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蘇教版《論語》《孟子》教案:專題三:仁者愛人 教案教學設計

課 題:《仁者愛人》

教學目的:1、研讀課文,誦讀名句,積累文言知識。

2、透過學習孔孟的言行,瞭解他們的爲人與境界,理解人的價值,掌握“仁”的內容,明確君子之道。

教學重點:疏通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如何理解“仁”的內涵,君子的含義,仁義禮智之間的關係,以及他們的現實意義。

教 法:讀析、質疑、討論、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1、導語:孔子和孟子深刻地理解了人性,理解了人的價值,先後構建出以仁爲核心的儒學道德體系。他們認爲,仁植根於人性,並依循着人性自然健康的發展;仁是一種廣博宏大的愛,包蘊着一切美德;仁是一種勇氣和力量,引導着人實現善的理想。

2、板書課題:仁者愛人--我欲仁,斯仁至矣。

二、初讀感知

1、識記:顛沛( ) 譬( ) 施( ) 矣同也

2、初步感知:朗讀課文,明確仁的含義。

三、讀析、討論、質疑

1、學生自讀,找出不懂的地方,以備討論交流。

2、合作探究,解決疑難。

(1)惡乎:於何處。

(2)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

(3)造次必於是:匆忙急劇之時一定守着仁。

(4)何事於仁:哪裏只限於仁這件事。意指何止是仁。

(5) 能近取譬:能夠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6) 能近取譬:能夠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7) 歸仁:歸,歸順。仁,即仁道。

(8)信則人任焉:誠實就會受到別人的任用。

(9)事:從事、實踐,照着做。

(10)親親而仁民:親愛親人仁愛至百姓。這句是說仁愛是基於親情的。

(11)仁也者,人也:意思是隻要有兩個人在一起時便有仁這種道德體現出來。

3、由學生概括各節主要內容,教師點撥明確。

(1) 孔子認爲,對仁德的修養,主要還是要靠個人自覺的努力,因爲只要經過個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達到仁的境界的。

(2) 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任何人都不會甘願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但這必須透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

(3)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

(4)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爲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這裏,孔子強調了人進行道德修養的主觀能動性。

(5) “克己復禮爲仁”,這是孔子關於什麼是仁的主要解釋。在這裏,孔子以禮來規定仁,依禮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禮以仁爲基礎,以仁來維護。仁是內在的,禮是外在的,二者緊密結合。

(6) 孔子所說的這段話,主要談了他的生死觀是以“仁”爲最高原則的。生命對每個人來講都是十分寶貴的,但還有比生命更可寶貴的,那就是“仁”。“殺身成仁”,就是要人們在生死關頭寧可捨棄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7)施行仁的五種品德.

四、練習鞏固

1、完成課後練習二,整理積累文言文中的常用實詞。

2、結合課文,談談你所理解的仁。

五、積累與應用

1、文言知識積累。

2、課文名句誦讀。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2)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3)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4)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六、教後感悟

《論語》《孟子》選讀教案

專題三:仁者愛人

課 題:《仁者愛人》

教學目的:1、研讀課文,誦讀名句,積累文言知識。

2、透過學習孔孟的言行,瞭解他們的爲人與境界,理解人的價值,掌握“仁”的內容,明確君子之道。

教學重點:疏通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如何理解“仁”的內涵,君子的含義,仁義禮智之間的關係,以及他們的現實意義。

教 法:讀析、質疑、討論、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匯入新課

1、導語: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我欲仁,斯仁至矣”,請問仁包括哪些內容?

學生回答後教師明確。進入下一課的學習。

2、板書課題:仁者愛人--仁義禮智

二、初讀感知

1、識記:蒞( ) 暴( ) 知( ) 樂( )

孫同“遜” 上同“尚”

2、初步感知:朗讀課文,明確孔子和孟子對於仁義禮智的真知灼見。

三、讀析、討論、質疑

1、學生自讀,找出不懂的地方,以備討論交流。

2、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討論解決疑難。

(1)知及之:才智足以得到它。本文中的之指的是天下國家。

(2)不莊以蒞之:不以莊嚴的態度來面對百姓。

(3)仁之實:仁的實質。

(4)事親:侍奉兄長。

(5)節文斯二者:指對仁、義二者能調節與修飾。

(6)明於庶物:明瞭萬物之理。

(7)非行仁義:不是將仁義當作手段來使用。

(8)幾希:無幾,極少,相差甚微。

(9) 安仁、利仁:安仁是安於仁道;利仁,認爲仁有利自己纔去行仁。

(10)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音zhì,同“智”;樂,古音yào,喜愛的意思。

(11) 知及之:知,同“智”。之,一說是指百姓,一說是指國家。此處我們認爲指祿位和國家天下。

3、學生概括各節主要內容,教師點撥明確。

(10) 在這章中,孔子認爲,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否則,他們就會爲非作亂或者驕奢淫逸。只有仁者安於仁,智者也會行仁。這種思想是希望人們注意個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環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氣節。

(11) 孔子這裏所說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養的“君子”。他希望人們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備了這些品德,就能適應當時社會的要求。

(12)成爲君子的途徑和方法。

(13)怎樣處理仁和智的辨證關係。

(14)論述了勇和義的辨證關係。

(15)仁和義是人們行爲的準繩。

(16)仁義禮智之心能使人產生愉悅的感情。

(17)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四、練習鞏固

1、掌握文中的重點字詞句。

2、總結文中的特殊句式。

3、完成課後練習三。

4、討論:孔子是怎樣論述仁義禮智的?孟子對此做了哪些發展?

