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六年級上冊詹天佑教學反思(通用6篇)

身爲一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六年級上冊詹天佑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上冊詹天佑教學反思(通用6篇)

六年級上冊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

今天上《詹天佑》,這是一篇傳統經典課文,難點較多,如何較好地突破難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自主地探索學習,實現舊教材新教法,確實值得探討。

上課後,我沒有急於介紹時代背景,而是直接問孩子:“透過昨天的預習,你們有什麼收穫?”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爭着發言,一個孩子站起來說:“我知道詹天佑是個對工作十分認真負責的人。”我很驚奇(因爲孩子一般會說詹天佑是愛國、傑出的工程師),我鼓勵他繼續說下去。他說:“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點兒馬虎,‘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從這句話可以看出詹天佑對工程人員要求十分嚴格,可見他對工作是一絲不苟的。”說得太好了,我因勢利導,再請其他同學補充,從課文哪些地方,還可以體會到,詹天佑對工作十分負責?是什麼精神力量支撐着他這樣做呢?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討論開了。從詹天佑的工作態度,講到詹天佑爲人謙虛、平和(請教當地老農民,與工人同吃同住);從詹天佑的勇氣(受命令於危難之中),講到詹天佑的非凡才智(設計“人”字形線路……)。

討論十分熱烈,即使是平時很少發言的同學,也能說上一兩句。特別是當談到設計“人”字形線路時,許多孩子上臺充當了講解員,又是比,又是畫,透過他們生動的講解,形象地演示了火車爬上青龍橋的情景……不時,有同學質疑,馬上有同學爲他解答,從課內知識延伸到課外知識,孩子們交流着彼此的情感和經驗,學得不亦樂乎。在這堂課上,人人是老師,人人是學生,我,也成了他們中的一員了。

我不敢說,這就是一堂成功的課,但我卻十分肯定地知道,這堂課充滿了感情的交流,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在這堂課上,人人蔘與,平等對話,孩子需要這樣的課堂,因爲,在這裏,他們個性飛揚!

六年級上冊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2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是德育教育的好教材。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築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說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岩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記敘,很有代表性。

教學本課,爲了更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我採用了圍繞中心詞,主動探索的學法;畫一畫,淺顯明白;演一演,生動有趣等教學方法。例如:課文寫“勘測線路”這一段,由於內容長,我先讓學生自學:這一段重點表現了詹天佑哪種品質?再讓學生分四人小組討論,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又如在開鑿隧道時,先引導學生細讀課文,然後,引導學生畫出兩種開鑿方法的草圖。講解“人字形”線路時,我在黑板上畫出草圖,用粉筆刷當火車,請學生示範開火車,講述情形,然後讓大家用橡皮當火車在文中插圖上試開,邊讀邊理解。這樣,學生對詹天佑的“人字形”線路設計心悅誠服,不住地稱讚“詹天佑的確是個傑出的工程師”。

學生透過讀書、動手、動腦等實踐活動,有了較深感悟,從而體會到了在生活中、學習中處處都需要創新精神,使學生得到了啓發,對學生起到了導行的作用。

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情感體驗還不是很深刻,學生的回答也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上,談得也比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儘管採用多種形式的讀,但讀的遍數和時間還不是很充分。

2、教學修築京張鐵路那一部分是時,沒有以理解社會環境中的困難爲鋪墊,導致學生談起來蒼白無力。

3、在處理“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形線路”時,儘管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但對於詹天佑的設計並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讚歎之情。我想如果結合“連外國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這個內容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來看詹天佑的設計,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就會水到渠成。

透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我明白了每儀篇課文的教學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擇教學方法,採用多種有效的方式,喚起學生的精神世界,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六年級上冊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3

作爲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怎樣使課堂成爲學生揮灑個性、享受學習幸福的棲居地?在這裏,兒童固有的靈性將得以迸發,潛有的悟性將得以喚醒,失落的自信將得以找回。我在教《詹天佑》一課時,爲學生搭建了這樣一個激發智慧、釋放思想的舞臺,充分發揮了開放式教學的優勢,把課堂還給了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充分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

一、開設“小小模擬招標會”。

課文一開始沒有直接記敘詹天佑如何主持修築京張,而是不吝筆墨地展現了上世紀初我們的主人公受命於危難之間的複雜背景和麪臨的巨大困難。——這離學生的生活相差了近一個世紀,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針對這種情況,我建議學生開展一個“小小模擬招標會”,引領他們跨入時光隧道,去觸摸一百年前的時代“脈搏”!在“招標會”上,帝國主義者的狂妄自大與險惡用心昭然若揭,他們那黔驢技窮、虛張聲勢、寸步不讓“狗咬狗”的種種醜態被同學們“刻畫”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當時修築京張鐵路的各種“人爲”和“客觀”上的重重阻力便也自然而然地“顯山露水”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愛國工程師的形象也呼之欲出!

