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數的運算》複習課的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的運算》複習課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數的運算》複習課的教學反思

《數的運算》複習課的教學反思篇1

一、有針對的整理知識,爲複習課作好充分的準備。

1、課前讓學生收集和整理數的運算的意義包括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的意義。學過哪些運算?舉例說明每一種運算的定律是什麼?整數、分數、小數的運算有什麼相同點?有什麼不同點?

2、整理出各種運算定律——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乘法分配律、減法的性質、除法的性質。增添兩種性質:減法性質,商不變性質。

二、課堂上注意有序的爲學生梳理知識,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

1、引導學生把上面整理出的知識,在小組交流中形成自身的知識體系,並以此作出正確的歸類。

2、加強數學運算和代數的聯繫,如把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乘法分配律、減法的性質、除法的性質用字母來表示,並能夠推廣到實際中去。

三、注意培養學生對不同的知識點的比較,在比較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並能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四、總結:

這堂課複習了什麼?透過複習你有哪些收穫?指出:我們在式題計算時,要注意先看清題目,分析數據的特點。如果數據符合一些運算定律或運算性質,能用簡便算法時.一般應用簡便算法,這樣可以算得又對又快。

《數的運算》複習課的教學反思篇2

最近一直在講有理數的各種運算,加、減、乘、除、乘方,後面還有簡單的混合運算,學生學起來比較吃力,因爲數集範圍擴大到了有理數,前生小學學過的一些基本的規律都被推翻了,多了一個小小的負號,卻多了很多“大大的”麻煩,這是很多學生的切身體會。

其實總結起來,所有的新問題都是符號問題,其他的絕對值的加、減、乘、除運算都是在運用小學學過的知識解決。所有的運算我都給大家總結了七個字:一定二求三加減(相乘、相除)。這些運算的第一步都是定符號,定的是最終的結果的符號,對於加減運算來說,因爲減法也要轉化成加法去做,因此符號的確定就按照加法法則來,分爲兩種情況:同號與異號,同號和就取相同的符號,異號要由絕對值大的加數的符號確定。這是所有運算裏定符號最爲麻煩的一種,符號確定之後後面的絕對值的運算就沒什麼問題了,但是也要牢記八個字:同號相加、異號相減。這是所有運算裏最爲麻煩的加法運算。對於乘除運算,定符號就四個字:奇負偶正,除法運算也是最終轉化成乘法運算去做,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乘方運算是一種特殊的乘法運算,要先理解乘方運算的意義,找準底數和指數,再去計算,最後仍是回到有理數乘法的計算法則中來,不過要注意負數的乘方運算結果有所不同,仍是四個字:奇負偶正,這裏的奇、偶指的是指數爲奇數還是偶數。

記住法則不是目的,而是要熟練運用法則去解決問題,這裏也不僅僅是一些計算問題,還有靈活運用法則確定符號的問題,因此要求學生一定要活學活用,杜絕死記硬背。

《數的運算》複習課的教學反思篇3

本節課是建立在兩個舊知識的基礎上的一節新授課:一是獨立的小數四則運算,二是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方法。所以這節新授課看上去比較像是一堂練習課。基於這個教學內容比較的簡單、枯燥乏味,所以我把整個一堂課,由淺到深的、層層鋪墊式的設計了五個環節。分別是:口算;做兩道具有代表性的成品題;只用一個小數0.6自編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巧填方框裏的數;完全獨立自編小數四則混合運算。

第一環節的10道口算題都有着它背後的內容,都承載着一個目的。比如有的是考驗學生的審題,大多數學生主要是審數據,其實運算符號和數據同等重要,甚至在有些情況下符號比數據更重要,這就要透過對一道題的設計傳達這樣一個資訊給學生。還有些題,得數是唯一的,但計算方法不是唯一的,例如0.25×44。這也是在培養學生的數感,如何把44分解成兩個我們必要的部分,對學生的計算能力提高都是很有好處的。再就是如何看待學生的錯誤,如何利用錯誤的價值,把錯誤當作一種資源,把壞事變成好事,這也很重要!口算,有了針對性就有了實效性。

第二、三個環節,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運算符號和關係符號的重要作用。選用的符號不同,排列順序不同,有括號與無括號,或雖都有括號,但位置不同,都決定了最後的結果不同,讓學生認識到在做計算時,審運算符號和關係符號都是非常重要的。讓學生自己編題,並寫在黑板上,學生就會感到特別可信,在編題的過程中就是理解運算順序的過程。

第四個環節是爲簡算打好基礎,加深對簡算的結構、數字之間的關係的認識。

第五個環節是進一步對四則混合運算的認識。讓學生出題,使學生充分體會到作爲出題人在出題時有什麼目的,會設計什麼陷阱,這樣今後做題時就不會容易陷入誤區。當一回出題人,對學生自己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提高。

曾有一位數學特級教師這樣說過:“新的不新,舊的不舊,難的不難,易的不易。”怎樣做到溫故而知新,化難爲易,平凡中出新奇,這需要老師的匠心,我正是在努力探索着這些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