內心。

作者在描寫桑娜時,採用了多種形式的心理描寫:讓人物直接流露自己的心理活動,如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些什麼呢?……”或者從旁邊介紹人物的心理活動,如“她的心跳得很歷害,她自己也不知道爲什麼要這樣做……”此外還用了幻覺描寫“彷彿有人進來,桑娜一驚!”景物襯托“古老的鐘嘶啞地敲……”等方法來表現人物內心活動,表現了桑娜善良美好的品德。從文中找出寫桑娜心理活動的語句,體會桑娜的美好品質對學生並不困難,難的是如何讓學生從這些描寫中體會出這樣寫作的妙處。我以爲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讓學生進行藝術再創造應該是可行的。在引導學生比較自己的補白和原文的留空後,就能很快發現作者描寫這些心理活動時的精妙之處。

二、給課文“鬆綁”,在教學中學會“刪繁就簡”。

教學《窮人》這一課,完全可以讓學生根據課題質疑,“文中的窮人指的是誰?爲什麼說他們是窮人?他們真的是窮人嗎?作者爲什麼要以《窮人》爲題?”等等,然後就自己受感動的地方談體會,自由選擇角色朗讀課文,揣摩桑娜的內心活動。這些開放性的“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沒有條條框框的限制,既有較大的“運動量”,又有較大的“吸引力”,學生怎麼不暢所欲言?老師的問題有思考價值,學生就“動”起來了,課堂就不會沉悶,學生也不會無話可說。

三、如何圍繞“窮人”做總結。

這篇課文圍繞課題,從窮人桑娜和漁夫人窮心靈卻很富裕的對比描寫中讚揚了廣大窮人善良美好的品質。無論是從作者的寫作手法上還是從情感的體驗上引導學生在課文結束進行一個整體回顧是必要而且必須的。

我以爲,用學生開課前的一個提問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作者爲什麼要以《窮人》爲題?”學生定能從幾個方面對課文進行一個很好的總結和回顧,此時老師再設計一個開放性的話題:“漁夫掀開帳子,看見西蒙的兩個孩子,又會和桑娜說些什麼?他們以後又會發生什麼事?請你發揮想象續寫這個故事。”學生帶着意猶未盡的情緒和開放的問題結束課文學習,又帶着新的思考走進新的課堂,不正是我們追求的教學境界嗎?

窮人的教學反思6

《窮人》是俄國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寫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艱難貧窮的情況下,收養因病去世的鄰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舊俄時代人民的悲慘生活和窮人的善良。本文對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細膩,感人至深。根據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主要透過讓學生感情朗讀、思維想象去感悟人物的內心,從而受到愛的教育。在教學中,我努力讓學生分析掌握桑娜內心的矛盾,體會桑娜的善良我主要採用抓重點詞語進行品析、指導朗讀來解決重難點。如《窮人》中漁夫和妻子的對話,我先讓學生揣摩他們的心理,再讓他們透過分角色朗讀,理解漁夫和妻子是個怎樣的人。從中掌握人物語言、動作的描寫和環境變化的襯托,是寫好人物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還在啓發學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點、思想品質及故事情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合理想象。同時,還設計了啓發式談話,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他們自主學習課文,中間穿插感情描述,感情朗讀課文。透過學生的自讀自悟,勾畫重點詞句,質疑問難。

窮人的教學反思7

《窮人》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課文講的是漁夫和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皇專治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課文用樸實準確的語言,表達了真情實感,讀來使人深受感動。

在本課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文,採用抓重點詞語進行品析、指導朗讀來解決重難點;啓發學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點、思想品質及故事情節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想象。透過學生的自讀自悟,質疑問難,使學生進一步領悟到主人公美好心靈,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體現。

一、突出主體,注重層次。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已學習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力求讓學生“自主學習,自得學習”。在閱讀中要注重層次性,即引導學生一層深一層地理解課文。在教學1—2節時,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描寫“窮”的語句及關鍵的詞語,談談自己的感受,然後指導朗讀。採取從“感知”到“揣摩”,再到“吟誦”,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閱讀過程,引導學生沿着這條思維途徑,一步一步地閱讀理解。

