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初中地理教案合集8篇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合集8篇,歡迎大家分享。

初中地理教案合集8篇

初中地理教案合集8篇1

教材分析

1.本節要求掌握降水的季節變化規律以及地區分佈規律。降水的的測定、變化及分佈,是天氣預報的兩大主要指標之一,也是研究氣候的兩大要素之一。本節內容承上啓下,上一節探究氣溫和氣溫的分佈,本節透過探究降水和降水的分佈,最後歸納出氣候的主要影響因素。

2.降水與人們的生活、生產有密切的聯繫,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交通是否順暢,影響農作物的生長。

學情分析

本節課規律多、知識容量大,對七年級學生來說,難度較大。但是該節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密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聯繫身邊的地理事物或現象,激活書本知識,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具,讓學生身臨其境,感悟所學知識。

學生認知障礙點:影響降水量多少的因素。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降水的概念及降水的主要形式。能舉例說出降水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掌握世界降水的地區分佈規律。

過程與方法:

獨立思考,小組合作,探究世界降水的地區分佈規律。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情參與,瞭解降水,瞭解人類的生存條件,瞭解自然環境對人類生活生產的影響。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降水的多少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降水的季節變化。

全球降水的地區分佈規律。

難點: 繪製降水柱狀圖,總結各地降水的變化規律。

閱讀“世界年降水量分佈圖”,找出全球降水的分佈規律。

教學過程

初中地理教案合集8篇2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學會閱讀氣溫變化曲線

教學重點和難點

學會閱讀氣溫變化曲線。理解氣溫變化規律

教學方法

講授法

教學準備

大屏幕、投影片、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請同學們根據當天的天氣狀況大致估計一下今天的氣溫是多少度?

關於氣溫大家想了解哪些內容?

(板書)一、氣溫與生活

(提問)大家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現象是與氣溫有關的?

學生討論,閱讀書上例子,說明氣溫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係。

(提問)我想問大家這樣一個問題,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氣溫是變化的還是無論在任何時間或任何地方都是不變的?

可從空間與時間上進行多方引導,例如:一天、一個月、一年,國內與國外,我國南方與北方等等,得出結論。

(板書)氣溫的變化

(副板書)午熱晨涼,冬寒夏暑

(提問)透過這句話你能得出一個與氣溫有關的什麼結論?

我們在研究氣溫的變化規律時,經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氣溫的值,請大家閱讀課文,自己都有哪些值,這些值是如何得出來的。

常用於描述氣溫的值有:日最高氣溫、日最低氣溫、日平均氣溫、月平均氣溫、年平均氣溫,這些值都是透過觀測與計算得來的。

(提問)氣溫是如何觀測的?(視頻連結:氣溫觀測和記錄)

(提問)讀圖“氣溫日變化”和“氣溫年變化”圖,回答大屏幕上的問題。

圖上縱座標代表什麼?橫座標代表什麼?

讀出一天中最高與最低氣溫出現的時刻及讀數。

日最高氣溫與日最低氣溫的差叫什麼?

讀出一年中北半球陸地上最高月平均氣溫與最低月平均氣溫出現的月份與讀數。

最高月平均氣溫與最低月平均氣溫的差叫什麼?

(展示圖片)出示孟買和亞庫茨克兩地氣溫年變化曲線圖,讓學生比較兩地氣溫年較差大小,並氣溫年較差與氣溫年變化大小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氣溫年較差大氣溫年變化就大,反之則相反。

(新課結束,複習反饋)

板書

一、氣溫與生活

氣溫的變化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學會閱讀氣溫分佈圖

教學重點和難點

學會閱讀氣溫分佈圖。理解氣溫分佈規律。

教學方法

講授法

教學準備

大屏幕、投影片、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上一節課我們學習瞭如何閱讀氣溫曲線圖,今天請大家根據所給數據親自繪製一張氣溫曲線圖。(南半球某地氣溫資料)

提問:這幅圖的形狀與我們上節課閱讀的氣溫曲線圖有什麼不同?爲什麼?說明什麼問題?

南半球爲波谷形,北半球爲波峯形;

南北半球季節相反;

不同地點在同一時間的氣溫不同。

板書:三、氣溫的分佈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的等溫線特性示意圖

提問:回憶等高線的概念,瞭解什麼是等溫線。

等溫線上各點氣溫是否相等?

等溫線閉合處,如何判斷是高溫中心還是低溫中心?

等溫線的疏密與氣溫變化之間是什麼關係?

