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孤獨之旅教案彙總9篇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孤獨之旅教案9篇,歡迎大家分享。

孤獨之旅教案彙總9篇

孤獨之旅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通讀全文,概括出課文的故事內容;小組合作,跳讀重點語段,感受杜小康牧鴨過程中的心路歷程。

2.賞析環境描寫的語句,明確環境描寫的作用,並能模仿着用環境描寫來表現自己的一種心情。

3.學習主人公勇於戰勝磨難的可貴品質,並能內化成自己的品德。

二、教學重難點:

1.小組合作,跳讀重點語段,感受杜小康牧鴨過程中的心路歷程。

2.賞析環境描寫的語句,明確環境描寫的作用,並能模仿着用環境描寫來表現自己的一種心情。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

(課前播放歌曲《重頭再來》,直到上課。)

問:同學們知道這首歌的歌名嗎?

人的一生也許有很多事都可以重來,但生命歷程是不能重來的,所以當我們遇到挫折一定要勇敢的去戰勝。

(出示文中插圖)

請同學們看這樣一個處在浩浩蘆蕩中的孤獨少年,假如你就是這個少年,你會用什麼方法克服孤獨的心理呢?

那文中的他是如何戰勝孤獨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乘着小木筏去拜訪這個同齡人。

(二)初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

1.本文主人公是誰?講述了關於主人公的什麼故事?

2.根據故事情節給課文擬一個標題,並說說你的理由。

(標題好比一篇文章的眼睛,一般讀者能透過它窺視到文章的思路、中心、內容等。)

(三)課文研讀:走走孤獨之旅,聆聽孤獨的心聲。

1.作者給本文取題叫“孤獨之旅”,那麼這旅途只的是什麼旅途呢?(牧鴨之旅)

理情節:離家牧鴨—路途中—到達目的地—牧鴨生活—鴨子下

2.在這個牧鴨途中,杜小康又有着怎樣的心路歷程呢?

(四人小組合作,跳讀文中描寫杜小康的語段,找出體現他心理活動的語句<可對應“牧鴨之旅”的各個階段來找>,並說說句子體現的是怎樣的心理。)

(分析時朗讀相關語句:個別學生念、老師泛讀、學生一起朗讀。)

3.小結:從分析中,我們看杜小康是個怎樣的孩子呢?

(原來幼稚、軟弱,後來堅強、勇敢、有責任心。)

他的孤獨之旅,其實也是他的成長之旅。

(四)賞析環境描寫的語句。

這個孤單的少年,他是在怎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呢(他身邊的環境是怎樣的)?

1.請找出環境描寫(蘆葦蕩、鴨羣、暴風雨)的句子,輕輕朗讀,說說它的作用。

示例:句子(第21節)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

賞析運用比喻、誇張的修辭手法形象的地寫出了蘆蕩的幽深繁茂(原句景色),反襯出小船的孤小,突出了杜小康那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的真切(環境描寫的作用)。

總作用:渲染孤獨的氣氛,推動情節發展,襯托杜小康的心理,造就他堅強的性格。

2.猜一猜:下面這段文字型現的是怎樣的心情?

小時候,我常常一個人呆在河邊。那時的天總是很藍,藍藍的水面上總是倒映着大雁北飛的影子;綠瑩瑩的草地上綴滿白白紅紅的小花,白色的小蝴蝶在花叢中上下翻飛,蜻蜓落在遠處的蘆葦上,驚落一串露珠;看着生命都在快樂地忙碌着,我的心便也充盈着 ,鼓着腮幫子吹起葦葉做的哨子,“嘀嘀”的聲音便會在河面上傳出很遠,嚇得聒噪的麻雀們也能安靜好一陣子。(快樂)

3.練一練:可以用怎樣的環境來表現你的心情:高興、悲傷、興奮、苦惱、孤獨……

請選擇一種心情,自己設定情境(比如考試得了滿分;媽媽去外地了,家中只有我一個人;朋友要去遠方求學了;爸爸買來了我渴望已久的物品……)說一說或寫一寫。

示例:我懷裏揣着滿分的試卷,走在回家的路上,小鳥在枝頭嘰嘰喳喳叫個不停,樹葉在晚風吹拂下輕輕交談着,似乎他們也在祝賀我、鼓勵我。夕陽影在山巔也似乎想多看我一眼…… (高興)

(五)小結全文並拓展。

這個孩子在蘆葦蕩中成長起來了,他由幼稚、軟弱的少年長成了勇敢、堅強、有責任心的男子漢。

同學們你們從這個同齡人身上學到了什麼呢?這個故事給了你這樣的人生啓示呢?

(六)以贈言結束本堂課,配歌曲《壯志在我胸》(成龍)。

苦難是人生的老師——巴爾扎克

好的木材並不在順境中生長;風越強,樹越壯。——馬里歐特

在寒冷中顫抖過的人倍覺太陽的溫暖,經歷過各種人生煩惱的人,才懂得生命的珍貴。——懷特曼

(七)作業。

1.請你搜集8條對你的人生有啓示的名人名言。

2.請從文中找出描寫蘆葦蕩、暴風雨、鴨羣的句子進行賞析(各兩句)。

示例:句子(第21節)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

賞析 運用比喻、誇張的修辭手法形象的地寫出了蘆蕩的幽深繁茂(原句景色),反襯出小船的孤小,突出了杜小康那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的真切(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後反思

在瞭解小說三要素的基礎上,把小說的學習推進到欣賞評價階段,這其中蘊涵了有益於提高學生語言能力及思維能力的訓練,相信學生能滿懷興味而來,滿載收穫而歸。

孤獨之旅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在體驗欣賞過程中。既能擴展學生視野、豐富情感,又能激發學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態,樹立奮進的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文中杜小康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長過程中豐滿起來的。而小說中出色的自然環境描寫(如鴨羣、蘆蕩、風雨)又爲人物成長提供了廣闊的背景。教讀課文。重點在於引導學生體會環境、細節描寫對人物刻畫、主題表達的重要作用。

