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五年級《風箏》教學反思(通用5篇)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風箏》教學反思(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風箏》教學反思(通用5篇)

五年級《風箏》教學反思1

《風箏》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主要寫了“我”童年時候和小夥伴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情景。文章用樸實的語言勾勒出“我們”做風箏和放風箏時自由自在、無束無拘的快活,與找風箏時的傷心;同時還體現了孩子們對幸福和希望的憧憬。

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所以,根據三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閱讀基礎,本課的教學思路是:以“讀”爲本,以“悟”爲核心,體現學生的自能閱讀能力,引導學生在抓住關鍵詞句的基礎上,運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將課文內容的學習巧妙地融於情感的交流之中,逐漸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處,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這一課是20xx年參加山東省遠程研修講授的內容,這次又來講授,上完之後,我覺得課前的預設基本落實,現在談談自己的感受: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進行本課的教學時,透過播放歌曲《三月三》、課前學生暢談自己放風箏的情景,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情境,學生能很快地進入教學情境,產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二、注重學法指導,培養自學能力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一定要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在教學時,緊扣孩子們在做、放、找風箏時的不同心情,讓學生抓重點詞句朗讀,在讀中體會感情,在體會中再來讀出自己的感受。在學習“做風箏”一部分時,緊扣孩子們在做風箏時快樂的心情,引導學生抓住表現心情的詞句,加以朗讀感悟。主要抓住重點句子“我們精心做着,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讓學生想想孩子們做風箏的情景。用找近義詞的方法理解“精心”,用結合生活實際的方法理解“憧憬”。讓孩子在對快樂的憧憬中體會做風箏的快樂。

在學習“放風箏、找風箏”時,讓學生運用學習“做風箏”一部分的方法,自學這兩部分的內容。學生在抓住“憧憬、快活、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垂頭喪氣”等詞語,在體會他們心情變化的同時,透過查字典、換詞、做動作等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含義。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透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走進語言文字,體會感悟文字。這樣在滲透學法的指導同時,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指導學生自己學習,學會學習,既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又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讀中悟情,讀中昇華

體會放風箏的快樂時,我讓孩子們帶着自己放風箏的經歷走進文字,想象孩子們是怎樣快活地喊叫的。這段是學生們最感興趣的,很多學生都放過風箏,爭先恐後地舉手回答:“風箏,你飛得好高啊!”“風箏,在天上飛的感覺很奇妙吧!”“飛高點,再飛高點!”“幸福鳥,你飛到雲彩上了!”“風箏,你帶着我的快樂飛翔!”體驗風箏飛起來時孩子們的激動與興奮,再讀一讀。不用我指導,學生們讀得很有激情,臉上寫滿了快樂。在體會找風箏的着急時,我指導學生透過讀好重點詞,來體會風箏丟失時的着急和傷心。學生們很快就抓住了“大驚失色”和“千呼萬喚”讀得入情入境。

四、抓住文章的空白點,激活創造性思維

新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創造性思維是學生創造的基石。課堂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展開想象,與文字對話,讓學生的思維呈現開放和多樣的特徵。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文中的空白點,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一是感悟做風箏時的快活,抓住“憧憬”這個詞,讓學生想象他們在做風箏的時候會憧憬什麼?二是體驗放風箏的快活,讓學生進行角色互換體驗,如過你是文中的孩子,你會快活地喊叫什麼?在風箏丟了之後,心情由快活變得傷心,那難懂的成語,像“大驚失色、千呼萬喚”也都交給孩子去自主體會。想象他們會呼喚什麼?再讓學生帶着自己的體驗和感受進行朗讀體會。三是課文最後的那個省略號同樣值得研究,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在這裏讓孩子們,根據課文內容繼續編故事,想一想,他們能不能找到那隻幸福鳥,是怎麼說,怎麼做的,心情會怎樣?讓學生展開想象說話,再寫下來。學生較好地展開想象,有的續寫了找到風箏,寫出了驚喜之情;有的續寫沒有找到風箏,垂頭喪氣,悶悶不樂。從想到說到寫,練筆變得有梯度,爲以後的成篇成文作鋪墊,同時較好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實現了雙贏。

與第一次授課相比,這次課堂的朗讀和評價方式都了很大的提升。不過這還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我今後還要多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和語言藝術,深鑽細研教材,以使課堂達到更加滿意理想的效果。

