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高三地理教學反思最新5篇

身爲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三地理教學反思最新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三地理教學反思最新5篇

高三地理教學反思最新5篇1

我連續四年在高三帶畢業班,今年下來了。我想應該沉澱了很多的東西,利用這個暑假好好總結總結。希望大家一起提出問題討論,以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

到了高三,大部分學生都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但是由於之前沒有重視地理,所以導致有些學生的地理基礎知識很差,更可怕的是有個別學生根本就對地理“不開竅”:不感興趣也不知道怎麼學。我的辦法是上課時我儘量把課本的知識和生活聯繫起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個別基礎薄弱的同學只能利用課下單獨給他們輔導。

自然地理一直都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我每年都花很多的時間講解,練習自然地理試題,可是到四五月進入模擬試題階段後,學生們錯誤率最高的還是自然地理。有時候覺得自己花那麼多時間給自然地理不值當。所以每年都壓縮自然地理的學習時間。不知有沒有教授自然地理的高招。

人文地理考的比較簡單,很多題目都是課本上的藍點後一句話,或者是書中的某句話。我基本上是根據大綱,經驗把書中的重點告訴學生,然後讓他們自己背。不知道還有何高招。

區域地理我放到最後講,先講中國,後講世界。上課的重點是畫圖,讀圖,梳理各種問題的答題點。

比較簡單的總結了以下,希望和大家針對某個問題討論。

高三地理教學反思最新5篇2

透過多年的高三地理教學實踐,我覺得應從高考能力要求反思教學活動,不斷探索改進,優化教學環節,提高教學效果。

1、對教學觀念的反思

長期以來,教師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動條件下形成的,一直沿襲着“死背書,多做題,拼時間,低效率”的老路。沒有教師主體的自我實踐反思意識和能力的增強,往往只是簡單的重複或沿襲,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

我們應該從單純複習知識轉向“知識+方法=能力”,優化複習活動,教師講解多啓發多聯繫多分析,學生多思考(分析、比較、概括)、多動手(繪圖,列表)、多動口(提問,討論,交流)、多總結。例如在複習“影響工業佈局的區位因素”的相關內容時,我首先以魯爾鋼鐵工業區爲例,讓學生回憶影響該工業區產生、衰落、再度崛起的主要區位因素,從而瞭解到工業佈局是多種區位因素作用的結果,而且這些作用因素對工業佈局的影響會隨着社會、經濟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從而說明影響工業區發展的因素是發展變化的。然後以上海寶鋼爲例,瞭解影響其佈局的區位因素又是什麼,並分析它與魯爾鋼鐵工業區的佈局有什麼不同,並分析原因,從而說明某種工業部門是什麼指向型工業,只是針對某一特定時期、某一特定地點而言。同時指導學生分析影響鋼鐵工業佈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這種變化的總體趨勢又該是怎樣的?最後請同學分析比較長江沿線五大鋼鐵工業基地,並說出它們形成的主要區位因素。

2、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高三地理教學複習實踐中,我們有時會發覺由於學生對所有基礎知識已經學習過,如果老師只是照本宣科,沒有一定的新意和難度,地理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就會有較大差異,因此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項和智能強項,也有與此相適應的獨特的認知方式。學生知識面有寬有窄,學習能力有高有低,認知能力有強有弱。教師必須正視學生之間的這種個體差異。比如可以在內容的呈現方式上進行認真的構思和設計,文字材料,圖像資訊,多媒體等等,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要求。

例如在高中地理主幹知識的複習中,大氣環境是個難點,而其中的有關天氣、氣候、季風等內容更是難中之難。如果還像講授新課那樣複習,一是時間不允許,二是學生也提不起興趣。於是我在教學設計時做了精心準備,試着編寫了這樣一個案例,透過案例教學法來突破難點,案例如下:赤壁之戰前夕,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爲火燒曹營精心準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際,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東風”,並應允借東風相助。其實諸葛亮只是作了一次準確的天氣預報而已。

然後提出下列問題:

(1)赤壁位於我國哪一個省?試分析當地的氣候類型。

(2)爲什麼東亞能成爲世界最爲典型季風氣候區?

