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詠柳》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身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詠柳》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詠柳》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詠柳》教學反思1

語文教學,要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這是新課標中明確規定的,所以在《詠柳》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低年級學生喜歡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這一特點,在課前,透過讓學生收集有關柳樹的圖片,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熱情。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詩歌的特點,出示直觀的插圖,再現詩歌意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感悟春天的美。

在教學古詩《詠柳》其中的兩行詩“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時”時,我啓發學生髮揮想象:“在這美好的春光裏,似剪刀的二月春風除了剪出細嫩的柳條外,還剪出了什麼?”一學生精彩紛呈的各異思維就展現出來:剪出了火紅的桃花,剪出了活潑可愛的小燕子,剪出了小草……這些答案讓我滿意,正當我打算收場時,一位孩子說:“還剪出了這一大片春光。”語出驚人,使我一愣如果按照常理思考:“春光”這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如何能用“剪”呢?但多年的教學實踐又提醒我:“要小心對待學生萌芽中的創新思維”。

有了這一想法,我馬上把“球”踢給了孩子:“孩子,您爲什麼這麼認爲?”“因爲春天各種美好的事物匯聚而來,湊成了美麗的春光圖,我想這各色景物都是春風拿剪刀剪下來粘貼成的。”學生臉帶笑容,似乎也在爲自己的這一新發現而興奮。我心中暗暗驚喜,馬上就對孩子的回答給予了充分肯定。

也許是受到了我的鼓舞和這個富有創意孩子的啓發,接下來一個個孩子的發言則完全超出了我的意料之外,帶給了我更大的驚喜:剪出了花的香味,剪出了宛轉的鳥語,剪出了草地上我們嬉戲的姿態,剪出了春光中孩子們的一張張笑臉。,剪出了風中悠揚的歌聲……

在本課的識字教學中,我充分發揮“主人”意識,讓學生自己觀察字的結構,然後小組討論怎樣記住這些字,從中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貫徹了“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課標精神。

另外,我讓學生在學詩歌中練習寫話,讓學生藉助自己所收集的圖片,先說後寫,鼓勵學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說的話用文字寫下來,消解寫作的神祕感,讓學生想說什麼就寫什麼。

《詠柳》教學反思2

《詠柳》是唐代詩人賀知章描寫春天的詩,詩中描寫了春天柳樹吐芽、柳條碧綠的生機勃勃的景象。在教學中,我先板書課題“詠柳”,問學生“詠”是什麼意思,學生搖頭,我鼓勵學生查字典,得到“詠是用詩歌的形式描述,有歌頌、讚美的意思。”我接着說:“詩人要讚美什麼樣的柳樹呢?是這樣的嗎?”我隨手在黑板上粉筆畫出了一棵只有樹幹和幾條光禿禿的柳條的樣子。學生遲疑了片刻,馬上有學生說:“不對吧!”很多學生產生了疑問。

有的說:應該是綠色的,不該是白色的!有的說:柳枝是不是太少了,春天來了,不應該只有這幾枝。看到同學們一顆顆質疑的眼睛,我順水推舟:“讓我們開啟書,看看書中是怎樣描寫的!”學生翻書讀起來,我又分別找幾名同學朗讀。在多次的朗讀之後,我又引領學生回到黑板,“你們能幫助我把詩人筆下的柳樹畫出來嗎?”學生開始各抒己見,“這棵樹應該很高,從‘一樹高’就知道樹很高。”“從‘萬條’知道樹的`枝條有很多條,應該多畫幾條。……就這樣,在這樣的氛圍中我們把這首詩學完了。另外,在本課的識字教學中,我充分發揮“主人”意識,讓學生自己觀察字的結構,然後小組討論怎樣記住這些字,從中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貫徹了“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課標精神。如果本課讓學生再看着圖片來朗讀感悟詩歌的意境,同時也在讀中感悟春天的美,將會使學生印象更深刻。

