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高中語文教育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語文教育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語文教育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高中語文教育的教學反思1

面對全國卷,作爲高三語文教師,我們得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向與教學策略;新學期的高三教學我不能不做及時的調整,而我的學生經過了一個暑假的磨礪,好像在新學期絕大部分人似乎都有一個顯著的變化。

從九月一日到今天頭尾上了四天的課,都是複習課,主要是複習文言文,上課的重點自然與平時的新課教學是有區別的,而且這樣的複習課主要還是要幫助學生找出複習過程中還可能存在的不足與缺憾,同時針對學生的這些薄弱點進一步深入細緻地講解指點,能夠讓學生及時調整好自己的學習狀態,並能夠透過自己的努力較好地完成複習任務。教師的教學點還是着重選擇那些學生在自己複習的過程中暫時無法弄通弄明白的知識點進行較爲到位的講解與拓展,爭取讓學生能夠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能夠取得較爲滿意的學習效果。

課堂氣氛還是比較輕鬆活潑,而不是按部就班地講解,不是刻板的訓練,儘可能在講解的過程中,能夠選擇學生能夠接受的事例,選擇學生喜歡聽的那些語氣、語調來表達,選擇學生需要的內容來講解。客觀上說,這種方式還是有一定的效果,畢竟作爲語文教師的我還是有教學激情的,懂得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此的教學學生還是能夠接受的。

除了課內的複習,最近的教學還是突出了時事評論帶入課堂,讓學生課前做好準備,並上臺點評,採用就事論事的方式,其實也就是讓學生進行課堂演講,時間控制在三分鐘以內。剛開始的效果並不是很好,第二三天慢慢地發現學生其實很聰明,每個人都是一個相當優秀的時事評論家。

但是回顧這幾天的教學,我還是發現了自己的一些不足:學生的量多,要做到人人落實還是有一定的難處;課堂的複習課還是無法完全做到人人滿意,人人接受。

高中語文教育的教學反思2

高三,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非常時期。我有條不紊地重點突出地梳理六冊書的基本篇目和各個知識點,我研究考試說明和近幾年的高考語文試卷,然後逐一對照、條分縷析,以便把握各種題型的命題特點、規律和走向以及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領,最重要的是我在浩如煙海的各種複習訓練題中尋章摘句,精心挑選,剪切拼湊出一套又一套的練習題,然後讓學生做,做完以後批改,批改以後講解,講解以後再做,一輪又一輪,一天又一天……不是我一個人這樣,身處高三的老師又有哪一個不是如此呢?口乾舌燥、汗流浹背,、心力交瘁,是老師們願意這樣嗎?不,我們不得不這樣做!學生喜歡這樣嗎?不,他們在被迫的接受。

我們一直在探索高三語文教學的方法,探索語文教學的靈魂,一直在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

頻繁的考查考試是成功之舉嗎?

在高三,人們覺得進行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可以檢查水平,可以看出問題,可以推進複習,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樂不爲?教師的意圖很好,出發點不錯,似乎就無可非議,無庸置疑了,但這種步入誤區的做法,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是成功之舉嗎?事實告訴我們:首先,語文學習成績與考試頻率、難度之間不存在正相關關係,而且無“質”的保障的“量”的疊加,並不能導致“質”的飛躍;另外,提升難度並不能穩固知識的基礎。因爲學科特點決定了語文的教學,與理科類學科有天壤之別,其內容、要求、目的、運用方式、知識結構都要求教師注目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懂、悟、聯、用——即明白原理、理解體驗、聯繫聯想、遷移運用,而語文學習中,“懂”“悟”的極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比擬的,是必須讓學生首先達到的目標,學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師可以代勞的,也不是透過考試就能辦到的。據此可見,當前高三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端在於教師將教學的重心誤投於頻繁的無休止的也將是無益的考查考試上了。其次,師生在頻繁的考查考試中,只得窮於應付,疲於奔命,由於學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積極準備,因此效益很差,必會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憊,也讓人悲觀失望。爲什麼考試都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緊迫感呢?這是很多語文教師無奈的嘆息——這恰恰表明:那種津津樂道於並孜孜不倦於考試萬能的做法,已經走進了死衚衕,而我們……

教師的教學應該而且必須遵循學生心理需要的原則纔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要達到這一目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降低考試難度,降低考試頻率;二是加強管理,積極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由此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總是失敗,師生的信心從哪來?

