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交際禮儀文書 > 稿件

三角形邊的關係評課稿

稿件2.94W

三角形邊的關係評課稿1

孫xx老師《三角形三邊的關係》這節課,聽了之後,給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是:孫老師深度挖掘教材內涵,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巧妙地選用學習素材,真正凸顯從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的轉變,使學生的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中獲得全面發展。本節課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教學特色:

一、學具的選用獨具匠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吸引人的引入:“陳赫的腿長1.1米,他劈叉能到2.2米嗎?”

三小段的小棒,以及一根細小的教具,搭建起一個非常巧妙的研究平臺。透過事先預設好的小棒長度,不同的小組可以得到不同的“拼擺”結果,選擇不同小組學生的不同作品,粘貼在黑板上。一目瞭然,讓事實勝於雄辯,看來利用三根小棒圍三角形,有些能順利圍成三角形,有些卻不能,爲什麼會這樣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這樣設計的巧妙之處:一方面,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學生手中三小段的小棒以及一根細鐵絲,始終是整節課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載體,孫老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充分關注到學具的使用效率,即把學具用足、用透、用深厚!

二、自主學習--成爲學生學習的主旋律

現代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更重要的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事實上學習的過程往往比學習的結果更重要。這也正好驗證了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的教育名言:“我聽過了,我就忘了;我看見了,我就記住了;我做過了,我就理解了。”

孫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多次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動手操作。如,匯入新課時,讓學生同桌合作,用學具袋中的小棒和細鐵絲,圍一圍三角形。看一看用三根小棒是否一定能圍成三角形?又如,在新課教學過程中,讓同桌合作,探究三條線段不能圍成三角形和能圍成三角形的原因。學生的學習是主動的: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述,多種感觀是並用的;合作學習講究實效的;體驗感悟是深刻的。

三、濃濃數學味的課,是一節好課。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這是數學教學的核心,它不僅符合新課改的要求,也符合知識的形成與發展以及學生的認知過程,體現了數學教育的實質性價值。多次聽專家在講座中談到:一節數學課上與不上,是要有本質區別的--它主要體現在課堂上要留給學生數學思考的機會,教師要關注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重視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滲透。

如,本節課,研究三角形其中一條邊的取值範圍,是一道數學味很濃好題,既有挑戰性,又有思考價值,這條邊最短至少要達到多少CM,最長又不能超過多少CM,學生必須結合本節課的所學知識進行綜合分析、判斷與推理,並不能簡單依據三角形三邊關係就能輕易得出結論。

又如,在研究三角形三邊關係的時候,教師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利用學具從學生手頭的實際數據入手,研究哪些小棒能圍成三角形,哪些不能。這只是一個感性的認知過程,接着在總結環節教師引導學生逐步抽象概括成:a+b>c;a+c>b;b+c>a,這是一個抽象和符號化的過程,即不斷對同類事物,抽取其共同的本質屬性或特徵,捨棄其非本質的屬性或特徵的思維過程。

四、練習設計,令人耳目一新

課堂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恰到好處的習題不僅能鞏固知識,形成技能,而且能啓發思維,培養能力。可以看出本節課孫老師對於練習的設計是費了一番心思的。好的習題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

三角形邊的`關係評課稿2

聽了周老師上的《三角形邊的關係》一課,感觸很多。課堂上老師讓學生真正經歷數學探究的過程。課堂上按照遊戲操作引入——激趣產生問題——操作進行猜想——需要進行驗證——推廣運用這一主線組織教學的。學生在行動中產生問題,由問題產生猜想,由猜想產生價值。由於課堂教學每一次生成的情況都會不同,根據幾次試教情況,老師進行教案的調整,同時根據課堂教學可能生成的情況設計了幾種執行方案。不管怎樣,老師都牢牢地把握住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親自擺一擺、畫一畫、算一算。雖然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花的時間比較多,一些課後的練習不能在這課堂上解決,但我認爲這是很值得的。教學不能是僅僅把知識結果傳授給學生,而應該尊重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經歷疑問、探究、收穫的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科學的探究態度和初步的探究能力,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的發展。

標籤:評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