相鄰兩條等溫線的差。

大屏幕或掛圖展示世界一月氣溫分佈圖(動畫連結:世界年平均氣溫分佈圖)

提問:從赤道向兩極氣溫是如何變化的?

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

以北迴歸線爲例觀察海洋和陸地氣溫有何差別?說明什麼問題

冬季,海洋氣溫高,陸地氣溫低;夏季相反。

爬山時,感覺山頂比較涼爽爲什麼?

(學生討論)

()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攝氏度。

(新課結束,複習反饋)

板書設計

三、氣溫的分佈

初中地理教案合集8篇3

教材分析

《黃河的治理》選自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的第二課時,初中地理教材編排的重要原則是以環境—資源—人類活動爲主線,正確闡明人地關係。本節正是側重講述了黃河對人類的功與過,突出了黃河水患的自然、人爲原因及人類如何治理黃河,從而使學生明確人與環境是相互作用的,人類必須保護和合理利用環境。

學情分析

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初中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表現出穩定性差和可塑性大的特點,易接受以感性材料爲主的富於情感色彩的地理內容,因此,在教材中適當增加風土人情、奇聞趣事、名勝古蹟等內容。注意培養和維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適當的增加“鄉土地理知識”(身邊的地理)。如在學習完本節內容後,我要求學生調查漢江的河流現狀並提出合理建議。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透過教學使學生掌握黃河的自然特徵;瞭解黃河的三個奉獻;理解“地上河”的成因;知道如何根治黃河。

(2)、技能目標(能力的培養)

透過學生讀圖、填圖,使學生運用地圖的能力得到提高;透過分析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透過黃河治理的今昔對比,培養學生愛國情感;透過黃河多泥沙的人爲原因,加深學生的環境憂患意識,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念;透過黃河利與弊共存的事實,增強學生的辯證觀,學會一分爲二的看待問題。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黃河自然特徵是瞭解黃河的基礎;

(2)、黃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是理解黃河水患的關鍵,也是根治黃河措施提出的依據;

(3)、根治黃河的措施是最終體現學習地理爲人類服務的落腳點。都是本節的重點。

初中地理教案合集8篇4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東南亞的範圍及包括的國家,掌握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東南亞地形、氣候的一般特點,及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在地形、氣候方面的差異。

2.透過指導學生使用地圖,分析東南亞的重要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特點,提高學生的讀圖和分析圖的能力並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和綜合問題的能力。

3.透過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關係的分析,瞭解地理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

教學重點

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東南亞的地形、氣候特點。

教學用具

《東西半球圖》、《東南亞地形圖》、熱帶雨林氣候的天氣示意圖。

教學方法

講述法與談話法相結合。

教學提綱

第一節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一、範圍、地理位置及國家

1.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

2.聯繫兩大洲、溝通兩大洋的“十字路口”

3.位於南緯10°至北緯25°之間

二、自然條件

1.地形: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佈:馬來羣島多火山、地震。

2.氣候:①熱帶雨林氣候②熱帶季風氣候

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我們在學習東亞區域地理時,是從哪幾個方面認識東亞的?(範圍、地理位置、居民及自然條件和經濟特點。)

引入新課我們今天學習東南亞的區域地理,仍然是從這幾個方面分析,找出它與東亞的差異,/Article/>總結出東南亞區域地理特徵。

學習新教材

一、範圍、地理位置及國家(板書)

[讀圖]讀《東西半球圖》,教師指圖明確範圍,在圖中找出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教師做簡單介紹。

[提問]從圖上看東南亞位於哪兩個大陸和哪兩個大洋之間?(從海陸位置看,東南亞在亞洲東南部,瀕臨太平洋和印度洋,正處於亞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從古至今一直是海上交通要道,馬來半島南面的馬六甲海峽,是透過這個路口的咽喉,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1.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

2.聯繫兩大洲、溝通二大洋的“十字路口”

[讀圖]讀“馬六甲海峽的航線”圖。教師介紹馬六甲海峽。

[提問]日本把馬六甲海峽爲“海上生命線”,這是爲什麼?提示學生可參看“日本主要工業原料來源示意圖”回答。(日本的工業原料依賴於進口,需從亞洲、非洲等地進口石油、鐵礦石等,而馬六甲海峽是它必經之地。日本向亞洲、非洲等地大量出口工業產品,同樣需經馬六甲海峽,它直接關係到日本經濟的發展。)

[讀圖]讀《東南亞政區圖》引導學生思考,東南亞地區和東亞地區所佔緯度有什麼不同?哪些國家位於赤道兩旁?(東亞大部分在北迴歸線以北,東南亞則位於南緯10°至北緯25°之間,絕大部分在北迴歸線以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國位於赤道兩側。)指導學生從圖上找出東南亞包括的國家和地區,參看課本附表,東南亞國家概況,做/Article/>總結歸納。

3.位於南緯10°至北緯25°之間

東南亞的這種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對其自然環境有什麼影響呢?

