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要下雨了》教學反思(精選8篇)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要下雨了》教學反思(精選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要下雨了》教學反思(精選8篇)

《要下雨了》教學反思1

《要下雨了》是一篇以童話形式來說明科學常識的講讀課文。課文從“燕子低飛,魚游到水面,螞蟻搬家”三種現象,講了下雨前一些動物的活動特點以及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這篇課文,用淺顯的文字,生動形象地揭示了事物之間的內在因果聯繫,教給學生透過動物行爲的變化來觀測天氣的方法。這既是一篇學習語文訓練語言的好教材。因此在教學設計上,我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詞義

識字教學按初讀課文,讀準了字音;講讀課文,理解字義;總結課文,認清字形三個步驟進行。尤其是注意在講讀課文中幫助學生理解字義。例如:在理解“搬”時,首先我讓一名學生上臺表演搬的動作,其次讓學生觀察老師手中的粉筆能不能用搬,爲什麼,該用哪個詞。進而讓學生明白“搬”是在拿很重的東西時纔會用到這個詞

二、注意聯繫,訓練思維

教學時,抓住關鍵詞語,研究這三種自然現象與下雨的聯繫。如:燕子爲什麼會飛得低?要抓住燕子正忙着捉那些飛不高的蟲子來理解。還可問學生燕子是怎麼知道要下雨的?引導學生進一步發現燕子的思考過程:蟲子飛不高→翅膀上沾了小水珠→空氣很潮溼→所以要下雨。

三、及時滲透品德教育

根據課文內容,透過語言文字教學,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學習小動物們互相關心的好品德,有機地滲透思想教育。如小魚對小白兔說:“小白兔,你快回家吧。小心淋着雨。”要指導學生很好地體會感情。再如透過小白兔遇到不明白的事情能積極去問別人,教育學生要多觀察周圍的自然現象,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四、加強朗讀訓練,注意形式多樣

小學生來說,朗讀是體會文章感情,理解文章內容的重要手段。教學時,對課文中的重點句段,要在朗讀的基礎上進行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導朗讀。透過反覆朗讀,讓畫面呈現在學生頭腦中,讓情感透過朗讀表現出來。爲此,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朗讀,有個別讀,有集體讀,有分段讀,也有全篇讀,有一問一答的對話式讀,還有引讀等等。教師以讀助講,學生以讀助學,不僅使學生在讀中理解了課文內容。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

《要下雨了》教學反思2

今天在上這堂課之前剛好要下雨了,天一下子暗了下來,冷風透過樹梢,越過窗縫,直鑽到教室裏來。

如何抓住這良好的教學時機呢?我讓學生往教室外望去,有的學生說,好像下雨了。有的說,還沒有下呢。“今天學習的課文《要下雨了》跟現在的情況差不多”,我邊說邊在黑板上寫上“下雨了”,再用紅筆加上一個“要”字,學生很聰明,馬上明白了:下雨了,就是已經下了,而要下雨了,就是還沒有下,馬上要下了。經過這麼一比較,課題《要下雨了》用詞的準確性就體現出來了。

“要下雨之前,大自然會給我們哪些提示呢?”學生們從書裏的知識“燕子低飛、小魚透氣、螞蟻搬家”說到了書外,像“烏龜背上會有小水珠,蜻蜓也會低飛捉蟲子吃,蜘蛛收網”等等,我追問:“那你們是怎麼知道的呢?”有的說:“是幼兒園的老師講過了。”有的說:“我去看過。”看來不能小看了這些農村孩子,他們的經驗還是蠻豐富的。以前,我也教過這篇課文,那時候的孩子根本啥都不知道。許多知識都是我“灌輸”的呢。

學生懂得了這些知識,並不代表他們完全讀懂了課文。我還是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地讓學生朗讀。不過,在讀之前,爲再次激起學生興趣,我又巧妙地安排了這樣一個環節:同學們都知道了這麼多關於下雨之前的預兆知識,可是,書上的主人公――小白兔可不像你們這麼聰明。它是怎麼知道的呢?”生:“它問了“燕子”,才知道的。”

這節課,我始終圍繞着“親身體驗”――讓小朋友把自己當成小白兔,像它一樣思考,像它一樣感受,像它一樣說,一樣做。當學生真正進入角色,和小白兔一樣從疑惑到半信半疑直至確信“要下雨了”的時候,他們也就感受到了文字中傳達的資訊。

以往我們總認爲小白兔遇到燕子、小魚和螞蟻是一樣的環節,一樣的情景,實際上,不是的!我們從“是要下雨了嗎?”,還有“小白兔連忙挎起籃子往家跑。”這裏就可以看出來。前者是半信半疑,後者是確信無疑了,所以纔會“連忙”往家裏跑。當它看到螞蟻時,它就把要下雨的消息告訴了螞蟻,這裏我安排了一個口語訓練,也不知合適不合適?原作的意思大概是簡單地寫。我卻讓學生用對話的形式說一說。要求與課文前後的內容連貫起來。