五年級《風箏》教學反思2

《風箏》一文圍繞風箏敘述了孩子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情景,文章詳細地描寫了孩子們的動作、神態、心情,做風箏時滿懷憧憬和希望,即便做出的風箏並不精美,仍滿心歡喜,高興地稱它爲“幸福鳥”;做好了風箏,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放飛風箏,他們快樂的'喊叫,從早晨到下午,情緒高漲,興味濃厚;可是忽然來了一陣風,無情地將風箏吹斷,這可急壞了孩子們,他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想喚回斷線的風箏,可是努力無效,風箏倏地飛得無影無蹤;孩子們自然不會這麼輕易就放棄自己心愛的風箏,於是開始苦苦追尋,他們願意找遍每個角落……多麼可愛的一羣孩子,多麼自由、快樂的生活。文章正是因爲這份感情深深牽動着孩子們的心,三年級的孩子品讀課文,極其容易與主人公一起憧憬、一起快樂、一起憂傷……

教學中我主要應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首先,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在將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在讀中去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作者的敘述順序。在學生說課文敘述順序時,我沒有一味要求學生對課文做高度概括,也沒有要求語言必須精練,而是充分重視學生的表達慾望,允許他們用自己的話、憑自己讀後的印象將課文的內容按敘述順序講述下來,當然,也鼓勵概括能力強的同學能用簡潔的語言理清作者的敘述順序。

敘述順序理清以後,再緊扣“快樂”來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那麼,也就是圍繞“孩子們做風箏的時候快樂嗎?放風箏時快樂嗎?找風箏時快樂嗎?”,在“是否快樂”這樣的宏觀問題的調控下來讀課文,在讀中體會情感,在體會中再來讀出自己的感受。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孩子們爲什麼在風箏上只寫了名字而沒有寫地址”這個問題產生了爭論,有的說,孩子們生活在農村,人家少,彼此都認識,萬一風箏丟了,很快就會被送回來。可是,也有孩子說萬一別人不認識你,或者風箏飄啊飄飄到城市裏去了,城市人多肯定不認識他們,那風箏不是就送不回來了嗎?還有的說,孩子們希望別人看到自己的風箏或撿到自己的風箏後就可以和自己做朋友。總之,學生對這問題是爭論不休,可是,我爲了不讓太多的爭論延誤我們後面的學習,於是讓學生暫停爭論,讓他們課外去做實驗,看看風箏究竟要多長時間纔會被風吹斷,或者自己掉下來。()其實,現在想來,我認爲自己的建議是愚蠢的,因爲在不同的天氣狀況下,不同的人去放風箏,那麼風箏在空中的情況是不一樣的。那麼,當孩子對此問題爭論不休的時候,我是不是應該這樣去引導學生呢:作者和他的夥伴將名字寫在風箏上,並給風箏取名“幸福鳥”,那麼,如果丟了,如果也不能被送回來,那麼風箏被別人拿走了真的就是一種損失嗎?是一種痛苦嗎?這樣一引導,我想學生就能想到即使風箏丟了,被別人撿走了,那麼自己的祝福就送給了別人,也把幸福的感受送給了別人,自己的風箏能給別人帶去快樂和幸福,這不是很好嗎?

五年級《風箏》教學反思3

在本次的《同課異構》活動中,我與俞老師同上了《風箏》這一課。圍繞我組的研究主題“教學目標的異構”,我們制定了適合不同班級學習基礎的教學目標展開教學。在臨聽了俞老師的課堂教學和自己的執教後,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一、課堂中應注重評價語的使用

在自己本堂課中,我覺得自己還是能注重評價語的運用。特別在朗讀重點句子時,我採用引導性評價,在學生讀完句子後,我這樣評價:“從你的朗讀中,我感受到了你的快樂。”“你的聲音很動聽,如果響亮一些,那麼更能讓我們感受剖你的憧憬和希望。”在肯定學生朗讀的同時,又爲他們指明瞭朗讀的方向。因此,在課堂中,幾位孩子的朗讀在一次次的引導中又了明顯的進步,初步達到“朗讀感悟“我們”做風箏的快樂心情,能讀出“我們”的快樂。”這個教學目標。但是在課題引入中,我的評價出現了失誤。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以“你的童年中最大的快樂是什麼?”問題入手匯入課文,其中有一個孩子說:“我最大的快樂是玩電腦。”我的評價只有:“也可以。”如果能對於玩電腦的是加以一定的引導,那麼這個評價會更加成功。

