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四季》教學反思5則

身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四季》教學反思5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季》教學反思5則

《四季》教學反思5則1

這次製作的微課內容是最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三課《雨的四季》中的一個知識點,主要講述文章的寫作思路,這也是這篇文章學習的一個重點內容。

這次製作,可謂是大費周章,從一開始的教學設計、課件製作、錄像、錄音、剪輯,整個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三位老師共同參與,製作中間有不斷地修改,不斷重來,前後共費時一週,可謂是“大製作”了。

以往我們製作的微課形式主要是錄屏,或者手機錄製紙質材料。而這次我們採用的是課堂實錄的形式,根據我們設計好的內容和課件,在一個班級進行授課、錄課,視頻中除了以往錄屏微課講解清晰明瞭的優點外,還增加了學生的分析、回答,使觀看微課的學生在學習時既有自己的理解,還能得到其他同學的啓發,比單純的錄屏微課效果要好很多。

這節微課優勢很強,但是仍發現了不足之處:一是學生在觀看實錄式的微課時,會因爲視頻中學生的活動分散注意力,不如觀看錄屏式微課時專心;二是視頻中有學生在思考,在回答,觀看微課的學生反而不能自主思考。

這節微課雖然製作艱難,也有不足之處,但實際的運用也給我們的研究開啓了一扇新的窗戶。

《四季》教學反思5則2

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中課文的第二課《四季》是一首琅琅上口的兒歌,透過描述四季的代表性事物,生動的表現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景色。下面是我對《四季》這首兒歌的教學反思:

《四季》採用排比的形式,擬人的手法,語言生動親切,讀起來琅琅上口,能喚起小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同時四幅插圖色彩明麗形象生動,便於學生觀察和想象。在教學時,一定要"巧用教材,活用教材",引導學生透過入情入境地讀,積極主動地說,有個性創造地演,把新課標中"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這一理念落到實處。

一,在情境中識字,提高生字的復現率。

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創設情境引導孩子去讀《四季》:帶着拼音跟生字寶寶打招呼,去掉拼音開火車讀,齊讀。讀圖上的字,讀詞組,讀句子,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漢字不斷地自然復現,每次的出現又有一定的層次——從有拼音到無拼音,從有紅色標識提醒到隨語言環境整體自然復現,無意中使漢字得到鞏固。

二,在情境中學文,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課堂上我依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創設了一個富有童趣的教學情境,把學生帶入了一個充滿幻想的世界。一開始我創設情境,介紹大自然媽媽以及四位漂亮的女兒,激發學生學習《四季》的興趣,進而欣賞春夏秋冬的四幅圖,欣賞圖片;接着讓學生讀準讀通《四季》這首兒歌,然後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哪個季節和喜歡的理由,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情感體驗拉近與課文之間的距離;最後學文時讓學生嘗試了表演讀,就是變讀邊加上自己的動作,這樣能讓學生很有興趣的讀,又能在讀中掌握了朗讀的方法。

三,引發"求知慾",讓學生掌握"主動權"

我在上《四季》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一是在識字時讓"小老師"帶讀,這樣很多孩子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大多數孩子都覺得當"小老師"是件很光榮的事。二是在指導課文朗讀時,讓學生先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草芽,荷葉,穀穗,雪人,想一想它們說話時的心情,然後鼓勵他們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接着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演,並告訴大家這是表演讀。

設想得總是比較好的,實際操作時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出現,一是認字效果不是太好,在學生開火車讀生字時,總有學生不會讀;由於課堂時間沒把握好,在寫字的環節,沒有範寫和評議。

透過這次教學,我覺得在今後教學中必須注意以下幾方面:

1,語文教學不是讓學生被動地獲得知識,而應是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去發現知識。識字教學中要注意識字方法,注重培養識字能力;

2,不要設計對達到目標沒有作用的環節,不要提了問又沒讓學生回答而進入下以環節。

3,不要把簡單問題複雜化。像《四季》這樣的課文其實只需透過反覆地讀來進行模糊理解,在教學時在這方面花時還是不充分,過多地分析造成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了。

