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分數乘整數》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分數乘整數》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分數乘整數》教學反思

《分數乘整數》教學反思1

分數乘整數的知識基礎在於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及分數的意義及整數乘法的意義等知識。在課堂的開始環節,我對這些內容進行了一定的複習,再進入分數乘整數的教學。

分數乘整數的算法很簡單,在相乘時,分母不變,只把整數和分數的分子相乘作分子。在教學這個內容時,我關注到新教材在算理方面的重視,注意到圖形和算式之間的聯繫,在計算前充分讓學生感知畫、塗圖形的過程。因此,在後面計算方法的得出就水到渠成,比較容易了。再者,對“分數乘整數表示的意義”也有機的滲透,爲後面的知識打好鋪墊。一堂課上下來,由於學生對內容比較容易接受,課堂上有了空餘時間。學生對算理的理解比較清晰,但還存在的問題就是約分的環節,有些學生喜歡算出結果以後再約分,對計算過程約分還不願意採用。這一環節還應講深講透。學生可能對於這種在計算過程當中的約分,還是一知半解,對這樣約分的道理理解得不夠清楚。學習分數乘整數,學生在計算時肯定會遇到先約分後乘還是先乘後約分的問題。如果僅僅是爲得到一個正確的結果,那麼無論前者,還是後者,都無關緊要,只要不出差錯,最後都能得到正確結果。顯然,我們還需要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較高的計算速度和計算正確率!那麼我們就必須讓學生明白到底哪種思路更合理,更有助於自己的後續學習。作爲分數乘法的第一節課——分數乘整數,形成先約分後計算的良好計算習慣,對於提高學生計算的正確率和計算速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分數乘整數》教學反思2

我從複習同分母分數加法引入,得出整數乘法的意義和分數乘整數的意義相同都是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簡便運算,由此進入分數乘整數方法的計算教學。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努力結合現實的問題情境,將計算學習與解決問題有機結合,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分數乘法的意義。創設學生喜歡的實際情境,讓學生根據實際問題的數量關係,列出算式。學生很容易結合整數乘法的意義,列出乘法算式。這樣處理,既有利於學生主動地把整數乘法的意義推廣到分數中來,即分數和整數相乘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都是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簡便運算。存在的問題就是約分的環節,有些學生喜歡算出結果以後再約分,對計算過程約分還不願意採用。可能對於這種在計算過程當中的約分,還是一知半解,對這樣約分的道理理解得不夠清楚。我在介紹這種辦法的時候還特意把要約分的分數改寫成分母和分子分別由幾個數相乘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

《分數乘整數》教學反思3

分數乘整數的知識基礎在於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及分數的意義及整數乘法的意義等知識。在課堂的開始環節,我對這些內容進了一定的複習,再進入分數乘整數的教學。分數乘整數的算法很簡單,在相乘時,分母不變,只把整數和分數的分子相乘作分子。在教學這個內容時,我關注到新教材在算理方面的重視,注意到圖形和算式之間的聯繫,在計算前充分讓學生感知塗圖形的過程。

一、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複習幾個相同分數和的計算方法。從而讓學生感知分數乘法的意義-----求幾個相同分數和的簡便運算。在此基礎上學生很容易從加法的角度聯想到分數乘整數的方法,這種順向遷移,對學生的學習作用很大。在學生研究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中,用以前所學的知識來解釋和理解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學生理解起來也很容易。教師運用新知與舊識的密切聯繫,讓學生在認知的最近發展領域自由學習並有所收穫,學生的學習是積極有效的。

二、讓學生感受,學生纔會感悟

對於學生而言,計算方法沒有難度。但是形成先約分後計算的計算習慣確實在教學中的難點。來自學生的困惑:爲什麼一定要先約分,不約分也可以計算出結果。只有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約分的優勢,以及不約分計算的弊端,學生纔會自發的先約分後計算。先設計簡單的數據,學生既可以先約分再計算,也可以先計算再約分。因爲數據簡單,所以無論哪一種學生都可以得到正確答案。再設計7/22×33這道題,學生先計算後數據比較大,看不出公因數沒有辦法約分。所以學生中出現兩種答案。這時兩種方法進行比較,感受先約分數據小容易,先計算數據大很難約分。只有經歷過這種錯誤的學生纔有深刻的感受------先約分再計算,計算更方便。

三、掌握方法、提高計算能力

在這節課上,重點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的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但是學生的計算能力的訓練體現的不多。如果學生在課堂上的計算能力能夠有所提高,這樣一節計算課的效果就更好了。