教學目標

1、理清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課文主題。

2、體會小說中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鑑賞小說的方法。

知識目標

3、感悟人物的成長曆程,擴展視野,豐富情感體驗,樹立奮進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教學重點】:

1、環境描寫的作用。

2、標題的含義。

【教學難點】:

品味小說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對錶現人物和主題的重要作用。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小說的語言平白、樸實,沒有過多的文采修飾,符合少年主人公單純、簡單的生活。文中出色的環境描寫,對錶現人物和主題起重要的作用。引導學生透過反覆誦讀,進入作品情境,理解課文內容。

2、點撥法:教學中透過設定疑點,引導學生質疑思索,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自主探究,豐富情感體驗,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如對文題“孤獨”含義的深層領悟。

【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課前放歌曲:《隱形的翅膀》)談一談對這首歌的感受

生:一個人的一生可能會遇到很多風風雨雨,貴在有一顆自強不息的心,不經歷風雨曾能見彩虹。

生:歷經磨難終能成功的一生纔是精彩的一生。

人生旅途並非事實一帆風順,往往充滿辛酸,飽嘗痛楚與淚水,其實生命也是在這樣的鍛造中豐滿成熟起來的。

匯入課題:正如同學們所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歷經困難和挫折,在一個遙遠的地方,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有一個比你們還小三四歲的孩子,也經歷了一場特殊的磨練。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曹文軒的《孤獨之旅》和主人公杜小康進行一次零距離的孤獨旅行。

首先請同學們敞開知識的揹包,收穫旅行路上的第一筆財富。請看預習檢測(齊讀下面的生字詞)。

一、讀準劃線字的拼音

杜雍和一縷狗吠肥碩

撅斷舊茬戳破撩逗

二、理解劃線詞語的含義

暴風雨就歇斯底里地開始了。

生:形容情緒異常激動,舉止失常。這裏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具體的表現了暴風雨來勢猛烈,超乎平常。

師:從這個詞語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學修養是很深的。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作者曹文軒。

三、作者簡介:曹文軒,1954年生於江蘇農村。1974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後留校任教,現爲北京大學教授。著有多種學術著作,長篇小說有《草房子》、《紅瓦》、《山羊不吃天堂草》等。

四、整體感悟:《孤獨之旅》這篇文章就選自長篇小說有《草房子》。它給我們講述了什麼故事?自讀課文,梳理課文概括歸納故事情節:請用“誰怎麼樣,幹什麼”的方式。

生總結概括:開端──杜小康失學,跟着父親去放鴨。

發展──杜小康與父親來到蘆葦蕩,過着孤獨的生活。

高潮──杜小康在暴風雨之中尋找鴨子。

結局──杜小康長大了。

五、尋讀課文美點,深入鑑賞

曹文軒的作品不僅給我們精神的力量,還給與我們戰勝自我的勇氣,他是一位下定決心要用從前少年的故事來感動今天孩子的作家,的確文中有許多令人怦然心動的片斷,請找出文中讓你感動的句子。

並說說爲什麼令你感動?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你所找出的語句用心體會環境描寫的精彩之處及作用。

生:如第21段“傍晚……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這種環境給人極大的壓力,一個“涌”字、一個“圍”字足以烘托杜小康膽怯的心理。

生:如33段“面對天空的一片浮雲,面對……,再面對這一縷炊煙。”景物不再那樣顯得死氣沉沉、陌生,有了些靈性的東西。所以,杜小康的心“就不再忽然的恐慌起來”。

生:還有第47段“雨後天晴,天空比任何一個夜晚都要明亮……”。這樣的景物當然會使杜小康心情輕鬆、愉悅,加上鴨又找到了,他欣慰,他顯得自己長大了、堅強了。

生:還有描寫暴風雨到來時的環境描寫那一段,渲染了暴風雨來臨時的緊張氣氛。能烘托杜小康找鴨的艱難,爲下文杜小康的長大成熟作鋪墊。

師:對!請同學們發揮想象,大聲流利地齊讀一遍。

師:同學們讀到這兒感覺怎樣?

生43:很害怕,很緊張。

生44:還很擔心杜小康的鴨會遭遇危險。

師:這種環境還能爲杜小康提供一個成長的機會和舞臺,使他變得勇敢、堅強。

誰能找出杜小康發現鴨下蛋後的反應。請讀出來。

生:“蛋!爸!鴨蛋!鴨下蛋了!”

師:要讀出什麼感情?

激動、驚喜、興奮!

師:請其他同學再讀一遍。

(生讀)師:你感受到了什麼?

能感受到杜小康歷經苦難後終有收穫時的激動心情。

師:這句話有什麼含義?

生:歷經風雨的鴨子成熟了,杜小康也長成熟了。

師:這篇文章的環境描寫和孤獨有什麼聯繫?

生:這篇文章的環境描寫就表現了主人公杜小康孤獨的心理。

師:同學們能找出表現了主人公杜小康孤獨的句子來嗎?

生:“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

“從未見過的面孔”

“沒有其他聲音,天地又如此空曠”

“寂寞”“已無一戶人家”“惟一的炊煙”

“想聽到聲音,然而,這不可能”

六、拓展遷移:請同學們拿出紙和筆把揹包中的知識梳理一下,創造性地寫一個環境描寫的片斷。

總結文章:透過杜小康的孤獨旅行,你明白了什麼道理?

