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大班科學教案烏鴉喝水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學教案烏鴉喝水,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科學教案烏鴉喝水

大班科學教案烏鴉喝水1

活動目標:

1.知道有多種方法可以使瓶中的水位升高。

2.能夠發現烏鴉能否喝到水與水量的多少及加入瓶中物體的大小有關係。

3.願意動腦思考,體驗合作與探索發現的樂趣。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大石子、小石子、沙子、貼有水位線並標有1號、2號的塑料瓶若干、漏斗、小勺子、小抹布、小組活動記錄單

活動過程:

一、活動匯入,講述烏鴉喝水的故事,引起幼兒興趣

二、交流驗證,知道“填石頭”能夠增高水位

1.提出問題:剛纔的故事中,小烏鴉用什麼方法喝道了水?

2.驗證猜測:請一位小朋友來驗證“填石頭”的方法是否可行

小結:經過小朋友的驗證發現小烏鴉的方法是可行的,石頭放進瓶中,水位線真的升高了。

三、動手實驗,探索並發現烏鴉能喝到水的方法

第一次實驗:取三個2號瓶,並放入不同的材料,觀察是否都能讓烏鴉喝到水。

1.提供2號瓶,觀察與1號瓶有什麼不同。(水位)

2.引發猜想,2號瓶裏的水少,填入哪一種材料能讓烏鴉喝到水?爲什麼呢?

3.操作實驗,發現往2號瓶裏填小石子和沙子,烏鴉可以喝到水。填入大石子則不能喝到水。

4.交流思考,影響水位上升的因素

小結:水位線受石子間縫隙大小的影響,加入小石子或沙子後,水會流到縫隙中,但因縫隙小,剩下的水被擠到上面來,烏鴉就能喝到水了。而大石子見得縫隙較大,可以容納大部分的水,被擠出的水就變少,烏鴉就不容易喝到水了。

第二次實驗:怎樣做才能讓烏鴉在填了大石子的2號瓶裏喝到水呢?

1.提出問題,引發猜想:怎樣做才能讓烏鴉在填了大石子的2號瓶裏喝到水呢?

2.操作驗證,交流討論:“繼續在裝有大石子的2號瓶內加入小石子和沙子還能繼續增高水位線,讓烏鴉喝到水。”這又是爲什麼呢?將實驗結果用對號、或錯號標記到小組活動記錄單上。

活動延伸:

聯繫生活,交流經驗。讓小朋友們想想說說還有什麼好方法可以幫助烏鴉成功的喝到水。

小結:經過我們一起齊心協力的合作,開動腦筋的思考,找到了很多方法來幫助小烏鴉,那麼在生活中,我們也會像小烏鴉一樣遇到大大小小的難題,希望我們都能學習小烏鴉多動腦筋,多觀察思考,然後去動手把它解決掉!

活動反思

烏鴉喝水,這個故事雖然很簡單,但轉而變成一個科學活動之後,卻讓我遇到了一系列的問題。從一開始內容的選擇,到後來目標的制定,再到環節的不斷調整,可以說是一個不斷突破、不斷蛻變的過程。

大班科學教案烏鴉喝水2

設計意圖:

“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組間交流、分享智慧”。在幼兒間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能讓每個幼兒都有學習、表達的機會,有利於幼兒主體性得到最大的體現,學習的自主性得到最大的激發,同時這種學習是要與同伴合作、互相交流的基礎上進行的。在科學探索活動中,這種學習方法尤爲有效。前幾天,有一位小朋友給大家講了個《烏鴉喝水》的故事,許多孩子對石子投入瓶中能讓水位升高很感興趣,並提出,要是旁邊沒有小石子烏鴉還會想出其他辦法嗎?爲了滿足幼兒的探索慾望,同時進行幼兒小組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設計了此次活動。

活動目標:

1、探索如何讓瓶子裏的水位升高。

2、學習小組合作探索,讓幼兒體驗與同伴合作學習互相交流的樂趣。

3、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4、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並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活動準備:

1、課件《烏鴉喝水》、2、小石子、沙子、碎布頭、海綿、棉花、紙張等各種投放材料、3、飲料瓶子若干、4、統計紙

活動過程:

一、課件引題

1、觀看課件前半段(烏鴉口渴,找到一個裝有半瓶水的瓶子):“小朋友,有一隻烏鴉口渴了,它找到一個瓶子,喝到水了嗎?”(沒有)

2、“你們能幫烏鴉想辦法喝到水嗎?”