(3)我國東部季風區的氣候特徵,及其成因。

(4)這個時候爲什麼會出現“欠東風”的現象?

(5)孔明爲什麼又能夠借來東風?

(6)你認爲季風除了對軍事產生影響以外,還會對哪些方面有影響?

這樣透過案例將要學習的內容轉變成一個個小問題,教師只提供背景資料,透過學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這樣不僅複習了天氣、氣候、季風等知識,並瞭解形成該氣候的地理因素,同時拓展地理能力,事實證明,這樣教學學生很感興趣,而且將抽象的原理轉化爲直觀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輸的效果要好的多。

3、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現在的課堂教學主要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圍繞教材內容進行的,學生學習也更多的是對課本知識的死記硬背,從近幾年高考的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來看,直接要求完整表述基本概念、原理的採分點幾乎沒有,需要記憶的觀點和方法論知識所佔的分值和比例越來越少,往往把更多的分值放在結合材料的分析和應用上。記得有一年高考中就有讓學生分析蘭州化工廠佈局是否合理的題目,當時就有同學只是從經濟和社會的角度對化工廠的佈局進行分析,忽視了環境效益對工業佈局的影響,認爲這是完全合理的,得出了與標準答案完全不同的結果。

因此我在教學中往往會選擇一些有關材料和學生一起討論、共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複習有關廠址選擇的問題。我在給出了大量有關“食鹽”及“食鹽化工”等背景資料(略)之後,提出:某公司正考慮在某鎮附近建一新的食鹽及食鹽化工廠,給出了某鎮的一部分地圖以及一些有關的資料。請同學對照地圖和資料,討論:圖中“公司提出的地點”和“議會提出的地點”相比,哪一個方案更合理。每一大組分別代表不同的角色:公司法人代表、工廠管理人員、議會代表和社區代表。討論之後進行大組彙報。同時強調:(1)考慮問題時,必須進行多方位的思考,要綜合已有的知識來解決正在研究的實際問題。(2)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不是單一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比較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利弊得失,從而優選出最佳方案。(3)分析任何問題都應該採取科學的、辯證的、全方位的態度和方法。

在隨後進行的大組彙報中,學生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扮演公司法人代表的同學,從工廠經營必須取得更大利潤的角度,希望工廠建在距原工業區較近的地點;扮演工廠管理人員的學生,從方便原料採購和產品銷售的角度,建議工廠建在距交通線較近的地點;扮演議會代表的學生,從保護綠化的角度,呼籲新建工廠不能破壞樹木,工廠應建在沼澤地;扮演社區代表的學生,從維護社區環境的角度,要求工廠建在與常年風向相垂直的郊外。之後,在自由發言時間,學生們比較了上述意見的利弊得失,一致認爲,雖然從他們各自的利益出發,提出的方案似乎都有道理,但是,綜合大家的意見,從整體、全面的角度看問題,還是公司提出的地點比較合適。

4、對自身教學行爲的反思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地檢討自己的言行:是否從權威的教授轉向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是否有公正的品質、豁達的胸懷、豐富的感情,以及敏銳的判斷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等等。

例如,在“西北地區荒漠化防治”一節教學中,有一位學生提出:“我認爲植樹造林並不一定能解決荒漠化的問題,因爲樹木生長中要吸收更多的水分,從而會造成進入湖泊、河流和地下的水分變少,反面會導致荒漠化的加劇。”這個觀點與教材相反,我當時作了批駁。在課後反思中我深感這樣扼殺了該同學積極思考的興趣、大膽創新的勇氣,其實學生的思路也不是一點也沒有道理。於是,在下一堂課中當全班同學的面作了自我批評,並在後來的教學中注意寬容各種觀點,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創新。