生:小說中杜小康面對陌生的自然環境。心理由恐慌、孤獨走向堅強的經過,體現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難,戰勝了困難,取得了勝利;並且使自己在鬥爭中成熟堅強起來。

生:課文告訴我們:人除了要戰勝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戰勝自我。

生:小說啓迪我們:少年要面對困難,而不是躲避困難。最終贏得了勝利,會有一種自豪感和成長感。

生:人由幼稚到成熟,這是生命中的一種渴望與追求。困難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長的催化劑,使人成熟、奮進。

七、佈置作業:

剛纔同學的交流,渲染了自己或喜或悲的心聲。旅途中,我時時想起傅雷的一句話,“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沉浮,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同學們,人生之旅中無論成功還是失敗,最重要的是不要熄滅了理想之燈。

杜小康的理想之燈燃起來了,每個讀者都爲他歡欣鼓舞。電影中告訴我,更加不幸的是:後來杜小康的父親死了,這個可憐的孩子獨自一人挑起家庭的全部重擔……杜小康的未來會怎樣呢?發揮你的想象爲杜小康的未來設計一條道路。

孤獨之旅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一、初步體會小說中環境、細節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教學的重點)

二、透過品味語言來體驗、品味孤獨,指導學生勇敢面對孤獨,健康成長。(教學的難點)

[教學方法]誦讀法揣摩法點撥法文字細讀法

[基本理念]

緊扣本單元和小說的主題,立足大語文,彰顯語文味,由小說三要素入手展開教學。在教學中,注重人文性的滲透,強化“積累”、“誦讀”、“體驗”、“生活”等角度的語文教育的迴歸。

[教學思路]

①、課前發放課文材料,要求學生結合課後練習進行預習,自行解決閱讀障礙;②、由歌詞匯入新課,展開學習,教師抓住小說三要素設疑激趣,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字;③、以課文插圖爲突破口,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從而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在抓住重點詞句進行細讀研讀,引導學生體會環境描寫、細節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④、聯繫學生自身,有課內走向課外,透過課內外文學的積累賞析來品味孤獨,從而豐富文字的內涵和外延,指導學生勇敢的面對孤獨。

[教學流程]

(課前爲了緩解師生緊張的心理情緒,也爲文字學習創設情感的基調,特播放張雨生的歌曲《大海》。熟悉的旋律使同學們輕鬆了起來。)

一、玩味歌詞,匯入新課:

“生活處處皆語文”(幻燈片文字),語文無處不在,語文無時不在。前幾天聽同學們唱歌,我發現有兩句歌詞耐人尋味——“我不想我不想長大,長大後世界就沒有花……”(看幻燈,點名學生唱這兩句)……同學們,你們想長大嗎?(由學生談論成長的煩惱或快樂)……不管我們想與不想,歲月和命運都將促你前行,更多的是無情的將我們拋到人生的風雨之中,使我們經受考驗,學會堅強,獲得成長。而在衆多的考驗當中,孤獨就是其中的一種。下面,就讓我們共同走進曹文軒的小說《孤獨之旅》,一起來感受一位孤獨少年的成長曆程。(板書課題)

[設計說明]:曹文軒小說恆久的主題之一,即是:人,主要是成長一族被命運所拋,在絕望之際,重新誕生的奇蹟。這是哲學上存在論的探險(徐妍語)。因此筆者在教學中緊扣兩個關鍵詞“成長”和“孤獨”,以生活中學生成長的煩惱或快樂爲切入口,由時下流行的歌曲SHE的《不想長大》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二、設疑激趣,整體感知:

1、小說寫了誰的孤獨之旅?(板書:杜小康)

杜小康爲什麼會有這段孤獨之旅呢?(研讀第一段,品味詞語“竟”“忽然”“只好”。)

2、假如讓你不上學,跟着自己的父親去謀生,你願意嗎?(換位思考,調動學生生活體驗)

杜小康願意跟着父親去放鴨嗎?從哪裏看出來的?(引導學生圈點勾畫,找出關鍵句子)

過渡:課文第48段說,他覺得自己長大了,堅強了。這個結局是令人欣慰的,但杜小康是經歷了怎樣的磨難和考驗才體會到自己長大了呢?讓我們走近人物,體驗孤獨。

[設計說明]: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設疑,由小說的情節要素入手,整體把握文字。設疑時採用連續性的發問,注重思維的連貫性;設定懸念,深入文字,注重學生閱讀興趣的調動。

三、走近人物,體驗孤獨:

1、請看大屏幕(點擊幻燈片),這是一副來自課本里的插圖,誰來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或者說明一下它?透過對畫面的觀察,誰能猜出杜小康當時的心情?(根據學生回答進行板書:茫然、恐慌、孤獨等等)

[設計說明]:採用直觀式教學,以課文的插圖爲切入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也爲深入學習文字做好鋪墊。

2、據學生的回答追問,進行文字細讀:

追問:你能從文章中找出相應的段落語句嗎?課文是怎樣表現杜小康的茫然、恐慌和孤獨的?(讓學生劃出相應的段落句子,引導學生仔細的品味推敲揣摩語言)

A、茫然——抓住第11自然段中的心理描寫,更換人稱朗讀,採用第一人稱朗讀,讓學學生談“杜小康的茫然”的切身感受並相互評價。

B、恐慌——齊聲朗讀第21自然段:

提問:⑴、你覺得那些詞語用得較生動?這些詞語能否更換?

(“涌”“圍”突出了蘆葦蕩無邊無際,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

⑵、更換人稱朗讀、體驗。說說爲什麼描寫蘆葦蕩。(以景襯情,襯托杜內心的恐慌)

C、孤獨——研讀第29—33段,讀讀議議,說說杜小康的孤獨體現在哪裏?

……

[設計說明]:文字細讀主要是對文字的語言、結構、修辭、文體等因素進行仔細的解讀。文字細讀的過程是在對言語的感悟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心靈間的碰撞和情感上的互動。解讀文字時,要以自己的心靈爲觸角去探索另一個或熟悉或陌生的心靈世界。筆者力圖在整體感知的前提下,透過變換人稱的朗誦體驗、推敲文中字詞句、填補語言的空白等手段,引導學生探幽發微,以此彰顯語文的味道。

3、看到杜小康如此的茫然無助、孤獨無奈,假如你是他的朋友,你將會怎樣安慰他?請幾名同學說說。

點撥:最好能夠用一首詩歌來勸慰一下他,想一想咱們學過的詩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學生齊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設計說明]:語文的外延等於生活的外延。在此,筆者秉承“大語文”的教育理念,由文字出發聯繫生活進行假設,讓學生調動語言積累,學以致用,進行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

過渡:(教師幽默風趣的,手指大屏幕)看!杜小康聽到我們聲情並茂的“勸慰”,感動得都哭了。他有沒有哭?

