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當我死時優秀教案

《當我死時》是著名作家余光中對“當我死時”的描寫——“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髮蓋着黑土”,表現了詩人極深的鄉愁清潔和愛國情感。下面是小編爲你帶來的 當我死時優秀教案,歡迎閱讀。

當我死時優秀教案

預習積累

1.蒐集余光中及其詩作的有關文學知識。

2.朗讀《鄉愁》並加以賞析。

相關課程標準

1.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2.體會和推敲重點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教學目標

1.誦讀全詩,感受作者的思鄉愁緒和愛國情懷。

2.鑑賞詩歌,把握詩歌“超現實想象”的特點。

評價任務

1.開展閱讀、朗誦活動,把握詩歌朗讀方法和技巧。

2.反覆吟詠,體會詩歌獨特的意象和精巧的構思。

教學過程

一、《鄉愁》匯入: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過郭風的《長江》和袁鷹的《筏子》,這兩位作家分別借長江和漂浮於黃河之上的筏子讚美了我們偉大的祖國和勇敢機智的勞動人民,在這“千古濤聲”裏,更有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濃濃的思鄉愁緒和深沉的愛國情懷。(板書:余光中)

余光中:1928年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母親原籍江蘇,故有“江南人 ”之稱。 當代著名詩人、作家。1948年餘光中隨父母遷香港,第二年赴臺灣。主要詩作有《鄉愁》《當我死時》《等你,在雨中》等;詩集有《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藍色的羽毛》等;其中《鄉愁》一詩,因爲形象而深刻的抒發了遊子殷切的思鄉之情並富有時代感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讚賞。

播放朗讀視頻《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請說出你的感受。

學生回答後歸納過渡:作者把濃濃的思鄉愁緒物化爲可觀的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抒發了詩人濃郁的思鄉愁苦之情。當這種愁苦之情達到極致而無以釋懷的時候,詩人便想到了死——生不能回家,死了便把我葬在長江與黃河之間,葬在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下面我們共同學習余光中的《當我死時》。(板書課題)

瞭解寫作背景:1966年的一個寒夜,受聘在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英文系當任副教授的臺灣詩人余光中,抑鬱寡歡,臨窗西望,思念着遙遠的祖國,想起自己的經歷:自從1948年7月離開大陸遷居香港以後(第二年又到臺灣求學),秋風落葉已經有十七回了。二十歲離國,三十七歲懷鄉,還不知何日是歸年呢。多愁善感的余光中想到了人生的大限,希望自己死後葬身在祖國的土地中,於是他寫成這首《當我死時》。

展示並解讀學習目標:1.誦讀全詩,感受作者的思鄉愁緒和愛國情懷。2.鑑賞詩歌,把握詩歌“超現實想象”的特點。

二、朗讀感悟:

1.範讀,播放朗讀視頻《當我死時》,感悟思鄉之苦:

以觀看祖國地圖代替回鄉,以埋葬於祖國大陸而滿足。

2.朗讀,體會題目的'含義和詩的層次:

“當我死時”是一種時態的交代,也是想象的起點和抒情的前奏。

詩的前半部分屬於虛寫,後半部分寫實,虛實結合。

3.賞讀,把握賞讀基調:

全詩宜使用低沉的語調誦讀,感情豐沛,語氣舒緩,重點副詞、形容詞重讀。

在感情處理上,虛寫部分還要讀出一種滿足感,寫實部分還要有一種傷感。

4.吟讀,領悟詩歌的節奏之美:

以詩行爲朗讀停頓的基本單位,讀出詩歌的節奏美。

5.書寫、積累以下生字詞,完成《語文助學》“學習測評”第1-3題。

葬 (zàng) 我   頭顱(lú)  鷓鴣(zhè gū)  坦然:心裏平靜,無顧慮。

縱(zòng)容:沒有限制,沒有約束。      瞭(liào) 望:遠遠地望。

未魘(yàn):未吃飽、滿足,這裏是說沒看夠。

饕餮(tāo tiè):傳說中的一種兇惡貪食的野獸,比喻貪食,這裏形容專注、貪婪地看。

三、誦讀賞析:

1.賞葬地之美:

詩人爲什麼選擇葬在長江與黃河之間?

長江與黃河是祖國的象徵,滔滔的長江水、黃河水是祖國靈動不息的聲音,長眠於地下能夠聆聽祖國脈搏的跳動,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葬在最美最母親(名詞用作形容詞,溫暖慈愛的意思)的國度裏,實現了自己迴歸祖國的願望,思鄉之切溢於字裏行間。

——這是詩歌“超現實想象”之一。

2.賞葬態之美:

“白髮蓋着黑土”是一幅色彩對比鮮明的特寫鏡頭,葬在最美最母親的國度猶如睡在母親的懷抱裏,視死如睡,把整張大陸視爲坦然睡去的大牀,這是從視覺寫睡去的悲壯美;把滾滾長江、滔滔黃河朝東不息的濤聲視爲永生的兩管(量詞)安魂曲,是何等的坦然,何等的樂觀,抒寫出了深邃的眷戀家鄉之情,這是從聽覺寫睡去的坦然美。

——這是詩歌“超現實想象”之二。

3.賞滿足之美:

死亡本來是痛苦的、可怕的,但在余光中這裏卻變成了一種滿足,條件是什麼呢?是安葬的地方,只要安葬在長江與黃河之間,安葬在祖國大陸。活着的時候不能夠回鄉,只指望死後的安葬,寄託於死後的落葉歸根,所以,死成了一種幸福,一種滿足,把大陸視爲“最縱容(動詞用作形容詞)最寬闊的牀”,寫出了極度自由舒坦的理想境界。

——這是詩歌“超現實想象”之三。

4.賞通感之美:

“用十七年未魘中國的眼睛饕餮地圖”,是作者用味覺形容視覺的貪婪,把無形的思鄉愛國之情化爲可觀的看地圖來代替回鄉,這一奇特的想象,把渴望葉落歸根的情緒表達得淋漓盡致,再現了語言藝術的通感美(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以感覺寫感覺”)。

——這是詩歌“超現實想象”之四。

5.賞典故之美:

作者生於南京,而寫回家卻落腳於重慶。原因是作者在抗日戰爭時期在重慶的江北悅來場曾讀過中學,更主要的是重慶是一個多山多樹多鷓鴣的地方。鷓鴣常在春霧迷濛的林中啼喚曰:“行不得呀,哥哥!”南宋詞人辛棄疾曾有名句“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表達思鄉愁緒,作者正是利用“鷓鴣”這一特定物像表達了“啼鳥喚人歸”的回鄉情懷。

——這是詩歌“超現實想象”之五。

歸納主題:作者寫葬在長江與黃河之間的是“我”的體魄,而更是“我”的一顆思鄉愛國之“心”。(完成板書)

四、朗誦詩歌

完成《語文助學》“感知探究”第1、3、4題。

板書設計

標籤: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