還有一個亮點就是,我發現課文最後出現“轟隆隆、譁,譁,譁”這樣的象聲詞。我想,雖然對一年級學生不作要求,但是讓他們口頭說說也未嘗不可。試試,效果還不錯。

這是一節“原生態”的課,有許多地方值得斟酌。可惜時間不允許,所以只能寫出來跟各位同行一起探討。

《要下雨了》教學反思3

《要下雨了》是一篇科學童話,課文透過“燕子低飛,魚出水面,螞蟻搬家”這些自然現象說明下雨前動物的特點以及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這篇文章生動有趣,在生動有趣的語言文字中,有機地滲透身邊的自然科學知識。不僅能引導學生留心身邊事物,注重觀察,而且激發了學生探究身邊自然科學現象的興趣,從而在學生幼小的心靈裏萌發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使他們初步受到熱愛科學的思想教育。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我的反思如下:

首先,我利用下雨前的課件匯入,吸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學生能夠回憶自己的實際生活,以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本課教材所描述的是可愛的小動物,我利用課件出示圖片的形式,使可愛的動物形象展示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整體入手,既瞭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又理清了文中的角色及條理。情境的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在鞏固識字時,要求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透過“小測驗”考查學生對生字、對課文的掌握情況,並讓學生自己當小老師,先給自己講一講識字的方法,再給同學們講一講怎樣識記生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充分尊重學生及其獨特體驗的基礎上,加深學生印象。

接着,我在教學時,透過講解第一部分“燕子下雨前低飛”,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研究這種自然現象與下雨的聯繫,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小魚下雨前出水”部分,讓學生兩人一組合作學習,“螞蟻下雨前搬家”部分,學生透過自學,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輕鬆愉悅地在情境中誦讀、理解、體驗、感悟,透過合作學習、自學等方式,讓每個小朋友參與到學習中來。

最後,我在教學中透過分角色朗讀課文,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感受、體驗了課文深刻的現象聯繫,有利於突破教材的重難點,引導學生認識到雨前動物行爲的變化與雨前氣候狀況的聯繫,從而培養學生注意觀察事物、分析問題的習慣。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的教學設計創新不夠,可以讓學生說一說“你還知道哪些小動物在天氣變化時的特殊行爲?”聯繫語文園地的日積月累進行學習,引導學生知道我們可以透過觀察自然界有趣的現象來預測天氣的變化。

《要下雨了》教學反思4

1、根據課題“要下雨了”,我設計一個畫面,告訴學生今天語文課先進行拼圖遊戲,讓生字寶寶藏在雨點或烏雲的後面,讓學生認讀雨點背後的生字並組詞,讀正確的便出現雨點,最後由雨點拼成一幅下雨的畫。結合圖馬上出現“下雨了”三個字,接着讓學生找一找課文哪一小節寫下雨了,順勢教學課文第九節。這樣一來,學生對於學習的形式有新鮮感了,興奮度提高了,同時也較好的運用了文字所提供的素材。使複習和新課結合地很巧妙。

2、隨着課堂改革的逐步深入,我感覺很多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發生變化,“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些教學理念正越來越充分地得到體現。小學語文教學中越來越注重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和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來學習語文。因此,在設計本教學過程時我也有意識地朝這些方面去想,特別是在形式上,更具體的說是在提問方式上學着給孩子學習的空間。但又發現是在套用一些現在爲迎合新課標而設計的流行用語。這些流行用語的產生本身意味着小學語文教學對丈本的迴歸,對學習自由的拓寬以及對個體的尊重,但冷靜下來仔細想想,熱鬧的背後有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比如在我的教學設計中有這樣的問話“你學懂了什麼?”課後我仔細品評,發現這一問題的提出,可讓學生對文章作全景式的鳥瞰概括,也可以作景點式的局域感知。這樣的提問單純地成了教學形式,而沒有成爲深入探究的絕佳途徑。下一環節的教學像“最喜歡哪個部分,就和小夥伴一起讀一讀”幾乎又是從“零中國”開始,很少去考慮學生已經獲得了哪些資訊,造成資源浪費。又比如對於“你想學哪一段,就學哪一段。”這是在語文課堂中教師根據學生的選擇教學。表面上看起來是教師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性。但凡事都有一個適用性,事實上深究了這篇文章後就會發現從表面看都並列地在寫下雨前的徵兆,帶也有幾句話如是要下雨了嗎?小白兔連忙挎起籃子往家跑說明了小白兔的心理變化過程,因此這篇文章顯然並不適合這種分割式的學習。所以對學生主動提出的各種意見,教師須依據教學目標進行篩選。