4、從文中看,杜小康在什麼情況下哭的?(經歷了暴風雨,在暴風雨中找回鴨子之後)

過渡:他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暴風雨?在暴風雨中他又經歷了怎樣的磨難呢?

▲文字細讀:下面請同學們齊讀第36自然段和46段。

提問:⑴、課文是從那幾個角度描寫暴風雨的?(視覺、聽覺)試找出相關句子。

⑵、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誇張和擬人)有何妙處?(分析“歇斯底里”一詞)

⑶、這些環境描寫在文中有何作用?(反襯主人公的勇敢與堅強)

⑷、暴風雨過後,“他哭了起來,但並不是悲哀。他說不明白自己爲什麼想哭。”你能說明白嗎?(委屈;激動;戰勝了暴風雨的考驗,覺得自己長大了,堅強了。)

[設計說明]:在較多的環境描寫中,筆者有所取捨,抓住描寫暴風雨這一段文字重錘敲打,透過文字細讀,促使學生體會環境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從而理解小說的主題。

5、教師小結:“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正是因爲杜小康忍受了孤獨,經受了暴風雨的洗禮,才學會了堅強,完成了這段“孤獨之旅”。我們相信杜小康會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更加堅強穩重,因爲情感上的寂寞、生活上的無助、環境中的恐慌和對未來的茫然等諸多孤獨,已經撕去了他幼稚的外殼,仔細的雕刻着他的靈魂。

板書設計:孤獨之旅

杜小康——→茫然、恐慌、孤獨——→磨難——→堅強

成長之旅

拓展延伸,品味孤獨:

1、其實,有許多成功的人物,都曾經經受過孤獨?想一想,在語文課本中,我們已經接觸過多少經受孤獨的人物形象呢?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和語文能力的培養。教學中,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倡導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體現了新課程的教育理念。下面試從以下兩個方面略作反思。

一、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教學設計立足大語文

語文的外延等於生活的外延,生活處處皆語文。大語文教育就是以語文課堂教學爲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把教語文同教做人有機結合起來,把發展語文能力同發展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有機結合起來,把讀、寫、聽、說四方面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接受全面的、整體的、能動的、網絡式的和強有力的培養和訓練(張孝純語)。筆者認爲,有限的文字只是一個例子,教師應抓住文字,放眼課外,引導學生廣泛涉獵相關的語言資料,並加以積累和運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語文學習的廣闊空間,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因此,筆者緊扣“成長”和“孤獨”角度進行教學立意,從學生喜愛的歌曲入課,設計了“換位思考的體驗”、“勸慰式的口語表達”、“孤獨形象的舉例”、“孤獨心曲的傾訴”等銜接自然的環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錘鍊了學生語文能力,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突破了教學難點。

二、遙知不是雪,爲有暗香來——課堂教學彰顯語文味

所謂語文味,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以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係和滲透教師的生命體驗爲前提,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爲宗旨,主要透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意理闡發和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令人陶醉的審美快感與自由境界(程少堂語)。鑑於以上認識,筆者在教學中力圖以生動的語言、昂揚的激情來感染學生,將學生有語言、文體的層面引入文化、人文的層面。筆者抓住了小說文體的特點,由人物形象、環境細節描寫入手,透過關鍵詞句的揣摩品味式的文字細讀,讓學生感受小說語言所承載的人文氣息,從而感受到濃郁的語文味。當然,爲了彰顯語文味,朗讀必不可少。爲此筆者組織學生進行換位體驗式的朗讀,使學生在朗讀時培養語感豐富體驗。但是由於筆者朗讀水平的缺陷,對學生的朗讀評價指導不夠,這也是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孤獨之旅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體會成長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節及人物形象;

3.瞭解小說三要素,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重點:

1.瞭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2.體會成長中的感受教學建議:

1.在自讀中學會圈點勾畫,快速捕捉主要資訊;

2.在研讀中聯繫實際,體驗成長的感受;

3.教學方法可以小組討論、個人感悟爲主。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到了初三,身體長高了,都覺得自己長大了,但是你心理“長大”了嗎?這篇課文描述一個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學,不得不跟隨父親到蘆葦蕩裏去放鴨。生活的艱苦、精神上的`寂寞,壓迫着他同時也錘鍊着他的身心。在一場暴風雨後,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在人生的旅途上,每個人都要長大。同學們,讓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曹文軒的小說《孤獨之旅》。

二、整體感知

1、作者、作品簡介

1954年1月,曹文軒生於江蘇鹽城農村,並在農村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畢業留校任教。後來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現在是北京大學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他的主要作品有:《憂鬱的田園》、《暮色籠罩下的祠堂》、《紅葫蘆》、《薔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隨永恆》、《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等。

《草房子》是一部關於少年成長的長篇小說。小說以一座建在“草房子”裏的學校爲背景,描繪了幾個孩子讀書、生活、成長的歷程,既瀰漫着艱辛與苦痛,又閃爍着人性的光芒。杜小康原本生活在麻油地家底最厚實的人家,生活的富裕,使他一直有一種優越感,他又是班裏成績最好的學生。一次意外變故,家中破產,他被迫輟學,過早地擔負起生活的重擔,跟隨父親背井離鄉去放鴨。

2.檢查預習字詞情況。 嬉鬧、摻雜、給予、撩逗、凹地、膽怯 厚實、嬉鬧、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梳理文章結構

開端:寫杜小康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輟學跟着父親去放鴨。 發展:寫杜小康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的經過和感受。 高潮:寫杜小康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 結局:寫鴨子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 4、用一句話概括課文主要內容,以小說三要素“人物+環境+情節”的方式概括文章內容。

這篇文章講述 了在 的環境中經受 ,逐漸 的故事。

三、研討與賞析 1、速讀全文,拿起筆來,找出文中體現“孤獨”的詞句,並談談自己的理解。

(分組討論,交流)