《分數乘整數》教學反思4

一、引導自主探索,瞭解分數與整數相乘的意義。

1、匯入新課時,引導學生塗色表示3個米,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求3個米可以用加法計算,也可以用乘法計算,再借助所列的加法算式初步理解分數與整數相乘的意義,併爲引導學生探索分數與整數相乘的計算方法進行了知識結構上的鋪墊。

2、透過交流與討論,引導學生主動聯繫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分析、歸納和類推,進一步發展學生合情推理能力,體驗探索學習的樂趣。

二、加強過程體驗,體會過程約分比結果約分更簡便。

在解決例1的第(2)題時,我在處理算法多樣化與算法優化時設計了88×8/11=?的練習,讓學生用兩種方法計算,加強過程體驗,學生透過親身體驗後,體會到過程約分比結果約分更簡便且不易錯,形成一種內在需求,優化算法。

存在不足:

本課算理強調還不夠,特別是練一練第1題,在學生獨立完成後,我在組織交流時不夠充分,只交流了學生的計算方法和結果,忽視了學生是如何塗出4個3/16的,後來我發現學生塗得方法很多,其實透過學生塗色寫算式,可以溝通分數乘法和分數加法間的聯繫,進一步體會分數與整數相乘的意義,體會“求幾個幾分之幾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計算的算理,我沒有很好地把握教材這一練習設計的意圖,沒有敏銳地把握教學資源,很好地鞏固算理。

《分數乘整數》教學反思5

一、利用已有知識引導學生實現正遷移。

《分數乘整數》是分數乘法單元的.第一課時,本課主要讓學生透過自主探索,瞭解分數與整數相乘的意義,知道“求幾個幾分之幾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計算,初步理解並掌握分數與整數相乘的計算方法。而分數與整數相乘的意義與整數相乘的意義相同,這節課在引入課題時,葛文娟老師設計了下面的兩道習題:

(1)做一朵綢花要30釐米綢帶,小麗做3朵這樣的綢花,一共用多少釐米綢帶?

(2)做一朵綢花要0.3米綢帶,小紅做3朵這樣的綢花,一共用多少米綢帶?

透過讓學生列式並追問爲什麼都用乘法計算,激活學生已有的對整數乘法意義的認識。然後再透過改題呈現例1:做一朵綢花要米綢帶,小芳做3朵這樣的綢花,一共用幾分之幾米綢帶?學生順理成章地列出了例1的乘法算式,透過我追問這題爲什麼也用乘法計算?學生自然地將整數乘法的意義遷移到分數乘整數的意義中,實現了知識的正遷移。

二、尊重學生的“數學現實”,加強算法的探究。

在學習本課之前,其實已經有許多學生大概知道了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但對於爲什麼要這樣算就不清楚了。如果再按照一般的教學程序(呈現問題——探討研究——得出結論)進行教學,學生就會覺得“這些知識我早就知道了,沒什麼可學的了。”,從而失去探究的興趣。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於設計恰當的教學形式,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興趣。於是在教學時×3的算法時,小葛老師問:你知道怎麼乘嗎,你認爲整數3與分數的什麼相乘呢?重點讓學生明白爲什麼要這樣乘。抓住這一質疑點,提出:“爲什麼只把分子與整數相乘,分母不變”接下來的教學就引導學生帶着“爲什麼”去探索。由質疑開始的探索是學生爲滿足自身需要而進行的主動探索,因此學生在課堂上迫不及待地,積極主動地進行討論,從不同的角度解決疑問。

二、實現教學的個性化,發展學生的思維。

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面對需要解決的問題,他們都是從自己特有的數學現實出發來構建知識的,這就決定了不同的孩子在解決同一問題時會有不同的視角。在本節課中,葛老師放手讓學生用自己思維方式進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學生自主地構建知識,充分體現了“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的理念。有的學生透過對分數乘整數的意義的理解,將分數乘整數與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聯繫起來思考;有的學生透過計算分數單位的個數來理解;有的學生講清了分母不能與整數相乘,只能將分子與整數相乘的道理;還有的學生將分數轉換爲小數,同樣得到了正確的結果。由此我深深地體會到,包括教師在內的任何人,都不能要求學生按照我們成人的或者教材編寫者的意圖去思考和解決問題,那些單一的、刻板的要求只會阻礙學生的思維發展。