我們需要的結果是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複習、消化吸收、補充整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感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

正確之舉是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和考查或訓練的頻率,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現實、規劃未來的時間,這樣我們纔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於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於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複習。

高中語文教育的教學反思3

連續半年多的高三語文教學體味了艱辛,也收穫了快樂,但更多的是思考。下面我想談談我所思考的幾點問題:

1、對語文學科特點認識的偏差

衆所周知,語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爲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認爲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着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較之其它學科,高考語文更側重於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語文學習往往會出現花了一些時間而看不出成效的現象,但是隻要能堅持不懈,付出定有回報。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這從我所帶的兩個班中部分同學身上得到了印證,具體姓名就不列舉了。

2、對語文基礎知識積累的認識不足

語文基礎知識在每年的高考語文試題中所佔分值很高,所以基礎知識掌握得紮實與否會直接影響到語文成績的高低,教師學生在高三語文複習中都知道重視,但複習效果不盡如人意。我認爲主要是學生在認識上出現了問題。教師雖然重視字詞句的講解,但是學生抓得並不緊,認爲基礎知識很枯燥,並沒有多大用處,只是在課堂上被動地聽講一部分,自己課後不去歸納總結,結果一到考場上,基礎知識題的得分總是不如人意。今年的江蘇高考很多同學在分數下來後都說語文沒考好,實際上就是他們基礎知識薄弱、平時閱讀面窄造成的。所以,我們應該反思我們的平時語文教學,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就要注重抓好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讓學生重視語文基礎的積累,讓學生重視語文閱讀與理解、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3、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不夠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某一學科產生興趣時,總能以積極愉快的心態去主動學習。而要使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就必須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我們應堅信自己的每一位學生都是優秀的,都有能力考出語文學科的好成績,並在與學生的接觸中,有意無意地傳達這種資訊,儘量挖掘學生的優點,鼓勵、肯定他(她)在語文學科的天賦、潛力,少些批評、斥責,才能充分調動學生這個主體的學習積極性,建立對語文的學習信心,激發其更好的學習表現。

反思我的語文課堂,很多情況下存在着喧賓奪主的現象,我總是自覺和不自覺地體現着主角身份,要了解學生的狀況,總是滿足於課堂上幾個活躍分子的反應,依賴於課後跟學生的單獨交流,其實,我早就發現,課堂上的那種交流是課後怎麼彌補都無法達到的效果。要能讓每一個學生的心在我的語文課堂上都動起來,這該是多麼令人振奮的事情啊!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的心真正地動起來,而不致於使學生陷入“熱鬧是他們的,而我什麼也沒有”的窘境呢?語文教學影響着其他學科的學習,也影響着一個學生整個人今後的發展。而我們面對的教育對象還是普通中學的學生,能夠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讓他們積極主動地瞭解並接受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使他們的人生境界和文化素養得到提高,不也正是我們努力的最終目標嗎?如果我們在高中階段做到了這些,那麼我們的教學就是成功的。

我相信,透過以上反思,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做得更好。

高中語文教育的教學反思4

期中考試剛過,語文成績也有了。之前的複習重點就是文學類文字閱讀,但是效果並不好,得分率還是很低。現對文學類文字閱讀的教學進行反思。

文學類文字閱讀這個板塊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重難點,與作文和詩歌鑑賞一樣,都是不好拿分的部分,所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其”,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和解題技巧就顯得很重要,並還需注重培養學生自己在大量的練習題中總結歸納的能力。

1.留心文章標題。無論哪種文體的閱讀,題目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或者爲全文線索,比如在我們所用資料的練習題中的《燈火》,文中圍繞燈火展開了對兒時一系列溫馨生活的回憶,以及由此而闡發了人生感悟;或者暗示內容、揭示文主旨,如《文化的梅嶺》,這篇現代文就着重敘述了梅嶺的貶官文化和梅文化,抒發了作者對梅嶺的熱愛之情。注意文章題目,是尋找理解文章的切入點和突破口。