二、幼兒猜測並記錄烏鴉喝水的方法

1、小組討論,將猜測的方法記錄下來“現在我們要五個小朋友一組,互相說說自己想出的辦法然後請一個小朋友當記錄員,將你們想的辦法畫下來。”

2、每組選一名幼兒述說本組的討論結果。

三、幼兒以小組合作方式進行探索“如何喝到水”

1、提出探索要求:一組中兩個小朋友當選材員去選擇不同材料進行實驗,並將多餘的材料放回原處,大家觀察瓶裏的水位有沒有升高,實驗成功與失敗的水瓶分別擺放在各自的陳列臺上,一名記錄員要將實驗結果與原先的猜測是否一致做上標記,還要有一名小朋友做實驗彙報。

在小組合作探索中,幼兒先要自行分配角色,出現幾名幼兒爭當同一角色時,讓他們用猜拳形式來解決。

2、幼兒小組合作進行探索,教師以噪音控制員的身份巡迴指導。

3、每組選一名幼兒將記錄結果進行講述

4、評選最佳合作小組:

活動反思:

在活動中,教師本着幼兒是主體的原則,力圖營造一個良好的探索環境,嘗試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幼兒主動積極參與,體驗與同伴合作、交流的樂趣。透過此次活動,我覺得在進行科學探索活動中,教師應提供給幼兒充分活動空間和材料,爲幼兒提供足夠的選用機會,以滿足不同幼兒的需要;讓每個幼兒都承擔不同的探索職責,使每個幼兒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有利於其主體性得到最大的體現。在這種活動環境中來促進幼兒積極思維、主動交流分享對方的經驗,對於探索中產生的各種預測是否正確並不重要,教師應真誠地接納和認可,要力求每個幼兒在探究活動中都有所發現,有成功的體驗。幼兒與教師的平等關係,幼兒與幼兒互相學習互相合作的夥伴關係,能激發幼兒的學習慾望,增強自主性,使幼兒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大班科學教案烏鴉喝水3

活動生成:

《烏鴉喝水》的故事代代相傳,家喻戶曉。大家也都知道其中的道理,在瓶子中加入石子可以使水位升高,烏鴉就可以喝到水了。但很少有人去實驗過,如果瓶子裏的水量太少,即使加入石子,烏鴉也是喝不到水的。一次無意的科學小實驗。孩子們有了新的發現。我們給幼兒講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後,請孩子回家做了實驗。第二天,有個孩子告訴我,他做了實驗,結果水沒有到瓶口,烏鴉還是喝不到水。爲了驗證他的發現是否正確,我親自進行了實驗,發現烏鴉能否喝到水與瓶子裏的水量多少有關係。爲此,我針對大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孩子自己發現的現象,設計了本次具有很強操作性、探索性和嘗試性的學習活動——烏鴉喝水。

活動目標:

1、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透過積極探索,發現烏鴉能否喝到水與水量的多少的關係。

3、學習小組合作探索,體驗與同伴合作學習、互相交流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烏鴉喝水的課件。紙剪的石子、沙子堆積圖,實驗記錄表一張。

2、每組6只瓶子,瓶子中的水量爲少、半瓶、大半瓶(不同水量的瓶子各兩瓶),一盆小石子、一盆沙子、一把小勺,一個漏斗。

活動過程:

(一)觀看《烏鴉喝水》的課件,匯入活動師:烏鴉是怎樣喝水的呢?

師:是不是有水的瓶子裏投入石子後,烏鴉都可以喝到水呢?我們一起來做實驗。6個人一組,每組有3個瓶子,可以怎樣做?

師:兩個人一組合作做。在3只水量不同的瓶子里加石子。石子不能掉在桌上,加入石子後水能到瓶口的表示烏鴉能喝到水。在相應的格子裏做好記錄,加入石子後不能到瓶口的,表示烏鴉不能喝到水,也做上記錄。

(二)用石子進行實驗,並記錄

1、幼兒分組實驗,教師觀察指導

2、交流實驗結果——師:實驗後,你發現了什麼?

3、教師和幼兒一起看記錄。提問:往3只不同水量的瓶子裏放入石子後,烏鴉都可以喝到水嗎?

師:水量少的瓶子裏放入石子,烏鴉還是喝不到水。

(三)用沙子進行實驗並記錄

1、提出要求:現在我們再用沙子試一試,看看會有什麼新的發現?還是兩個人合作,做好實驗後分別記錄。

2、幼兒實驗,教師觀察指導。

3、幼兒實驗後交流。

師:這次你發現了什麼?烏鴉能不能喝到3個瓶子裏的水?

(四)比較兩次實驗結果的不同

1、師:水量少的瓶子裏放入石子,烏鴉喝不到水,放入沙子可以喝到水,這是什麼原因呢?請小朋友討論一下。

2、出示紙剪的石子和沙子的堆積圖,幫助幼兒理解,因爲石子和沙子的縫隙不同,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後烏鴉仍然喝不到水,加入沙子後烏鴉才能喝到水。

師:這是老師剪的放大的石子和沙子的圖,你們看看有什麼不一樣?

