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有關草原教案範文合集六篇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草原教案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有關草原教案範文合集六篇

草原教案 篇1

活動名稱:

草原上的舞會

活動目標:

1、能不受事物顏色,形狀,大小,排列或其他因素的影響,感知5以內等量物體的數守恆。

2、能夠幻燈片出示的圖片,使幼兒擺出相對應的圖案。

3、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幻燈片、錄音機、彩色吸鐵石、不同圖形的卡片

知識經驗準備:能夠手口一致的點數五。

活動過程:

(1)活動匯入:播放喜洋洋的音樂,“小朋友們,看看前面的大草原,漂不漂亮,今天在這片麗的大草原上要舉辦一場舞會,我們來看看都誰來參加了這場舞會。”,透過幼兒熟悉的音樂,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幼兒的好奇心以及參加活動的興趣。

(2)出示半張紅太狼的圖片,讓小朋友們猜一猜,是誰來參加的這場舞會,幼兒猜出是紅太狼之後,出示排列整齊的五張紅太狼的圖片,使幼兒手口一致的點數五,然後請一名幼兒將圖片上紅太狼排列出來的隊形用紅色吸鐵石擺放在黑板上。然後用相同辦法請出美羊羊,用黃色的的吸鐵石將美羊羊的隊形擺放在黑板上。

(3)讓小朋友用不同顏色的吸鐵石,透過點數的方法得知,雖然顏色不一樣,但是他們都是5。

(4)接着將故事進行下去,紅太狼和美羊羊得知自己和對方一樣多之後,美羊羊將自己變大並且換了一個隊形,紅太狼也換了一個隊形,讓5只變了隊形大小不同的美羊羊和變了隊形的紅太狼進行比較,看看他們是一樣多還是誰多誰少,得出結果,他們雖然隊形不一樣,大小不一樣,顏色不一樣,但是他們都是5。

(5)結束故事:紅太狼知道自己怎麼變也沒有美羊羊多,不高興的回家了,而美羊羊在紅太狼走後,自己跳的很開心,一直跳到天黑,也回家了。

操作活動:

(1)將幼兒分成四組,出示四組圖片,請小朋友進行比較,誰多誰少,只要答對就獎勵幼兒裝有圖片的信封,第四組圖片是老虎和松鼠的比較,比較完交幼兒《上山打老虎》的手指操,鞏固知識。

(2)讓四組幼兒開啟老師發給他們的禮物,根據小組編號,按照幻燈片上出示的圖片,擺出相應的圖形,誰先擺好,將擺好的圖片擺到前面的黑板上,四組全部擺完之後,比較他們誰多誰少還是一樣多。

活動結束:讓幼兒去外面尋找自己喜歡的數字五,進行比較:誰多,誰少,還是一樣多。

活動延伸:回家看看爸爸媽媽雙手,比較他們的手指是不是一樣多。

草原教案 篇2

 教學準備:CD音樂、CD機、練功服

教學目的:瞭解蒙古族人的性格,習俗,生活環境,以及蒙族舞蹈的風格、特點,透過學習進而掌握該民族舞蹈,達到自如展示

教學難點:民族感覺,重點動作的掌握

教學過程:

1、說明本節課將要接觸的民族

2、對該民族舞蹈進行賞析並提問學生該民族的動作特點

3、介紹該民族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生活環境,動作特點等基本知識

4、教師展示完整舞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5、分析音樂,單一介紹舞蹈動作中的重點、難點

6、強調基本位置

7、示範、講解單一動作

8、串連動作並提問動作所屬名稱

9、帶領學生結合音樂串連完整舞蹈

10、 學生單獨展示

 教學內容:硬肩、提壓肩、蹉步、硬手、移重心步伐、勒馬手、小馬步、吸跳步、騎馬步

作業:總結本次課的優劣之處,課後進行舞蹈複習

草原教案 篇3

一.教學要求:

1.透過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知道草原上的鷹能預報天氣的變化,能幫助迷路的人克服困難,從而知道鷹和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認識能力。

3.學寫生字:迎、朝、如、狂、傳、碰。

二.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使學生了解草原上的鷹能預報天氣變化,給迷路的人指示方向,進而知道鷹和人們生活有密切的聯繫。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認識能力。

2.理解詞語:皓月當空、劈頭蓋臉、眺望、或許。

3.思維訓練:指導學生概括天氣變化的過程。(第二自然)

二.教具

有關草原的歌曲、影片,製成課件。

三.教學過程

1.渲染氣氛,激情匯入。

(電腦出示有關草原風情的影片。)

同學們,這就是遼闊的大草原,自古就有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樣的詩句來讚美它,一羣羣牛羊漫步在這大草原上,天空中有朵朵白雲飄過,還有自由自在的鷹在草原的上空飛翔,這是一幅多麼美麗的圖畫啊!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進草原,去了解草原上那些可愛的鷹。(板書18草原上的鷹)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輕聲自讀課文,要求:①以讀漢字爲主,不認識的字,讀拼音;②讀完課文後,給每個自然段標出序號;③從課文中圈出本課生字,讀準字音。

(2)分段朗讀課文,回答:讀後你瞭解到什麼?

3.逐段講解,深入理解。

(1)學習第1自然段。

指名讀第1自然段,思考:①讀了這一段你知道了什麼?②鷹真的是在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嗎?作者爲什麼要這樣寫呢?說明了什麼?

(2)學習第2、3自然段。

我們來到草原首先見到的往往是鷹,而有時鷹卻並不出現在天空,這是什麼原因呢?

①指名讀第2自然段。邊讀邊想:

A這一段寫什麼?(板書預報天氣)是從什麼時間開始寫的?

(板書早晨)

B鷹的活動怎麼樣?(板書不飛)說明什麼?(板書天氣變化)

D畫出天氣變化的詞語,再讀一讀,概括天氣變化的過程。

②自學第3自然段,方法同第2自然段一樣。(板書晚上長鳴天氣好)

默讀2、3自然段,想一想,畫一畫:兩段所寫的不同情況。(時間不同,鷹的活動情況不同,天氣變化不同。)

(3)學習第4自然段。

鷹的活動不僅與天氣變化有關,它還給人們很大的幫助呢!讓我們看看草原上的鷹和人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呢?

①自由讀第4自然段:思考這一段主要寫了什麼?(板書指示方向)

②讀第1句話,理解眺望,歸納句意。

③讀第2句話,理解或許,歸納句意。

④鷹能直接幫助人們辯別方向嗎?

⑤指導朗讀:要用肯定的語氣,讀出人們在迷失方向時看到鷹的那種無比喜悅的心情。

(4)學習第5自然段。

指名讀第5自然段:資訊是什麼意思?鷹給草原上人們帶來了什麼資訊?

4.看板書總結全文。

草原教案 篇4

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中,讀,是不可缺少的教學手段,也是學生必具的語文能力。這篇文章可以說是大作家老舍,描寫草原的一篇力作,本文語句優美、行文流暢、結構清晰,寫作手法獨特新穎,是品讀入境的好文章。教學中,從讀入手,以讀,貫穿本文教學的始終,體現讀中悟、讀中想、讀中感的設計理念,既讀出景美、人美、情更美的草原風貌,又要讀出熱情友好的蒙古情操。同時藉助相關的課外資源,體會作者行文中運用的表達方法,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也是本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還要藉助可感句式段落,及時組織學生練筆。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生字,會讀寫“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飄帶舞、馬蹄、禮貌、拘束、羞澀、摔跤、偏西、天涯”等詞語。

2、有感情朗讀課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風光和風土人情,體會蒙漢的民族情深,激起學生了解西部,熱愛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語言特點,體會作者表達的方法,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含義。

4、背誦1、 2 自然段。

教學重點

感受蒙古的美好風光和風土人情,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含義”。激發學生的熱愛西部之情和珍愛蒙漢的民族感情。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準備:

1、課前要求同學們收集的有關草原的資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關情況。

2、有關美麗的草原的風光片和能抒發美麗遼闊草原歌曲。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談話引入 ,創設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體現草原遼闊風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學們,聽了這首歌你的心情怎樣,是不是有一種置身於草原的感覺呢?課前你們收集了有關草原的資料,能談一談草原在你們心目中的印象嗎?