《四季》教學反思5則3

雖然剛開學很是忙亂,但是面對第一課,還是進行了充分的準備,課備得很詳細,課件也很完整。希望這一課能讓本學期的教學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課文分四個小節,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依次展開,詩句的語言較淺顯。在設計中,本來是想用先扶慢放的步驟來讓孩子們領會兒童詩的朗讀。第一節,完全由老師帶領按照先讀,再想像畫面,再仿寫句子,再感情朗讀的步驟來學習,第二節邊按方法學習邊歸納學法,第三節明瞭學法,再指導學生一步步來,最後一節由學生自己學習。但是在課堂實施過程中,進程非常慢,尤其是讓孩子們仿寫句子,好像感覺很爲難,由前面的想像詩句描述的畫面到仿寫句子,耽誤的時間特別多,一節課學完一節時間就剩下不多了。尤其是學到後來,學生的注意力漸漸分散,當最後一節,希望學生自己按照步驟來獨自學習時,完全形不成學習的氛圍。是我高估了學生的學習能力,還是前面的鋪墊工作沒有做好?還是學生剛開學沒有進入學習狀態?短短的四節詩,包括後面的完成寫字,一共耗時六課時!牛速!蝸牛速度!如果照這樣下去,一個學期二十四篇課文得六個月才能完成!

課上完後,又把教學過程在腦中過了一遍,自己仍然沒有走出高年級教學框架,分析、解說、練筆,面面俱到。翻翻課標,其實,對於低段的語文教學,要求並不是這樣,只要求情感朗讀,繁瑣的分析既耽誤了時間,也拔高了要求,課堂效率降低,如果摒棄我過多的講解,給學生多留時間讀課文,熟讀成誦,課堂教學效率一定要提高。

《四季》教學反思5則4

《四季》是一首富有情趣的兒童詩,透過對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葉、秋天的穀穗和冬天的雪人這幾種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現四季的特徵。詩採用擬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語言親切生動,讀來琅琅上口,能喚起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同時四幅插圖色彩明麗形象生動,便於學生觀察和想象。

透過前面的練讀,學生對課文已較熟悉了,但他們沒有深入地瞭解文字,讀起來沒感情,又是第一次接觸閱讀課,也不知道什麼叫感情朗讀。所以在這個環節中我分兩步走:一是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季節來讀,說說它寫了這個季節的誰,是什麼樣子的來具體感悟,並透過做動作來體會“圓圓彎彎鞠躬一挺”等詞語的意思來初步感知該怎樣讀。透過老師的示範讀、重音提示讀、學生個人練讀、展示讀讓他們有感情朗讀的初步意識;二是讓學生自己配動作朗讀,透過多形式多層面的指導,學生朗讀的效果較好。

《四季》教學反思5則5

在設計學生學習方案時,我們是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以問題體系爲課堂教學的基本策略,以目標爲導向,以問題解決爲中心,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爲目的。抓住"一年四季的不同特點"這條研讀主線,讀中悟,悟中讀;讀中說,說中議;從讀中習得語感,發展語言。同時,又以生字教學爲重點,透過觀察,分析,討論,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

我們的教學面對的是剛入學的六,七歲的孩子,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對兒歌中所涉及到的"穀穗彎彎"不太容易理解,最好結合實物進行教學,直觀明瞭;理解"鞠着躬""大肚子一挺"等動作和表演相結合,既有趣有生動,符合低年級兒童好動,好玩的特點,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學,這樣能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他們感覺到樂在其中。

另外一年級的孩子剛入學不久,學習習慣較差,缺乏自主,合作能力,教師要充分發揮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組織,協調作用,對教學目標,方法和過程實施有效控制,避免學生在小組學習中放任自流,從而提高學習有效性。要鼓勵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學會清楚,有序地表達,學會認真傾聽,學會正確評價,保證課堂教學有序,有效地進行,而對孩子表現出來的豐富的想象能力,創新能力,表現能力一定要給予保護和鼓勵。

《四季》教學反思5則6

《四季》是一篇有趣的兒歌,透過描述四季代表性的事物,展現了春夏秋冬的不同景色,富有節奏感,讀起來琅琅上口,十分適合學生朗讀,因此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朗讀和書寫上面,第一課時主要就是朗讀,從朗讀中感受四季的風景。對於兒歌中出現的學生不容易理解的詞語,例如:“插秧”、“稻上場”“戴月光”等,主要透過展示圖片和觀看視頻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學生在理解之後再次朗讀相關詞語加深印象。朗讀地方式是多樣的,自由讀和齊讀相結合,男女賽讀和小組賽讀相融合,此外還讓學生輕輕地拍着手讀,拍着肩膀讀,拍着桌子讀,孩子們在朗讀中找到了樂趣,也從朗讀中提升了語感,自然而然地達成了背誦課文的目標。