3、我覺得這篇課文對話較多,角色多,很適合進行表演性朗讀,教學中發現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但時間不夠,不能照顧到全體,於是我想在進行角色朗讀時,老師可設計這樣的環節:請孩子先在小組裏按自己的喜好分角色朗讀,一次完後互換角色,想想怎樣讀纔讀得好?孩子們便會紛紛在組裏進行朗讀練習,孩子們練讀後進行彙報,聽讀的同學要認真聽,然後說說哪兒讀得好,具體說說哪個詞語讀得好,進行生生之間的賞析性評價。

這樣一來尊重了孩子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有一千個觀衆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他們可以也一定會有自己的獨特感受,他們的朗讀就可以表達自己不同的理解、體會和感受。老師拼棄了以前那種刻意去追求“標準答案”,哪必須得讀重音,哪必須讀拖長音或讀輕聲,而是充分的給時間讓孩子自己去探究,想想該怎樣讀纔會讀好,讓孩子“我口表我意”,在實踐中自己發現建構,在互助中研究,合作中探索,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閱讀中的主體性以及獨立性。

4、評價是一個認識、教育、提高的過程,在試教中我基本充當了評價的主體,課後我發現應該把評價交給學生,並且讓他們在評價他人的同時進行聆聽觀察、分析反思、組織表達,從而加深學生的體驗,促進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老師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尤其是讓生生之間進行賞析性的評價,這使被評價的孩子得到激勵,感受成功的喜悅;孩子在讚賞別人的優點時,也是在主動學習,積極接受。當然,賞析性評價還可以是學生自我進行評價,這同樣可以激起孩子們的自我反思。

當然這個過程老師應注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但同時得注意如何體現老師的“導”。分角色朗讀的訓練,老師完全放手讓孩子自主學習,但從學習的效果看,優秀的學生,有較強自學能力的孩子,自主學習的效果明顯,能讀出不同角色的特點。但對於一些後進的學生,效果就有待提高。我們是否可以在孩子們自學練讀前,老師先和個別學生分角色朗讀,全班評價後再讓孩子深入研讀。老師可設計這樣的導語:你們能讀得比他們更好嗎?想想怎樣讀纔讀得更好?這樣,既可以給面上孩子們模範的作用,也可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5、在小組中,老師要求孩子換角色朗讀因爲孩子們練習時,往往就練喜歡的角色,所接受的訓練是單一的;還有的孩子,因爲怕讀不好角色,就單挑旁白來讀。積極的孩子,朗讀水平較好的孩子就“走進”角色,朗讀水平較弱的就“永遠”旁白,這樣會造成惡性循環,不利於孩子的發展。老師可創設情景,讓孩子有平等的訓練機會。要求孩子再研究時進行多次的練習,但每次的角色不要重複,要輪換角色。這樣就利於孩子們整體綜合發展。

《要下雨了》教學反思5

《要下雨了》是小學語文第二冊第十六課。這是一篇科學童話故事。透過燕子低飛、魚游到水面、螞蟻搬家,告訴學生這是要下雨的自然現象。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大自然。學生學習興趣濃厚,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課件生動性、直觀性等特點,讓學生讀、說、看、做,從而明白事物之間的密切聯繫。同時學習體會作者用具體生動的事例,富有邏輯性的語言闡述觀點的方法。我在教學中主要突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1、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自由、輕鬆、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中學習:

爲了在最短的時間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匯入新課後,就讓學生進行了一場“看拼音,寫詞語”接力賽。輕鬆、緊張、活潑、有趣的接力賽一下子使沉悶的課堂頓時活躍起來。

2、教學設計合理,符合學生認知規律

這篇課文共有九個段落,分四部分講解。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扶──默讀思考,教給學法;第二部分(四至六自然段)半扶半放──自學思考,放中有輔;第三部分(第七至九自然段)放──討論思考,提高能力。並在文中三個難點,更是重點的地方進行動畫演示,使複雜的知識簡單化形象化。

3、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名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

學生能說的老師不說,學生能做的老師不做。爲每名學生創造每一個學習展示的機會,關注不善於發表見解的學生。板書,電腦操作我都儘量讓學生來完成,讓學生感到他是學習的主人,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4、教學思路清,語言精:

學生學得積極主動。教師只起到點、幫、輔的作用。真正體現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原則。

5、存在不足:

⑴教學方法還很傳統,教學設計創新不夠。

⑵課堂上給學生創造讀的機會還不夠多。

《要下雨了》教學反思6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以合作者、促進者的角色出現,設計適於兒童心理的教學情境,不斷地調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情境中感悟課文內容及情感。

一、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自讀

二、請學生朗讀自己喜歡的部分,教師相機創設情境指導學生邊朗讀邊感悟

1、一學生讀小白兔的動作。

2、教師出示小白兔圖片,說:“小白兔有些不高興了,它想,自己是蹦蹦跳跳、活潑可愛的呀,你們怎麼讀得一點也不活潑呀?你還能試試讓小白兔高興高興嗎?”

