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教案(精選3篇)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教案(精選3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教案(精選3篇)

《爬山虎的腳》教案1

【教材分析】

這篇講讀課文,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的順序觀察,介紹了爬山虎的特點,着重介紹了它的“腳”。寫了“腳”的生長部位、形狀和作用。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讀懂課文,還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點,去學習寫出內容具體的文章來。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流利的朗讀課文,讀懂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能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

3、背誦3、4自然段。

【教學重點】

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1、爬山虎的腳爬牆示意圖。

2、一堵牆上的爬山虎。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多種方式匯入,激發學習興趣

1、謎語:

⑴ 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⑵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激發興趣,並從中瞭解到植物的特點。)

2、導語:

我們種絲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爬山虎,也是一株軟軟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爬到牆上、屋頂上,岩石上,這是爲什麼呢?(因爲它有腳。)哪些同學看見過真的爬山虎?你們平時看見的是爬山虎的什麼?(葉子)那你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葉聖陶爺爺就是一個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爬山虎的腳》。

(拿自己和作者對比,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

3、對課題質疑:

讀課題,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會從哪些方面去寫。(葉子、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怎麼爬、腳的變化)葉聖陶爺爺寫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讓我們走進課文。

(置換角色,從課題質疑,可激發探究的興趣,又可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二、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敘述脈絡

1、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在讀中注意這樣兩個問題:

⑴ 圈出課文的生字新詞。

⑵ 課文每個自然段分別寫了爬山虎的什麼?

2、檢查交流:

⑴ 請認爲自己是學習最認真的一個同學當小老師,領讀詞語:

嫩綠 舒服 均勻 重疊 空隙 漾起 拂過

葉柄 蝸牛 緊貼 蛟龍 枯萎 逐漸 牢固

(學生當小老師,增強自豪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⑵ 你讀懂了每個自然段寫了什麼?

第一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生長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很美麗。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子、形狀。第四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是怎麼爬的,第五自然段寫了爬山虎腳的變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讀第一自然段,你從“滿是”“一大片”中體會到了什麼?

爬山虎長得很茂盛,能爬。

2、欣賞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頂、牆上的圖片。

四、佈置作業,重視語言積累

1、抄寫詞語。

2、背誦課文3、4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進入課文

上節課我們初步瞭解了課文每個自然段的意思,誰能說說課文介紹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葉子,腳的樣子,怎麼爬的和腳的變化。)

二、自主研讀,交流收穫

1、你對爬山虎哪一個方面最感興趣,就請選擇其中的一個自然段仔細讀一讀,畫一畫,議一議,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穫?可以和你的小夥伴一起學習。

(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習慣,打破傳統“串講”形式,以學生自主閱讀爲主,充分讓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2、彙報交流:

⑴ 交流話題一:在寫爬山虎的葉子的這一段你什麼收穫?

喜歡寫爬山虎葉子的同學請舉手。

在第二自然段,你覺得葉子美在什麼地方?(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你能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嗎?這是一種動態的美。還有哪句寫出了葉子的靜態美?(“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不留一點空隙。”)爲什麼覺得這樣的葉子給人以美的享受?(綠得新鮮,鋪得均勻,排列整齊不重疊。)那誰能讀出葉子這種綠的美,密又勻稱的美來呢?觀察葉子中,葉聖陶爺爺還觀察到了葉子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顏色是怎麼變化的?(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沒過幾天是嫩綠的,長大的葉子綠得很新鮮。)葉子的顏色變化也很美啊,誰能讀出這種美來?老師爲你們配上音樂和爬山虎的各種圖片,能讀得更美嗎?

(處處注重了讀,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生獲得了美的體驗,激發起對美、對大自然的嚮往,也充分感受到語言的美。)

⑵ 交流話題二: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是怎樣的呢?