示例

它們才忽然覺得自己已成了無家的漂游者了。它們將主人的船團團圍住,惟恐自己與這隻惟一的使它們感到還有依託的小船分開。

“物猶如此,人何以堪?”連鴨子都感受到了漂泊的孤寂、痛苦,更何況是小小年紀的杜小康?用鴨子的恐慌來襯托杜小康在荒無人煙的夜晚中漂泊的恐懼和迷茫……

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 “從未見過的面孔” “沒有其他聲音,天地又如此空曠” “寂寞” “已無一戶人家” “惟一的炊煙” “想聽到聲音,然而,這不可能” “最大的敵人,就是孤獨” “一連十多天遇不到一個人” “言語被大量地省略了。這種省略,只能進一步強化似乎滿世界都注滿了的孤獨”“已根本不可能迴避孤獨”——離鄉背井的孤獨、別離母親與夥伴的孤獨、空曠浩茫環境的孤獨、單調乏味生活的孤獨,對於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產生巨大反差打擊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隨父親放鴨生活中還要承受這種種孤獨無異於雪上加霜。他內心的苦痛、迷惘與掙扎,在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2、賞析人物形象

(1)、根據故事情節,概括杜小康成長的心理歷程。

提示:出發時 到達蘆葦蕩時 安頓之後 時間久了 那天雨後天晴

茫然、恐懼—— 害怕、膽怯——感到孤獨——不再恐懼——堅強

(2)、你認爲杜小康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我認爲杜小康是一個 的孩子。

四、拓展延伸

感悟孤獨

(1)、“孤獨”是生活給予每一個人的一道美麗而又殘酷的題目。

(2)、“孤獨”能撕去你幼稚的外殼,雕刻你脆弱的靈魂。

(3)、“孤獨”是人生成長中的一種必然,也是人生成長 中的一種需要。

(4)、“孤獨”使人少了許多盲目,多了一份保護身心健康的清淨。

同學們,今天我們在小說三要素的基礎上,瞭解了生活的磨礪,暴風雨的洗禮,讓杜小康長成了小小男子漢的故事。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樣的人和事影響着你的成長,給予你有益的啓示呢?用一段話寫出自己的經歷與心理感受。

(結合自己的體驗談感受,引導學生,各抒己見,暢談自己的感受。)

五、小結杜小康長大了,他的成長過程告訴我們面對困難,不要躲避,要用自己的拼搏去贏取勝利,坦然地接受風雨的洗禮。讓狂風吹去我們的幼稚,吹出我們的成熟;讓暴雨洗涮我們脆弱的枝葉,涌出一顆堅強勇敢的花蕊,綻放一片絢麗與芬芳。

只有風雨相隨,才能開出絢麗之花。

孤獨之旅教案 篇5

一、主題和題目含義

文章透過描寫杜小康隨父親放鴨所經歷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歷程,刻畫了一個少年心理成長的軌跡,揭示了挫折能促進人迅速地成熟這一道理,語文教案-孤獨之旅。

小說標題“孤獨之旅”的含義不僅僅指杜小康跟隨父親放鴨過程中產生的孤獨、寂寞、恐慌之感,還有杜小康心靈的變化過程,即從孤獨、寂寞、恐慌到堅強,自己努力奮鬥的人生之旅。

二、結構內容

這篇小說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至“只好跟着父親去放鴨”寫杜小康放鴨的原因。)

第二部分(從“小木船趕着鴨子”至“直到明年春天”)寫杜小康及其父親在蘆葦蕩放鴨的過程。

第三部分(從“日子一天天過去了”至結尾)寫杜小康在放鴨時所遭受的磨難,尤其是尋找失散的鴨子給自己帶來的磨難和自己的成長體驗——長大了,堅強了。揭示了文章的主題。

小說透過故事情節的巧妙剪裁與佈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對孩子進行磨難、挫折教育實施的必要。

三、文中的環境描寫

環境描寫的段落主要有:第一部分第9小節,第11~12小節,第20小節,這些環境描寫強化了孤獨的氛圍,增強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3~24小節,描畫了一幅優美、恬靜的畫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漸趨向平靜,但對於未來漫長的孤獨,他仍然覺得恐慌。第二部分第9小節寫暴風雨中的情景,惡劣的自然環境是促進杜小康思想轉化的一個因素,突來的暴風雨,使杜小康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迅速地成長起來。第20小節,雨過天晴,美好的夜色,預示着杜小康的成熟。這些環境都突出了“孤獨”這個意境,這也是杜小康成長的環境。它爲表現人物的變化、文章的主題都起到很好的作用,初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孤獨之旅》。

四、細膩的心理描寫

描寫杜小康成長過程的細節:如第一部分第10小節,寫杜小康最初面對孤獨時和麪對不可知的未來時的茫然。第20小節,面對更加孤獨的環境時,杜小康心中的恐慌與膽怯。再如第二部分第2~4小節,孤獨中的人們越發孤獨,並逐漸強化成一種精神上的壓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並且這種意識一發便不可抑止。第11、16~19小節,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堅強的過程。他敢於在暴風雨中獨自找尋失散的鴨羣,沒有恐懼,強烈的責任感使他能夠承擔困苦、孤獨的侵擾。第20小節,更是鮮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長,“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 文章對於杜小康的心理描寫很細膩,面對孤獨,他由恐慌到面對乃至最後戰勝它,這段心路歷程透過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現出來,也體現了他逐漸成長的主題。

孤獨之旅教案 篇6

教學重點、難點

1、體驗主人公的成長曆程。

2、體會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的重要作用。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語

同學們,你們到了九年級,都覺得自己長大了吧。那麼你們都能面對孤獨,勇敢地戰勝孤獨嗎?有一個少年 ,他戰勝了 孤獨,感到自己長大了,堅強了。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小說《孤獨之旅》。

二、整體感知

1、 速讀課文,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

討論並歸納:

開端:家道破落、隨父放鴨。

發展:撐船趕鴨、初到蘆蕩。

高 潮:蘆蕩遇雨、經受考驗。

結局:與鴨共成長。

2、 談談閱讀後的感受。

三、體會細節,討論問題

1、 請找出文中體現“孤獨”的句子。

2、 杜小康經歷“孤獨之旅”時發生了怎樣的心 理變化?請標記出杜小康心理活動的詞語。

提示:小康心理變化時間軌跡:

剛出發時 到達蘆蕩 安頓之後 住段時間 雨後天晴

學生髮言。

小結:杜小康由害怕孤獨到面對孤獨到戰勝孤獨,這些細節表現了主人公成長的過程。

3、 文題“孤獨之旅”,對杜小康這樣的孩子來說,“孤獨”的含義是什麼?

