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精選】小學語文教案三篇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教案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選】小學語文教案三篇

小學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能自學生字新詞,理解並積累“迷戀、隨心所欲、運轉自如、絞盡腦汁、一本正經、不懷好意”等詞語。能用比較的方法,體會“幾乎”、“似乎”在句子中的作用,並能運用。

2、學習抓住文章主線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感受作者的探索精神。

3、引導學生交流生活中的發現,在訓練表達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對身邊事物發現與探索的興趣,並懂得只有在不斷的探索中才會有新的發現的道理。

教學重點:

學習抓住文章主線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着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這句話的意思。

教學準備:

老師

多媒體課件。

學生

1、 讀課文,並理解下列詞語:迷戀、隨心所欲、運轉自如、絞盡腦汁、不懷好意。

2、 查找資料(任選其一):a有關人類起源的資料b有關科學家發明發現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揭題匯入,激發興趣

美好的童年生活中,我們在不知不覺地成長着,我們的小腦袋中會有奇思妙想,會有層出不窮的問題,我們也會不懈地探索那些有趣的疑問……前蘇聯有一位叫費奧多羅夫的天文學家回憶起自己的童年,寫了一篇文章——《童年的發現》,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齊讀課題)從課題中,你最想了解什麼?

說明

從課題入手,學生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問題,然後確定有探討價值的問題,如:“我”的發現是什麼?是怎麼發現的?即明確了本課學習的重點。

二、初讀課文 理清脈絡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根據提示給課文分段

提出問題——請教問題——發現規律——得到證實

2、聯繫課文第1、2節,理解“幾乎”,並說說“我”探究了一個什麼問題?

說明

藉助全文的線索整體進入課文,理清課文的脈絡,明確“我”所提出的疑問,爲進一步學習課文打下基礎。

三、再讀課文,瞭解探究過程

1、默讀課文,思考:“我”是怎麼一步步探究的?我對人體起源這個問題的認識是怎麼變化的?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集體探討交流。

(1)“我”是在做夢中發現自己總在飛翔,並且發現其他同學也具有“飛行”的天賦,於是便產生了好奇,想解決這個奇妙的問題。(第1節)

“只要雙腳一點,輕輕躍起……似乎想去哪裏就能飛到哪裏。”(隨機理解 “似乎”)

說明

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讀這段優美的語句,想象這段話描寫的情景,體會“我”在夢中飛行的快樂。同時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是否有類似的經歷,啓發他們進行大膽的想象和補充。

(2)我們一起找到老師,請他給我們解答。(第2—9節)

“爲什麼只有晚上睡覺時才長?”“那麼爲什麼人在生長的時候就要飛呢?這究竟是什麼道理?”“人怎麼會是鳥呢?”

說明

讓學生想一想,這些問題之間有什麼關係,明白後一個問題都是對前一個問題的追問,從一個又一個的追問中,感受到“我”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想象當時的情景,師生分角色朗讀對話,讀出人物的一次次提問的語氣,加深對人物的認識。

(3)“我”經過思考、推算,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答案。(第10-11節)

我絞盡腦汁思考這個問題的答案,想啊想啊,嘿!終於想出了眉目:“這就跟……正好九個月。”(隨機理解“絞盡腦汁”)

說明

理解“絞盡腦汁”使學生能夠感知到“我”求知若渴的心情、執着探索的精神。

四、抓住“發現”, 精讀深究

1、學習第11節,明白“發現”的具體內容

(1)指名讀第11節,理解“眉目”,劃出“眉目”的具體內容。

(2)交流所劃的句子,想想童年的發現究竟是什麼?

(3)引讀相關句子,瞭解“我”是如何進行推算的。

“人是由細胞構成的……從細胞變成小魚,經過了很長的時間。現在,這一段時間就摺合成一個月。從小魚變成青蛙又得經過很長時間,又摺合成一個月。這樣推算下來,到變成人,正好是九個月。”

①理解句子意思,並帶上自己的理解轉述這幾句話。

(從生物最簡單的單細胞開始,我將每一百萬年摺合成一個月,從細胞變成小魚,大概經過一百萬年,這是胚胎在母體中的第一個月;從小魚變成青蛙又經過一萬年,這是胚胎在母體中的第二個月,以此類推,到變成人正好是九個月,這就是我的發現。)

②聯繫整段話,反覆朗讀,體會當“我”發現這個規律時,是怎樣的心情。

(格外高興、得意……)

說明

引導學生將前後幾句連起來理解,抓住“絞盡腦汁”、“想啊想啊”、“嘿”等詞語體會這發現的來之不易,從而更能體會到發現後的興奮之情,纔會發出“竟如此簡單明瞭”的感慨。