二、自讀自悟,多角度探索。

課文的第四小節即“勘測線路”,這一部分一直是一個教學難點,如何讓學生深入瞭解詹天佑,領悟人物的精神面貌?我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然後請他們交流讀後的感受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透過反覆地在讀中悟、在悟中讀,最後請學生將感受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有的抓住課文的空白點進行大膽想象寫了一段話;有的以話外音的形式進行了感情豐富的朗讀;有的採用人物評說的方式;有的更有創意,透過採訪詹天佑的工友恰當“真實”地表現了人物……每種做法,無論優劣,都是學生自己透過摸索得來的,遠勝於教師直接把答案奉送給他們!在這裏,學生從靈魂深處感受到了自己是學習的主人,他們活力四射的個性得到了無限的舒張,鮮活四溢的思想得到了自在的飛翔!

三、設計圖紙,彙報演示。

爲了表現詹天佑的傑出才能,書上舉了“開隧道”和“設計‘人’字形線路”兩個最“經典”的例子,以往我總藉助多媒體或幻燈圖片親自演示幫助學生消化理解,總感覺學生學得很被動,效果不盡如人意!這次,我先將了他們一軍:“同學們,假如你是詹天佑的小助手,你能幫他畫一張設計圖紙,並給大家彙報一下設計意圖嗎?”在冠以“工程師小助手”頭銜的“誘惑”下,同學們來勁了:他們三人一羣,五人一夥,畫的畫,演的演,講的講,還真是煞有介事的!從中折射出學生難以想象的潛力,每個學生的心裏都充盈着創造的激情、蓄積着表現的慾望、撲棱着翻飛的想法!每位學生都認爲自己的設計圖紙是最佳的,在他們激烈的討論中,課堂成了他們彼此交流、合作、享受成功的樂園!

四、“老外坐火車”的情景展現。

課文結尾我沒有簡單地喊上幾句口號爲詹天佑“歌功頌德”,而是設計了“老外坐火車”這樣一個情景展現,引導學生以導遊小姐或導遊先生的身分,向火車上的外賓介紹京張鐵路。在穿插播放火車鳴笛“嗚…嗚…”聲中,“導遊們”開始有聲有色、興致勃勃地向“老外”介紹起這條“爭氣路”來,請看下面幾位學生的導遊詞片斷:

A、外賓朋友們,現在我們的火車已進入了八達嶺隧道,你是否覺得這條隧道要比居庸關隧道長得多呢?它的開法與居庸關隧道是完全不同的,它採用的是中部井法……

B、現在我們乘坐的火車已停在了南口,我們要給火車尾巴再裝個頭,也許你們感到很驚訝吧,火車幹嘛要兩個頭呢?不急,過一會兒就能知道謎底了!

C、現在我們已到了青龍橋,大家往外看,這就是詹天佑的銅像!我們馬上要爬這個高高的陡坡了!哦,別怕,詹天佑爲我們設計了“人”字形線路,你看,火車到了“人”字形岔道口就換了個方向,兩個火車頭互換位置,原來推的火車頭就拉,原來拉的火車頭就推,這樣減緩了坡度,火車上山就特別輕鬆!

在火車的“嗚…嗚…”聲中,同學們學得興致盎然,那一張張紅撲撲的小臉蛋興奮的.神采在盡情地飛揚!

六年級上冊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4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這篇課文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實驗教材小學語文課本第十一冊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以人物姓名爲題,重點寫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蹟——主持修築了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說明詹天佑是是一位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表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我覺得,如果能透過本課的教學,讓學生了解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勇於創新、立志爲祖國作貢獻的思想感情,那就能真正地進行德育教育。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築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說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岩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敘,很有代表性。

文章的中心詞是“傑出”和“愛國”。我圍繞着這兩個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主動探索,並充分運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讓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和愛國。這樣在學生的主動探索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習探究的能力,有利於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並在學生互相討論、合作、欣賞中增強學習自信心。

教學課文後,我有這樣的幾點反思:

一、我雖然教學難點的處理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但由於這篇課文所描述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差太遠,所以,對這篇課文的難點如“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內容,學生理解得不夠深刻。

二、閱讀教學中以讀爲本的理念貫徹不到位。我在教學中,雖然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讀得還不夠。看看其他優秀老師的課堂,這點都做得很好,他們能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過程中去感悟,去體驗,學生自然能做到“書讀百邊,其義自見”。

三、在教學中,關於詹天佑所採用的“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內容時,學生理解不夠深刻。在課堂上,我的學生在比較機械地跟着我的思路走,沒有什麼自己的創意。所以,我感覺到,自己的啓發還是不夠的。

“整體感受——抓住核心——輻射重點語句——指導朗讀——生成語感”。這是閱讀教學,指導學生“朗讀感悟”課文內容的捷徑。在一篇文章中,我看到這樣的提法。在這裏,我把它做一番剖析,以備以後的閱讀教學之用。