二、文字學習應抓住重點詞句

在學習文字時,我主要抓住兩個重點句子:⑴我們精心做着,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⑵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從而感受文中孩子們做風箏的快樂。在理解“精心”和“依然快活”兩個詞時,學生都能理解到位,但是,對於“憧憬”一詞的理解,我的預設是:“假如你就是這些做風箏的孩子中的一員,你們這樣精心的扎着風箏,連每一個接口處都纏得那麼仔細,貼得那麼結實,你們在想什麼?”,學生的想象都在“我要做一隻漂亮的風箏。”“我做的風箏會是怎樣的呢?”……學生的理解與“憧憬”一詞距離較遠。我想,如果,在學生回答不到位時,教師做一定的引導“他們還會想寫什麼?”教師再作小結“你們所想象的就可以用憧憬一詞代替。”那麼學生會對“憧憬”一詞理解更到位,更能感受他們的快樂。

三、生字書寫應加強指導

在本節課中,我對於學生的生字書寫作了重點指導。首先讓他們同桌交流生字書寫的方法,然後,教師提醒,最後,學生當堂書寫。從效果來看,學生的書寫正確率較高,這種教學方法,我將在以後的教學中一直採用。

我的《風箏》第一課時的課堂教學結束了,但是我的語文課堂,我的反思還將繼續。這次的課堂教學,也許有一定的亮點,但更多的還是缺憾。而然,我們的課堂不就是在無數的缺憾中完美起來的嗎。所以,我想說:課堂因缺憾而美麗!因反思而精彩!

五年級《風箏》教學反思4

執教完《風箏》,我感覺特別舒暢和輕鬆,不管這堂課大家認爲如何,起碼我自己認爲這堂公開課是真實的,我沒有把它上成表演課。短短的四十五分鐘,我和孩子們一起走近了風箏事件,層層深入的探析了魯迅先生的悲哀之源,我感覺自己和孩子們一起經歷了一次美妙而艱難的心靈之旅。

說實話,在沒有執教《風箏》之前,我是不喜歡魯迅先生的作品的。但學生們在初中階段第一次讀魯迅的文章,那麼我傳遞給學生的應該是興趣,起碼不是厭惡。於是,研讀教材,找到與學生心靈的契合點成爲我教學設計的首要功課。

魯迅的文章就是如此,讀一遍完全不懂,讀十遍似乎有點懂,讀二十遍似乎又不懂了,再讀再讀發現自己已經像魯迅一樣悲哀着了。一件小小的風箏事件,居然承載着末代的封建教育文化對兒童天性的虐殺,更可悲的是這樣的行爲或思想還在現實生活中繼續,甚至自己也就是這樣的一位精神虐殺者。可是,這麼深的內容該如何讓學生自己品讀出來呢?我的導應該架設起一座學生學的橋樑。

整堂課中,我設計了一個主問題:“爲什麼作者會感到如此悲哀?”品讀部分我拋出了兩個分問題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處:“哥哥明明很愛自己的弟弟,那他爲什麼要如此殘忍的毀壞弟弟的風箏?”“弟弟如此苦心孤詣偷做的風箏就要被哥哥毀掉了,他爲什麼不反抗?”人物的行爲都是受內心思想的支配的,這樣一來,學生們比較容易的得出:哥哥用自己的方式愛弟弟,在他的觀念裏,這就是爲了弟弟好。而弟弟作爲幼者,作爲弱者,自然只有默默接受的份。這都是中國人受封建觀念的影響,骨子裏的奴性的體現。如何讓學生理解國人的麻木呢?我設計的問題是: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卻,毫無怨恨,那我的心也應該釋然了,可爲什麼我還是感到無可把握的悲哀呢?這是本課的一個難點,的確,從上課時學生的回答也體現了問題之難,學生們的回答依然在圍繞着課本上的句子打轉。這也是我事先就有所預設的,這個時候,我再給學生搭了一個梯子,出示了一段拓展材料,即魯迅先生在《吶喊》序言裏的一段話:凡有一人的主張,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鬥的,獨有叫喊於生人中,而生人並無反就,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學生經過思索,終於認識到魯迅先生悲哀的是爲國人所共有的麻木狀態,明知是受害者,卻全然不知,甚至認爲那是應該的。

由於問題的預設不零碎,成梯狀,所以課堂上確實帶給了我很多驚喜。在最後的拓展環節,“你認爲在現實生活中,有哪些行爲是精神虐殺?你自己曾有過精神虐殺的經歷嗎?”有學生說:“老師喜歡用標準答案來判定我們答案的對與錯,我認爲這是一種精神虐殺。”學生們的觀點多犀利啊,這不是我們教育一直以來的弊病嗎?以固定的標準答案來限制學生的思維。從小,我們就被家長和老師們教導,要做一個聽話的孩子。於是,我們都聽話了,可卻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學生們的眼光多獨到,做個聽話的孩子,我們曾多少次對學生、對孩子這樣的嘮叨,可聽話的背後,卻是扼殺了創新和批判思維的火花!