五、積累與應用

1、閱讀顧炎武《廉恥》一文,找出其中引用孔、孟言論的出處,並寫一篇讀後感。

2、名句誦讀

(1)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2)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3) 君子有勇而無義爲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爲盜。

六、教後感悟

《論語》《孟子》選讀教案

專題三:仁者愛人

課 題:《仁者愛人》

教學目的:1、研讀課文,誦讀名句,積累文言知識。

2、透過學習孔孟的言行,瞭解他們的爲人與境界,理解人的價值,掌握“仁”的內容,明確君子之道。

教學重點:疏通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如何理解“仁”的內涵,君子的含義,仁義禮智之間的關係,以及他們的現實意義。

教 法:讀析、質疑、討論、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第三課時

一、複習鞏固,匯入新課

1、導語: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仁義禮智”,請問其中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學生回答後,教師明確。進入下一課內容的學習。

2、板書課題:仁者愛人--君子之道

二、初讀感知

1、識記:

輗( ) 軏( ) 憚( ) 硜( )

狷( ) 筲( ) 便( ) 狎( )

弟同“悌”

2、初步感知:孔、孟在文中提出了哪些君子之道?

三、讀析、討論、質疑

1、學生自讀,找出自己的疑點,以備討論交流。

2、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討論解決疑難。

(1)君子不器:君子不要做一個器具。意指器物各適其用但不能相通,君子則注重修養道德,成就通才,用無不周。

(2) 輗:音ní,古代大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大車指的是牛車。

(3) 軏:音yuè,古代小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沒有輗和軏,車就不能走。

(4) 主忠信:以忠信爲主。

(5) 不如己:一般解釋爲不如自己。另一種解釋說,“不如己者,不類乎己,所謂‘道不同不相爲謀’也。”把“如”解釋爲“類似”。後一種解釋更爲符合孔子的原意。

(6) 士:士在周代貴族中位於最低層。此後,士成爲古代社會知識分子的通稱。

(7) 硜硜:音kēng,象聲詞,敲擊石頭的聲音。這裏引申爲像石塊那樣堅硬。

(8) 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狹小的人.

(9) 中行:行爲合乎中庸。(10) 和:不同的東西和諧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間彼此不同.

(11) 同:相同的東西相加或與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間完全相同。

(12) 便辟:慣於走邪道。

(13) 善柔:善於和顏悅色騙人。

(14)便侫:慣於花言巧語。

(15) 節禮樂:孔子主張用禮樂來節制人。

(16)晏樂:沉溺於宴飲取樂.

(17)大人:指居高位的人。

3、學生概括各節主要內容,教師點撥明確。

(1)孔子認爲,君子應當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面才幹,不只侷限於某個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觀全局、領導全局,成爲合格的領導者。這種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處。

(2) 信,是儒家傳統倫理準則之一。孔子認爲,信是人立身處世的基點。在《論語》書中,信的含義有兩種:一是信任,即取得別人的信任,二是對人講信用。

(3)闡述了義與利的辨證關係。

(4) 提出了君子應當具有的品德,這部分內容主要包括莊重威嚴、認真學習、慎重交友、過而能改等項。作爲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從外表上應當給人以莊重大方、威嚴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穩重可靠,可以付之重託。他重視學習,不自我封閉,善於結交朋友,而且有錯必改。

(5) 孔子觀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恥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夠擔負一定的國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順從兄長的人。再次纔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

(6)“狂”與“狷”是兩種對立的品質。一是流於冒進,進取,敢作敢爲;一是流於退縮,不敢作爲。孔子認爲,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於狷。

(7)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與他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係,但他對待任何事情都必須經過自己大腦的獨立思考,從來不願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則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只求與別人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原則,但他卻與別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關係。

(8)君子擔心的應該是自己有沒有才能。

(9)君子的交友之道。

(10)君子愛好的標準。

(11)君子應該有所敬畏。

(12) 本章透過孔子所談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舉止的各個方面都考慮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學生們一言一行都要認真思考和自我反省,這裏包括個人道德修養的各種規範,如溫、良、恭、儉、讓、忠、孝、仁、義、禮、智等等,所有這些,是孔子關於道德修養學說的組成部分。

(13)君子要勇於改錯和善於改錯。

(14)君子的羞恥觀。

四、練習鞏固

1、掌握文中的重點字詞句。

2、總結文中出現的通假字。

3、總結文中的特殊句式。

4、討論:你對孔子和孟子提出的諸多君子之道有何看法?無論贊同還是反對,都請說出理由。

五、積累與應用

1、誦讀名句

(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2)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3)言必信,行必果.

(4)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2、合作探究:結合課文,談談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六、教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