3、學生再讀。

4、教師指着動物圖片說:“你讀得真好,看,小白兔在向你招手微笑了。”

5、一學生讀小魚跟小白兔的對話。

6、教師適時點撥:“小魚和小白兔是好朋友,小魚非常關心朋友,擔心朋友淋着雨,你們能讀出小魚對朋友的關心嗎?”

7、學生再讀。

8、教師:“你讀得太棒了,小魚非常喜歡你。”

《要下雨了》教學反思7

《要下雨了》與前面學過的課文相比,是一篇比較長的文章。而這篇課文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小白兔是怎麼知道下雨了。爲了完成這一重點教學任務,我沒采取以往的講解分析的教學方法,而是用讀一讀的方式去試着解決重點問題,效果較好。

在課前預習時,我提出預習要求憑藉漢語拼音把課文讀通。課堂上,要求學生讀課文找出小白兔在山坡上割草時感受難受的句子,並找出小白兔都看見了哪些小動物,這些小動物都說了些什麼話?因爲學生有課前預習的基礎,很快就完成了老師提出的問題。這時候老師就設定懸念:同學們,你們想不想親耳聽聽,親眼看看,感受一下小白兔看到的這些情境呀?學生情緒高漲。於是,我說:請同學認真讀一讀,小燕子、小白兔、小魚、螞蟻說的話,待會兒讓同學扮演這些小動物讀一讀它們的對話。

學生們一下子來了興趣,開始讀課文了。邊讀邊模仿着小動物的語氣和動作。大約五六分鐘以後,同學們紛紛舉起小手,爭先恐後地要求扮演這些小動物。於是,我選了一組平時不愛說話的學生分角色朗讀。讀時“小演員”雖然沒有把各自主人公的語言表達得很真切,但對小動物的動作表演得很好。我就針對這方面給予充分的肯定,座位上的“小觀衆”以掌聲給“小演員”鼓勵。同時教師稍加點撥:記住表現每個小動物行爲不同的語氣。學生的興趣很濃,都在認真地領會這些小動物的不同語氣,只見每個學生都充滿好奇心,擺着不同的姿勢讀起來了。我接着又選了一組“小演員”,他們“表演”得可真是淋漓盡致,小白兔的好奇,小燕子捉蟲子時的忙碌,小魚游出水面時的急促,螞蟻搬東西時的匆忙都充分展現。這組學生演完之後,同學們都想表演。我爲了滿足學生的“表演慾望”。又分四人小組進行了“表演讀”。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於是我就勢而問:“誰能說說小白兔是怎麼知道要下雨了?”小手紛紛舉了起來,經問得知:學生對課文內容全部理解了。

所以,我覺得在課堂中,適當地讓學生設身處地的用形象去感知,用語言去領會更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這種形式既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也活躍了課堂氣氛,更比教師口乾舌燥地講解收益大得多。

《要下雨了》教學反思8

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們擔任一年級語文教學的老師有許多困惑,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就是:識字量太大。在實際教學中,容易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我常常在想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只有抓主課堂,切實提高課堂識字教學效率,學生才能夠認識教材中的認讀字,才能較好的完成新課程在識字教學方面所設定的戰略性目標——大量識字。

於是,在教學中,只有當學生幹自己喜歡乾的事就不會厭倦,而會覺得是一種樂趣、一種心理需求的滿足。在交流會上,他們一個個像小記者詢問着別人,也闡述着自己的發現。

《要下雨了》是一篇科學童話故事,用淺顯的文字,生動、形象的語言形式描寫了下雨前的一些自然現象。在讓學生理解“小魚游到水面上來,因爲水裏悶得很”一句中的“悶得很”時,我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爲基礎展開教學。

“你有過‘悶’的感覺嗎?”學生在生活情境的回憶中,體會到被子捂住透不過氣,感冒鼻塞喘不過氣的悶與小魚的“悶”意思相同。然後讓學生進行一次情境體驗:假如自己是一條小魚,潛在水下,有什麼感覺?游到水面上,又有什麼感覺?學生紛紛說先是悶、難受,後來舒服多了。有趣的體驗使學生輕鬆愉悅地與小魚感同身受。隨即請學生用自己的朗讀來表現,學生對重點詞句的領悟可謂水到渠成。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在充分尊重學生對重點詞語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基礎上的教學效果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