二、語言訓練要落到實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能丟開課文語言搞騰雲駕霧式的內容分析,也不能脫離內容搞支離破碎的語言訓練,而是有機地把兩者統一起來。如在學習課文第一段中,研究“溫暖”、“舒適”這兩個詞語,首先讓學生聯繫生活理解“溫暖、舒適”,然後再看圖,從圖上看出桑娜家的“溫暖、舒適”,最後回到課文,從文中進一步體會“溫暖”指什麼?“舒適”指什麼?此時,學生的回答中已不僅僅是孤零零的描寫小屋的語言文字了,還有描寫小屋外的呼嘯怒吼的寒風,洶涌澎湃的大海的語言文字,還有對在這兩種不同的環境中的人的處境和感受的聯想,從而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桑娜的勤勞能幹。

這樣,詞義的內涵拓展了,學生的聯想空間擴大了,看問題的視野也開闊了。

三、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中說:“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爲,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尊重學生對文字的個性化解讀。”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一個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教學氣氛。本文着重讓學生體會“忐忑不安”這一段的心理描寫,採用各種形式,讓學生充分地讀。透過自己的情感體驗,交流感受,讀出感受。學生用心讀文,把握朗讀時的感情語氣,有的說桑娜怕丈夫回來,要讀得非常緊張,有的說桑娜怕丈夫回來責怪,要讀得害怕、擔心……

學生從讀中體會到桑娜的善良,達到情感陶治。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構建富有個性化的閱讀教學,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裏自由飛揚。

窮人的教學反思8

教學《窮人》一課時,由於有課後練習的限制,因此也讓學生作了此續寫,可寫出來的效果不盡然,有的學生在作文中竟然寫到這些孩子全都長大成人,而且後來發了財成了大老闆,接父母去城裏享福,雖然表面看起來學生很有想象力,可他們完全是按照現在的生活境遇在寫,學生經歷的生活畢竟只是生活的這個社會,從很多學生的習作來看,他們的心固然是善良的,可當時的俄國社會根本不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窮人窮困潦倒,本來一家人的生活已經過得很勉強。

可如今多了兩個小孩,怎麼可能過得下去呢,就算大人們更辛苦,更節儉,自己少吃,那就更可能出現連大人也給累垮了,那就會失去生活支柱,孩子就更難撫養,可能一部分孩子能活下去,但其中一部分卻也可能根本活不下去。這與當時托爾斯泰的主旨是一樣的,其實寫到結尾他已經根本無法想象下去了,讓讀者來深思這個問題,到底他們能否好好的平安的生活下去,這樣就能顯示文學作品的意猶未盡,如果都續寫了,就失去了作品本身要體現的主旨,甚至改變作品的主旨,削弱作品的表現力,那就反而是畫蛇添足了。

窮人的教學反思9

王xx老師本週在五年級聽課,而我,由於五年級一位語文老師生病請假臨時代五年級的課,一週要聽六節課,一共才七個班,怎麼都會輪得到啊,怎麼辦呢,硬着頭皮上吧。

誰都想呈現最好的一面,該講《窮人》這一課了,認真備課,查閱一些優秀教案,看到一篇教學案例,覺得特別好,就準備按照這個課例講。醜媳婦早晚要見公婆,所以今天第二節我就主動請王老師來聽課。

王老師一聽完課就說:“你這課還有第二課時吧,是什麼?”我說:“有,第二課時要講窮人身上的善良,勤勞,偉大的母愛。”(第一個課時體會了“窮人”的“窮”。)王老師直接說,從哪兒看的課,因爲一些大家的課都有一些亮點,他想聽的是常態課,而不是舞臺課,還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我說:“王老師,每次備課前都認真看教學目標和課後練習,但自己寫教案還是銜接不上。所以每次講課都會查閱網上一些優秀教案,覺得哪個好,或者哪個環節好,就拿來用。”