爬山虎的葉子這樣的繁茂、美麗,充滿勃勃生機,跟它的腳有着很大的關係。出示圖片:誰能說說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腳的樣像什麼?顏色是怎樣的?課文是怎麼寫的?再讀一讀。把腳的樣子比作什麼?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細。這麼細的腳,作者都仔細看過是枝狀的,並數了有六七根,說明葉聖陶爺爺觀察得很仔細多具體啊!作者寫爬山虎的腳更能看出他觀察十分細緻了。

(圖文結合,不僅體會到語言的生動,還了解作者的觀察很細緻。教給學生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⑶ 交流話題三:怎麼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觸、巴、拉、貼)“一腳一腳”換成“有步一步”有什麼不同?看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

(抓住重點詞句去體會,又以多媒體直觀演示,突破了教學難點。)

⑷ 交流話題四:爬山虎的腳有什麼變化呢?

誰能彙報你讀這段的收穫?(沒有觸着牆的,枯萎了,觸着牆的,腳巴在牆上的相當牢固。)“……要是……休想……”說明了什麼?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牆是多麼牢固啊。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往上爬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麼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現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麼新的感受?請帶着這種感受再讀最後一自然段。

(語文教學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現象中滲透人文薰陶,在讀中不知不覺內化了語言,積累了語言。)

三、引導發現,總結寫法

1、本文的課題是《爬山虎的腳》,作者對爬山虎的腳作了十分具體的介紹,那爲什麼又寫了爬山虎的葉子?

(因爲人們主要觀賞的不是爬山虎的腳,而是爬山虎好看的葉子。)

2、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啓發?可以結合句子來談嗎?

⑴ 觀察細緻。

⑵ 要抓住特點觀察。

⑶ 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

(在理解課文的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具體的觀察方法,使理論和實際例子相結合,學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字,課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麼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讀寫結合,學有所用,既是對原有知識的鞏固,又讓學生在練筆中提高了寫作能力。)

2、課外查詢資料:

⑴ 本文作者葉聖陶的生平。

⑵ 爬山虎的有關知識。

(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的學習需要課堂外更廣闊的學習空間,而查閱資料,就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不斷促進學生的發展。)

【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

葉子美:嫩紅 嫩綠 綠得新鮮 勻稱整齊

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腳怎麼爬:觸——→巴——→拉——→貼

腳的變化:牢固 萎了

【課後評析】

一、把學習的主動權始終還給學生

爲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激發他們的興趣,我以趣味謎語、親切談話、課題質疑的形式激發他們探究渴望能的慾望。請小老師帶讀生字,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可以和小夥伴一起學習,給他們充分讀、思考的時間,都體現了“以人爲本”的教學思想,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成爲課堂學習的主人。

二、還語文課堂以朗朗的讀書聲

閱讀教學要以讀文字,要讓書聲成爲課堂的主旋律。課始,學生初讀,掃除生字障礙,理清了課文脈絡。接着讓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段落去讀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葉子的動態美和靜態美后,配樂和畫美讀,在讀中培養了語感,在讀中受到了情感的薰陶。在滲透爬山虎腳的攀登精神後,讓學生再讀,學生就會感受文字富於生命氣息,獲得了情感的體驗。

三、讓資訊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

本教學比較好地實現了資訊技術和理解內容的結合。如果課件出示過早,那些直觀形象的畫面容易代替學生的思維,代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學適宜時機運用多媒體,提高了教學效率。

1、再現美景,激發情感:

在學生充分透過語言文字品味爬山虎葉子的美麗之後,爲了進一步激發情感,在音樂聲中邊請學生欣賞爬滿山坡、牆頭、岩石的情景,邊請學生有表情、有節奏地朗讀,使形象與情感融合,獲得美的薰陶。

2、再現過程,突破難點:

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以及它是怎麼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在學生自己讀、畫、議的基礎上,再適時機地出示爬山虎腳的位置、顏色、樣子和它向上爬的過程,這些形象直觀的畫面,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難點,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從中感受到要相信學生,把課堂交給學生,把讀書權交給學生,把說話權給學生,把選擇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的閱讀、感悟、思考、質疑、解疑,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師的牽引下被動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同時,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突破難點,在讀懂內容基礎上,進行相應寫的訓練,使課文中的觀察和寫作知識實現遷移,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爬山虎的腳》教案2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9個生字,正確讀寫“爬山虎、空隙、拂過、漾起、葉柄、彎曲逐漸、瞧不起”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4、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瞭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觀察事物的能力。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1、激趣匯入: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它不用像是葡萄或葫蘆等植物那樣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什麼原因的呢?今天,我們學習25課《爬山虎的腳》,就能找到答案了。(板書課題)

2、檢查預習的情況

二、瞭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1、輕聲讀第二自然段,理解“剛長出來”和“長大了的”葉子各有什麼特點。

2、填空:

剛長出來的葉子的特點 :

長大了的葉子的特點:

3、看插圖,理解課文怎樣寫長大了的葉子。(抓住“新鮮”“一順兒”“均勻”)

4、朗讀指導:讀出美感來。

三、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引言: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會這樣生機勃勃鋪滿牆,跟它的腳關係密切,它的腳到底是怎樣的呢?請自學第三自然段,邊默讀邊畫出寫爬山虎腳的有關句子。

1、屏幕顯示描寫爬山虎的腳的句子,學生說說每句話講了什麼,瞭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樣子、顏色。

2、讓全班學生選擇適當的彩筆,邊默讀描寫爬山虎腳的句子,邊畫爬山虎的腳。

3、對照課文有關內容,小組評議畫的情況。

4、觀察實物,再一次默讀課文有關內容,進一步瞭解爬山虎的位置、樣子、顏色。

5、結合板書小結:因爲作者“注意”了,所以對爬山虎腳長的位置、樣子、顏色才瞭解得這麼仔細,那麼它是怎麼爬的呢?請自學課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瞭解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

1、老師範讀,學生一邊聽,一邊圈出寫爬山虎如何爬的動詞。

2、學生彙報,老師板書:觸巴拉貼

3、學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注意“變”“彎”與“貼””的因果關係的理解。

4、小結:作者正是準確地運用這些動詞,把爬山虎的腳如何爬的過程寫得很具體。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長的順序來觀察的,所以寫得才這麼有序。

5、觀察電腦演示的爬山虎的腳爬牆的過程,用課文語句來解說這一過程。

6、重點理解什麼叫“一腳一腳”往上爬。

(1)假設黑板就是一堵牆,這是爬山虎的一根莖(老師用彩色粉筆畫),這是嫩葉(畫葉)。讓學生上臺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腳,用動作演示爬山虎是怎麼爬的。

(2)評議學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對不對。

(3)再讓學生上臺演示爬山虎往高處爬的情景。

(4)教師小結:原來爬山虎可不像動物那樣只有幾隻腳交替着爬,而是長一隻腳巴住牆,再爬必須再長出一隻,再巴住牆,一直往上長,必須不斷長出新腳。所以,葉聖陶爺爺說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5)電腦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還往左邊、右邊爬,莖緊貼在牆上,爬滿整個牆。所以課文第二自然段才寫“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7、小結:剛纔我們學習了爬山虎觸着牆的腳是如何爬的,那麼沒觸着牆的腳會怎麼樣呢?請同學們默讀最後一個自然段。

二、學習第5自然段

1、對比學習觸着牆和沒觸着牆的不同情況。

沒觸着牆:(板書)萎了

觸着牆:(板書)牢固

2、爬山虎的腳與牆的關係怎樣?

3、課文哪個自然段也告訴我們這個意思?