在書寫方面,本課中最難寫的生字就是“戴”字,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這個字比較複雜,寫好這個字的關鍵筆畫,組合恰當的結構,這個字就能寫漂亮了。爲了減輕孩子們的難度,我引導學生把這個“戴”字進行拆分,分成幾個部分,在書寫時就像搭積木一樣把這個“戴”字寫好,斜鉤是這個字的關鍵筆畫,我告訴學生斜鉤要寫得長一些,透過我的範寫和帶領着孩子寫,接着進行展示評議,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多展示幾位小朋友的字,發現問題之後讓孩子們自己修改,效果還不錯,學生都能把“戴”字寫漂亮。

當然,還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講授生字時,方式比較單調枯燥,直接把生字展示出來,引導學生朗讀,沒有采用隨文識字的方式,在以後的教學中將不斷改進。

《四季》教學反思5則7

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四課《四季》是一首充滿童趣的兒歌。作者透過對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葉,秋天的穀穗,冬天的雪人這幾種代表性的事物的描述,表現的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特點,表達了對四季的喜愛之情。

全文共4個小節,運用擬人化的寫法,語言親切且富有情趣,使用疊詞,富於童趣且朗朗上口,各小節語言句式、結構大致相同,便於學生仿說。所配四幅插圖,色彩明麗,形象優美,便於學生觀察和想象,是發展學生觀察、想象能力的媒介。

課前讓學生背誦學過的課文,出示課件讓學生觀察這幾幅圖,看看都是哪個季節的圖片,孩子們能迅速回答出問題。接下來提問還有哪些代表秋天的事物,出示課本秋天的穀穗,並出示秋天字型,指名領讀,再出示夏天的圖片,提問還有那些代表夏天的事物,同上把春天和冬天的圖片生字出示,生領讀齊讀,講解“冬”字偏旁折文。

出示課文師範讀,生自由讀,指名讀,男女生比讀。檢查生字詞的掌握情況,出示生字圖片,分行指名拼讀,其他同學和讀,齊讀;去拼音讀、開火車讀、齊讀。生字詞檢查後帶入課文再讀,齊讀,分組讀,男女生比讀。講解生字“天是”引導學生觀察,說說結構,找找共同點,運用課件讓學生對比觀察,讓是“天”的撇捺書寫要舒展平緩,“是”的撇在左下,平捺穿過豎中線。“四”和之前講過的“西”作比較。生描紅寫兩個字。

本節課準備不是很充分,在講授過程中,語言組織和節奏上把控不到位,學生的精神狀況也不是很理想。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時刻注意。

《四季》教學反思5則8

本班幼兒對四季變化有一些生活經驗,但比較貧乏,特設此活動,讓幼兒對四季的特徵和交替順序有初步的認識。

師結合圖片分段講故事內容,故事的生動描述將四季更替這一較爲抽象的現象以擬人化的方法加以講述,把四季描述爲四個娃娃,我每講到一個娃娃出去玩時,注重引導幼兒說出他和誰一起玩?玩的時候出現了什麼變化?主要是讓幼兒根據故事的內容來講述四季變化的特徵。爲了讓幼兒將四季特徵和更替順序這一較抽象的現象進一步的認識,我讓幼兒上臺戴上頭飾分別扮演春、夏、秋、冬角色來進行表演,其餘的幼兒做小朋友。當我說到“春天娃娃出來玩時”,扮春天娃娃的幼兒邊做動作邊走邊說“春天來了、春天來了”。再喊來了春天姐姐、春雨妹妹一起玩。小朋友們有的表演出了春天來了,春天吹在身上覺得很舒服的樣子,有的表演出了下雨的情景。夏天娃娃領着火辣辣的太陽公公出來,一邊走一邊說“夏天來了、夏天來了”。小朋友們有的表演熱的擦汗動作。

此活動中讓幼兒沉浸到四季的情景之中。幼兒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透過角色表演結合起來,產生情感共鳴和豐富聯想。

把角色扮演遊戲貫穿於此活動中,寓教於娛樂中,讓幼兒邊聽講邊表達邊表演,使得此活動不單調乏味,幼兒個自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很輕鬆地掌握知識本領。

《四季》教學反思5則9

本課是學生學習關於天文方面的知識的繼續的課程。在四五年級的時候,學習學習過四季星座。本單元是學習天文這個單元的繼續。當然在六年級下冊的時候,學生還是需要繼續進行學習。

本課的設計思想是學生在提出四季最大的不同溫度這個問題上,讓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爲什麼有四季的變化?

