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寡人之於國也》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四)

 教學目標  

1.讀書明理,文以載道,理解把握文中孟子仁政思想。 

2.文如其人,融會貫通,欣賞體味孟子散文雄辯的說理藝術。 

教學重點 

1.掌握有關文言詞語和句式。 

2.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學難點:理解文中的比喻,體會文章充沛的氣勢。  

教具準備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有人說《論語》給人的感覺是孔子大聖人在諄諄教導,而《孟子》給人的感覺是孟軻“亞聖”在侃侃而談,何以見得?初中學習的《〈孟子〉二章》記憶猶新,今天學習《寡人之於國也》再次感受孟子的談吐風範。

二、孟子簡介

採用學生知識競賽式的方式回答積累

三、讓學生記誦孟子名言警句 ,擴展積累,競賽式談一句話感受。

1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2.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3.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6.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 

8.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殍,此率獸而食人也。 

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10.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11.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2.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3.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14.盡信《書》,不如無《書》。 

15、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

16、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7、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18、有爲者闢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爲棄井也。

19、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衆也。

20、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四、簡介孟子思想主張

打出戰國征戰形勢圖,和當時背景,理解孟子主張的難能可貴之處。

社會混亂,禮崩樂壞,

羣雄逐鹿,戰事不斷;

爭地以戰,殺人盈野,

爭城以戰,殺人盈城。

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仁政

國君應以保民爲職分   反對不義的戰爭

施仁政使百姓安居樂業

民對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從的

民本

邦國的主權在民  

用人以民意爲準

政事以民爲歸宿

五、熟讀課文  

1.聽朗讀錄音 

2.生字疑難字正音 

王好(hào)戰                          棄甲曳(yè)兵      

雞豚(tún )狗彘(zhì )之畜( xù)  無(wú,同“毋”)失其時 

數 (cù) 罟(gǔ)不入洿(wū)池          養生喪(sāng)死無憾             謹庠( xiáng)序之教         頒(bān,同“斑”)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申之以孝悌(tì)之義                 五十者可以衣(yì)帛(bó)矣 

然而不王(wàng)者             塗(tú,同“途”)有餓莩(piǎo同“殍”

 3.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4.同學生齊讀。  

六、重點掌握下列文言知識(發練習資料,串譯課文解決)  

採用“大家問題大家答”的方式,小組討論,整理文言知識或者內容理解方面的問題(每個小組,一個組長,一個主發言人,一個記錄員,一個提問者),然後向其他小組提問,其他小組的成員聚精會神捕捉問題,準備隨時幫助解決。

㈠通假字 

1.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    (“無”同“毋”)       

2.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頒”同“斑”) 

3.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塗”同“途”“莩”同“殍”) 

4.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 不過) 

㈡疑難實虛詞 

1.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     之於:對於。焉耳矣:語助詞,表強凋 

2.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發:指開啟糧倉 救濟百姓  

3.非我也,兵也               兵:兵器  

4.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勝:盡  

5.河東兇亦然             然:代詞,這樣 

6.鄰國之民不加少         加少:減少或更加少 

7.棄甲曳兵而走           曳兵:拖着兵器    走:逃跑 

8.或百步而後止           或:有的人  

9.數罟不入洿池           數罟:細密的魚網 

10.申之以孝悌之義        申:重複地說 申誡。孝悌:孝順父母、尊敬兄長 

11.非我也,歲也          歲:年成(不好,遭饑荒) 

12.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連詞,那麼,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結論 

13.填然鼓之                  之:音節助詞,起襯音作用 

14.樹之以桑                  之:代詞代 五畝之宅 

15.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以:介詞,用,拿 

16.斧斤以時入山林以時        以:介詞,按照 

㈢詞類活用 

1.河內兇                    (兇:形作動,遭荒年)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名作動,行王道,統一天下) 

3.王無罪歲                  (罪:名作動,歸罪) 

4.填然鼓之                  (鼓:名作動,敲擊戰鼓) 

5.樹之以桑                  (樹:名作動,種植) 

6.謹庠序之教                (謹:謹慎,形作動,認真從事 ) 