二、自然條件(板書)

1.地形

[讀圖]讀《東南亞地形圖》指導學生一邊看圖,一邊思考並回答下面的問題:總的看地形有什麼特點?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有什麼區別?(學生回答略)教師指圖介紹主要地形的分佈。

[教師歸納]總的看東南亞地形以山地爲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從中南半島看,(教師邊講邊繪中南半島山河示意圖,要求學生從圖上找出主要山脈及河流名稱)與我國西南部山水相連,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佈的形勢。

[提問]這種山河大勢給當地居民生產活動帶來什麼影響呢?(上游流經山區,地勢險峻,水流湍急,蘊藏着豐富的水力資源,爲工農業生產提供動力。下游水流緩慢,兩岸形成沖積平原,土質肥沃,灌溉便利,爲農業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提問]在圖上找出中南半島上五個國家的首都,它們所在位置有什麼共同點?爲什麼?(都在河流沿岸。這一帶爲沖積平原,自然條件優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農業發達,人口稠密。)

[做一做]填寫課本第114頁表格。

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佈(板書)

[提問]指導學生讀《東南亞地形圖》後問馬來羣島與中南半島相比較,地形有什麼區別?(同樣多山,但大河很少,一般河流短小,平原少,地形崎嶇,而且多火山。如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有“火山國”之稱。)

[看景觀圖]指導學生看課本“坦博臘火山大爆發”圖。

[讀一讀]指定學生朗讀課本第115頁的“讀一讀”。

[提問]爲什麼馬來羣島多火山?提示學生參看《六大板塊示意圖》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佈示意圖》,並注意與日本比較。

[教師歸納]馬來羣島與日本羣島一樣,也是位於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地殼不穩定。所不同的是,馬來羣島處於印度洋、太平洋兩大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

[提問]火山爆發會給當地帶來什麼影響?(一方面會帶來巨大的災難,另一方面火山噴出的火山灰富多種元素,也會使當地的土壤肥沃。)

馬來羣島多火山、地震(板書)

總的看東南亞的多山地形與其所在位置是分不開的。它不僅影響了東南亞的地形,也影響了東南亞的氣候,我們來分析一下本區氣候特徵。

[提問]東南亞屬於哪個氣候帶?提示學生參看“世界氣候的地區差異”圖。(屬熱帶多雨地帶。)

[提問]這裏的氣候有什麼特點?指導學生看《世界年平均氣溫圖》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佈圖》(這裏年均溫可達20℃以上,年降水量大部分在20xx毫米以上。因此是終年高溫多雨的氣候。)

[教師講述]但由於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所在位置不同,它們之間的氣候也存在差異,尤其在降水上,可以分爲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

2.氣候

①熱帶雨林氣候(板書)

[讀圖]指圖,明確熱帶雨林氣候的分佈地區——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羣島的大部分。

[提問]這一帶緯度位置特點是什麼?(赤道附近。)

[提問]這一帶每天的天氣變化過程怎樣?指導學生讀熱帶雨林氣候的天氣示意圖,請一學生按圖分析一天的天氣變化情況。(日出以後,氣溫逐漸升高,地面上的空氣受熱上升,天空雲量逐漸增多;午後兩三點鐘,天空濃雲密佈,雷電交加,降下大量雨水;到傍晚雲量減少,天氣轉晴。)

[提問]這裏爲什麼會經常產生這樣的天氣變化叱?提示學生可參考“降水的分佈和變化”一節的內容。(馬來羣島位於赤道附近,全年氣溫高,氣壓低,同時四周爲廣闊的海洋,水汽來源充足。日出後,地面空氣受熱上升,上升過程中溫度不斷下降,空氣中的水汽容易達到飽和而凝結成水滴,產生對流雨。)講課過程中,繪製上升氣流降水示意圖。

正是由於這裏有充足的熱量和降水,所以可以生長終年常綠茂盛的森林,我們叫這種植物類型爲熱帶雨林。並且這裏的農作物全年可以播種,都能收穫。

②熱帶季風氣候(板書)