這就是說作爲老師一定要謹慎處理自身的教學行爲,既要能積極肯定學生的“別出心裁”,但也要給予及時適當的匡正。

5、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注意觀察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行爲,還要透過學生作業獲取教學反饋的資訊,在資訊反饋中對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學習中的情感體驗等獲取全方位的體察。我們常常會發現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教學內容和習題,在考試時學生還是有許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學生知識的習得不是學生自己學會的,而是老師教會的,所以我們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本身更重要。

因此我注意多與同學個別溝通,瞭解他們的解題思路與方法,平時上課也多從他們的能力角度講解,以求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高三地理教學反思最新5篇3

探究式教學是指教師指導學生透過自主參與一系列多種形式的開放的探究式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培養能力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它強調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而不是機械的記憶,同時強調學生透過參與探究問題的體驗,加深對學習價值的認識,使學生在思想意識、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昇華。高三複習階段的教學往往是教學改革難以觸動領域,在複習階段的教學中,教師習慣於以自己爲核心,將自己對學科知識、技能的歸納總結細緻地灌輸給學生。而學生也十分“樂於”接受這種“填鴨式”的灌輸。然而這樣的教學更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機械記憶,學生學會的也是死記硬背,生搬硬套的技能。這種技能既適應不了資訊量大、靈活多變的高考形勢,更談不上是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了。基於上述情況,我嘗試在高三地理複習中開展探究式教學模式,具體透過如下圖四步驟來完成。

高考典型例題展示,學生分析暴露問題,教師歸納總結,規律教學反思教學相長,這種模式的優點在於既能夠有效地暴露學生在主幹知識、重要知識點中的缺漏,讓課堂教學有的放矢;又透過規律總結,舉一反三,能夠有效地增強學生地理綜合分析能力,提高學生運用地理原理解決地理實際問題的能力,適應素質教育環境下的高考。具體做法如下:

(一)高考典型例題展示

引發求知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學習從疑問開始,因而透過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求知慾成爲調動學生主動性的起點。作爲教學過程起始環節,問題的設計是十分關鍵的,而以近年來高考題型爲案例設疑更能夠激發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爲實現預定教學目標提供了可能。由於近年高考試題不講究學科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和知識點的覆蓋面,而是採取專題化考查方式,要求學生對某個知識點有從不同側面、多角度分析和解決的能力,命題的切入口小,縱向挖掘深的特點,因此在進行小專題複習的時候將近年來高考有關這個知識點的題型集合起來統一訓練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分析影響工業佈局因素的時候,就把20xx年全國卷:

(1)高考36題和20xx全國卷

(2)36題展示出來,讓學生獨立思考,完成。

(二)學生分析

暴露問題高考題型的設計讓學生思維活動就有了明確的目的性,他們就會調動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和方法,來分析、解決地理問題,這個過程也是暴露學生知識缺漏很好的方式。在具體的複習課堂中,暴露學生缺漏的方式也比較多樣,通常可以採取以下兩種方式:

(1)個別提問:讓個別希望生起來回來問題,要求回答結論,得出結論的依據有哪些,比如題目中的材料,圖表資訊,運用的地理原理等,透過對學生解題思路的分析,教師主要做好引導,分析優劣。

(2)小組討論:對於一些綜合題目,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允許同桌之間,上下桌之間進行討論。在小組討論時,每一位成員都需要提出自己解題過程中的方法或者出現的思維障礙,同時認真傾聽其他組員的觀點,並在此基礎上,將所有的觀點進行分析、歸納,得出比較全面的綜合性的結論。這種合作學習方式,促進了同學之間的思想交流,學生獲得了相互取長補短的機會,也提高了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合作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巡視,一方面確保紀律,另一方面個別小組,對於要討論的內容無從下手,白白的僵持着浪費時間,此時,教師可以給予適當的提示,幫助他們開啟思路,深入到討論中來。

(三)教師歸納總結規律

案例遷移,舉一反三針對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教師發揮引導作用,因勢利導,有的放矢,這樣纔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在課堂中,教師要善於關注學生,透過以點帶面,表揚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分析總結暴露出來的問題,尤其高考地理試題設計更加側重於地理資訊的判斷、攝取、分析、應用能力的考查,這也要求老師要善於總結歸納學生暴露出來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地理基礎知識點缺漏,主要體現在地理概念和地理特徵上;