可以概括爲兩點:①失學。 離開同學、學校,痛苦和寂寞。②放鴨生活艱辛,孤寂,恐懼(對環境、對前途)

四、探究

文中的自然環境描寫很出色,爲人物成長提供了廣闊的背景。請找出幾處,體會這樣的描寫對錶現杜小康成長的重要作用。

學生髮言,教師歸納:

(1)有關鴨羣的描寫。襯托。鴨子的恐懼感襯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鴨子的成長襯托杜小康的 成長。

(2)有關蘆蕩的描寫。廣闊無過,烘托小康害怕;寧靜美好,反襯小康恐慌。 (3)有關風雨的描寫。可怕---搏鬥- --成長。暴風雨給了他一個成長的機會和舞臺。

五.拓展:

說說你的感悟聯想。

六、課堂小結

成長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歡樂喜悅.也有悲哀煩惱,這就是生活,在我們的人生中,成長是永恆的主題。祝願我們同學們都能譜出一首健康的成長歌。

七、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一、二、三題。

孤獨之旅教案 篇7

【設計理念】

1、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是學生學習的夥伴。語文教學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組織、啓發、激勵、指導學生按照正確的思維方向、路線,探求未知領域的知識,努力引導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充分調動其學習的自覺性、獨立性,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進行愉快的課堂教學。

2、訓練學生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讀書,學會傾聽,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表達機會,讓學生學會表達。

【學生分析】

九年級學生經過七八年級的一些小說篇目的學習,以及本單元第一篇小說的學習,對小說體裁的特點、三要素等方面的知識已初步感知,只是對本文這樣大量運用環境、心理描寫的作用還缺少了一些認識,同時,九年級學生對這類涉及青少年成長的小說比較感興趣。

【教材分析】

本文是九年級第三單元的第二篇小說,自讀課文,本單元選編的主要是寫少年生活的小說。學習這些課文,要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小說的主題,分析人物形象,體會藝術特色,從中得到人生的啓示和藝術的享受。本文注重環境描寫的學習,要求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人生啓示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 結合杜小康的成長,探究題目的深刻含義

2. 理解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引導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課文,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培養學生快速閱讀、梳理要點的能力和質疑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樹立奮發進取的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教學重難點】

1、 體會環境描寫在本文中的作用;並理解題目的深刻內涵;

2、 聯繫生活實際,深層感悟小說意味。

【教學用具】

多媒體ppt課件

【教學要點】

誦讀,整體感知文意。梳理情節,領會標題含義。品味語句.體會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的作用。聯繫生活實際,拓展感悟。

【教學流程】

一、激情匯入 啓迪智慧

同學們,你們正值十五、六歲,可謂是花季少年,在你們成長的歲月裏,快樂和幸福充滿着你們的生活,可是,人總要長大,煩惱和孤獨總會尾隨而來,每個人面對孤獨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人說孤獨是尖銳的針,刺痛脆弱的心靈;有人說孤獨是財富,是歷經磨礪後鑄就的堅強。可是,當孤獨成爲漫長而艱辛的人生路途上無法迴避的生命狀態時,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今天,就讓

我們一起走進曹文軒的《孤獨之旅》,去體驗少年杜小康的一段孤獨生活吧!(板書課題:孤獨之旅,作者) [設計說明]:曹文軒小說恆久的主題之一,主要是成長一族被命運所拋,在絕望之際,重新誕生的奇蹟。因此在教學中緊扣兩個關鍵詞“成長”和“孤獨”,以生活中學生成長的煩惱或快樂爲切入口,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二、整體感知,理解孤獨

1、在上節課理清故事情節的基礎上,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內容,即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

(學生回答時,老師注意引導和歸納。)

師歸納:這篇文章透過對杜小康因家道中落失學而不得不跟父親到野外放鴨經過的記敘,表現了杜小康面對陌生的自然環境,心理由恐慌、孤獨走向堅強的經過,人克服了困難,戰勝了困難,取得了勝利,並且使自己在鬥爭中成熟堅強起來。

2、文章的故事情節分爲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幾部分,結合文章內容具體說一說每部分的內容。

開端:寫杜小康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輟學跟着父親去放鴨。

發展:寫杜小康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的經過和感受。

高潮:寫杜小康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

結局:寫鴨子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

[設計說明]:在學生熟知故事情節的基礎上,整體把握文字。這樣既能概括全文內容,又訓練學生篩選資訊思維能力。爲接下來深入文字做充足的準備

三、走進心裏 品味孤獨

1、杜小康在離家放鴨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動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而完成“孤獨之旅”的?這體現在文中哪些語句裏?

(學生自主閱讀後回答,教師點撥、歸納。)

心理活動的發展:(找學生朗讀。)

杜小康經歷了出發時茫然、恐懼;到達蘆葦蕩時害怕、膽怯;安頓之後感到孤獨;時間久了不再感到恐慌;在暴風雨的洗禮後變得堅強、長大了。

[設計說明]:文字細讀主要是對文字的語言、結構等因素進行仔細的解讀。文字細讀的過程是在對語言的感悟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心靈間的碰撞和情感上的互動。解讀文字時,要以自己的心靈爲觸角去探索另一個或熟悉或陌生的心靈世界。力圖在整體感知的前提下,引導學生探幽發微,以此彰顯語文的味道。

四、走進環境 造就孤獨

作者成功的展現了杜小康的心路歷程,其實,我們在分析文章時不難發現杜小康的成長離不開特定的環境,那麼,讓我們走進小說的環境,找出文中環境描寫的語句並分析作用。

(學生分組討論後回答,教師點撥、歸納。)

⑴ 有關鴨羣描寫:

鴨羣向蘆葦蕩行進,偶爾“朝着這片天空叫上幾聲”,烘托出杜小康無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鴨羣“將主人的小船團團圍住”,時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覺,鴨子的恐懼感襯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鴨子的恐懼感襯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鴨子是杜小康成長的藉助。