在這裏學生可能對於這個問題,這個時候可能很是迷惑。但是學生對於這個問題不是十分了解。這個時候,我透過提示,我問學生夏天和冬天最大的不同也是溫度,那麼造成這樣溫度不同的原因是什麼呢?太陽又什麼不同呢?學生透過老師的提示,學生進行比較和思考及在思念學習的直射與斜射的知識,部分程度好的學生就能夠很快知道原因,是太陽直射和斜射造成的。這個又問題,怎樣造成斜射呢?

學生可能就十分的迷惑了。這個出示地球的傾斜的的資料,然後引導學生進行模擬實驗。

在本課的教學中,學生引導學生進行模擬實驗。這個活動學生就比較的喜歡。在模擬實驗的時候,學生對於地球儀的傾斜理解不是很深,透過不斷的改進實驗的操作,學生終於理解爲什麼出現這樣的情況。這樣學生透過不斷的學習理解,能夠更好的理解。

模擬的實驗活動能夠使學生更好的進行理解四季的形成,透過使學生明白雖然有些東西我們看不到,但是我們可以用模擬的方法進行實驗驗證。

《四季》教學反思5則10

這節課我始終注意創設情境,在情境中引起學生學習慾望,開課創設一個語言情境:這節課我給大家帶來四幅圖,你們想看嗎?學生的興趣一下就被調動起來了,學生興趣盎然地觀察、思考、說話。

學習帶拼音生字時,爲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語言情景:四季姑娘想看看小朋友誰的拼音學得好,想了解一下誰可以當拼音大王。孩子們完全進入了情境,積極性空前高漲,自己就看拼音讀起了生字,我檢查了一個差一點的孩子,他也都會讀了。接着我就開始教讀生字,孩子們發現他們讀的和老師一樣,臉上都露出了笑容,可開心了。

在學去拼音生字時,爲了讓孩子們認真學生字,我又設計了一個語言環境:四季姑娘知道大家都是拼音大王,他還想知道小朋友誰識字識得開快、識得準?這時,全班學生更來勁了,大家相互讀着、認着,透過男女生比賽讀,雙人合作開火車讀,很快學生就掌握了漢字的正確讀音。

指導讀書時,我注意創設情景,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如指名讀“穀穗彎彎”這一部分時,老師很自然地一問:小穀穗在哪兒呀?我們班有沒有小穀穗?能不能邊做動作邊讀。學生讀後,老師評價;小稻子成熟了,多自豪啊,誰還是?既是表揚又暗含朗讀指導。讀“小雪人把肚子一挺那一部分”時,老師說:“那小雪人在哪兒呢?我們找找小夥伴,把雪人的樣子讀出來吧。”學生投入地讀着,彷彿自己就是那彎彎的穀穗,那頑皮的小雪人,在讀中,在表演中,還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彎彎、挺、鞠躬”等詞語的意思。

關於講課我有一點想法,關於四季學生的生活經驗是很豐富的,引導學生回憶和運用多媒體錄象都是不錯的。但是課前應該給學生更廣闊的收集空間,收集有關的圖片,兒歌,親自去感受秋天,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展示會更積極,學生的視野會更開闊,我們的課堂放會更開放,更有活力。

《四季》教學反思5則11

首先在朗讀時,“麥苗兒”、“桑葉兒”的“兒”該怎麼讀呢?給學生講了他的幾種情況。有時讀本來的字音“兒”;有時不讀出來,只是前一個字的字音尾音加翹舌音,就是兒化音。練習朗讀兒化音的技能。“場”是多音字,請仔細看看字音,讀什麼音?指名讀,賽讀。學生把握得越來越好。其它的事物,看看它的樣子,看看它的顏色,體會它的特點,讀出不同事物的不同感覺。在示範朗讀的引導下,邊想象畫面邊朗讀,體會作者對這些景物的喜愛之情。讀出對春天的生機與活力,夏天的蓬勃與繁忙,秋天的喜悅與辛苦,冬天的快樂與自豪。

