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人教版《匆匆》教學反思(通用8篇)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匆匆》教學反思(通用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匆匆》教學反思(通用8篇)

《匆匆》教學反思1

《匆匆》一文是我國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扣“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

這篇課文的含義很抽象,對於小學生閱讀是有一定的難度。我把課文的閱讀分爲三個環節。

一是初讀課文,讓學生了解課文大意,抓住課題“匆匆”,瞭解課文寫了“時間匆匆,一去不返”的意思;

二是再讀課文,弄清各個自然段大意;

三是細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點指導學生邊讀邊思,獲得對文字的體驗和感受。就這樣,我讓學生在閱讀中揣摩,在閱讀中體會,在閱讀中領悟,在交流和討論中說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這節課上較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這篇課文最爲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語言的優美,二是其情感的濃厚。我把教學重點之一放在體會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上,讓學生在比較中感受到句子用修辭好在哪裏。接着引導學生深入地讀,富有個性地悟,結合自己的內心情感體驗去讀,去傾聽作者的無奈、彷徨、傷感……樹立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

最後我讓學生把這篇優美的散文背下來。由於學生對文章的體會較深刻,雖然文章較長,大部分學生在一天的時間內都能很完整的背誦下來。因此,我認爲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聯繫學生的生活體驗,把課文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有機結合起來,體現語文學習的綜合性,這樣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才能不斷提高。

《匆匆》教學反思2

今天上了《匆匆》的第二課時,重點是品讀第三自然段,在這段裏作者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和擬人句,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日子的匆匆而逝,品悟語言的美是這節課中目標設計的重點,備課時我也設想了讓學生仿照課文的排比句寫幾句話。可是在上課時,我太注意自已的設計了,總想按着自己的思路走,學生在品讀中幾次提到課文是用了排比的手法,我卻沒有順着學生的回答馬上展開訓練,讓學生運用排比的方法再寫幾句話,寫一寫在自己的生活中日子還可以怎樣匆匆?結果學生提了兩次,我都沒注意練習,到了最後學生品讀完畢,我才提寫的要求。

反思: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是主要的,老師的。設計應該爲學生的學服務,老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對自己的設計進行必要的調整,要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生成資源,緊抓住學生在課堂上的生成進行訓練,尤其是知識點的訓練,做到趁熱打鐵,這樣在學生情緒的高漲點上進行訓練,效果會比一味按老師的思路去逐步達到好得多。

這節課如果我能抓住學生的回答馬上讓學生展開寫的訓練,他們對排比句的理解掌握可能會更好。而我沒注意到這點,只是根據自己的設計,把這一知識點的訓練放在最後,在學生學習情緒降溫後再進行,效果就會打了折扣。看來,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機智是一個有待長期實踐、摸索、提高的過程。

《匆匆》教學反思3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圍繞“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但又爲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複雜心情。全文語言優美而生動,運用了大量的對比、比喻、排比、擬人的'修辭方法,而且文中有許多短句適合朗讀。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力求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透過課堂實踐,我感覺有些環節落實的較好,有些地方還有待改進。

一、能較好的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興趣。

上課一開始,讓學生齊背《長歌行》和《明日歌》,並讓學生談感受,激發學生珍惜時間及早努力的情感,然後讓學生說出自己蒐集到的有關珍惜時間的名言警句,繼而引出本文《匆匆》。

二、精心選用教學語言,讓學生感受語言美。

本文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抒發,心靈的傾訴和思緒的流淌,語言都很美,本文亦是如此,因此在課堂上,我儘量使用與文字一致的語言。例如“作者的時間步履匆匆,那麼你的時間又是怎樣過去的呢?能像作者這樣具體的揀拾起時間的足跡嗎?”

三、拓展讀書領域,讓學生認識學海無涯。

語文教材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資源,爲拓展學生的讀書領域,課上介紹有關朱自清的圖片簡介,配樂課文朗讀引導學生進入如詩如畫的散文境界中,課後透過多種方法收集有關事件的名言警句,進一步感受時間的珍貴。

四、反覆朗讀,積澱感悟。

《匆匆》一文最爲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語言的優美,二是其情感的濃厚,引導學生深入的讀,富有個性的悟,結合自己內心的情感體驗去讀,去傾聽,傾聽作者的彷徨,作者的無奈,作者的傷感,讓學生在閱讀中揣摩和體會,在交流和討論中表達自己的感受。

五、利用課件,回憶我們的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並讓學生進行仿寫。

設計這一教學環節的目的是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體會時間的稍縱即逝,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驅動學生靈動的心,飛揚他們智慧的語言,達到積累與運用的有機結合。