③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2、學習第12節,明白“我”的發現哪些得到了證實。

(1)聽了生物老師的講課,我爲什麼情不自禁地笑出聲來?(當老師講到“母腹中的胎兒再現了從簡單生命進化成人的過程”時,“我”想起了自己的發現居然跟進化論的觀點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聲音。這裏絲毫沒有惡意。)

(2)“我”的發現與達爾文的理論有哪些異同之處?(可結合課文和課前蒐集到的有關人的起源的資料談一談)

說明

關於人的`起源進化論的知識,“我”作爲一個兒童只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有限的知識去推論、去思索,得出的結論難免幼稚、簡單化、絕對化,那位低年級的老師爲了讓9歲的學生聽懂,對這個問題作了通俗化的解釋,有些話就不十分精確了。而這位生物老師引用的達爾文的話是比較縝密的、科學的,學生透過比較應該可以感受到。

3、學習13節,引導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着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這句話的意思。

(1)結合自己的實際回憶講述生活中探究祕密的小事。

(2)引導學生結合課前收集的資料,透過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用自己的話舉例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

(3)透過朗讀體會作者內心的感受。

說明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着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這句話一語雙關,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經歷和科學家的故事從兩個角度去理解:其一,它講出了科學事業發展過程中的真實情況,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過這樣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與自嘲的方式,表達了對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說,世界上的大科學家尚且如此,我爲我的發現被轟出教室又算得了什麼呢?這句話也是作者對童年發現一事的評說與紀念。

五、聯繫課文內容,感悟人物形象

從“我”探究“人究竟是怎麼來的”過程中,你覺得“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找出相關的句子來理解,並帶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讀。

1、“我”是一個充滿幻想的孩子

“每天夜裏做夢我都會飛……似乎想去哪裏就能飛到哪裏。”

“人是由細胞構成的……這樣推算下來,到變成人,正好是九個月。”

2、“我”是一個富有好奇心、求知慾強、執着探索的孩子

“那天我們幾個人決定去見我們的老師,讓他來解答這個奇妙的問題……等你們升入高年級,上課時老師都會給你們講解。”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麼來的。”

六、概括主要內容 總結課文

1、根據板書,把課文的內容說給大家聽一聽。

說明

要求學生思維縝密,條理清晰地概括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有一定難度,在表達時讓學生藉助板書進行概括,可以使他們在邏輯上更有條理,表達更準確。

2、從“我”的童年發現中,你有什麼啓發或體會?

說明

鼓勵學生多角度地理解、體會,如:“童年很美好,可以漫無邊際的幻想”、“發現童年的胡思亂想,異想天開也是一種發現、創造”、 “我們也要對身邊的事物有探索和發現的興趣”“因爲作者敢於提問、留心觀察、反覆思考、大膽想像纔有了這樣的一個發現”……

3、你在學習、生活中有沒有自己的發現?說出來和大家交流交流。

板書設計:

提出問題 夢裏飛行

童年的發現 請教問題 追問探究

胚胎髮育的規律 發現規律 摺合推算

得到證實 達爾文的觀點

小學語文教案 篇2

教材依據:《稱象》是北師大版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十單元“動腦筋”中的第一篇主體課文。 設計思路:

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記敘文,講的是曹衝小時候想出辦法稱象的故事。這個故事說明平時多觀察,遇事動腦筋,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瞭解曹衝稱象的過程。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懂得遇事要動腦筋、想辦法。

課時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大意,複述故事。

2、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懂得遇事要動腦筋、想辦法。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激趣匯入:

1、同學們,透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都有誰想辦法稱象嗎?(曹沖和大臣)誰的辦法最科學?這節課我們就一起走進課文尋找答案吧!

2、板書課題。

探究交流:

一、學習課文1——3自然段。

1、 齊讀三個自然段。思考:“這麼大的一頭象到底有多重,大臣們都想出了幾種辦法?曹操的表現又如何?“

2、 交流反饋。

3、 指導有感情朗讀。

就在這時,誰站出來了?他的辦法能行嗎?我們一起來讀一讀4——6自然段吧!

