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交際禮儀文書 > 稿件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認識鐘錶》評課稿範文(精選10篇)

稿件2.05W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評課稿,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評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認識鐘錶》評課稿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認識鐘錶》評課稿範文(精選10篇)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認識鐘錶》評課稿 篇1

昨天,我聽了朱儁平老師執教的《認識鐘錶》一課,深受感動。作爲低年級教學有這樣的教態與教法,何愁馮小數學不上臺階。本節課的設計和課堂教學體現了以下幾點:

1、教師教法貼近學生,語言易懂易接受,態度和藹。

2、透過讓學生髮現鐘面上的祕密巧妙地引入本節課的教學,讓學生透過讀1——12這些數字,直觀地體驗了“順時針方向轉”,爲後來教學作了有效地鋪墊。

3、每項活動環環相扣,並且富有生活情趣。如在傳授12時,讓學生髮現兩根針都在一起,看似一根針,其實是兩針重合,從而讓學生突破了這一難點。

4、鍛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

5、練習層次分明,形式多樣,符合低年級的心理特點,有利於智力發展和能力培養。例如學生動手撥11:00,4:00等。

6、整節課老師把握了學生深淺,活動還是以學生爲主,教師爲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7、由具體到抽象,培養了學生的抽象思維。

當然,任何一堂課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這堂課美中不足的有以下幾點:

1、活動中只有一小部分學生,大部分學生沒有參與(教具少的原因);

2、授課時間沒把握好(超時),最後草率收場;

3、沒有課堂小結。

當然,從整體來看這堂課是成功的,值得我學習。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認識鐘錶》評課稿 篇2

本節課在引入新課的過程中,用學生喜歡的猜謎形式引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回憶,爲下面活動的開展做好認知和情感鋪墊。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憊。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蔣老師利用課件,伴着音樂欣賞各種各樣的表,學生非常感興趣。學生看到各式各樣的鐘表發出驚喜的叫聲,露出喜悅的神情,透過聽覺、視覺走進鐘錶的世界,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爲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

練習的設計充分尊重學生,透過“同桌交流”、“小組合作”等形式,引導學生自主粘貼,既是對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更有利於學生審美意識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抓住學生年齡特徵,整節課以玩爲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來。充分利用好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學具小鬧鐘,爲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繫實際。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認識鐘錶》評課稿 篇3

在教學中,蔣老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使學生圍繞問題暢所欲言,這樣,同學間也有了相互學習的機會。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演示,並伴有聲響和顏色的變換,能較好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在仔細觀察鐘錶後,學生髮現鐘面上有12個數字寶寶,12大格,還有長針和短針。於是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演示,並伴有聲響和顏色的變換,較好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倪老師還乘機追問:“關於鐘錶的知識,你還知道那些?”學生們就七嘴八舌地說開了:“我知道我家鐘錶的後面有好幾個鈕,可以開時、定時的”;“我知道分針走一大格是5分鐘。”;“我知道表上除了有分針、時針外,還有秒針。秒針轉一圈,分針走一點”

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千萬不能“拔苗助長”。同時,教師在課堂上還要有足夠的應變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這樣纔會使學生學會數學、熱愛數學。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認識鐘錶》評課稿 篇4

今天非常的榮幸和幾個兄弟姐妹去聽了汀田三小吳明寅執教的一年級《認識鐘錶(整時)》,本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鐘錶,要求學生知道有時針、分針、12個數、12大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使學生建立時間的觀念,培養遵守時間的好習慣。吳老師的課給我很深的印象就是板書工整漂亮,教態自然得體,課程結構完整。

一、板書工整漂亮

寫得一手好字對教師而言有多重要,字如窗戶,無論是聽課的教師,還是學生看到這樣一手好字,第一感覺就很好。再說,我們做教師的天天要求學生寫好字,自己不能寫好字又如何有更強的說服力去要求學生寫好字呢。

二、教態自然得體

吳老師人長得漂亮,教態自然得體。作爲一名新教師,開公開課的時候有點緊張很正常,而吳老師的這節課讓人感覺不到她有任何的緊張,下面坐着10多位聽課的老師,能做到這樣不容易,讓我自愧不如。吳老師的肢體動作沒有多餘的,顯得很得體端莊,要多多學習。

三、課程結構完整

吳老師的課從開頭的匯入,再到引申,到練習,最後總結。給人一種很流暢的感覺,看得出來對這節課的準備吳老師還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當然課的流暢與吳老師上課的不緊張也有很大的關係。有時候上課,我會突然感覺自己接下來要講的東西忘了,這是教學的大忌,也是新教師常犯的毛病,而吳老師的課確實做到了流暢,結構非常的完成。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認識鐘錶》評課稿 篇5