在教學實踐中雖有閃光點,但也有很多不足之處。

一、對文章主題的挖掘不夠深刻。這篇課文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正常情況下應分三課時完成,但爲了顯現課堂結構的完整,只設計了兩課時完成,導致有些地方該深入理解的只是幾句話帶過,例如文中“我赤裸裸的來到這個世界,也將赤裸裸的回去吧”這句話,“赤裸裸的來”和“赤裸裸的回”本該讓學生深入體會,但由於時間關係,只是讓幾個學生簡單的說了自己的理解。再比如作者寫作意圖,不僅是爲自己虛度時光而感嘆,惋惜生命,讓有限的生命創造出無限的價值,這一點也應該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並深入體會。

二、課堂上師生交流,生生交流較少。要想讓學生和教師在教學中互動,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問題,還需要教師的遷移、引導。可在這次課堂教學實踐中,自己做得不是很好,沒有把握好教學時機,因而沒能激發起學生的交流熱情,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我還要在這方面不斷的完善自己。

《匆匆》教學反思4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扣“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文章的特點鮮明:結構精巧,層次清楚,轉承自然,首尾呼應;文字清秀雋永,純樸簡練;情景交融,無論是寫燕子、楊柳、桃花,還是寫太陽,都與“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的感嘆融爲一體,處處流露出作者對時光流逝感到無奈和惋惜。教學中我以讀促講,讓學生陶醉於如詩如畫的情境中,感受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從而幫助學生樹立珍惜時間的意識。

課後我深思,比較成功的方面有學習本文時,特別是學習第三自然段時,先引導學生深入地讀,採用各種新式的讀,反覆誦讀,讀出語氣,讀出設問反問,重點語句的指導朗讀範讀,指名讀,分組讀,對答讀。在讀中讓學生感悟體會散文語言的優美。在讀中揣摩,在讀中體會,在讀中領悟,交流和討論自己的真實感受和理解。

再是結合課文第三段進行仿寫:“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着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牀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結合學生的現實實際,回憶我們自己的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並用“在……的時候,……從……過去”的句式練習說話,創新運用,以表達學生讀文後的獨特感受。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試圖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體會時間的稍縱即逝,從而達到積累與運用的目的。

最後是放手學生,讓學生自讀自悟《長歌行》,談談自己讀後的理解和感受,讓學生明白時間匆匆而過,懂得從小就要珍惜時間,好好學習,纔不虛度光陰,浪費此生。

也有不足之處:

教學中,沒能準確把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由於學生是初次接觸散文這一體裁的文章,如能在教學時引導學生比較散文與記敘文,說明文的不同那就更好了,更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了。還有讓學生對其他自然段的自讀、自悟的學習不夠充分。下次在教學這一課時,一定注意到這幾點的教學滲透,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匆匆》教學反思5

語文是充滿“詩意”與“美”的藝術,因而,語文教學也離不開一個“美”字,語文課堂是應該飛揚着靈性,飄溢着詩意,流露着美感,給人以享受的。在新課程理念下,充滿“美感”的課堂應該是我們一種理想,一種追求。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努力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努力凸現“美”,做到:

一、營造氛圍美。

音樂是一種情感藝術,它能激發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的熱情,幫助學生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性格與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課堂中我恰時恰度地利用潺潺又略帶幽幽的音樂渲染氣氛,營造氛圍美。並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平等、民主的溝通和互動,營造出和諧美。使學生在一個和諧、寬鬆的環境中學習,在幽幽的音樂的伴引下走進文字,體會情感。使課堂更有實效。

二、挖掘文字美。

本文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特點是滿貯着詩意和善於透過平易的敘述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匆匆》是他散文代表作之一,也凸現出他散文的特點,語言詩般優美。所以在教學中,我努力挖掘文字美,特別是語言美,引導學生品嚐“語言美”,釀造課堂的“語文味”。如品味抓住重點詞語分析推敲,體會時光匆匆等,這樣紮紮實實地進行語文訓練,落實工具性的目標,也讓課堂充滿着語文味。特別用課文詩般的語言改成小詩,《匆匆》的第一自然段,朱自清在傾吐自己對時日匆匆這一瞬息間的感受時,依託於大自然多種可感的景象之中,一開篇就以獨特的詩意創造,產生動人的效果,語言像詩般優美,讀起來像一首流淌着的小詩。挖掘到這一文字美的特點後,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透過品味文中排比、比較、追問等精妙的表達方法,進而發現文字詩意的美,然後順學而導,將課文那詩意的語言變成一首小詩,最後透過學生個性化朗讀、師生合作朗讀,配樂朗讀等美讀積累和昇華。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文字美。