課後,有一位學生在日記本里記錄了這堂公開課:“剛開始學這篇課文時我並沒有太多的感受,不就是魯迅先生破壞了他弟弟一隻風箏嗎?可隨着老師細膩深刻的引領,我覺得越來越悲哀,一個小小的風箏裏蘊含了太多真實的情感,承載着作者太多的心痛,受封建文化影響的“我”親手虐殺了弟弟的童心,多年後“我“向弟弟認錯,懇求他的原諒,可是弟弟卻驚異的說:“有過這樣的事嗎?”也許,忘卻是最好的療傷,但對於清醒着的魯迅先生來說,忘卻代表着不覺醒,甚至是理所當然,那麼悲劇就還在延續,還在無數的“小兄弟”身上生根、發芽……”

我們的孩子,太不簡單了。“給他一個支點,他便能撬起整個地球。”一旦孩子情感的閘門開啟,思想的火炬被點燃,他們所迸發出來的“深刻”、“精彩”、“獨到”,遠遠超出老師的想象。永遠不要低估孩子的智慧,去做孩子們學習上的導遊,而不是孩子們心靈的虐殺者。這應該是我執教這一課最大的收穫吧。

當然,就這堂課而言,我自己感覺發揮學生主體性方面,還是改得不夠。滿堂都是老師的問,沒有學生的疑問。我僅僅是把自己的解讀交給了學生,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質疑精神的培養,在本堂課裏都是嚴重缺失的。教是爲了不教,這一方面我需要進一步探索。“自主-導學”課堂模式的課題研究,這堂課僅僅是我們的一個起點,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超越模式,運用自主導學的教育理念,開出一朵朵個性迥異的花。

五年級《風箏》教學反思5

學完《風箏》這一課,心中有很多想說的,針對這一課,我記下自己的體會。

《風箏》是一篇散文,寫了"我"小時候做風箏,放風箏的事情。文中從"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三個方面講了作者小時候快樂的童年生活。教學時,重點要引導學生體會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夥伴們的心情起伏變化,並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難點是在引導理解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孩子們的心情變化寫具體的。

執教這課時我首先讓孩子們讀會課文,學習文中不理解的詞語,然後找一找文中那些段落分別描寫了的過程。然後讓孩子們自己結合課後題“課文寫了的不同心情,讓我們讀讀有關的語句,講講體會。”自己學習課文。然後在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來給大家講體會,取得了好的效果。

在學做風箏部分時,孩子談到從”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體會到了做風箏時迫切的心態,同時結合上下文理解了”憧憬”一詞的意思。從”依然快活”體會到勞動後的快樂。從”幸福鳥”想到風箏寄託了孩子們的美好願望。然後抓住這些感受讀課文。

學放風箏部分時,結合學生平時放風箏的經驗,抓住放風箏時的動詞來讀,並從”快活”、“拼命”中體會到孩子們快樂到了極點的感情,利用有感情朗讀把課堂氣氛推到了高潮。

在孩子們玩的正高興的時候,突然風箏線斷了,抓住“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兩個詞語,透過做表情,做動作來體會孩子們的心情,並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談感受,把學生引到當時的情景中,接下來就水到渠成地體會了“哭、垂頭喪氣”的心情,透過自己的讀加深了這種感情。

最後回顧全文,想想最後“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這句話中的省略號省略了什麼?學生能說出來省略了找的過程,省略了找的結果。接着讓同學們想想“幸福鳥”指什麼?學生能想到指風箏,指所有快樂的,傷心的事,進而想到了美好幸福的童年生活。

總結寫法時,學生能談到作者抓住了人物心情的變化來描寫,這樣把事情寫詳細具體了。

透過這篇課文的執教,我感覺事先設計好的教案是不能適應多變的學生的,教師要隨時作好準備,來適應課堂上的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