(學生盡情說一說,可以描繪草原的一碧千里 ,也可以描繪草原綠毯如氈,還可以說一說這裏牛羊成羣盛景、民族風俗等等。)

[運用情景把學生帶到美麗的大草原中,使他們對草原有個初步的認識,知道草原是遼闊美麗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這種初步的認知可以使很多的同學產生對草原的嚮往,也有利於進入文章的情景之中。]

3 、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藝術家,也是一位文學產量較高的作家,深受人們的愛戴,那麼當我們的作家老舍第一次來到內蒙古大草原時,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樣的情景呢?現在我們就隨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麗的草原看一看。( 板書課題:草原。)

4、即將來到草原的你,見了這個題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麼?

預測:

(1)草原的景色如何?

(2)草原的人們怎麼樣?

(3)作者第一次來到草原有何感受?

二 初讀課文,自學本課生字。

1 同學們想知道的問題很多,現在就讓我們帶着對草原的好奇,一起來到草原。邊讀邊想,課文描寫了草原的什麼?

(學生自學課文內容,教師與個別學生交流)

2 引導學生概括課文內容。

3 學生自學課文生字,新詞。

(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也可以和同座交流)

4檢查學生的自學結果:

(1)讀生字和詞語。

A認讀幾個容易讀錯的字和糾正幾個易寫錯字:

蒙的讀音是“ měng ”,“好客”中的“好”讀作.“hào ”,“同行”中的“行”讀作“xíng” ,“似乎”中的“似”讀作“s씓毯”的最後一筆爲點,“吟”“貌”不要多一點“襟”“澀”不要少一點。

B理解以下幾個詞語:

境界:事物所達到的程度和表現的情況。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氣清新,一碧千里,翠xx滴的那種如詩如畫的情境。

灑脫:本指言談舉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遼闊平坦,在開車是可以隨心所欲,而不必擔心有什麼危害。

迂迴:迴旋,盤繞。文中指河向帶子,彎彎曲曲的樣子。

拘束;過分約束自己,態度顯得不自然。

二 再讀課文,理清行文線索。

1 認真讀讀課文,看看作者是怎樣寫草原這篇文章的。讀書時,一定要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

2和同學們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樣安排這篇文章的行文線索的。

3彙報交流結果,教師及時引導,概括內容如下:

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來寫的。首先描述了一望無際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種境界的美。( 板書:風景之美 )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人們歡迎遠方客人的隆重場面,最後把酒話別,直至用“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收束全文。

[形成文章的結構和線索,使同學們初步感知文章的寫作脈絡,以便於使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做到有物可尋,有章可遵。]

三、 精讀細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獨特的,你來讀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課文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了草原之美的?劃出你認爲描寫優美的詞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讀幾遍。

2、學生自由讀課文,自學並批註。

3、彙報交流。

根據學生的彙報,教師歸納出草原的“可愛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點導讀並理解以下語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然。

A能不能說一說“一碧千里”在你腦海中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B“茫茫”是什麼意思?同是寫草原,爲什麼有的說“天蒼蒼,野茫茫”老舍先生卻說“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呢?

(2)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向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xx流,輕輕流入雲際。

A翠色“欲”流,爲什麼後面又說“輕輕流入雲際”,這不是很矛盾嗎?

B“翠”是什麼顏色?那爲什麼不說綠色要說“翠色”呢?區別在哪裏?學過國畫的同學能給我們解釋一下什麼是“用綠色渲染”嗎?