《詠柳》教學反思3

在執教《詠柳》中,有一個教學環節:讓同桌的兩個學生互相讀,糾正字音。在開始之前,說到:“請同桌之間互相讀一讀,你認爲他(她)讀得好,你就學學他(她),你認爲他(她)讀得不如你,你就幫幫他(她)”。一時間,兩個小夥伴就你一句,我一句地讀開了,有的說:“這句話應該這樣讀……”,有的說:“我們一起讀吧!”每一個孩子都積極、主動,他們情緒高漲、熱情投入,形成了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動態教學過程。

這個過程使我深刻感受到要尊重、讚賞每一位學生。全班這麼多個學生,難免有成績不理想的學生,面對班級中的學困生,我教師不是抱怨指責,不是輕言放棄,而是尊重每一位學生,讚賞每一位學生,“你認爲他(她)讀的不如你,你就教教他(她)”,一句“不如你”,既保護了那些後進生同學的自尊心,又體現了老師的善意關懷和對每一位同學的尊重、期待。當然,對於那些成績優秀的孩子老師也不失時機地給予讚賞、鼓勵,“你認爲他(她)讀得好,你就學學他(她)”,能夠得到同學的讚揚、學習,這不是一件令人自豪而高興的事情嗎?

《詠柳》教學反思4

在教學古詩《詠柳》其中的兩行詩“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時”時,我啓發學生髮揮想象:“在這美好的春光裏,似剪刀的二月春風除了剪出細嫩的柳條外,還剪出了什麼?”一經“點燃”,學生精彩紛呈的各異思維就展現出來:

“剪出了火紅的桃花”,“剪出了活潑可愛的小燕子”,“剪出了大地的鬍鬚——小草”??預料之中的答案讓我滿意,正當我打算收場時,一位孩子說:“還剪出了這一大片春光。”語出驚人,使我一愣,心中盤算該如何評價這樣的答案,如果按照常理思考:“春光”這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如何能用“剪”呢?但多年的教學實踐又提醒我:“要小心對待學生萌芽中的創新思維”。

也許是受到了我的鼓舞和這個富有創意孩子的啓發,接下來一個個孩子的發言則完全超出了我的意料之外,帶給了我更大的震動:“剪出了花的香味”“剪出了宛轉的鳥語”“剪出了草地上我們嬉戲的姿態”“剪出了春光中孩子們的一張張笑臉。”“剪出了風中悠揚的歌聲”??最後一位同學儼然在做着精闢的總結“剪出了空氣中快樂的氣息”。

回到辦公室,望着窗外美好的春光,我又在回味學生剛纔的話語,發現這竟帶給了我那麼多享受的畫面。我明白了:有時候千萬不要自以爲是,給孩子強加成人的思想,兒童的世界是可以尊重的。我又很慶幸:就是因爲自己的順勢而導,才使詩意噴薄。

《詠柳》教學反思5

《詠柳》是唐朝詩人賀知章所作,寫的是初春二月的柳樹。詩的前兩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繪了靜態中的柳樹,卻使人感到柳樹內在的生命力。後兩句用自問自答的形式,賦予巧妙的想象,把對柳樹的讚美,引向對春天的讚美。

我從複習有關春天的古詩匯入課題,板書課題“詠柳”,問孩子們“詠”是什麼意思,他們搖頭。我鼓勵學生查字典,明白“詠”有歌頌、讚美的意思。《詠柳》這首詩孩子們課前讀了,比較熟悉,背誦很快。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感情朗讀、背誦很順利。但是,到了讓孩子們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的時候,就不知如何回答了。這一環節,爲了讓孩子們自主去探究,我安排了同桌合作學習,並提示孩子們看書中的註釋,或者查《詞語手冊》。當彙報交流時,他們大多隻是按照詩句的順序,生硬地連起來,整句詩的意思聽上去很彆扭。古詩的語言倒置現象較多,有時要先解釋最後的詞句。孩子們較少接觸,我舉詩句例子說,強調詩句的意思可以用自己的話來表達,但要說通順。最後,部分的孩子能用自己的話說得出來了。當然還有一部分不會說的。我認爲學習古詩最關鍵的是從理解重點詞語入手,一步步理解詩句意思。這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這需要一個過程。課堂中我講得比較多,沒有讓學生在誦讀中充分感悟古詩內容。以後我在古詩教學中會更放手些,多給學生一些自由思維的空間,去體會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