⑵ 有關蘆蕩描寫:

蘆葦蕩“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無邊無際,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讓杜小康“害怕”和“膽怯”。當杜小康習慣了孤獨的生活,“再面對浩浩蕩蕩的蘆葦”時,就不再“恐慌”了,恐懼只是心理的折射。蘆蕩見證了人物心理變化的過程。

(3)有關風雨的描寫:蘆葦蕩的暴風雨是極其可怕的,“雷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暴風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彷彿世紀已到了末日”。暴風雨沖垮了鴨欄,驚散了鴨羣。杜小康表現了大人似的勇氣與堅強,在暴風雨中搏鬥,暴風雨給了他一個成長的機會和舞臺。

環境描寫的作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心情;爲人物的活動提供廣闊的背景和舞臺;爲下文的故事情節做鋪墊。烘托人物形象。

[設計說明]:在較多的環境描寫中,筆者有所取捨,抓住描寫暴風雨這一段文字重錘敲打,透過文字細讀,促使學生體會環境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從而理解小說的主題。

五、教師解題 詮釋孤獨

主人公杜小康在家道中落被迫輟學隨父親去放鴨後:

(1)失去交流環境。對於一個離開學校和同學的少年來說,是無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幫助,沒有同學間的交流,:等於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環境。杜小康隨父親去放鴨,離開了村莊,離開了人羣,父子缺少交流,“越來越單調,越來越乾巴巴的了”。這種空虛、貧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種折磨。

(3)恐懼自然環境。大自然的空闊與未可知,對一個幼小的心靈,具有強大的壓迫力,由此帶來的心理上的恐慌讓他“遲遲不能人睡”。

(4)恐懼未來環境。在放鴨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麼樣子?這不僅是對放鴨而言,更代表了他對前途的迷茫與無奈。

孤獨之旅教案 篇8

教學設想

這個故事生動感人,很容易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應當以對人物成長過程的分析和對故事的感悟爲重點,並體會文中環境描寫的作用。教法上應當以討論、感悟爲主,引導學生展開充分的討論,培養學生鑑賞小說的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匯入新課

參照“教學設計(A)”。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悟課文內容

1.注意字詞。

厚實 一落千丈 朦朦朧朧 茫然 嬉鬧 摻雜,

沒頭沒腦 日甚一日 乖巧 給予

2.分析課文的情節結構,理清小說的寫作思路。

明確:這是長篇小說的節選,但有着完整的情節結構。

開端:杜小康失學,跟着父親去放鴨。

發展:杜小康和父親前往蘆葦蕩,並在蘆葦蕩安頓下來,享受着孤獨的生活。

高潮:在暴風雨中,杜小康尋找鴨子。

結局:杜小康父子放養的鴨子下蛋了。

三、精讀課文,深入理解

1.學生默讀課文。

2.學生獨立思考,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和認爲有必要深入討論的問題。

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把握思考的角度,可以就全篇內容提出問題,也可以就某個局部提出問題;可以就人物形象提出問題,也可以就文章表達技巧提出問題。

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會有如下一些:

(1)當杜小康提出回家時,杜雍和爲什麼會置之不理?

(2)在第一章節中,有一段景物描寫:“黃昏,船艙裏的小泥爐……就再也無法分得清楚了。”這一段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3)文章是如何寫出孤獨之。旅中的“孤獨”情緒的?

(4)在第一章節的後半部分,又出現了一段景物描寫:“這裏的氣味,倒是很好聞的

……使杜小康能看見一隻水鳥正浮在水面上。”這一段景物描寫起什麼作用?

(5)在到達蘆葦蕩後,父親杜雍和也是有所慌張的,他爲什麼不乾脆帶着杜小康回家?

(6)在第二章節中,有一段關於天氣的景物描寫,即“一早上,天就陰沉下來……一片呼呼的風聲和千萬支蘆葦被風撅斷的咔嚓聲。”這一段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7)文章在寫到杜小康找到鴨子後,“他哭了起來,但並不是悲哀。他說不明白自己爲什麼想哭”,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8)當雨後天晴,杜小康看到的天是“天空比任何一個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長這麼大,還從未見過藍成這樣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麼明亮”。這裏的描寫是否符合事理,是不是有些誇張?

(9)文章的標題命名爲“孤獨之旅”,有什麼深刻的含義?

(10)文章最後寫到杜小康終於看到了鴨子下的蛋,這裏的“蛋”是否是一語雙關?如果是,該如何理解?

(11)這篇文章寫得好嗎?理由是什麼?

3.當學生提完伺題後,教師與學生一起梳理上述問題,將之歸類。

不難看出,上述問題可以歸納爲四類:一類是關於文章主旨、文章整體內容的理解;一類是關於文章局部內容甚至是重點語句的理解;一類是關於文中景物描寫的作用;還有一類是關於本文的評價。

4.學生就上述問題,相互討論,交換自己的意見。

在引導學生回答這些問題時,教師可以採用多種方式,如比較法、整體把握法、層層剝繭法等等,引導學生注意自己思考的角度和方法,準確篩選文章中的相關資訊。有關問題的答案請參看“教學設計(A)”,或者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尋求答案。

四、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感受文中之美

五、學習遷移

1.你有過孤獨的時候嗎?請講述你孤獨時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2.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曾有過各種各樣的經歷讓我們感慨良多,讓我們體悟到生命中某些真諦。請閱讀下面這篇文章。.