G輕聲讀讀這句話,看看這“翠xx流,輕輕流入雲際”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3)這種境界,既使人驚歎。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來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A是什麼使人驚歎?是什麼使人舒服?還能用別的詞語來形容這樣的境界嗎?

B“奇麗”是什麼意思?如果要你來吟誦一首奇麗的小詩,你會吟誦什麼呢?

(4)在這境界裏,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着草原的無限樂趣。

A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這樣的情景。

B你認爲有那些草原的樂趣?

四、課件演示,再現草原之美

1、透過剛纔的交流,同學們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麼真實的草原又是什麼樣子的呢?你們想看一看嗎?(播放草原的有關錄像資料)

2、談一談,看完錄像的感受。

3 指名再來讀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讀邊結合文中的語句,想象畫面的內容。

4試着把這一自然段背誦下來。

五、昇華情感,滯留問題。

1同學們都談出了真實的感受,老師也看出,你們對草原充滿無比熱愛之情,那麼這篇課文,作者是怎樣用生動的筆觸表達情感的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2找一些描寫草原美景的文章,課後和同學們讀一讀。

第二課時

一 、複習引入 ,進入美麗的草原。

1、複習有關詞語:教師出示:地毯 渲染 勾勒 低吟 襟飄帶舞、馬蹄、禮貌、拘束、摔跤、偏西、天涯。

學生正確朗讀。

2、 指名背誦第一自然段。

3、初入草原,我們有一種強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風景之美,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來寫了草原的美景的?

二 、由景及人, 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我們已經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實最讓人感動的不僅是草原的景美,這裏的人們還非常的熱情,現在就讓我們再一次來到草原,感受那裏的另一番景象 。

自學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後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讀後的感受。

彙報:這兩自然段,主要寫了草原人民熱情迎接:

﹙學生彙報,教師點撥﹚

1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很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麼走都可以。

( 抓住這句話感受草原的寬廣和草原行車的灑脫。)

2 像一陣風吹來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羣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來。

( 身着盛裝是蒙古人民的一種熱情的待客方式,他們策馬疾馳而來,充分看出他們的熱情。)

3 寂靜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也不知是誰的手,總是熱乎的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

(聲音的嘈雜,草原的熱鬧,手與手的握住不放,都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熱情。)

板書 襟飄帶舞 策馬疾馳 握手不放 笑了再笑

4 同學們 這種熱情,真是讓人感動不已, 你體會到了嗎?那麼你能夠帶着蒙古人民的熱情來讀一讀嗎?

5指導背誦課文的第二自然段。

三 、情感昇華 體會蒙漢情深

1、 多麼美麗的草原之景!多熱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們繼續學習課文,感受他們把酒話別的激動場面。

2、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合作學習,相互交流。

3、全班彙報,教師相機點撥。

點撥:

(1)主客見面時熱烈歡騰的場面。引導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員,你會說什麼,做什麼?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賓客。客人會怎樣感謝?

(3)幹部和老翁這些有身份的人給客人敬酒。說說你的祝酒辭。

(4)鄂溫克姑娘給客人唱歌,小夥子表演賽馬摔跤等。用自己的話去讚美他們。

(5)投影出示: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你怎樣理解這句話?你從這句話中又讀出了什麼?

4、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場面。要求讀出自己的體驗和個性的理解。師生評議朗讀。

四 品味全篇 總結寫法

1 直抒胸臆:

2 精描細寫:

3寫實質樸 不加雕琢:

五 回顧情境 置留作業

如果你就是隨從老舍先生一同進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麼,步入此情此景的你,當時會有怎樣的心情呢?拿出你心中的彩筆,盡情釋放,寫出你的感受,好嗎?請課後認真完成。

草原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

教學目的:

1、情感目標:學習並演唱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培養學生具有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