[讀圖]指圖,明確熱帶季風的分佈地區——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羣島北部。

[提問]什麼是季風氣候?中南半島的風向有什麼變化?指導學生參看“亞洲東部一、七月的氣壓和風向”圖。(季風氣候是指在一年之內,隨季節不同,風向有規律的變。這裏一月爲東北風,七月爲西南風。)

[教師講授]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羣島北部,每年11月到第二年5月吹東北風,是來自亞歐內陸的風,所以較乾燥,降水少,形成旱季。6月到10月吹西南風,它來自溼熱的印度洋,所以降水很多,形成雨季。

[提問]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最大的區別是什麼?(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多雨,而熱帶季風氣候有旱季和雨季之分。)

[教師補充]由於熱帶季風氣候一年有雨季、旱季之分,所以這裏的農作物多在雨季播種,在旱季收穫。

複習鞏固按照板書,引導學生回憶本課所學的重點知識。

佈置作業填寫課本第116頁[做一做]中表格;閱讀第116頁“讀一讀”。

初中地理教案合集8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緯度變化及其成因。

2、瞭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劃分。

3、瞭解24節氣劃分及對農業的意義。

4、理解地球上五帶的形成。

德育目標

透過理解地球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繫,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

學習過程中,透過教師引導思維的方式方法,使學生獲取學習知識的進取精神。

教學建議

關於四季的劃分的教學建議

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劃分四季的依據,既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季節的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這裏需要強調季節的變化與日地距離無關。然後,引導學生讀《二十四節氣與四季》圖,明確我國和西方國家不同的四季劃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間的差異。最後,指出我國以二十四節氣劃分四季對農業生產的指導意義。

關於五帶的劃分的教學建議

這部分教學內容,可以從讀《五帶的劃分》示意圖引入。要求學生明確五帶劃分的界限和依據,掌握地球上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最後,教師指出五帶劃分的地理意義。

關於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教學建議

正午太陽高度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教學中,要緊緊抓住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這是產生正午太陽高度隨空間和時間變化的直接原因。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課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陽高度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然後找出變化規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的區域,一年內可獲得兩次太陽直射,其正午太陽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現,要視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而定。教師在教學中要力求使學生明確這一點。

關於晝夜長短的變化的教學建議

晝夜長短的變化,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教學中,可利用課本中《二分二至晝夜長短變化示意圖》,從晨昏線的位置變化入手,分析晝弧和夜弧的長短對比,找出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需要強調的是,晝夜長短的變化是一個漸變過程,其中有量變也有質變。不論南半球還是北半球,夜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爲0時,就會出現極晝現象;晝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爲0時,就會出現極夜現象。從赤道到兩極的任何地點,晝夜長短都會出現由極大值到極小值的週期性變化。只有赤道上無晝夜長短的變化,全年晝夜平分。

教學設計方案

〖匯入新課〗複習地球公轉運動中有關黃赤交角、太陽直射點移動的知識,引出不同季節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教學〗

1.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陽高度角》

2.提問:分別找出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說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3.講解: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南迴歸線及其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陽直射北迴歸線,北迴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4.板書: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冬至日南迴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

夏至日北迴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

春、秋分日赤道最大,向兩極遞減。

〖晝夜長短變化的教學〗

1.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晝長》

2.提問:結合生活實踐,說明北京冬、夏季晝夜長短的變化情況。分析說明在二分二至時北半球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情況。

3.講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大於夜長,且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夏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現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大於晝長,且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漸長晝漸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漸短晝漸長;冬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長晝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夜現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時,太陽直射赤道,晨昏線(圈)經過南北極點,與某條經線圈重合,全球各地晝夜平分,各爲12小時。

4.板書: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

春、秋分全球晝夜平分

夏至日晝長夜短且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內極晝)

冬至日晝短夜長且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內極夜)

〖四季劃分的教學〗

1.讀圖:《二十四節氣與四季》

2.提問: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哪種四季劃分方法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3.講解: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都是屬於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轉軌道上,每轉過90°劃分爲一個季節;都是立足於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都是將一年之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定爲夏季;將一年之中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定爲冬季;冬夏的過渡季節定爲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體的劃分時間上有先有後。我國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爲起點,劃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節開始早於歐美國家,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4.板書:四季的劃分:我國以“四立”劃分

歐美以“二分二至”劃分

〖五帶劃分的教學〗

1.讀圖:《五帶的劃分》

2.提問:說出五帶的劃分界線和劃分的依據。

3.講解:在同一季節,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緯度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緯度分異的規律,形成了五帶。以南北迴歸線和南北極圈爲界限,把地球表面分爲熱帶、南北溫帶和南北寒帶。五帶反映了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它是人們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帶分佈規律的基礎。

4.板書:五帶的'劃分:名稱和界限

劃分的依據

探究活動

【活動主題】

南極圈內地區與北極圈內地區相比,其同緯度的地區的極晝、極夜天數有什麼不一樣,爲什麼會不一樣?