(2)地理規律、原理不會運用,沒有做到《考試大綱》要求:“理解地理基本規律和原理,運用所學的地理及相關學科的知識和觀點,運用地理事實材料,簡明地推導或定性地說明地理規律和原理”;

(3)不能有效地從題目中獲取地理資訊,包括文字材料資訊,統計圖表資訊,地圖資訊。

(4)地理特徵、規律、成因描述不清楚。對於屬於審題思路的問題,教師要對高考題型設計,題目切入口的位置、方向,以及跟書本基礎知識點的聯繫做出深入的分析,以高考題型爲案例將這種解題思路進行拓展遷移,舉一反三;對於屬於地理知識運用能力不足的問題,教師要善於歸納總結,將知識要素化,努力使學生答題做到“點多、面廣”以適應高考踩點給分的要求。比如教師可以將工業、農業、城市等的區位因素分析,地形特徵描述,影響氣溫和降水因素類似的地理特徵、規律,成因滲透到分析高考典型試題上,讓學生知道如何進行運用。探究式的課堂模式讓學生有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機會,但教師千萬不能掉入到就題論題,講解練習當中去,一定要不斷地歸納總結地理規律,進行地理知識遷移,努力使學生對同個知識點不同角度考查和同種角度考查不同知識點的題目都能夠做到得心應手。

(四)教學反思

教學相長教學反思是整個教學實踐十分重要的一環,課後教師可以自我反思,回憶下課堂教學設計是否存在紕漏,教學思路是否清晰,師生互動是否和諧,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階段性地向希望生徵詢課堂教學意見,包括學生對教學方式的接受情況和對重要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最終達到教學相長的目標。

將探究式教學引入高三地理複習中,透過以問題爲導向,尤其以高考題型爲典型案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有利於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提高將地理原理解決地理實際問題的能力,透過教學反思,調整教學方式,使得課堂教學更具有針對性,這些不僅使學生能更好地應對靈活多變的高考,而且使學生提高其地理素養,今後更好地應對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問題。

高三地理教學反思最新5篇4

時光如梭,忙碌而充實的高三教學工作已經結束,這一個學期我擔任高三18班的地理教學工作,反思這一年來的教學工作感覺收穫很多,特別是對自己的教學教育理念等業務方面提高很多,當然也有一些不足之處,這在以後的工作當中還需要克服,爭取取得更好的成績。下面我就談談這一年我的一些收穫及其不足:

這一年的教學收穫:

一、重視備課上課及作業的批改。

我深知有付出就有收穫,所以我在備課中體現教師的引導,學生的主動學習過程。充分理解課後習題的作用,設計好練習。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思考。然後,放手讓學生探究,動手、動口、動眼、動腦。針對教學重、難點,選擇學生的探究結果,學生進行比較、交流、討論,從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接着,學生練習不同坡度,不同層次的題目,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發展思維。最後,儘量讓學生自己小結學到的知識以及方法。以求讓學生具備地理解題能力。

二、重視地理基礎知識的掌握。

準確、全面、靈活掌握考點基礎知識往往是最能體現學生的解題素質,缺乏必要的`知識,就談不上進行一定的判斷、推理、分析、綜合。因此,能力源於基礎。高考不可能脫離知識去考能力,考題是對知識點的“抽樣”,透過能力“組裝”去解決問題。不掌握知識,便談不上能力,知識是能力的載體,離開基礎知識,能力便成了空中樓閣,拋開基礎知識,能力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這一年來我時刻都狠抓學生的基礎知識,以此培養其能力。

三、明確了高三三個階段複習時間的安排。

高三地理複習一般爲三個階段:第階段是按教材的順序梳理知識,形成知識網絡,這是重點,一般在第二年的三月底前完成,要“紮紮實實”,不可盲目追求進度;第二階段是專題複習,打破常規的章節,對知識進行重組,尋求聯繫,側重於能力的培養,時間爲一個月左右,專題的個數不能弄得太多;第三階段爲查漏補缺,調整心態,做好考試前的準備。