2.關注文中特殊句段。總領句(或段)、過渡句(或段)、總結句(或段)、高頻句,對於理解文章結構及內容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還有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如:結尾的議論、抒情性句子,往往暗示或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注意了這些特殊的句段,學生就比較容易讀懂文章進而準確解答。

3.分析引用原文詞句。在原文中尋找答案,是解題的方法之一。尤其是一些“指代”類型的題,答案就在上下文,只要抓住文章關鍵詞句進行概括、提煉、組合就可以。這樣的答案比用自己的話來闡述要準確得多,自然得分就會高。比如《魂系“一線天”》一文中,有一題是“請用精煉恰當的6個單音詞概括‘一線天’的特點。”從學生的答題情況來看,透過對文章的仔細琢磨後大多能答出四個特點:奇、險、幽、陡,這是原文中有的,而窄、暗這兩個特點就需要提取概括了。經過對文章相關段落的分析講解,學生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這樣的啊!”在他們的回答聲中,我知道他們又深刻地積累了一種解題方法和經驗。

“在練中學,在學中練”,現代文的題多如牛毛,但萬變不離其宗,考查的能力是相同的,只有把有效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並在練習中加以運用,讓他們從每一道題中總結規律,悟出方法,規範答題能力,才能真正地做到“不丟分”。

4.堅持讓學生進行整理歸納:整理歸納並不是簡單的看原題,畢竟碰到原題的可能性基本爲零。我們講了現代文的閱讀方法,但更多的需要學生的消化、鞏固。而消化鞏固不能停留在某一篇文章的解讀上,而應該是方法性的解讀,包括:解讀文章的方法、常見出題角度、同一問題的不同變式、答題模式的歸納整理。這樣的整理需要我們在一定時間的練習後將所做進一步的歸納。

除了方法的講解和常規的歸納整理外,我們還要強化審題訓練。兩個月的複習中,學生反映出的最大問題是審題錯誤,因審題錯誤而導致一些低級失分。比如明明是問“寫景的特點”,而很多同學會看成“景的特點”;問“如何來表達情感”,答成“表達了什麼情感”。這些都是一些明面上的錯誤;還有一些暗含的要求,很多學生則忽略了。比如問“用了什麼手法”,一般要包括手法所達成的效果。這些錯誤都是可以避免的,我們應強化。

除了常規講解之外,我們還可以把現代文靈活地運用到寫作中去,既完成了現代文的訓練,又能使作文有可寫的材料,這是一舉兩得的好事。在平時所做的大量練習中,現代文是我們可以使用的“重要資源”,因爲文章少不了優美語段、哲思道理、名人故事、絢麗景物……每當遇到好的文章時,我都提醒學生誦讀或者摘抄,以便寫作時可以當作自己作文中的“亮點”。現在的學生在課下是很少去積累的,大量的卷子和習題佔據了他們閱讀課外書的時間,所以,很好地利用現代文中優美語段是既替他們減輕了壓力,又幫助他們積累了較好的作文材料,可謂“一箭雙鵰”。如:《胡楊樹》一文,在現代文練習中我着重講了文中的惡劣大西北以及那生命力頑強、死而不屈的胡楊林,在後來有一次寫作中就有學生把“胡楊林”引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而且還加上了獨特的理解,這使我在批改卷子時突然眼前一亮,給了作文較高的分數,同時也頓生欣慰之情。“學以致用”,我想,其實也就是一個學生從學習到領悟的昇華過程。

當然高三的閱讀教學和高一高二的閱讀教學不同。高三教學直接面向高考,命題特點是教學的指揮棒,考綱則是教學的中心,與高一高二的閱讀相比,靈活性就有所減弱,相對地,應試的規範性就大大加強,答題的規範性需要重點強調。

高三的閱讀教學是以練習題的形式進行,花費的時間較長,可以在這一段比較集中的時間裏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抓住文章中蘊含的情感,適時地對學生給以鼓勵、啓迪,可以增強他們在壓力較大時學習的信心和動力,讓學生有希望地面對每一天,面對每一次考試或練習。猶如高三學子經歷漫長的高考備考是一個“領悟”的過程,作爲教師的我也經歷了對教學更爲深刻的“領悟”過程。其間由於自己的經驗和方法都還不完善,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取長補短,不斷總結探索,“領悟”更多的真諦!