三、流露情感美。

語文和其它學科相比,更需要有豐富的情感。細讀課文,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優美的語言中充滿深摯情感。教學時就是要讓學生在情感的薰陶、衝擊、融會之中,身臨其境,進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的過程我以學生自主感悟爲本,進而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品讀,背景穿插幫助理解。用換位思維體會、仿說聯想引發,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學生走進了文字,深切地與作者、與文字對話。

《匆匆》教學反思6

時間過得很快,在週二劉老師的立標課上完之後,組裏安排了組員上學標課,我是本組第一個上學標課的成員,這一次講授的是朱自清先生的《匆匆》,這是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全文的語言優美,但是也不乏存在理解上的困難,因此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主要是利用第一課時解決字詞句的理解以及本文的大概內容的掌握;第二課時主要是解決重點段落的理解和落實情況,從而延伸到積累拓展。

一、朗讀指導對於每節語文課來說都很重要。

從教六年了,但是對於指導朗讀這個環節的操作還是不能夠做到很順利的完成,針對這節課來說就是在第三段和第四段的處理過程中應該很好的指導學生朗讀重點的句子,但是由於自己的原因,沒有落實這一個環節。希望自己在今後的教學中注意這一個環節的處理,也希望自己慢慢的熟練這一個環節的教學。

二、無痕教學如何落實。

在這節課的講授過程中,我們組的領導評價我的教學中有一個環節做到了無痕教學,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反思自己的教學,什麼時候纔可以做到每一個環節都是無痕的教學。如果要問什麼事無痕的教學,怎麼做才能夠做到無痕的教學,我想就是首先應該做到的是設計好每一個教學環節,其次是設計好每個環節的過渡語言,這樣也許能夠做到無痕教學吧。

三、教學語言。

在這一次授課結束後大家對我的教學語言的評價是乾脆、利索。其實我自己認爲自己僅僅做到了這兩點,但是存在的不足就是我的語速太快,以至於自己原來帶出來的學生在朗讀課文的時候語速也很快,最終的結果就是學生朗讀沒有得到鍛鍊,但是課堂的容量無形中就增大了。

總之,每上一次公開課都會讓自己成長一步,每成長一步就能夠很好的激勵自己更好的前進,加油!

《匆匆》教學反思7

《匆匆》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筆下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光陰感到無奈和惋惜。文章的語言委婉細緻,意境幽雅深遠。可是六年級的學生能體會到何種程度?

課始,我配以舒緩的樂曲把課文朗誦了一遍,並將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學生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頻頻讚歎文章的語言之美。接下來我把整節課的時間都用在了指導感情朗讀和背誦。一節課,書聲朗朗,學生們讀得非常投入,有的學生還主動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第二堂課,我先讓學生暢談上節課的讀書收穫。當我再讓學生讀課文的時候,他們很自然地提出了幾個問題,如:“聰明的,你告訴我,爲什麼我們的日子一去不復返?”這句話爲什麼出現了兩次?爲什麼說我何曾留着像遊絲樣的痕跡呢?

這些問題都抓住了文章的重點,我又讓學生朗讀全文,然後小組討論,因爲有了充分的朗讀,這些問題也迎刃而解。同時,我還讓學生觀察沙漏,感受時間的匆匆流逝。爲了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意境。我又開展了一次配樂朗誦比賽,學生們都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上臺表演,課堂氣氛異常熱烈。既積累了語言,又使學生的認識得到了昇華。很多學生都感嘆時間的一去不復返,爲自己沒有珍惜時間而後悔、惋惜。

講完這課,我對《課標》中的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匆匆》教學反思8

《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我教學中敬重又慎重。總不敢多講也不能多講,唯恐說多了褻瀆散文的美。於是我就和學生在誦讀中感悟朱自清散文的魅力。

釋題,什麼是匆匆?時間過得很快是匆匆,日子過得飛快再也回不來了是匆匆。帶着情感讀題,作者是怎樣寫日子匆匆而過的?生找到句子進行有層次有滋有味地誦讀,適時適當讓學生說一說讀中的感悟,再誦讀,情感積澱在心中時,讓學生寫一寫“——————的時候,日子———————過去了”。展示交流中分明感受到學生體驗日子匆匆了,難怪作者頭涔涔,淚潸潸了。理解了再誦讀。在誦讀中自然體會作者的情感,也自然掌握了語言文字的表達。第一段語言表達上透過對比誦讀知道日子一去不復返,有一種惋惜。第四段更是在誦讀中體會作者情感,爲什麼連說兩個“痕跡”,不能平的,爲什麼白白走這一遭呢?誦讀中進行感悟體驗。

在這樣經典散文面前,帶領學生進行誦讀,在誦讀中體驗。誦讀有一定的技巧,老師要引導學生如何誦讀好是關鍵,用心靈來誦讀,從而體會作者用心靈傾訴,誦讀中與作者情感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