《分數乘整數》教學反思6

《分數與整數相乘》是在學生掌握整數乘法、理解分數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以及同分母分數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是學生首次接觸分數乘法。本節課所要教學的內容,雖然對於部分學生來說也許並不陌生,估計有學生可能已經會計算分數與整數相乘的算式。但這節課的學習對於他們來說並不多餘,因爲很多學生可能憑藉經驗只知道怎麼算,不知道爲什麼這樣算。尤其是對於分數和整數相乘時,爲什麼直接將分子與整數相乘的積作分子,而分母不變,學生不一定明確。因此,這節課不能僅僅滿足學生會算,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理解分數與整數相乘的含義,關注學生理解分數與整數相乘的算理,理解和掌握爲什麼可以這樣算?這樣做的理由是什麼?要讓學生不僅知其然,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

本節課的教學,教者緊緊圍繞:理解意義――明確算理――鞏固提高――形成技能,這幾個方面來進行教學的。雖然課堂教學還算順利,但透過本節課的教學,也反映出了一些不足。下面就這節課的教學談談一些教後感想。

1.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挖掘算法和算理

計算教學的課注重的是講明算理,掌握算法,一般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單調和枯燥的,爲了避免單純的機械計算,我創設了學生做綢花的實際情境,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有機結合。學生透過觀察塗色的方格圖,列出算式,從而有利於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這樣處理,既有利於學生主動地把整數乘法的意義推廣到分數中來,即分數和整數相乘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都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簡便運算,又可以啓發學生用加法算出×3的結果。但在教學中,我對一米綢帶的這幅圖沒有充分地利用好,我只是在匯入時讓學生說了說,怎樣在圖中表示3個米,其實在這裏,應該依據圖形結合,藉助圖形來說明算理,最後教師再歸納到分數乘整數的意義角度,讓學生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是相同的,就是求幾個相同分數的和。

2.連續追問,深入理解算理

在計算教學中,往往有很多教師只關注教會學生如何算,對爲什麼可以這樣算缺乏足夠的重視。因此,造成由於算理不清而導致的只會機械算,不會靈活運用的狀況。因此,在這部分的教學中,我透過連續追問,讓學生深入理解算理,讓學生明白分數乘整數爲什麼分母不變,分子與整數相乘作分子的道理。這樣做能夠很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3.關注細節,注重數學的嚴謹

在教學先約分再計算的算法時,教者改編了教材,設計了一道比較大的整數與分數相乘的題目,對比之下簡單與複雜一目瞭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展示的學生計算過程中,出現了約分格式不規範的情況,有些同學在約分時,把約好的數寫在原來數的右邊,我忘了提醒學生要把約好的數寫在原來數的上方,假如教師注重一下學生書寫習慣的培養,這節課將更完善。

《分數乘整數》教學反思7

五年級的時候學生就接觸過分數的加減法,六年級的上冊開始就完整了分數的所有運算,本節課是分數乘除法的起始課,所要教學的內容,雖然對於部分學生來說也許並不陌生,估計有學生可能已經會計算分數與整數相乘的算式。但這節課的學習對於他們來說並不多餘,因爲很多學生可能憑藉經驗只知道怎麼算,但不知道爲什麼這樣算。尤其是對於分數和整數相乘時,爲什麼直接將分子與整數相乘的積作分子,而分母不變,學生不一定明確。因此,這節課不能僅僅滿足學生會算,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理解分數與整數相乘的含義,關注學生理解分數與整數相乘的算理,理解和掌握爲什麼可以這樣算?這樣做的理由是什麼?這樣做能夠很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要讓學生不僅知其然,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

1、重視創設情境,理解意義。

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本課我創設了同學爲迎接國慶節做綢花的實際情境,引導學生根據實際問題的數量關係,列出算式。求三個相同加數的和,可以用加法和乘法列式。這樣處理,既有利於學生主動地把整數乘法的意義推廣到分數中來,即分數和整數相乘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都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簡便運算,又可以啓發學生用加法算出×3的結果。

2、重視直觀教學,讓學生在操作實踐中學習數學

匯入新課時,我主要採用,引導學生塗色表示3個米,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求3個可以用加法計算,也可以用乘法計算,再借助所列的加法算式初步理解分數與整數相乘的意義,併爲引導學生探索分數與整數相乘的計算方法進行了知識結構上的鋪墊。