二、學習4——5自然段。

1、自由讀文。找出曹衝稱象的句子。

2、指名朗讀曹衝稱象的句子。

3、說一說曹衝稱象的過程。

4、同桌合作動手畫一畫稱象的示意圖。

5、指名一名學生演示,教師隨機點撥評價。

6、齊讀稱象的過程,試着抓住表示稱象順序的詞語來複述稱象的辦法。從中你能體會出曹衝是個怎樣的孩子?(聰慧,愛動腦筋)

說寫訓練:

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曹衝稱象的過程,用“首先??再??然後??”寫一段有條理的話。

7、結果如何?曹操這次的表現又如何?理解“果然”

8、指導有感情朗讀這幾個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

1、對比曹沖和大臣的稱象辦法,體會曹衝辦法的科學性;學習曹衝善於傾聽,善於動腦筋,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的品質。

2、想一想,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稱象?

3、學習了這一課,你知道了什麼?明白了什麼?

四、全課總結

同學們,我們在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也要積極動腦筋想辦法解決,老師相信你們一定也能憑着自己的聰明智慧克服困難的!

五、課後作業: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小學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學會本課15個生字,12個新詞,學習課文的基礎上能夠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能夠準確的評價人物,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借鑑課文9自然段的寫法,寫一段心理活動的片斷,理解課文內容,瞭解沙俄時代漁民的悲慘生活,認識窮人寧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優秀品質,從而體會窮人的高尚品德。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難點:

寫一段心理活動片段。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學會本課15個生字,12個新詞,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教學重點:

初讀課文,掌握字詞,瞭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引入:作者及作品的時代背景

作者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生活於沙俄專制時代,他在作品中一方面無情揭露沙俄製度和資本主義勢力的種種罪惡;一方面宣傳惡勢力的不抵抗。其中《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是他長篇小說的三個里程碑,對世界文學有很大的影響,成爲世界人民的精神財富。

《窮人》這篇小說如實的反映了這段時期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和他們的崇尚品德。

二、檢查預習情況。

1.指名分段讀課文,隨時正音,特別指出易讀錯的字“作”、“梧”。

2.隨機理解下列詞語:忐忑不安、傾聽、抱怨、自作自受、寧靜、擱板、顧惜。

3.“揍”的右邊。

4.同桌檢查朗讀課文。

5.默讀課文,提出不懂的問題。

6.交流不懂的問題並整理。

三、整體感知,初步讀懂課文。

1.瞭解課文內容: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用自己的話說說。

2.理清文章脈絡。

四、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五、佈置作業:

1.生字、詞

2.朗讀課文

課後反思:

我改用設疑激趣的方法匯入課文。出示課題後,我問:“同學們,看到這個題目,你們會有怎樣的想法?”待學生髮表完自己的見解,情緒高漲之時,我趁機匯入:“本文是被稱爲‘俄國文學泰斗’的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並在此簡介作者,“這位文學巨匠會給我們講述一個有關窮人的什麼故事?會和你想的一樣嗎?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樣的導課設計,目的之一,是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目的之二,由簡介作者的文學地位,喚起同學們對他的崇敬之情,進而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文章的學習之中。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學習課文的基礎上能夠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能夠準確的評價人物 ,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借鑑課文9自然段的寫法,寫一段心理活動的片斷,理解課文內容,瞭解沙俄時代漁民的悲慘生活,認識窮人寧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優秀品質,從而體會窮人的高尚品德。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難點:

寫一段心理活動片段。

教學設計

圍繞桑娜的情感變化體會她的人物品質,向學生滲透心理描寫的作用以及寫作方法,讓學生編寫結尾,利用多媒體爲學生創設情境,發散學生的想象力,使桑娜、漁夫的人物形象得到昇華。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在你的生活中,你見過什麼樣的窮人?而文中的窮人的生活又是什麼樣的呢?

二、深入課文 自主學習

1.學生速讀課文,回答上一個問題。

2.引:在如此的困境中,桑娜又做着怎樣的事呢?

3.默讀課文,畫下有關的句子,從中你認爲桑娜和漁夫是怎樣的人?

三、理解課文,解決問題

1.小組交流。

2.彙報

3.從第9節中,你體會到了哪幾種感情?(怕丈夫埋怨、害怕、自己願付出代價、希望平安歸來等)

1)文中是怎樣讓我們感受到了她的複雜心情?討論。

2)學生體會讀,師指導讀。

3)再讀體會人物心理及寫法。

4)指導寫作。

4.丈夫知道後,又是怎樣的呢?學生回答。

5.分角色朗讀。

四、課後延伸 意在創新:看圖片,聽音樂

導:在窘迫的日子裏,桑娜又收留了兩個孩子,他們是多麼善良呀。可是,他們今後的日子又會怎麼樣呢?請大家試想一下,給課文編寫結尾。

學生回答

五、作業:仿照課文第9節的寫法,寫一個心理活動片段

板書:

窮人

桑娜 又收留了兩個孩子 今後日子?

寧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幫助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