拒絕可憐

阿紅

父親進城買農藥,把錢包丟失了。他記起城裏有一位遠房的表弟,就去向表弟借錢。

雖然多年不來往了,但表弟還是借了50元錢給父親。等到我進城時,父親給我50元錢,反覆叮囑,要我一定要記得還給表叔。我不敢怠慢,一到城裏就去表叔家。我最少有十年沒到過表叔家了,他家蓋了新房,非常漂亮,地板上鋪了地毯,進門要脫鞋。

我一脫掉鞋,表叔和他家人直往我腳上看。我腳上穿的是破襪子,幾個腳趾露出來了。我索性連襪子也脫掉,讓他們看個夠,他們反而不看了。表叔笑一笑,問我有事嗎?我說我是來還錢的。

我掏出50元錢,遞給表叔。表叔卻不接,我就把錢放在桌子上。表叔說:“你沒有借我的錢呀。”我說:“是我父親借的。”表叔想了想,才拍着腦袋說:“噢,記起來了,是有這麼回事。那次你父親買農藥,丟了錢包。”

看錶叔的樣子,他並非裝模作樣,而是真的把這50元錢忘了。早知道這樣,還不如不還他。

還了錢,我就告辭了,可在我穿襪穿鞋時,表叔拿起桌上那50元錢,說不用還了,要我帶回去。我說:“這怎麼行?我老爸反覆交代,要我一定要還給你的。”表叔把錢硬塞進我的衣袋裏說:“這50元錢,就當表叔給你買雙鞋子穿。”我想反正表叔有的是錢,就不跟他爭了。

傍晚,我回到家裏,父親問我把錢還給表叔沒有,我說:“還了,但表叔不要。”父親說:“是你沒有誠心還吧廣我怕父親誤會,就把還錢的經過詳詳細細告訴他。

我以爲父親會高興的,他卻沉下臉說:“你知道表叔爲什麼給50元錢讓你買鞋嗎?”我說:“大約他看見我的鞋襪破了吧。管他呢,反正我們正缺錢。”父親說:“我們缺錢,但不缺可憐。你把表叔的可憐帶回家裏來了,這是最糟糕的。”父親的話使我想起表叔一家人看我的破襪子的情景,那確實讓人難受。於是我說:“明天我再拿錢去還給表叔。”

父親說:“不行,那樣顯得我們太小氣了。”

我問父親怎麼辦,父親說:“不忙,等到秋天收茶果後,我們送十來斤茶油去給你表叔。”

轉眼秋天到了,我們收了茶果,榨了茶油。我和父親裝了一大壺上好的茶油,專程送去給表叔。開啟壺蓋,茶油就在表叔的家裏飄香了。表叔一家又聞又看,說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好的茶油。

表叔是否知道,我們連同茶油一塊送來的,還有他半年前給我的可憐?

(摘自《希望月報》20xx年第9期)

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有過類似這樣的促你成熟的事情呢?如果有,請講述你經歷過的

六、佈置作業

孤獨之旅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體會成長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節及人物形象;

3.瞭解小說三要素,理解環境描寫的阼用。

教學重點:

1.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的作用;

2.標題的含義。

教學建議:

1.在自讀中學會圈點勾畫,快速捕捉主要資訊;

2.在朗讀中逐步進入情境,體會文中美好的情韻;

3.在研讀中聯繫實際,體驗成長的感受;

4.教學方法可以小組討論、個人感悟爲主。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一提到“孤獨”二字,我們總會感到淒涼,酸苦,每天都是陽光燦爛的日子該多好。可是小小少年總要長高,煩惱和孤獨總會尾隨我們而來。請同學們談談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孤獨的滋味。可以說孤獨隨時間而來,孤獨使生命更加燦爛。同學們,讓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曹文軒的小說《孤獨之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學生自讀課文,默讀時注意在文中圈點勾畫出主要資訊。

2.檢查預習字詞情況。

注意下列字詞的讀音:嬉鬧、摻雜、給予、撩逗、凹地、膽怯

積累下列詞語:厚實、嬉鬧、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學生以四人爲一小組,重點朗讀以下段落,每人一段,比一比誰讀得好。

(1)剛開始,杜小康想回家,父親則不肯,怕自己也會像兒子一樣突然對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懼。從“小木船趕着鴨子……杜雍和這纔將船停下來”。

(2)到達蘆葦蕩後,父子感受不同,兒子“害怕”,父親也有些“慌張”,卻安慰自己的兒子。從“這纔是真正的蘆蕩……並且遲遲不能人睡”。

(3)隨着時間的流逝,父子倆感到孤獨。從“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來”。

(4)最惡劣的天氣中,杜小康經受了考驗。從“那天,是他們離家以來所遇到的最惡劣的天氣……也滴在跟在他們身後那羣鴨的羽毛上……”

學生朗讀時,注意體會人物心中的孤獨感,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4.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要求學生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

故事,表達了一個——的主題。

(學生只要說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教師注意引導和歸納。)

(2)本文雖是長篇小說的節選,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節。要求學生閱讀課文,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

提示:

開端;寫杜小康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輟學跟着父親去放鴨。

發展:寫杜小康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的經過和感受。

高潮:寫杜小康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

結局:寫鴨子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三、精讀課文,揣摩課文的語言

1.學生再次閱讀課文,選取自己認爲寫得最好的一段高聲朗讀,並說說爲什麼寫得好。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思考的角度和歸納的方法。

2.學生提出探究討論的問題,四人小組討論後,提出自己的見解,全班師生互動,鼓勵獨創性見解。

如:可以讓學生給課文換一個標題,並比較自己所擬的標題與原標題哪個好,爲什麼。透過這一練習,進而讓學生理解課文標題的含義,並體會其妙處。

提示:

(1)失去交流環境。對於一個離開學校和同學的少年來說,是無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幫助,沒有同學間的交流,:等於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環境。杜小康隨父親去放鴨,離開了村莊,離開了人羣,父子缺少交流,“越來越單調,越來越乾巴巴的了”。這種空虛、貧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種折磨。

(3)恐懼自然環境。大自然的空闊與未可知,對一個幼小的心靈,具有強大的壓迫力,由此帶來的心理上的恐慌讓他“遲遲不能人睡”。

(4)恐懼未來環境。在放鴨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麼樣子?這不僅是對放鴨而言,更代表了他對前途的迷茫與無奈。

如:課文有關自然環境的描寫很出色,請找出幾處,並說說這樣的環境描寫對錶現杜小康的成長起什麼作用。

提示:

(1)有關鴨羣的描寫:鴨羣向蘆葦蕩行進,偶爾“朝着這片天空叫上幾聲”,烘托出杜小康

標籤:教案 孤獨 彙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