其次想想背誦積累,背誦方法可多樣,提高背誦效率。全文的結構大致相同。根據這個特點可讓學生觀察段落的結構,練習背。結合插圖練習背誦。按四季順序練習背誦。加上與表達事物特點的動作,邊表演邊練習背誦。教師引背,小組賽背。

第三遷移運用。詩韻味很美。抓住語言特點,引導學生練習生活實際,進行說話練習,進而仿寫。教師指導時先扶後放。先展示句式填空,再由學生自由地創造句式說。

濮陽四季歌

春季裏,春風吹,

柳絮飛揚花兒笑。

草兒尖尖,大雁正回。

夏季裏,農事忙,

耕完田地又積肥。

早起勤勞動,歸來戴月光。

秋季裏,果飄香,

柿像燈籠掛滿樹。

身體雖勞累,心裏甜絲絲。

冬季裏,雪花飄,

打完雪仗堆雪人。

一年農事了,大家笑盈盈。

《四季》教學反思5則12

週四上午第三節劉荷英校長在二年級二班上了一節識字類課文《田家四季歌》,針對我們班兩極分化的情況,劉校長在“核心素養”理念下展現了一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習慣,全面發展每一位學生的高效課堂。課後教研中劉校長結合本節課爲我們明確指出課堂教學發展的方向,並鼓勵我們在覈心素養理論下創設跨學科式的新型課堂。

什麼是“核心素養”?包括三大方面六個方面,總的來說就是面向全體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作爲一名青年教師,我們要在這樣的理念中開展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根據我校的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要大量融入與本節課息息相關的文化知識,開拓學生的眼界,滲透學習的方法。

本節課中劉校長首先針對學情進行了農家生活耕田勞動知識的普及、拓展,透過圖文並茂引導學生了解什麼是“插秧、採桑、割麥、打穀、積肥”,雖然本課是識字課文,但在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國家認同感,劉校長透過對農民伯伯辛苦勞作的場景教育孩子要珍惜我們的糧食熱愛我們的祖國更要向農民伯伯一樣勤勤懇懇的努力學習。

在這樣的文化基礎上劉校長引導孩子們自主識字,運用合體字、形聲字、多音字的特點對生字進行分類認識,時刻培養學生多種識字的方法。例如:透過合體字的學習,你一下子就能認識到三個生字了。只有多閱讀你才能認識更多的生字。

仔細觀察,大膽透過形聲字的特點來說說你的理解。這樣的語句不但激勵着學生認識生字的興趣,更能引導他們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四季》教學反思5則13

《四季》是新教材中的一篇有趣的課文,它的兒歌形式,透過四季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現了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文章語言親切生動、文字優美,並且四幅插圖色彩豔麗,文中要求會認字有10個。我設計的這節課以識字爲主,同時也加了朗讀訓練。反思本課的教學,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隨文識字,滲透識字方法。

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識字,培養學生識字興趣。我在課堂中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分散識字、分散難點,生字多次復現,在不同的語境中反覆識字,注重識字方法的滲透,培養學生識字的興趣和能力。在課初,我問學生:“現在是什麼季節?一年中除了秋季,還有哪幾個季節?”隨着學生的回答,我出示了寫有季節名稱的詞卡,然後讓學生讀讀。這幾個字,大部分學生都認識,很容易讀出來,於是我便問:“你們都在哪認識的?”有的學生是在人名中認識了“冬”和“夏”字,有的透過讀課外書認識的,還有的是別人教的,有的學生先記“禾”再記“”火“和起來就是“秋”字,熟字加熟字也是一種識字方法,學生識字的途徑很多,除了從課堂中去學,只要認真觀察,做個有心人,生活中到處都可以認識到漢字,漢字無處不在。這樣在隨同識字等多種形式識字時,分散了識字量,從而降低了難度。

