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

學習完《但願人長久》,孩子們都舒心地笑了。似乎忘記了我的“嚴肅”我的“兇”,走進課堂的我依然輕鬆自如,這使我欣慰。教學本文,我抓住了蘇軾的情感線索,所以教學很流暢。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

教學回顧:

一、破題匯入。

二、初讀感知。

1、大聲讀課文,用波浪線畫出理解的詞語,在不理解的詞語上打問號。

2、默讀課文,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麼?(提示:誰,什麼時候,想起了,寫下了)

3、速讀,找一找,在那個中秋佳節的夜晚,蘇軾的內心發生了哪些變化?用着重號標出三個關鍵詞。

三、精讀感悟

蘇軾的心情不斷變化,思念(心緒不寧)——埋怨——寬慰,讓我們一起走進文字,走進蘇軾的內心。

1、讀1-3,想一想“心緒不寧”在文中是什麼意思?說一說,蘇軾因爲什麼而“心緒不寧”,而思念弟弟。(中秋佳節應團聚,蘇軾卻獨在異鄉爲異客;衆人皆歡歡喜喜,唯蘇軾孤獨看月;手足情深,分別已久,卻遠隔千里。)

2、讀一讀第四小節,聯繫上下文說說“埋怨”的`意思,蘇軾爲什麼會埋怨圓月?(因思念而睡不着,月圓人圓獨我不圓。)關注省略號,嘗試補充。

3、讀一讀5-6,聯繫上下文,推敲“寬慰”意思,想一想蘇軾怎麼會“寬慰了許多”?

詩文對照,師讀詩句,孩子讀課文,然後互換,想一想,如果你是蘇軾的弟弟,聽了他吟誦的詩,會對他說些什麼。(儘量用上一些詩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四、朗讀課文,總結。

這是一篇特殊的課文,你以前學過這樣的課文嗎?像這樣的課文,詩蘊藏在文中,讓我們比較容易體會詩人的內心世界。以後,我們讀詩,也要這樣聯繫詩人當時的生活背景,走進詩的意境。

反思

把握線索,百毛皆順。本文字數不多,但在少不更事的孩子讀來,很亂,很蒼白,無法體會到蘇軾當時的內心。於是,我在整體感知時就讓學生把眼球盯住這三個關鍵詞。

尋找基點,適度拓展。“手足情深”“眼睜睜”是兩個很好的拓展點,有助於學生走進課文感受兄弟間的深情,有助於體會蘇軾強烈思念弟弟卻無可奈何的無助心境。從哪些句子,你知道了他們“手足情深”?你和誰“形影不離”?你們倆一起幹什麼?如果你和這位好友、這個愛物分別七年,你的心情怎麼樣?用這樣推己及人的移情讓孩子走進課文。

與人對話,抒發感情。在本課教學中,我設計了兩次說話聯繫,一是補充蘇軾的埋怨,二是弟弟讀詩後的心裏話。應該說第二次的說話訓練,效果不錯。學生能從“孤獨”“思念”“埋怨”中走出來,“安慰”蘇軾,讓自己的心、也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而明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