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詞二首(《漁家傲》《水調歌頭》) 教案教學設計(長春版八年級下冊)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的生活經歷及作品的寫作背景。

2.理解詞的大意,感受詞中富有想象力的語言;品味詞的語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

3.體會作者豁達的心境,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樹立正確且積極的人生觀;體會詞中的愛國熱情,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詞的大意,背誦並默寫整首詞;品味詞的語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

教學難點

感受詞中富有想象力的語言。體會詞中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傳達的是不爲任何紛擾所動的曠達胸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則抒發的是以天下爲己任的政治抱負。這兩句千古名句皆出自范仲淹所作的《岳陽樓記》,由此我們看到了一個擁有崇高理想和博大胸懷之人。今天我們要學習他的一首詞《漁家傲》,讓我們再一次走近這位偉大的詞人。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諡號文正,北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作者於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抵禦西夏發動的叛亂性戰爭。他在西北邊塞生活達四年之久,對邊地生活與士兵的疾苦有較深的理解,治軍也頗有成效。當地民謠說道:“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這首詞就作於此時。

三、複習有關詞的基本常識。

詞是唐代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到了宋代,經過長期不斷的發展,進入了全盛時期。詞又稱曲子詞、長短句、詩餘,是配合燕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詩和詞都屬於韻文的範圍,但詩只供吟詠,詞則入樂歌唱。

每首詞都有一個調名,稱詞調或詞牌,每個詞調都有限定的句數、字數、句式、聲律;詞的篇幅長短不一,可分爲小令、中調和長調三種;詞的段落也有數種,一段的稱爲單調,兩段的稱爲雙調,三段或四段的稱爲三疊或四疊,其中以雙調者爲多,通常把雙調詞的第一段稱爲上片、前闋或上闋,第二段稱爲下片、後闋或下闋;詞的句式或整齊,如《浣溪沙》,或參差,如《漁家傲》,但絕大多數詞調的句式長短不齊,短者僅一字,長者達十一字,因此,詞又名長短句。

四、落實字詞。

五、朗讀詞。

1.教師範讀,糾正字音。

2.學生自讀,感悟文義。

3.學生齊讀,加強理解。

六、理解詞。

1.范仲淹所作的《漁家傲》描寫的是哪裏的景緻?從哪句詞體現出來的?

描寫的是邊塞之景,“塞下秋來風景異”中的“塞下”交代了寫作的地點,“秋來”寫了時間。“風景異”概括了這裏景緻的特點。

2.詞分爲上闋和下闋,本詞的上闋以“異”字統領全文,詞中從哪些方面體現出來的?

“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這裏着重表現塞下這一地域性的特點,與中原大不相同。

(1)雁無留意。以南歸大雁的徑去不留,反襯出邊塞之地的荒涼

(2)號角淒厲。“四面邊聲連角起”,“邊聲”指一切帶有邊地特色的聲響。這種聲音隨着軍中的號角聲而起,夾雜着風吼、馬嘶的聲音,形成了濃厚的悲涼氣氛。

(3)重山疊嶂。交代了他們所在的地理位置,坐落於羣山之中,處於偏遠之地。

(4)孤城緊閉。“孤”不僅僅交代所在城池的環境,也是自身心境的寫照。“閉”寫出“孤城”的冷落、警戒氣氛,呈現出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

3.下闋則圍繞一個“情”字展開,結合語句體會詞人當時的情感。

(1)思鄉之情急切。“濁酒一杯家萬里”,“濁酒一杯”,舉杯消愁,消思鄉之愁苦;“家萬里”,可是家卻在萬里之外,形成強烈的對比,更突顯急切的歸家之情。

(2)建功之心強烈。“燕然未勒歸無計”,燕然,山名,即杭愛山,今蒙古國境內。漢和帝永元元年(89),竇憲大破北匈奴,窮追北單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還”(《後漢書和帝紀》)。詞意是說,戰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之計是無從談起的,然而要取得勝利,更爲不易。由此可以體會出作者的愛國之情。

在這雙重情感的積聚下,使人夜不能寐。“羌管悠悠霜滿地”,於是聽到羌笛悠揚的聲音,看到寒霜滿地的景緻。“將軍白髮征夫淚”也體現出將士們長期駐守邊塞的勞苦和感傷之情。

4.小結。

本首詞着力渲染邊塞的悲壯氣氛,抒寫了思念家鄉的情緒和抗擊侵擾、鞏固邊防的意志。此詞首開邊塞詞之作,其格調蒼涼悲壯,感情沉摯抑鬱,一掃花間詞派柔靡無骨、嘲風弄月的詞風,它標誌着北宋詞風轉變的開端,成爲後來蘇軾、辛棄疾豪放派的先聲。

七、佈置作業。

背誦《漁家傲》。

板書設計

漁家傲

范仲淹

第二課時

一、匯入新課。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以明月爲主題吟詩作賦,大量的詠月詩詞不斷涌現,請回顧我們曾接觸過的有關月亮的詩詞。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在中秋佳節,遙望明月,詞人蘇軾感慨良多,遂寫下千古名篇《水調歌頭》。清朝詞評家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裏曾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詞,體會作者是如何借月抒懷的。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開創了豪放派詞的先河,並精通棋琴書畫,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字子由)被世人稱爲“三蘇”,同列“唐宋八大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

《水調歌頭》作於丙辰(1076)年中秋節,當時蘇軾爲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遭受貶謫,經歷十分坎坷,與此同時與他弟弟已六七年不見,心情抑鬱不歡。

三、朗讀詞。

1.教師範讀,糾正字音。

2.教師領讀,落實讀音。

3.學生自讀,感悟文義。

4.學生齊讀,加強理解。

5.指名朗讀,強化記憶。

四、理解詞。

1.請在本首詞中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進行賞析。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句爲衆人知曉,並流傳甚廣。根據寫作背景我們知道,當時蘇軾與弟弟已六七年未見,他們飽受離別之苦,這句應飽含作者一種美好的祝願,希望兄弟二人的情誼天長地久,藉此抒發自己對弟弟的思念之情。

2.此句除傳達一種美好的祝願之外,你還讀出哪些內涵?讓我們結合前文詞句詳加賞析。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詩人問月問天,表達了對天上宮闕的嚮往。之所以嚮往是由於作者在現實生活中政治失意,故寄希望於天宮,並充滿了無限的期待。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詩人要乘風歸去是想離開現實直奔天宮而去,幻想借此忘掉一切。但“又恐”,說明他又有所顧慮,未能忘情於現實。月下起舞令詞人陶醉,這裏沒有天上的高寒,卻有人間生活的美好。此時,天上和人間,理想和現實,使他產生一種矛盾的心理,欲登瓊樓玉宇,卻又留戀美好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此句寫景表現出作者因爲思念而心緒不寧、輾轉難眠的情景。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表現作者對月亮的埋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對與弟弟天各一方的遺憾和無奈。所以作者用人的悲歡離合、月的陰晴圓缺這一自然的普遍規律來自我安慰,自我釋懷。在安慰的同時也傳達了自己的真摯感情:既然人世間有許多離別、不圓滿的事情,就希望天下所有與他境遇相同的人都能平安,雖遠隔千里,亦能感受到彼此的真情,享有美好的月色。

3.小結。

此時作者的情感並未拘泥於兄弟之情,而是延展開來,以此祝願天下人,更加突顯其博大、豁達的胸襟。

五、拓展延伸。

積累以下蘇軾的兩首詩詞,可選取感興趣的一首加以賞析。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六、佈置作業。

背誦《水調歌頭》。

板書設計

水調歌頭

蘇 軾

 

王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