四、注重了學生心理變化的引導和幫助。

特別是文科學生對地理這一學科有一個恐懼心理,再加上高三壓力比較大,一旦處理不當會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我就利用了多種途徑,使他們樹立信心,消除恐懼,如多抓學生談心,拉近師生距離;多表揚,多鼓勵;多向學生宣傳“一個人如果記性好,理解能力比較強,勤奮一些都能把地理學好”等等這些都能讓學生樹立信心,從而消除恐懼。給學生減壓減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這一年的教學不足:

新課標要求課堂以學生爲主體,面向全體學生,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一方面我做得不好,課堂氣氛不濃,學生提問者太少;再就是小組合作學習運用得不好。

以上就是我這一年中的收穫和不足,我會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正確審視這些反思,力求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做得更好,爭取取得更好的成績。

高三地理教學反思最新5篇5

透過這一學期的教學,總體感覺這屆高三的學生與以前教過的學生相比,有明顯的梯度差異感,特別是沒有尖子生的特點比較突出,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我的教學工作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另外,由於我所教的這個班級不是接班的,所以我不存在學生不適應本人教學的問題,一年來,本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施本人的教學工作。

一、立足學生現實,積極調整心態

針對學生“梯度差”這一現實問題,我首先要做的不是從研究教材知識這個層面去解決這一問題,而是在心態上做一個積極地調整,如果仍抱着一種老觀念,那課堂教學的效果就會出現問題。具體來講,比如對學生上課的效率,僅限於學生安靜地聽講是不夠的,還要求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及時掌握老師傳授的知識要點,消化老師所講的知識重點,理解教師分析的知識難點。如此,學生可能會有更大的進步。

二、瞭解學生實際,做好過渡工作

由於時間上已進入高三,所以不允許用一個長的時間段去了解學生,在短時間內至少要對學生有一個大體的瞭解,如此才能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一方面要了解學生的成績;另外一方面要了解學生對本學科的認知態度,對教師上課方式的要求,可以肯定地說,有一部分學生已習慣了我的教學方式,對於我而言,學生各有各的特點,不可能標準一致,如果這個環節沒處理好,可能會導致教與學存在脫節現象。這裏就需要教師審時度勢,把握學生的特點,構建橋樑,使學生能與我密切配合,度過這最後的高中學習階段。

三、加緊融合,提高自己的受歡迎度

學生在對待學科學習的態度上,班級裏的學生可能存在着分化,對於大部分學生而言,一般不會因爲教師的不同而存在學習上的好惡,而學生在對待學科的學習興趣上,受學科教師的影響是較大。雖然這不是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根本原因,但學生的學習成績如何還是要看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是不能忽略這一方面的因素,怎樣做到與學生更好地融合,讓學生從心理上接受學科教師是教學效果狀況的重要條件。基於這一點,教師應該充分挖掘自己的優勢特點,從非教學方式上吸引學生。

四、作業佈置技巧的嘗試運用

對於總體學生基礎較薄弱這一現實問題,作業的佈置技巧更是值得研究的方面,作業佈置首先要因學生而異,而這一方面在作業大統一的大環境當中,也是最難處理的一個方面,客觀地說,教師也不大可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針對班級裏不同羣體佈置不同的作業,而且這樣會帶來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如批改作業的時效上必然降低,作業分析課怎麼上,下一個教學環節的銜接上等等。所以,所謂技巧,其實是要以顧及大多數爲標準即可,而且要從心理入手,不能讓學生形成你這門課作業“特多”的觀念,一旦形成,那麼在佈置任何量的作業上學生都產生一定的牴觸情緒,至於作業效果上就可以想象了。

以上是本人對本年度教學的一些個人感受和粗淺的認識,具體實施過程中得失共存,但總的感受是: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