王老師就給我們講了講怎樣備課,寫教案。

首先,備課之前,不僅要看教學目標,還要看單元導讀,交流平臺和詞語盤點。

第二,講課前自己把課文讀五遍。

第三,寫教案,不僅要熟悉教材,熟悉課標,還要熟悉學生學情,不能把學生看成一片空白,也不能過於高估學生。

第四,上課前要想,我們這節課要積累哪些語言材料(詞語和句子),掌握哪些學習方法,概括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內容。概括課文內容也是有方法的,例:《金色的魚鉤》講了一件什麼事,就是課文第一自然段再加上結果;《窮人》是抓住事情過程總結。

第五,課文表達的情感,是歌頌還是鞭策,要讓學生自然生成情感,不說教。

除了這些,我們教師要思考自己課堂上的每一項措施,都是有目的,有目標的。教師有“三不教”:學生會的不教;學生自己能學會學會的不教(就像猴子跳一跳摘個桃);教了也不會的不教。

王老師說,因爲要聽五年級的課,他昨晚把這一冊的單元導讀,交流平臺都讀完了。一個白髮老者如此認真,讓人敬佩。

窮人的教學反思10

《窮人》一課成功的塑造了桑娜、漁夫感人的形象,謳歌了窮人寧願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思想品質。在教學中,我遵循小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由淺入深的認知規律安排教學過程,以學生爲主體設計教學方案,選擇教學方法,組織教學過程。

一、重捶敲打關鍵詞句。

當學到“桑娜用頭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們抱回家。她的心跳得厲害。她自己也不知道爲什麼要這樣做,但是她覺得非這樣做不可。”一段時,我問學生關聯詞語“非……不可”怎樣理解?同學們紛紛說:“必須這樣做,不這樣做不行。”我抓住時機適時點撥到“爲什麼不這樣做不行呢?”讓學生畫出描寫桑娜心理活動的語句。這個問題激發了學生的閱讀情感,學生在自讀中,悟出這是桑娜出於對死者的同情,對孩子的憐愛。此時我再順勢引導他們思考:這表現出桑娜怎樣的品質呢?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桑娜那純樸、善良的心地撞擊着學生,觸發了學生更深入的讀課文,同作者、老師產生思想共鳴,達到了陶冶情操的目的。

二、以讀促思,讀中有悟。

學生是學習過程中的主人。在課上我給足學生讀書的時間,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空間,改變了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和理解的模式,在學生個人圈點、勾畫、批註閱讀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體會。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又要求學生把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讀出來,教學中不僅讓學生“解讀”,更引導學生“創讀”。學生在分角色朗讀桑娜與漁夫的對話時,他們把桑娜對西蒙死的悲傷和對兩個孤兒的憐愛之情讀了出來,透過讀表達出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感知了人物形象。透過讀,使學生鑑賞桑娜具有的心靈美;透過讀,使學生讚美桑娜具有的心靈美。使桑娜那美好的形象在學生心裏樹立起一座豐碑……

三、入情入境,激發情感。

在本課結尾處,我總結到:讀到這兒,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幅感人的畫面。(多媒體出示圖)讓我們再看一眼這一對夫妻:桑娜拉開帳子,丈夫看着七個孩子躺在帳子裏,圓圓的小腦袋緊挨着。漁夫和桑娜會心地笑了。多麼感人的畫面呀!生動形象的語言配以直觀的畫面,增強了教學的實效性、形象性,幫助學生進一步感知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瞭解了課文所具有的普遍意義。

我再一次深刻體會到優化教學過程最根本的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學會學習,使他們成爲真正的學習主體。閱讀教學中,要逐步把教學過程變爲教師引導下的學生獨立和自主活動的過程,努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主動發展、全面發展、充分發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課堂中還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如:上課時,爲了完成教學任務,沒有很好的照顧到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忽視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他們回答問題的機會少了。今後在教學中要更好地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讓全體學生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