2、知識目標:瞭解內蒙民歌的風格,掌握其民歌特點,力求做到旋律連貫富有彈性

3、能力目標:透過發聲訓練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呼吸方法,體會氣息對聲音的支援,結合歌曲,以自然聲區爲基礎,着重中聲區的'訓練,力求做到喉頭穩定發音自然流暢。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1、引導學生感受內蒙民歌《草原上生起不落的太陽》,體驗民歌的藝術魅力。

2、內蒙民歌的演唱風格和特點,能夠細緻完整表達歌曲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講解、分析、啓發的教學法

教 具:鋼琴 教材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發聲訓練

1、哼鳴訓練

目的與要求:體驗頭腔共鳴和聲音靠前的感覺,使其獲得聲音的高位置。a、身體自然直立,兩肩放鬆,吸進適量氣息並注意深的呼吸支點。b、嘴脣微閉,舌自然平放舌尖輕靠下牙根,下齶放鬆,上下牙稍分開不要咬緊。c、哼唱時感到聲音集中在鼻腔上方,兩眉

之間感到明顯振動,象擤鼻涕時的感覺。d、不論音的高低,都始終保持這種高位置的感覺,這對上下聲區的統一很有益處。

2、U母音帶a母音訓練

目的與要求: 練習開啟頭腔共鳴,獲得高位置,開啟喉嚨形成管狀,上下一致,聲區統一,較好地帶動a母音的練習,嘴脣微閉成“撮口”,上脣要攏住,脣尖用力,喉嚨開啟,上下暢通好似一根管子。

連音訓練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這首歌曲的旋律吸收了內蒙古民歌中的音調進行了再創作。歌詞精煉,寓意深刻與曲調配合得天衣無縫,充滿了詩情畫意,展現出遼闊,寬廣大草原的美麗景色。旋律優美流暢,富於激情,表達了草原牧民對黨和祖國的無比感激之情和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歌曲爲兩個樂句的單樂段結構。

第一樂句旋律以級進爲主,伴以四度跳進,形成波浪式進行,句尾逐漸高漲,最後落在高音6上,加上延長,顯得特別舒展,開朗,把富饒遼闊的大草原展現在人們面前。

第二樂句基本保持了第一樂句的主體材料而形成兩個樂句相互對稱的樂段,第二樂句旋律起伏較大,出現了全曲的高音6和最低音3遙相呼應,使歌曲的情緒顯得格外開朗,充滿激情,然後以平穩的旋律進行和肯定的語氣結束全曲。而結束音正是全曲的主音6,它與第一樂句的結尾6音形成八度呼應,一問一答,一唱一和,把兩個樂句緊密地連接起來。歌曲採用民族五聲羽調式,又鮮明的內蒙古民歌音調,遇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2、藝術處理:

歌曲由兩個大的樂句組成,且兩個樂句都具有鮮明的內蒙民歌音調,舒展、開朗、悠長。演唱時可從結合平穩、均勻的氣息,鬆弛自然的聲音出發,充分展現出草原的富饒、優美、遼闊以及草原牧民愛祖國、愛黨、愛家鄉的思想情感。

3、演唱要求:

a、演唱者首先對我國內蒙的地域、風俗、民情、文化、歷史等有一個簡單的瞭解,其次對歌曲的創作時間和背景有所瞭解。b、瞭解內蒙民歌的演唱特點,在歌曲的演唱中保持氣息的連貫、母音的圓潤,採用無聲換氣,一句一口氣,保持歌唱狀態,咬吐字注意柔和,此歌歌詞爲“江陽”轍,歌唱的咬字發音時要注意運用橫字豎咬、寬韻母窄唱、穿鼻歸韻等方法。

三、總結新課:

教師進行本課小節,對學生的演唱指出優缺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更好地完成作品的演唱。

四、作業:

掌握內蒙民歌的特點和演唱風格,體會民歌的表現形式,感受民歌的藝術魅力,增強對民歌的熱愛,並寫出體會。

草原教案 篇6

教學目標:1、學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表現出對草原的讚美之情,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教學教案。2、透過聆聽和表演等音樂活動去了解蒙古的風土人情,感受蒙古音樂的風格特徵,進而產生對草原及蒙古人民的喜愛之情。3、透過合作式的學習發展學生的羣體意識、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創造性地編創與活動。4、在濃郁的情境中感受不同民族的音樂的同時,引導學生注意瞭解家鄉的特色,激發學生對家鄉的讚美,對祖國熱愛。

教學內容:1、學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並且表演。2、聆聽器樂曲《擠奶舞》表演。3、編創與活動:多聲部的節奏練習。教學重點:在音樂活動中感受蒙古音樂,瞭解蒙古風土人情,引導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教學難點:多聲部節奏的練習與編創。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獎勵品(黃色小絲帶)

教學過程:

一、組織 鋪墊1、多媒體播放《愛我中華》,與學生一起拍手進教室。2、引導:同學們知道我國有多少個民族嗎?我們祖國的56個民族象56朵花一樣繽紛、美麗。列舉幾個知道的民族名稱。讓學生進入愉快的音樂氛圍之中,讓學生透過歌詞瞭解我們國家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爲下環節作鋪墊。

二、創設情景匯入1、“比比誰的耳朵靈”:今天來了一位少數民族的小朋友,大家想不想認識他呢?不急,先來聽聽他的歌聲吧!播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2、多媒體:蒙古族小朋友做自我介紹,教案《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教學教案》。小朋友來自大草原,是蒙古族的小朋友。

三、學唱歌曲並表演1、多媒體播放歌曲音樂。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歡迎這個新朋友。再次感受蒙古的音樂。2、你能想象描述一下大草原上的景象嗎?3、說得真好,我們隨蒙古小朋友去草原遊覽一下吧!(展示多幅草原圖配上歌曲音樂),正象歌中所唱得那樣(圖中配上歌詞)聆聽歌曲。4、作爲朗讀的獎勵,老師代蒙古小朋友教大家幾個蒙古族特有的舞蹈動作,表達開心的心情。5、隨着歌曲做蒙古族的舞蹈動作。分組編創。6、小組展示,其他學生配唱歌曲。鞏固歌曲。

四、編創與活動1、奇奇說:我們蒙古族人民不但能歌善舞還善於騎馬、射箭、摔跤。聽!(多媒體播放歡呼聲)那是在舉行那達慕大會呢!(播放大會畫面)作簡介。瞭解“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的人民在每年7、8月份舉行的“祭神節日”中舉行的射箭、摔跤、騎馬大會。2、舉行我們的“那達慕大會”(媒體出示表示不同節奏的運動項目供選擇)學生選擇自己想參加的項目,分三組念節奏,打拍,然後三聲部同時拍出。3、更熱鬧,要求爲節奏配上象聲詞。4、比一比,哪組能拿到冠軍。三聲部同時讀出。

五、聆聽蒙古樂曲,欣賞、體驗、表現。1、慶祝大家的勝利,蒙古人民跳起了舞。(播放《擠奶舞》錄象)說說他們的動作是在做什麼?並且模仿擠奶動作。2、這些都是蒙古族人民在勞動中積累學會的技能。他們在勞動中也不忘唱歌跳舞,把勞動的動作也編進了舞蹈中。體會蒙古族人民的聰明與勤勞。3、播放音樂,大家一起來跳一跳!學生合着音樂跳一跳,表達快樂開心的勞動心情。

六、總結、拓展1、作爲一名善璉小朋友,我們怎樣感謝這位蒙古的小朋友呢?引導學生挖掘家鄉的特色。(多媒體出示家鄉風景圖片)2、 大家說一說怎樣向他介紹自己的家鄉,請他也來江南小鎮玩一玩3、總結:送一首詩給奇奇:草原是你們美麗的家;水鄉是我們可愛的家;祖國是我們繁榮的家;我們都愛共同的家!(配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4、宣佈草原之旅結束,讓我們騎上小紅馬回家吧!!(音樂《我是人民的小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