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作動,穿……衣服) 

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食:名作動,吃) 

9.請以戰喻                  (戰:戰鬥,動作名,戰爭)  

10.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生:動作名,活着的人) 

                        (死:動作名,死去的人。喪死:喪葬死去的人) 

㈣特殊句式 

1.判斷句  

①是亦走也--這也是逃跑。 

②非我也,歲也--這不是我的過錯,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斷肯定判斷) 

③非我也,兵也--這不是我殺的,這是兵器殺的。(同上) 

④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這就是讓百姓對生養死葬沒什麼不滿 

⑤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生養死葬沒什麼不滿,就是王道的開端。 

2.例裝句 

A.狀語後置句 

①申之以孝悌之義--以孝悌之義申之 

②樹之以桑--以桑樹之 

③則無望民之多於領國也--則無望於領國民之多也 

④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是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何異。 

B.賓語前置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未有之也。 

C.省略句 

①何也--省主語“此”。 

②棄甲曳兵而走--省主語“將士”。 

③非我也,歲也--省謂詞“兇” 

七、老師用幻燈片展示學習重點,提升指導。

八、以文釋文--用課文原話回答問題

可以採用齊答或者個別回答相結合的方式

1、梁惠王的困惑是什麼?

2、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政”並無本質區別的?

3、孟子認爲只有實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統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體措施是什麼?

4、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的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

九、古爲今用-課外拓展

小組討論成文,然後分享暢談。

1、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表現,思考這些做法對於我們今天有何現實意義。

2、文中孟子爲梁惠王描繪了令人歆羨的社會藍圖,請你用你的生花妙筆試着描繪出屬於你的理想社會圖景。

十、教 師 寄 語(由同學們的設想藍圖描繪轉化爲引導他們初步養成經世濟民的政治胸襟志向的樹立上,緊扣專題教學目標)

古往今來,仁人志士們以雄才大略行富國強兵之道,圓民主自由之夢。孔子“知其不可爲而爲之”的執著用世,孟子“達則兼濟天下”的兢慎篤定,屈原

   爲聖君賢臣式美政至死不渝,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孫中山“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毛澤東“身無分文,心憂天下”,他們爲恪守自己的政治理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今天,歷史把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推進人類社會進步的接力棒傳到我們90後的手中,同學們,從此刻起,告別庸碌告別懶散,樹立高遠之志,力擎信念之燈,跨過荊棘越過沼澤,不在浮華光影裏迷失,不再怨天尤人,不再抱怨體制不善社會不公,甩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低調冷漠,讓自己藉助科學知識變得足夠強大,強大到爲自己爭取一個位置,實現自身價值,影響周圍的人,改變一個民族一個社會,進而改善整個宇宙的命運。到那時,我們可以斬釘截鐵地握緊拳頭振臂高呼:天下興亡,捨我其誰?

授課感受:

成功之處:

1、 認真貫徹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做到了還話語權給學生。從解讀文字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都交給了學生,並且充分發揮了小組討論的優勢。

2、 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方法得當。教什麼,基於教師對文字的把握和解讀;怎麼教,依賴於每個教學環節嚴謹而機智的設定。我認爲在這堂課上我做到了這兩點的水乳交融。

3、 課外拓展環節設定爲“古爲今用”,對於中華政治文明的傳承和今天青少年政治理想的確立,有很好的指向性,教師寄語內容具有深刻的激勵意義。

不足之處:

1、 匯入語中提及“領略孟子的談吐風範”,課時因爲課堂容量問題,在後面的教學過程中沒有很好的落實,導致導語部分內容空置的問題出現。

2、 文學常識、課外積累和“大家問題大家答”這三個環節,有心引入競爭機制,因爲學生不熟悉,很難量化成績,導致競爭只能算是引進了一半,如果能量化結果,課堂效果可能會更好。

3、 最後課外拓展時,“文”的環節因爲時間關係處理有點倉促,以致學生多元而精彩的對社會藍圖的個性構想沒有充分發揮。如果這兒內容再豐滿些,對文章的內涵理解還能再加深。

 

劉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