【活動步驟】

理解極晝和極夜的產生的原因

理解產生極晝和極夜有何規律

地球公轉的規律(尤其是在公轉軌道上不同位置的線速度變化規律,以及這種變化如何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時間的相應變化)

描繪發生極晝時太陽在天空中的執行軌跡

查找與以上資料相關的媒體資料(圖片,錄像等)

製作多媒體演示材料

製作能說明本主題原因的模型

【成果展示】

可以選擇這樣兩種方式:

(1)製作出演示模型,把極晝和極夜相關的知識製作成板報

(2)製作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

初中地理教案合集8篇6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主要涉及我國的民族構成、民族政策、民族分佈和民族風情幾個部分。其中,民族分佈呈現出“大雜局,小聚居”的特點;少數民族集中分佈在邊疆地區,對祖國建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風情的學習,既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又培養了學生加強民族團結,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學情分析

農村的生源基礎相對較薄弱。多年來,由於各種因素,成績還偶的就轉走了,留下的學生差異非常大。所以在考試分數上和城區的學生比較存在很大差距。由於學生學習成績基礎不是很理想,所以目前很難在短時間內提高他們的地理學習能力,地圖掌握的情況不是和理想,對於地圖的語言的表達能力欠加。由於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所以綜合題的難度不是很難都難以解決,加上目前教材與實際生活有些差距,學習覺得沒有實際功用,所以學生學習缺少熱情。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知道我國民族數量、構成及分佈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

1.利用網絡收集、整理資訊讓學生在獲取資料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2.透過課堂活動,創設積極互動的情境,展示個性特徵。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會我國的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樹立正確的民族觀,激發民族自豪感。

2.在學習中,產生對祖國各族人民及文化的熱愛之情,學會尊重各族人民的不同風俗和生活習慣。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我國民族的構成和分佈特點,民族文化絢麗多彩

難點:我國民族的分佈特點

初中地理教案合集8篇7

教學目的:

瞭解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和環境意義;能在世界森林資源分佈圖上找出森林資源的主要分佈地區;瞭解森林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合理利用和保護森林資源的方法。

教學重點:森林的環境作用,森林破壞情況及產生的嚴重生態問題。

教學難點:森林的環境作用。

教具:多媒體教學(漫畫、圖片、資料、實例)

教學方法:運用電教手段,引入漫畫、圖片、資料、實例,引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思維。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我們知道,人體面板上附着很多毫毛、頭髮等,它們的排汗和保溫作用對維持人體的水分和體溫起重要作用。對於地球來講,什麼是她的“毛髮”呢?那就是生長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天,我們就瞭解有關森林的知識。

講授新課:播放有關森林的紀錄片,提問:森林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有什麼樣的作用?

一、森林的作用(板書)

1、森林的經濟效益(板書):由於學生有大量的感性認識,可直接透過提問。

教師總結:森林除了剛纔提到的經濟作用,還對我們生活的環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環境效益(板書):

透過多媒體顯示一組森林作用的數據,以及森林對環境的作用,由學生填圖。

森林作用的數據

森林的環境作用

每天每公頃闊葉林可吸收1000千克

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氣

調節大氣成份

每年每公頃松林能滯留粉塵34噸

淨化空氣

夏季每天每公頃森林可以從地下汲取70~100噸水,化爲水蒸氣

增加空氣溼度

透過上述的填圖,使學生知道:森林具有調節大氣成份,淨化空氣,增加空氣溼度;因而,它被稱爲“環境的肺臟”。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1:(護田林帶防風動畫示意圖)注:圖中沙塵應該和風畫在一起,爲表示清楚而畫在上面,線的疏密表示風的強弱。沙塵的多少受風力大小的制約。

教師問:圖中的森林起什麼作用?