2、展開想像,讓朗讀富有個性。

學習語文,重在讀中感悟。朗讀是感悟的一種很好的方式,同時也是教學的基本任務。但讀要選好時機,恰到好處。在學生生成情感的時候,帶着感情去讀更有利於進入境界。因此在學生讀文之前,我先引導學生看圖,把看到的說出來。有的同學說:“我看到小草剛從地下長出來,很嫩,很綠。”有的說:“我看到小鳥嘰嘰喳喳地飛來飛去。”學生們用充滿童趣的語言,把春天的美景表達出來。這時再引導學生讀課文,體會文章語句的優美,讀出“草芽尖尖”的形象,感悟到“尖尖”一詞所蘊涵的春季特點。到這裏我並沒有就此罷手,而是又進一步挖掘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展開想像“沉睡一冬的草芽從地下鑽出來,當兩隻小眼睛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時,它的心情怎樣?會對小鳥說些什麼?”同學們的想像力進一步豐富了文章,昇華了情感,這時再來讀課文,春天味道更濃了,感覺更深了。”此時,我又做了範讀,我的朗讀超越了文字內容,語氣也不同,在我的啓發下,學生的讀法也各式各樣,從而使學生得到情的激發,智的啓迪,美的薰陶,真是百花齊放,讓朗讀富有了個性。

3、聯繫生活,積累運用。

新課標強調:“要聯繫生活教語文,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要求學習的不僅是文字,還有學生的生活經驗。”在學習了兒歌以後,我設計了一個拓展練習,出示了幾幅有關四季景物的圖片,引導學生仿照課文說一說。這樣處理教材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語言有機地結合起來,較好拓展了語文教學的空間,同時也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本課教學結束了,回想起來,確有不盡人意的地方。識字還不夠實,缺少遊戲鞏固識字的設計,教師在設計學生做小詩人的這個環節時,回答的學生很少,老師的引導不夠,應該引導學生先觀察圖畫的內容,在仿照書上的內容說話。

總之,上一次課就是成長一次,出現問題及時反思,爭取在今後的教學中加以改進,希望以後不斷地進步

《四季》教學反思5則14

《四季》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詩歌。詩歌透過對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葉、秋天的穀穗和冬天的雪人這幾種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現四季的特徵。詩歌採用了擬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語言親切、生動,讀來琅琅上口,能喚起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在學習《四季》一課的“我會認”的生字的時候,先讓學生在小組裏合作學習生字,再運用老師交給的方法識記字形,然後全班交流總結方法。如編兒歌(春:三人看日出),加一加(尖、地、就、彎),換一換(說-悅,蛙-娃),生活識字(青、夏學生的姓和名中的字)等方法。爲了讓學生真正記住這些生字,讓學生選擇喜歡的生字組詞或說一句話。學生的學習熱情被激發,人人都參與了課堂學習,大大增強了學生識字的興趣,促進了語言文字訓練的效率。

不足之處

1.對學生的評價還是缺乏感染力。在朗讀感悟這一環節中,評價語顯得尤爲重要。缺乏了有針對性的評價。

2.缺少對個人表揚。在低年級階段,表揚是極爲重要的。到位的、及時的表揚可以起到良好的激勵作用。在整節課中,缺少及時的個人表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部分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季》教學反思5則15

今天,我上了一堂新教師教學展示課《四季的腳步》。總體感覺,是我任教以來最滿意的一堂課。源於學生的配合,老師的互動,指導老師精彩的建議……

這篇課文以詩歌形式展示,要示小朋友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瞭解四季的特點,感受四季的悄然變化所呈現出的不同特徵,從而讚美四季,喜愛四季。對於文字的把握,我覺得我這堂課上已經掌握住了,關鍵就是如何在課堂中很好地使用教師的評價語,使小朋友們在朗讀中或回答中更有情,更有勁,更喜歡……

就象教研員所說的“我們教師在要求學生的朗讀中,不要是爲朗讀而朗讀!”時刻要將朗讀與文字與教師的有效教學組合在一起,完美整合纔是最好的朗讀教學。同時,我感覺在我的這堂課中,如果說還想進一步調動小朋友們走近春天,感悟春天,喜愛春天的環節中,如果用上師生間的問答,那是更好的設計。比如說我讓小朋友們閉上眼睛,聆聽在大自然中,春天除了溪水丁冬丁冬地唱歌以外,小朋友們彷彿還能聽到哪些美妙的聲音?小朋友們答出了“小鳥嘰嘰喳喳,春雨沙沙,蜜蜂嗡嗡嗡……”時,我也能象文字中那樣換成師生問答形式,那就更好了,比如說“師:小鳥唱起了歌兒。生:嘰嘰喳喳,嘰嘰喳喳。”我想這種形式對小朋友們理解文字,喜愛朗讀更起作用。

在低段教學中,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比如說重要的課堂評價語的運用等,可能都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慢慢地去學習與領悟吧……

標籤:四季 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