高中語文教育的教學反思5

語文高考考點細實、知識廣泛,可以說要求全面、內蘊深廣;加之,隨着《考綱》的不斷更新,幾乎每年都有一定的考試內容和範圍的變動,。這就要求教師切實鑽研、學習《考綱》,把握《考綱》的精神,從而從宏觀到局部,安排好高三複習的整個過程,落實好每個考點。因此,針對的特殊性,複習應該全面、系統,在橫向考試內容的面上、逐一展開;在縱向、考點的落實、拓展上,須訓練到位、滲透聯繫。因而,複習應點面結合,既考慮知識系統的完整性,又要照顧到各個知識點的落實和延伸,使考生能從容自信地應對每一次考試。所以,我覺得高三整個複習階段,教師的教學要有總體構想、具體操作要有章法,有思路、有步驟地進行;對學生,也應提出相應的要求,即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計劃,穩紮穩打,打好每一知識內容的攻堅戰。

同時,由於高三複習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講課--練習的重複性,因而也就帶來了相應的單調乏味性,甚至在每個階段,都存在學生對學習感到枯燥的現象。因此,從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出發,高三複習必須貫徹"靈活性"這一原則。例如,在複習基礎知識字音、字形三四天後,就安排一、二堂課閱讀文學書籍、雜誌,這時,學生肯定興趣大增,情緒高漲,效果也比繼續按部就班地繼續基礎複習好得多,同時,又能使學生拓展知識面、增加作文素材;又比如,在進行了一個階段的古文翻譯之後,偶爾穿插古詩鑑賞,讓學生在逐字逐句的練習後,一下子馳騁在中國古代文化的最壯闊天地中,領略中國文學的最輝煌篇章,那種雄奇、壯美、深廣、博大,必定讓學生感慨不已、欲罷不能。這遠比機械的操作文言翻譯板塊和古詩賞析內容來得更好。再如,可把語言表達練習(特別是仿句、擴句)和名句默寫結合起來,穿入進行;現代文閱讀和練習相輔相成,等等。總之,靈活掌握各知識點的穿插、配合,使學生經歷一個既完整、系統,又靈動高效的複習學習過程。一方面,能使各知識點互爲聯繫、綜合滲透;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潛能,從而相對避免、因過長的同一內容複習而可能產生的枯燥性。

需要指出的是,作爲教師,在把握"靈活性"原則的時候,需有高度的全局觀念,而不能打亂整個複習計劃、進程。要突出重點,並安排好穿插內容;既保證複習的完整性、系統性和每一階段的主要知識點,又能保證使各個考點都能在整個過程中時時有所體現。在這裏,"系統、靈活"集中表現爲"全面完整、有條不紊、主次得當"。作爲學生,既要能夠遵循教師的複習思路,在每個階段鞏固好複習的重點板塊,又要有自主調配、查漏補缺的能力。比如,按照教師的進度,靈活穿插知識點,及時訓練,補偏補弱,做到舉一反三,調整總結。相信,每經歷一個重要的複習階段,學生都會有進步,日積月累,某一天,可能會產生質的飛躍。

高三複習,教師對學生的學法指導非常必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極爲關鍵。同時,必須對學生作出嚴格的規定,明確包括作業在內的各項要求,防止學生出現鬆懈、拖沓現象。要把課堂作爲基本陣營,而把課後的積累、總結作爲提高成績的大後方。如果這兩方面結合有效、操作得法,學生的成績是大有可爲的。還有,教師要與每個學生溝通、交流切實瞭解每個階段、每個學生的學情,尤其是他們的心理狀況,作到因人而異、有的放矢,在師生互爲理解、配合的基礎上收到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