三、總結

1、學生歸納2、3、4、5自然段各講的是什麼內容。

2、複習3、4、5這幾段,講講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了什麼,再講了什麼,最後講了什麼。

3、瞭解作者在觀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4、總結:這篇課文重點圍繞“爬山虎的腳”來寫,爲了說清楚這個意思,作者進行細心而有序地觀察,並且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寫,使爬山虎的腳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爬山虎的腳》教案3

【教學內容】

《爬山虎的腳》。

【教學要求】

1、能流利的朗讀課文,讀懂課文,瞭解爬凱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能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

【教具準備】

1、多媒體課件,實物展示臺。

2、同學準備水彩筆。

3、爬山虎實物。

【教學過程】

引入語:同學們,大自然是神奇的,你們曾跟隨老師一起領略過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欣賞了瑰麗無比的五彩瑤池;感受了高大的皁夾樹給我們帶來的歡樂……今天老師帶同學們觀賞一種植物──爬山虎。

一、請同學們觀看大屏幕

1、你看到了什麼?

2、有什麼特點?

3、你能用一兩句話把這些特點連起來說說嗎?

4、葉聖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怎樣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5、讀了有什麼感受?(美)哪些地方寫的美?你喜歡哪句?

6、自身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想欣賞一下風吹爬山虎的樣子嗎?

7、老師指導讀出美來。可以採取老師讀前半句,同學補充後半句的讀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組讀,讓同學充沛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8、作者爲什麼把葉子寫的這麼美呢?(認真觀察)考慮:光光的牆上爲什麼能鋪滿生機勃勃的葉子呢?

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牆,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繫,爬山虎的腳又是什麼樣的呢?

二、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觀察:腳的樣子、腳的形狀、顏色

1、誰來告訴老師你觀察的結果。

2、書上又是怎樣寫的呢?找出寫腳的句子讀一讀。

3、你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嗎?

4、根據你們觀察和學習,請畫出爬山虎的腳,看誰畫得最好。

(教師巡視,拿一張好的評價)

5、這一段哪一個詞說明作者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觀察?

(注意)

因爲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得這麼具體。爬山虎有自身獨特的爬的身手,想盡快知道答案嗎?那就請你們趕快學習第四自然段吧。聰明的你一定會找到答案的。

三、根據以下幾個方面自身分組學習,看哪一些同學學得認真,學得更快

(老師巡視)

1、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來;

2、找出爬的動作詞;

3、自身演示爬的過程:(怎樣爬)

⑴ 誰來告訴老師你們學懂了些什麼?

(同學自由發表意見,其它同學補充,教師充沛褒揚)

⑵ 哪一組的同學能上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怎麼爬的嗎?

你們同意他的這種爬法嗎?

(抽扮演得不同的同學演示)

⑶ 你們想知道究竟怎麼爬的嗎?看大屏幕演示,同學可根據演示說出怎麼爬。

⑷ 你們知道答案了嗎?誰正確?(長一隻腳,巴住牆,再長出另一隻腳,再巴住牆,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時的長出新腳來,所以葉聖陶爺爺說,“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⑸ 它是不是隻往上爬的?你怎麼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還往左爬,右爬,爬滿整個牆,所以纔有葉聖陶爺爺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寫的“一陣風吹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的很”。

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不怎麼樣呢?

四、學習第五自然段

1、學完了這段,你知道了什麼?

(自由說)

(沒觸着牆的腳萎了,觸着牆的牢固,腳與牆有密切關係。)

2、課文哪一個自然段還說明了這種關係呢?

(第一自然段)

作者運用了首尾照應的方法,使文章的結構顯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讀一讀。

(男、女分開讀)

五、發散思維

1、學了這課,你知道了些什麼?

2、你要向葉聖陶爺爺學習什麼?

(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3、生活中,還有哪些與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牽牛花……)它們最根本的區別是什麼?

4、你們喜歡植物嗎?說說你喜歡的植物的特點好嗎?

(同學說)

【板書設計】

爬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山 特點 樣子:像……像……(細絲)

虎 顏色:嫩紅(灰色)

腳 爬 觸→巴→拉、貼(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