3、嘗試計算。自主探究新知,理解算理。

藉助同分母分數加法,自主探索分數和整數相乘的計算方法。由於分數和整數相乘可以轉化成幾個相同加數連加的算式,因此,例1放手讓學生嘗試計算,着重讓學生說一說計算的思考過程。

4、多樣。有針對性的練習。

在鞏固練習中的習題主要是提高學生的技能。一定的技能訓練是需要的,熟練的技能也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旨在引導學生要善於結合實際的情境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我在練習設計時注意設計的練習要有針對性,多樣性,激勵性,生活性,而不是機械的記憶分數乘法的意義。特別是設計了兩個常見的改錯題,引發學生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計算方法,已達到算法的自主優化。

存在不足:

1、塗色表示3個米處,由於學生速度慢費時較多;在學生探究×3的算理時的引導還不夠簡約有效,使本課有前鬆後緊之弊。

2、對學生約分的格式和規範方面的要求不夠,不利於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教學真的是件憾事,細細反思起來,總有需要改進的東西。今後教學中一定要注意這些小細節,爭取把課上得更好。

《分數乘整數》教學反思8

本單元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在學生掌握了整數乘法、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分數加減法以及約分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又是學生學習分數除法、比、分數四則混合運算及百分數知識的重要基礎。於是,我教學時就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境中,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

一、尊重學生的“數學現實”。

開頭依據知識的遷移,進行很必要的鋪墊,利用知識間的聯繫,精心設定複習題,爲教學重點服務,使學生順利掌握“分數乘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意義相同”。同時複習相同分數加法,爲推導計算方法進行鋪墊。

在第一次教學《分數乘整數》之後,其實班裏已經有許多學生知道了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如果再按照一般的教學程序(呈現問題——探討研究——得出結論)進行教學,學生就會覺得“這些知識我早就知道了,沒什麼可學的了。”,從而失去探究的興趣。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於設計恰當的教學形式,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興趣。於是在教學時,我故意將分數乘整數的結論“灌輸”給學生,省去了獲取結論的研究過程,意在讓學生問“爲什麼”。這時學生抓住這一質疑點,提出:“爲什麼只把分子與整數相乘,分母10不和3相乘?”接下來的教學就引導學生帶着“爲什麼”去探索。將例1進一步作爲驗證計算方法的題材。由質疑開始的探索是學生爲滿足自身需要而進行的主動探索,因此學生在課堂上迫不及待地,積極主動地進行討論,從不同的角度解決疑問。

二、實現教學學習的個性化。

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面對需要解決的問題,他們都是從自己特有的數學現實出發來構建知識的,這就決定了不同的孩子在解決同一問題時會有不同的視角。在本節課中,教師放手讓學生用自己思維方式進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學生自主地構建知識,充分體現了“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的理念。有的學生透過對分數乘整數的意義的理解,將分數乘整數與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聯繫起來思考;有的學生透過計算分數單位的個數來理解;有的學生講清了分母不能與整數相乘,只能將分子與整數相乘的道理;還有的學生將分數轉換爲小數,同樣得到了正確的結果;也有的學生透過生動的數學實例進行了分析。由此我深深地體會到,包或教師在內的任何人,都不能要求學生按照我們成人的或者教材編寫者的意圖去思考和解決問題,那些單一的、刻板的要求只會阻礙學生的思維發展。

三、反思不足,提煉經驗。

本節課的重點是得出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約分時,只能將分母與整數約分。我還沒有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總結出計算方法,沒時間多練。對學生還是不放心,老師講得太多,強調的主題太多,一些注意事項沒有變成學生的語言,讓學生去發現,去解決,從而記憶不是很深刻。我覺得補充的內容較多,各種題型的練習,讓課堂顯得時間太緊張,其實我太注重題海戰術,沒有讓學生充分掌握好,跑得太快。只顧及到了成績好的學生,從這一點,我深深體會到什麼是“備教材”,“備學生”。課前要把知識點吃透把握住重點、難點,哪些要補充,哪些地方要創造性使用教材。學生以一個什麼樣的方式更容易接受,老師哪些地方該講不該講,都需要我們深思熟慮。

《分數乘整數》教學反思9

教學片斷:

師:哪些同學知道3/103的計算結果?

(絕大多數學生舉起了手,部分同學迫不及待地說出了答案:9/10。)

師:說一說你是怎麼計算的?

生1:我從書上看到,分數與整數相乘時,只要把分子與整數相乘就可以了,分母不變。所以,33=9,分子是9,分母仍然是10,結果就是9/10。

(舉手的學生都點頭表示同意生1的發言,有個別學生表示是從課外數學班的學習中瞭解到的。)

師:老師也同意用這個方法進行分數與整數相乘的計算。對於這個內容,大家還有什麼疑問?