透過分析:由於森林帶的阻擋,使強大的風變爲微風前進,從而避免了大風對莊稼的危害;同時,風中的沙塵因風速降低而沉落。

學生回答:防風固沙,保護農田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2:(護坡林帶保持水土動畫示意圖)注:圖中箭頭的粗細和顏色的深淺表示流量和含沙量的多少。

教師提問:徑流中泥沙減少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回答:被森林阻滯後,泥沙逐步沉積在坡上。

教師提問:減少的那部分徑流到哪裏去了?

學生回答:森林阻滯,水的流速減緩,大量的流水滲入地下,變成地下水。

結論:護坡林帶使水土留在坡上,清水長流。

除此之外,教師提問:森林還有哪些功能呢?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森林還有調節氣候,減弱噪音,美化環境等作用,因此,人們把森林稱作“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那麼,森林資源在全世界的分佈狀況又是如何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森林資源的分佈。

二、森林的分佈:目前,世界森林面積爲40億公頃,覆蓋率29.6%。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3(世界森林資源的分佈):

教師提問: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學生回答:以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爲主。

教師提問:森林資源主要分佈在哪裏?

學生回答:全球森林資源絕大部分分佈在北半球,亞寒帶針葉林主要分佈在亞洲、歐洲、北美洲的溫帶地區;熱帶雨林主要分佈在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的熱帶、亞熱帶地區。

透過以上學習,我們知道森林資源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因此,我們又把森林資源稱爲“地球的毛髮”,人們又是如何對待它的呢?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學生表演小品:由學生事先排練,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類,原告:森

林,森林動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氣候,表現在當今森林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帶來的影響:每年都有大面積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樹更新的面積卻很小,熱帶雨林正以每分鐘50公頃的速度消失,熱帶雨林如果消失,不僅動植物資源遭到破壞,全球氣候也將受到影響,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將失去調節作用;許多野生動物喪失理想的棲息地,導致一些動物的滅絕。由於森林的破壞,環境污染和人類的濫捕,每天至少有一種生物滅絕。

透過小品,使學生認識到:森林慷慨地向人類貢獻着它的一切。但它卻得不到人類應有的保護和撫育。當前森林資源面臨的嚴峻問題,以及森林破壞帶來的嚴重後果,並使學生認識到保護森林的重要性,從而培養其保護森林資源的自覺性。

四、森林的保護:

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認識到森林資源的重要性,開始注意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各國制定有關政策,鼓勵人們植樹造林擴大森林面積,發展替代林和速生林,並用遙感技術監控森林火災。

那麼,我們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同時,如何合理利用現有森林資源呢?下面,我們來看一條思考題,多媒體播放思考題:

某地有10000公頃森林,對這片森林有三種處理意見,你贊成哪一種,爲什麼?

1.全部保護起來,禁止砍伐。

2.全部砍伐,以滿足當地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需要。

3.把此片森林劃分爲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後隨即補種樹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師小結:森林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無私地向人類奉獻它的一切,卻得不到應有的保護,並且遭到嚴重破壞,一些地區的環境因此而惡化。爲改變現狀,應植樹造林,綠化地球。人們在搞經濟建設時,既要考慮經濟效益,也要注重環境保護,不要急功近利,竭澤而漁,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植樹造林過程中,嚴防弄虛作假,要講求實際效果。

初中地理教案合集8篇8

教材分析

1、教材是我國鄰近的國家和地區一章的第一節,教材設計能使學生比較充分地瞭解日本這一東亞島國的自然地理特點和人文地理特點。

2、教材先對日本地理條件進行了分析,使學生了解日本的位置、地形、文化等方面的特點,進而達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成功之處,即“加工貿易經濟”這一經濟發展的方式,並以此作爲我們的借鑑。

3、本節教材另設閱讀、圖表、活動等,在說明日本地形和組成,經濟發展方式,擴展學生知識面,使學生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日本文化,經濟狀況等方面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獲取知識的樂趣,從而開闊了視野,將複雜的知識簡單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

學情分析

農村學生視野相對狹窄,但對日本這個國家並不陌生,只是對日本的地理特徵缺乏感性認識,因此學生對這節課應該存有較大的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日本的自然環境,瞭解地震和防震的相關知識

(2)結合日本的國情,分析其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的發展特點,使學生能夠說出日本工業帶的分佈並分析其原因

(3)能舉例說明日本與我國在經濟貿易、文化等方面的聯繫密切。

2.過程與方法

透過收集圖片、查找文字資料、小組討論、分析處理資料,逐步培養學生小組合作性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防震意識和環保意識,初步建立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觀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日本的輪廓組成

2、日本是一個多地震、多火山的國家。

教學過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