一、教學內容的取捨問題

吳老師在教學本節課的時候,引入了秒針的知識,結果並不理想,學生對分針與時針的認識被秒針一攪合,新知識的學習大打折扣。這個問題,首先源於學生的學具,學生的學具上出現了秒針,是透過秒針的撥動來調節時間,對整個時間的認識而言這樣的設計無可厚非,但是對一年級的學生而言,將秒針加入卻有點勉強了,飯要一口一口的吃,學知識有一定的規律,不可操之過急。如何處理學具中出現秒針這一個問題,還有待繼續討論分析。

二、有關具體形象的問題

吳老師在這節課中講到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點的時候,口頭提了幾個變式,類似“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5的時候是幾時?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6的時候是幾時?”。在此我個人認爲,一年級的學生思維還需要具體形象的支撐,口頭變式要求他們聽到條件,然後轉到腦子裏,再與新知識結合“反應”,最後得出答案,太難太難了。對一年級的學生做變式練習切不可因爲要節約時間而口頭變動條件,我的建議是寧願多花點時間,寧願少做點題目,儘量給學生提供具體的形象。

最後還有一個小小的建議: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特別容易分散,在選擇上課素材的時候應儘量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在各個環節上的過渡設計上要有特點,不能太平淡無奇,要在每個環節上都加入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因素(盡力)。學生上課的紀律一定要抓,哪怕是影響這節課的進度。一年級的學生對紀律的口訣很敏感,吳老師在上課之前的口訣就很好,上課的時候也可以用,公開課沒有規定說就不能講紀律了。以上是個人拙見,僅供吳老師參考。這個評課意見很多源於兄弟姐妹的評課,很高興,得到這樣一次學習的機會,各位新教師共勉!!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認識鐘錶》評課稿 篇6

《認識鐘錶》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初步認識鐘面,會看鐘面上的整時和過一小時是幾時,讓學生從小建立時間觀念,養成按時作息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總體來說徐老師的`這節課教學目標明確,思路相當清晰。教學過程中,主要讓學生透過看一看、數一數、說一說、撥一撥、做一做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展開學習。由於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尤其是一年級的小朋友,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容易興奮,也容易分散。教學中徐教師充分考慮到這一點,課堂中透過形象、生動的課件積極主動的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來學習知識。

在這節課中我覺得徐老師以下幾個方面做得是很好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1、利用多媒體優勢激發學生興趣。

這節課能根據學生的認知和年齡特點選擇教法,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潑好動、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根據這些特點,徐老師結合教學內容,充分利用多媒體激發興趣,突出知識點。例如:在欣賞各種各樣的鐘面時,徐老師用課件準備很多漂亮、形狀不一的鐘面,激發學生的興趣,難怪全班學生都想和這些鐘面交朋友。再如:當學生觀察了鐘面後,在他們的彙報交流中認識又粗又短的是時針,又細又長的分針後,又透過課件把時針、分針分別進行閃爍,使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教學鐘面上有12大格時都把一大格一大格做了不同的顏色,使學生看了一目瞭然。

2、創設教學情節吸引學生。

課中注意創設了很多輕鬆愉悅的情節。如:一開始,徐老師創設了“老師是早上7時起牀,你是什麼時候起牀的?”這個情景,展開教學,學生興趣很濃。在認識了鐘面以後,徐老師又以乘動車爲主線,讓學生撥一撥:8時出發、9時到達寧波、11時到達上海,在鐘面上怎麼撥?因爲是學生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所以學生注意力很集中,一下子就撥出了這些時刻,正確率很高,教學效果很好。

3、讓學生透過觀察、操作等方式來獲取知識。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繫,思維就得不到發展。”徐老師在這節課上,主要讓學生透過觀察、操作去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如:在匯入新課後讓學生自己觀察課件上的鐘面,說說有什麼發現,進而認識鐘面。認識整時,準確地讀出鐘面上所指的整時,教學時徐老師藉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有基礎的學生說說你是怎樣認識鐘錶的,再出示3個鐘面:7時、8時、3時,互相說一說:“鐘面上的時刻各是多少?它們的分針指着幾?時針指着幾?”並且比較三個鐘面有什麼地方是相同的、什麼地方是不同的?經過比較,學生完全理解了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幾,就是幾時。之後還設計了師說時間讓學生撥,同桌互撥鐘錶的練習,學生在操作中學會了方法,學懂了知識。

