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學習和實踐新課程理念中的幾點認識教學反思

人類社會邁入21世紀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時代。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使國際競爭日益激烈。這種競爭不再只表現爲軍事方面的競爭,而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歸跟到底是科技競爭,人才的競爭。人才需要培養,我國的第八次課程改革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開始實施的。所以,新的課程理念無一不閃現着時代的脈搏,時代的要求。無一不預示和充滿着民族的希望和光輝。

學習和實踐新課程理念中的幾點認識教學反思

作爲教育工作者,肩負着國家發展的使命與責任,學習並實施新課程理念是時代賦於教育工作者光榮而又艱鉅的使命。作爲教育工作者,準確把握新的教學理念,並在教學實踐中體現和檢驗,纔不至於成爲空頭理論者和理想者,只有以科學的理念武裝自己,才能在實際教學中不至於盲動,真正落實新課程改革;纔不會把新課程改革當作自己任意打扮的裝飾品,也不會把實施新課程當作一場運動來看待;只有把學習新理念與實際教學結合起來,纔會與教師的自我專業成長相益彰,才能無愧於新時代的育人者。沃德說過:“平庸的老師傳遞知識,水平一般的老師解釋知識,好的老師演示知識,偉大的老師激勵學生去學習知識。”本人結合學習新課程有關理念和教學實踐,談一談自己的一點體會和認識,願與同仁共勉。

一.關於“一切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思考

這種理念下,又繁衍出“爲了一切學生”和“爲了學生一切”的觀點,我這裏單談談對“爲了學生一切”的認識,其實,“爲了學生一切”中的“一切”與“一切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中的“一切”是有區別的,前者主要是針對學生來說的,後者是針對老師如何教育來說的,但在領會和實施過程中,尤其對“爲了學生一切”這個觀點要有所鑑別,不然,用來指導我們的教學會出現偏差。爲什麼這樣說呢?我們知道,學生是成長中的人,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新課程下,老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者,而是知識的引領者、參與者和構建者。老師尊重學生,首先是尊重學生的人格存在,把學生看成獨立人格主體,獨立的人,但不能把學生看成具有成人思想的人,而是一個成長中的獨立的人。這個成長中的獨立個體,有很大的可塑性和發展空間,這個發展空間需要的是老師的情感關懷,知識的引領,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育。我們不能改變學生的過去,但我們可以引匯出學生的未來。學生由於受家庭、社會及個人先天等因素的影響,個性間表現出很大差異性,我們就是要在尊重學生這些個性差異的基礎上,去轉變他們消極的個性特徵爲積極向上的個性特徵,轉變他們不正確的情感態度爲積極人生情感態度。但不能片面理解所謂爲了學生的“一切”,不能爲學生之所欲而盡其所欲,“爲了學生的一切”是爲了什麼樣學生呢?是爲了思想健康、積極向上、求知慾很強的學生呢,還是爲了不積極上進、思想意識惡劣,甚至於結夥做案、打家結社的學生呢?這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好象誰也明白,但仍需要引起我們的深度思考。我們關注每一個學生雖不只限於課堂上,但課堂教育確實在學生成長過程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因爲“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這是一條教學活動的基本規律。我們尊重學生的個性是教育的前提,培育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是歸宿。“爲了學生的一切”中的“一切”應是學生正確的或把學生引向正確的人生認識,健康的心理機能,健全的人格走向。只有基於這樣的認知,才能關注學生在學習成長過程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並加以引導,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獲得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人生體驗。這樣,學生知識增長過程同時也就成爲人格健全發展過程,伴隨着學科知識的獲得和積累,學生也就越來越具有是非心,愛心,越來越具有責任感,越來越有教養,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質。

二.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之間關係的認識

新課程下特別注重三維目標的有機結合與統一。我們知道,人類對知識的認知過程是由感性認識再到理性認識的發展過程。學生知識的獲得不只僅限於在學校,但學校教育在人的成長進程中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階段。知識不一定等同於能力,但能力一定來源於知識的獲得。新課程下,知識與技能的獲得決不是脫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決不是一兩天的結果,它需要一個過程,需要一種

方法。往往要透過創設情景,營造氛圍,讓學生去體會、體驗,領悟,透過較長時間的薰陶、潛在的積累而獲得。學生需要參與一定的任務和活動感知,在感知的基礎上體驗,在體驗的基礎上有所感悟,最後再內化爲自己的東西。這樣有既利於學生感到獲得知識的快樂,同時,也有利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貫穿於學生成長的每一個學習和生活體驗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形成過程就是學生身臨知識海洋中,去積極的質疑、探究、釋難,再到創新的人生體驗過程。這一過程,學生是以主動的而非被動的,積極的而非消極的參與學習、獲得知識並加以整合,就如牛反芻吃進的草一樣,使知識營養供給身心,會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和人生價值觀。爲以後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和學會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礎。那種只注重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獲得,而不注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是不符合新課程要求的。歷史上不乏有才能的人,但有的人卻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是災難而不是幸福和光明,這無須舉例。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事物發展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沒有量變,也無所謂質變。新課程下,過程與方法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量變過程,這一量變過程就是學生以怎樣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來對待自己的成長過程。反過來說,知識的學習和內化過程伴隨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從而使學生個性健康成長,健康成長才是質的飛躍。這一質的飛躍使學生更能理解家庭,理解別人,乃至民族、國家,從而樹立崇高理想,擔負起爲人類進步,國家富強而奉獻的偉大人生使命。蘇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長的談話》一書中說:“教育的藝術就是在於讓受教育者把他周圍的東西加以‘人化’……從這些物品中感悟人性的東西——人的智慧、才幹和人對人的愛。”給我們以深刻的啓迪。可見,學生獲知的過程就是情感體驗的過程,這種積極的情感投入會使學生主動尋求適合自己獲知的方法和手段,豐富自己的人生經歷,甚至不再滿足課堂和書本上的東西,進而更主動的涉獵其他有關知識,這就完全吻合新課程下的三維目標的有機統一了。那就是,以積極主動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爲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人生價值觀的過程。

三.課堂教學與課程創新與開發

以前我們一直認爲,課堂教學就是執行課程規定的內容。課程是教育的實體,教學只不過是過程手段,因爲課程在教學過程之前和教學情境之外早已規定,教學的過程就是忠實有效的傳遞課程的過程,老師是課程的闡述者,傳遞者,學生只是課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新課程下,教學與課程關係就顯得非常重要,課程不再是死的僵化的東西,而是處於動態發展中,隨着特定教育情境,師生對課程內容有各自的理解和解讀,師生是課程的創造主體,課程處在動態生長中,教學過程是師生對課程的創生和開發的過程;是課程的不斷生成與轉化,課程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是師生交流、體驗,獲得解放與自由的過程。也就是老師用課程教,而不教課程,這是一個新的大的變化。用課程教不僅是一種認知活動過程,更是師生、學生之間精神交流、表現個性,呈現創造性的過程。總結起來說,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對課程的生成、體驗、開發、質疑、再到提升、發展、創新的生命體驗過程。這是新課程下必須清楚知道並認真實施的,不然,新課程實施就落實不到位或還未走出傳統教學的樊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