生2:爲什麼只把分子與整數相乘,分母10不和3相乘?

師:多好的問題!(這個問題正是理解算理的關鍵。)大家有什麼想法?可以在小組內交流。

(幾分鐘以後,許多同學舉起了手。)

生3:我是這麼想的:3/10表示3個1/10相加,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是,分母不變,只把分子相加減。所以分母不變,只計算分子3+3+3,也就是33就可以了。

師:你能抓住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從而將分數乘整數與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聯繫起來思考,真好!

生4:3/10裏面有3個1/10,3/10的3倍就是有9個1/10,也就是9/10。

師:你對分數的計算單位以及分數單位的個數理解得很透徹!

生5:如果將3/10的分子和分母都乘3,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結果還是3/10,而不是3個3/10。

師:生5從反面給我們講明瞭分母不能與整數相乘的道理,謝謝你。

生6:我認爲3/10等於0.3,0.33等於0.9,也就是9/10。所以,3/103等於9/10。

生7:我想給大家舉個例子說明3/103等於9。老師拿來10支粉筆,每天用去3/10,也就是3支,三天用去9支,也就是用去這些粉筆的9/10。

師:用日常生活中的實例來理解數學,也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方法

《分數乘整數》教學反思10

本節課教學時,我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真正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真正地成爲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例1第一問的教學中,先讓學生嘗試塗色練習,然後透過猜想——觀察——發現規律,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發現,而在例1的第二問得教學時我採用大膽放手,讓學生獨立嘗試完成,再讓自己看書校對,培養學生充分利用課本資源,學會學習,最後集體補充完善分數與整數相乘的計算方法。整節課磕磕碰碰,在學生的對比、發現、交流中學習,同時也反映出一些不足。下面我就這節課的教學談談一些感想。

1、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概括計算方法和挖掘算理

計算教學的課堂中注重的是講明算理,掌握算法,一般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單調和枯燥的,爲了避免單純的機械計算,我創設了學生做綢花的實際情境,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有機結合。學生透過觀察、塗條形圖驗證口算3/10×3的答案,再列出算式計算驗證,從而有利於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又滲透了猜想——驗證——應用的數學思想。這樣處理,既有利於學生主動地把整數乘法的意義推廣到分數乘法中來,即分數和整數相乘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都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又可以啓發學生用加法算出3/10×3的結果。在教學中,我抓住一米綢帶的這幅圖先讓學生塗出3/10米,然後塗出3個3/10米,再列式計算,圖形結合,藉助圖形來說明算理,理解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來計算。

在計算教學中,往往有時我們往往會只關注教會學生如何計算,對爲什麼可以這樣計算缺乏足夠的重視,而造成了由於算理不清而導致的只會機械計算,不會靈活運用的狀況。因此,在這部分的教學中,我透過圖文結合,引導觀察,巧妙地用色筆作記號,再適時追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算理,讓學生明白分數乘整數爲什麼分母不變,分子與整數相乘的積作分子的道理。這樣做能夠很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最後學生歸納、補充,初步感知分數與整數相乘的計算方法。

2、實現教學的個性化,發展學生的能力。

相比去年教學本課時,我又做了大膽地嘗試,備這節課時又想起去年執教鎮教研課的情景,用同年級的老師的話是“課堂教學流暢,一氣呵成,要想有所突破,會很難”。細想感覺學生的積極性是很高,算理也理解得很透徹,但總有種學生是“牽得過多,主觀能動性發揮得不太好,所以在教學例1第二問時我改變了原來的方式,大膽放手,先讓學生獨立嘗試計算做5朵這樣的綢花要用綢帶多少米?再開啟書本互相補充學習,並觀察比較哪一種方法更好?最後交流完善分數與整數相乘的計算方法(能先約分的要先約分再計算),並互相質疑。其用意是在利用身邊的資源,培養學生學會學習,並能將自己的發現用語言表達出來。爲“課堂教學過關”做了一次大膽地嘗試,但情況不是十分理想,特別是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不強。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更多地關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能力,交流能力,自學能力,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數學。

透過這節課的改革嘗試,我深深體會到: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探索、歸納,充分地相信孩子,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孩子,教師要具有引發學生思考的能力,促使形成合作、探索、質疑、互助的良好學習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