師:對了,石子之間的縫隙大,沙子之間的縫隙小,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後,水都流到縫隙裏去了,水就不能滿了。加入沙子後,水也流到縫隙裏去,但縫隙小,所以還有一點水在瓶口,烏鴉還是可以喝到一點水。

(五)教師小結透過實驗,我們知道了,要想讓烏鴉喝到水,並不是在瓶子里加入石子就可以了,還得看水量的多少。瓶子裏至少應該有半瓶左右的水,烏鴉纔可以喝到水。看來〈〈烏鴉喝水〉〉的故事要改一改了,以後,我們遇到問題要動腦筋,有的事要透過實驗才能得到更準確、更科學的結論。下次,老師請你們來講新的〈〈烏鴉喝水〉〉的故事,好嗎〉

活動延伸:

1、嘗試用其他材料做實驗,並做記錄。

2、講述新編的《烏鴉喝水》的'故事。

活動反思:

透過實驗,我們知道了,要想讓烏鴉喝到水,並不是在瓶子里加入石子就可以了,還得看水量的多少。瓶子裏至少應該有半瓶左右的水,在瓶子裏投放石子,烏鴉纔可以喝到水。所以,鼓勵孩子知道以後遇到問題要動腦筋,有的事要透過實驗才能得到更準確、更科學的結論。

大班科學教案烏鴉喝水4

活動目標:

1、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透過積極探索,發現烏鴉能否喝到水與水量的多少和加入的材料有一定的關係。

3、積極參與探索活動,體驗學習的樂趣。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同形狀的瓶子、石子、細沙、勺子、筷子、盆子、漏斗、記錄紙

活動過程:

一、匯入活動

1、小朋友,我們都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對吧。那誰來告訴我: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請幾個幼兒交流,注意語言的完整性:烏鴉在有水的瓶子裏放了石子就喝到了水)

過渡:對呀,故事裏的烏鴉真聰明,在有水的瓶子裏放了石子就喝到了水,那是不是在有水的瓶子裏放了石子都能喝到水呢?

二、幼兒實驗探索,並記錄

(一)用石子進行第一次實驗

1、(出示有水的瓶子)老師這裏就有兩個裝了水的瓶子,看一看,你發現了什麼?(水位線、水的顏色不同、水不一樣多)

2、猜猜我把石子放進去,烏鴉能喝到水嗎?(幼兒猜測)

3、有的小朋友說都能喝到,有的小朋友說都不能喝到,還有的小朋友說一個能喝到,一個不能喝到,那到底是怎樣的呢?請我們小朋友呆會自己去試一下。試了以後要把結果寫在記錄紙上。

4、(出示記錄紙)那我們怎樣來記錄呢?(幼兒討論)

5、四個小朋友一桌,每人拿一個瓶子,操作完把結果記錄下來,拿到紅水瓶的記錄紙貼到這邊,藍水瓶的記錄紙貼到那邊上,並把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明白了嗎?開始行動吧。

6、幼兒操作

7、交流:你在什麼瓶子里加了石子,發現了什麼?

8、你們都發現了:在藍水裏加了石子,水到達了水位線,而在紅水裏加了石子,水沒能到達水位線。同樣是加了石子,爲什麼結果不同呢?

9、小結:原來烏鴉能否喝到水與原來瓶子裏水的多少是有關係的。

過渡:那烏鴉到底能不能喝到紅水呢?是嗎?老師在那邊給你們每人準備了一個瓶子,和剛纔是一樣多的紅水,我們換一種材料——沙子再來試一下,烏鴉到底能不能喝到水?

(二)用沙子進行第二次實驗

1、我們可以藉助一些工具來進行,同樣也要把它記錄下來,好嗎?

2、幼兒操作

3、交流:你在紅水瓶子里加了沙子,發現了什麼?

4、哇,烏鴉終於喝到了紅水。咦,爲什麼一樣多的紅水,加了石子沒喝到,加了沙子能喝到呢?(兩瓶比較)

5、哦,我明白了:石子比較大,它們之間的縫隙也大,而水很調皮就喜歡鑽到下面的縫隙裏去,不跑到上面去;而沙子比較細,它們的縫隙很小,

水不能再調皮了,只能跑到上面去了。

三、活動結束

1、總結:今天透過我們小朋友自己實驗,知道了烏鴉能喝到水,除了與原來瓶子裏水的多少有關係,還和加入的材料有一定的關係。

2、延伸:其實這裏面還有很多的祕密,譬如水的多少還和加入材料的多少有關係,我們小朋友下課後再去試一下。

大班科學教案烏鴉喝水5

設計意圖:

《烏鴉喝水》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孩子們透過故事都知道烏鴉是透過在有水的瓶子中加入了石子後使水位升高的辦法來喝到水的,但是事實是不是這樣呢?和水量的多少有沒有關係呢?和材料的不同有沒有關係呢?我想這可以讓孩子來透過動手操作知道正確答案的,而不是僅僅靠故事來知道結果,所以我就選擇了一個內容讓孩子進行小實驗,在探索中瞭解真相。

活動目標:

1、透過操作,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了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透過積極探索,發現烏鴉能否喝到水與水量的多少以及材料的不同有關係。

3、學習小組合作探索,體驗與同伴合作學習、交流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幼兒已熟悉烏鴉喝水的故事。

2、四人一組:每組三隻瓶子,瓶子中的水分別是少,半瓶,大半瓶(各兩份),一盆石子,一盆沙子,三支筷子,三把勺子,三隻漏斗。

3、實驗記錄紙每組一份。

活動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起興趣

師:小朋友們,剛纔我們聽了烏鴉喝水的故事,那你們知道烏鴉是怎麼喝到水的呀?

小結:原來在有水的瓶子中加了石子後水位上升了,所以烏鴉就喝到水了。

師:那老師今天準備了三瓶水和石子,請你們看看這三瓶水有什麼不一樣?

師:有沒有發現每個瓶子上都有一條藍色的線,這個是水位線,如果加了石子水能上升到水位線說明烏鴉可以喝到水。

師:那是不是這三瓶水中加了石子後烏鴉都可以喝到水呢?(幼兒猜測)

師:那我們來做個小實驗吧!四個小朋友一組,合作完成這個實驗,三個小朋友每人拿一個瓶子做實驗,另一個小朋友負責觀察並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等一會兒你們自己商量誰做實驗、誰記錄。

師:那記錄的小朋友怎麼記錄呢?

師:那我們就採用打“√”和打“×”的方法,在能夠喝到水的瓶子後面的格子裏打“√”,不能的就打“×”,在實驗過程中,邊做實驗邊觀察,看看會有什麼發現,等一組小朋友都做好實驗了,那請你們把實驗的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上,好嗎?現在請小朋友們去找一張桌子開始實驗吧,不用搬椅子。

二、幼兒第一次操作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師:請完成實驗的小組把記錄紙交給老師,其他的小朋友把你實驗的瓶子拿到前面的桌子上。

師:(和幼兒一起看記錄紙)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記錄紙上的結果。

師:請小朋友說一說:你在什麼瓶子中加了什麼?發現了什麼?(請個別幼兒說一說)

師:那你們想想,爲什麼紅水中加了那麼多的石子水還是沒有升到水位線,烏鴉還是喝不到水呢?

三、第二次實驗探索,教師觀察指導。

師:那到底是不是這樣的呢?我們來做第二個實驗,還是和剛纔一樣的三瓶水,但是裏面放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把石子換成沙子來做這個實驗。

師:在實驗之前老師還有一些要求,請大家聽仔細:還是和剛纔一樣四人一組,因爲沙子比較細,所以老師請了小漏斗還有沙子和筷子來幫忙,注意不要把沙子灑出來,用筷子時要注意安全,而且這次要請小朋友自己來取材料了,老師已經幫大家分配好,請每組負責記錄的小朋友來拿沙子,其他小朋友每人拿一個瓶子,拿好就開始實驗,請第一組的小朋友先來拿(一組一組跟上)

師:巡迴觀察指導,直到完成實驗

師:請負責記錄的小朋友把記錄紙交給老師,其他小朋友和剛纔一樣把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上,注意不要把水潑出來,慢慢走。

師:我們一起來看記錄紙,請小朋友來說一說:你在什麼瓶子中加了什麼?發現了什麼?(請個別幼兒)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第一次的記錄紙和第二次的記錄紙上的結果有什麼不一樣?

師:爲什麼剛纔在紅水中加了石子水不能上升到水位線,而現在加了沙子卻可以呢?請你和旁邊的小朋友說一說。

師:(出示圖片)我們請小圖片來幫個忙,看一看,是不是和小朋友說的一樣的呢?

師:有沒有發現它們有什麼不一樣呢?

師:對呀!石子之間的縫隙大,所以水量少的紅水瓶子中加了石子後水都流到縫隙裏了,烏鴉就喝不到水了;而沙子比較細,縫隙很小,雖然水也流到了縫隙裏,但是還能夠上升到水位線,烏鴉還是可以喝到水的。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的材料,課後請大家和班裏的其他小朋友一起去嘗試一下,看看還會有什麼新的發現,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