所謂整體感受,就是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它符合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和語文教學的“整體——部分——整體”一般原則。抓住核心,即抓住文章的核心內容或叫中心內容。

關於這篇課文,我的教學步驟是這樣的:

第一課時:講解資料收集的方法與技巧,佈置學生預習,認識生字,質疑問難,學生自悟。理清課文脈絡。

第二課時:學習、理解全文內容,重、難點教師點撥。感情朗讀,深化理解。總結中心。

第三課時:學習作者總分式佈局謀篇的方法。鑑賞語言、吸收語言。發展技能,進行說、寫訓練。

六年級上冊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5

我在教《詹天佑》時,以“自讀自悟”教學模式爲主,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 “勘測線路”部分時,我分三步走:

第一步、讓學生帶着明確的學習目標充分自由讀:邊讀邊用你喜歡的符號劃出這一段中最使你感動的語句,並想想這些語句爲什麼使你感動?

第二步、圍繞這一學習目標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學生:最使我感動的語句是: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這類說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因爲這段話使我體會到詹天佑具有一絲不苟的工作精神。……)學生在寬鬆自在的氛圍中漫讀,盡情表達自己的所思所得,充分比較分析自己與別人的差異,進行自發反饋、調整補充。

第三步、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自主感悟。詹天佑的“語言”部分讓學生轉換角色朗讀,體會人物品質:假設你是詹天佑你會怎樣對工程技術人員說這番話?“一千個讀者讀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的語言告訴我:他們心目中的詹天佑或語重心長,或和藹而不失嚴肅……“行動”部分讓學生想象畫面朗讀,體會人物品質:讀了以後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此時此刻你心裏是怎麼想的?“心理活動”部分讓學生假設情境朗讀,體會人物品質:這條鐵路一旦修不成就會使中國工程師失掉信心,如果修成了,就能鼓舞人民,突出詹天佑的愛國心。學生深情並茂的朗讀,使我感受到:他們對詹天佑懷着無比崇敬之情。

在教學“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我採用了畫一畫,演一演的教學方法。居庸關隧道和八達嶺隧道開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採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後者採用中部鑿井法。這部分內容讓學生在自讀討論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用簡筆畫畫出簡單的開鑿辦法示意圖,無須多講,學生就能明白。詹天佑在修築京張鐵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現其傑出才幹的地方,就是設計了“人字形”線路。講解時,讓學生親自進行火車在人字形線路上的執行路線的實物演示,揭示詹天佑不僅是我國的愛國工程師,而且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

六年級上冊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6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語言文字訓練的好教材。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築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說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岩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敘,很有代表性。執教了這篇課文之後有這樣的幾點反思:

一、創設情境在我的開場白介紹的感染下,將學生帶到詹天佑的“畫像”面前,使學生對這個人物產生興趣,做到激發動機時入情。而且在整堂課中教師都很有激情,在語言上努力打動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

二、體現多種形式的讀法。例如對於“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這句話,我爲學生創設了三種情境進行情景體驗。對於“遇到困難,他總是想……失掉信心。”這句話又讓學生體會:你想強調那個詞?教師引導學生體會理解的角度不一樣,朗讀的側重點也不一樣。

三、以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貫徹課堂教學的始終來進行閱讀理解、感悟。透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越來越豐滿,受到其人格的薰陶。

四、對於教學難點的處理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這篇課文理解的難點就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內容。這兩個技術性比較強的問題我主要採取了直觀教學的手段,讓學生觀看課件解說,從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傑出與偉大。

但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情感體驗還不是很深刻,學生的回答也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上,談得也比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儘管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讀的時間和遍數還不是太充分。閱讀教學還是應該以讀爲本,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前提下,去感悟,去體驗,學生自然容易“見文生情”。

2、因爲我在這堂課中處理的內容是“直接寫詹天佑修築京張鐵路的那部分內容”沒有以理解“社會環境中的困難”作鋪墊,把任務放在了背景之外,那麼學生的情感當然很難調動,所以導致學生談起來蒼白無力,語言多是貼標籤式的詞語。

3、在處理“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內容時,我儘管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學生也理解了設計的巧妙,但是對於詹天佑的設計並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讚歎之情。我想如果結合“連外國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這個內容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來看詹天佑的設計,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水到渠成。同時這也是教給了學生一種讀書的方法,即聯繫上下文。

4、中心問題“找出最使你感動的地方,爲什麼?”針對性不是很強,並不是任何一篇課文都適合。對這篇文章來說,既然是寫人的文章,就要從詹天佑這個人身上做文章,可以讓學生談談你認爲他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從而讓學生們在表達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同時又是抓住文章的靈魂,精髓之處,讓學生讀中悟情,品味語言和內容及情感融爲一體,也可以提高課堂效率。

透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我明白了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擇教學方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