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滿井遊記的教案設計

【學法引導】

滿井遊記的教案設計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遊記散文,能抓住特定時間、地點的景物特徵寫最,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語言更加形象有韻味,適合反覆吟誦,用心感受,應着力於誦讀、感悟。

【重難點分析】

1、透過景物描寫體會作者的感情。

2、學習細緻的觀察生活和準確生動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以上兩點,採用以學生誦讀感悟爲主,老師適時啓發,點撥的方法學習。

【教學過程】

一、明確目標

本文是一篇寫景抒情的遊記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號石公,公安(現在屬湖北省)人。萬曆二十年進士。他與兄宗道、弟中道合稱“三袁”,世稱“公安派”。他們提出“性靈說”,認爲文學應當“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他們對於復古主義的駁斥相當有力,認爲文學是隨着時代發展的,每個時代的文學,不應當厚古薄今,更不應當用古泥今。他們在創作上堅決反對臨摹古人,強調寫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東西,也就是“獨抒性靈”,主張用平易近人的語言進行寫作,不用典故。在創作方面的表現是小品文領域的開拓。他們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潑,文筆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們學的這篇遊記緊扣景物的季節特點,細膩描寫滿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幾句話,便勾畫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寫簡練形象,再現當時遊覽情事。文筆清新秀麗而有生氣,比喻新鮮、貼切,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遊覽時的輕鬆喜悅的心情。今天我們就共同來品味這篇優美的散文,共同體味洋溢在文中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濃濃情趣。

二、整體感知

1、自讀全文,疏通字詞。

2、教師範讀。

3、學生有感情朗讀。

三、教學過程

1、自讀課文,對疑難字詞質疑、討論。

2、老師範讀或聽朗讀錄音,從記敘的六要素的角度整體瞭解文意:

時間:花朝節後廿二日

地點:滿井

人物:我與數友

起因:侷促一堂之內,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經過:心境“若脫寵之鵠”,盡覽初春水光山色,飽覽遊人怡然之情。

結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來之知也”。

3、概括段意:

(1)第一自然段寫城中“餘寒”景物,欲揚先抑;

(2)第二自然段寫滿井春色。融情人景,寄託追求。

4、提問:第一自然段可刪否?

烘托、反襯手法,是極必要的鋪墊,作者欲揚先抑,欲進先退,把迫切渴望出遊的心情暗示給讀者。

5、提問:文中細膩刻畫了哪些初春景色?

高柳突堤、土膏、冰皮、波色、鱗浪、山巒、晴雪、柳條、柔梢、麥田淺鬣、遊人、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毛羽鱗鬣)

6、提問試分析文章的寫景順序。

自然景→人文景→自然景

(山水風光→遊人→動物)

遠景→近影

(山水風光→柳梢、麥田)

7、提問:直接抒寫作者心情的語句有哪些?體現了作者什麼心情?

侷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若脫籠之鴿→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仰鬱、煩躁→輕鬆喜悅→感嘆讚美

(抑→揚)

四、總結、擴展

本文以議論作結,言明自然未嘗沒有春色,只是“侷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裏罷了。這體現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然是在“郊出之外”,不是在人事紛擾的“城”中。作者在官場感到孤獨,大自然卻給他以慰藉,在心靈與自然的貼近中,山水魚鳥都成了他的知己

五、佈置作業

書面一:分散朗讀,並注音(出示小黑板,全班在練習本上注音,然後指名板演,共同訂正。)(括號內是答案,下同。)

燕(yàn) 花朝(zhāo) 輒(zhé) 妍(yán) 倩(qiàn) 靧(huì) 蹇(jiǎn) 呷(xiā) 廿(niàn) 浹(jiá)

口述一:比喻句,明確在本體與喻體之間常用似、像、若、如之類的喻詞。本文有哪幾個比喻句?(共有3個:① 若脫籠之鵠。② 如鏡之新開……③ 如倩女之靧面……。“娟然如拭”不是比喻句,它的意思是“美得像剛剛揩拭過的那樣”,只是描繪而已,雖有“如”字,前後並沒有具體的本體和喻體。)

書面二:本文寫景細緻入微,你讀了有哪些體會?請選例並簡要說明。(自讀課文,用這類題目來檢測,不作死板限制,可以讓學生有自由發表意見的餘地,不會扼殺有才能學生的天機及積極性。如果在水平屬中下的教學班,可以改用課文後的一、二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