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愛護牙齒教學反思

活動片段這是小班下學期健康活動——“愛護牙齒”的活動片段。老師在講完一隻小老虎不聽老虎媽媽的話,晚上偷吃糖果後又沒有刷牙,結果第二天早晨牙齒痛這一小故事後,提問:小老虎發生了什麼事情?爲什麼?在幼兒回答是“牙齒痛”、“蛀牙”、“吃了太多的糖果”、“因爲它吃了糖果後又沒有刷牙”……老師把故事再講了一遍後,提了第二個問題:“請小朋友幫小老虎想想辦法,它應該怎樣才能保護好牙齒纔不會牙齒痛呢?”,問題提完後,老師請小朋友互相討論一下。在討論的時段裏(大約四分鐘),老師便開始巡迴引導幼兒“討論”(幼兒的座位是排成“U”型),除了老師的直接干預外,全班33位幼兒只有兩對鄰座小女孩在“咬耳朵”(不曉得她們所討論的是否老師所交代的話題),其他德行朋友要麼呆在座位上無所事事,要麼眼睛看着對面老師在與幼兒“討論”的背影……

愛護牙齒教學反思

分析:由這一活動片段引發相關的思考,就是教師如何有效地引導幼兒的討論哩。討論就是參與討論的各方就某一問題交換意見或進行辯論。一個討論活動要求參與的各方,一是要圍繞所討論的話題這一中心而展開;二是要善於傾聽對方的觀點,並且在對方的觀點的基礎上發表自己的看法。討論的最終目的就是參與的各方共同將話題往縱深的方向推進,參與的各方在討論中,透過視閾融合來獲得對問題的更深入而全面的認識。理想的討論就像“打乒乓球”那樣,在“一來一往”的過程中不斷地將比賽推向高潮。從活動片段所描述的效果來看,顯然的,這一討論形式是超乎了該班幼兒的能力與經驗的發展水平。其實,對小班幼兒而言如果能達到願意並且能將自己的觀點給同伴說一說,即達到普通交流水平就不錯了(討論是一種交流,但交流不完全等同於討論)。對小班下學期幼兒而言,什麼樣的問題適宜採用交流的形式進行呢?一個比較直觀的判斷標準是,老師所提的問題是“每個幼兒都會說、都想說、都願意說”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宜基於滿足幼兒當前的需要,先讓幼兒互相說一說,再作其他形式的處理,比如再集中提問、或集中回答等等。

而即使是到了中大班幼兒有能力討論,也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適宜採用討論的這一形式。筆者認爲,適宜討論的問題,除了該問題指向明確、難度適中外,至少應符合三個基本特徵,一是問題的答案是開放而多維的'(大家都有話說);二是幼兒對問題是興趣的(大家都愛說);三是不同的幼兒對問題所涉及的經驗是不一樣的(大家都會說)。而要保證幼兒討論的質量,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在引導幼兒討論前應注意的問題,一是適當控制討論的人數,一般以2-4人左右爲宜;二是座位的安排宜圍合成一圈,讓幼兒面對面地互動交談。在幼兒討論中教師的指導應注意的問題是,要善於觀察並根據觀察的情況有的放矢地採取相應的介入方式,以及明確介入時的指導任務。就介入方式而言,可以是以“主持人”的關鍵角色參與,一般用於討論水平較差的小組;可以是“討論者”的平行角色參與,一般用於討論水平中等的小組;可以是“欣賞者”的觀衆角色參與,一般用於討論水平較高的小組;就指導任務而言,有在“冷場”或停滯的時候起“點火”或“添油”的作用;有在“離題”的時候起把握“方向”的作用;有在“衝突”的時候起“勸說”的作用;有在“高潮”的時候起欣賞、鼓勵的作用;……當然,在指導各小組幼兒討論時,一是我們反對平均用力的傾向,可以全面兼顧但應做有目的的重點指導;二是堅持以觀察爲指導的前提,反對以教師先入爲主的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