4、美中不足的是:

①徐老師的問語要適合一年級小朋友,如:在教學7時時,老師問學生怎麼表示,學生根本不懂什麼是表示,那只有老師自己回答了。

②關於課堂常規,在訂正學生課堂上做的練習時,要先讓所有的小朋友都停下來之後再訂正,這樣纔有效率。

③碰到課堂中學生回答錯誤而其他學生幫忙改正後,要讓說錯的學生再回答一遍,給他以鼓勵,幫他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認識鐘錶》評課稿 篇7

黃文靜老師在執教《認識鐘錶》一課時,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和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看得見摸得着的情況下學習新知識。又能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充分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理念。整節課的設計和課堂教學的實施主要體現了以下幾點:

一、能根據學生的認知和年齡特點選擇教法,創設教學情境,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潑好動、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根據這些特點,黃老師結合教學內容,使用了許多直觀教具,創設了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例如在匯入時利用猜謎語的方法很快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把藍貓開鐘錶店的故事貫穿在整節課堂中:如逛藍貓鐘錶店初步認識各種鐘錶;設計闖關遊戲招收鐘錶修理工等。

二、讓學生透過觀察、操作、探究等方式來獲取知識。

黃老師在這節課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觀察、操作、探索,讓學生透過自己的努力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如在匯入新課後讓學生玩一玩桌子上的鐘面模型,仔細看看,看看會有什麼發現,進而認識鐘面。在認讀整時時刻時,讓學生探究幾個鐘面的共同特點,進而總結出認讀的方法。在認識大約幾時這一難點時,黃老師藉助多媒體課件,讓靜態的數學動了起來。讓學生在觀察中比較,在交流中發現,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認識大約幾時,較好的突破了難點。爲了使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進行運用,黃老師還設計了師說生撥,同桌互撥鐘錶的練習,學生在操作中學會了方法,學懂了知識。同時爲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三、注重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數學源於生活,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黃老師在教學本課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從生活中找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此對數學產生興趣和親切感。根據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透過一些具體事件如:幾時起牀,幾時睡覺,早上8時升國旗等,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的時間觀念。再比如出示小明早上8時讀書,晚上8時睡覺,同一個時刻卻在做不同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兩個8時、7時、9時等。既聯繫了學生生活實際,又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四、精心設計練習,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

在練習的設計上,黃老師能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設計相應的鞏固練習題,讓每個孩子都能吃的飽,吃的好。如認整時,撥整時,認識大約幾時,全體學生都會;根據時刻畫時針或分鐘,大約百分之八十的學生本畫的很好;觀察鐘面上的時刻找規律,則滿足了三分之一左右學生的智力發展需求。而這些對於打造高效課堂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課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在學生自己操作時沒能一一照顧到,少數學困生感覺吃力;不能怕學生說錯,讓孩子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評價性的語言太過單一,課堂教學重在語言激勵。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認識鐘錶》評課稿 篇8

《認識鐘錶》是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的內容,教學的對象是上學才幾個月的一年級學生。這是學生第一次正式、系統地接觸有關時間的知識,主要目的是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學會看鐘表,學會認讀鐘面上整時刻,教育學生要珍惜時間。但上課前學生對鐘錶的認知起點並不是零。由於生活經驗的積累,他們已經具備了相當多的關於鐘錶及時間的感性認識。

課堂上教師把對時刻的認識與生活情境結合起來,不僅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積極參與嘗試探究學習活動,而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時間,形成時間觀念,並受到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的教育。課堂伊始,我播放鐘錶店的鐘表課件,學生興趣盎然。實踐表明,學生對數學情境的問題很感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整堂課學生都能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認識鐘錶》評課稿 篇9

在這節課上,教師主要讓學生透過觀察、操作去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如:在匯入新課後讓學生自己觀察課件上的鐘面,說說有什麼發現,進而認識鐘面。認識整時,準確地讀出鐘面上所指的整時,教學時藉助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有基礎的學生說說你是怎樣認識鐘錶的,再出示3個鐘面:7時、8時、3時,互相說一說:“鐘面上的時刻各是多少?它們的分針指着幾?時針指着幾?”並且比較三個鐘面有什麼地方是相同的、什麼地方是不同的?經過比較,學生完全理解了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幾,就是幾時。之後還設計了師說時間讓學生撥,同桌互撥鐘錶的練習,學生在操作中學會了方法,學懂了知識。

在第二個環節認識鐘面及整時中充分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首先:課件出示鐘面讓學生觀察,看看鐘面上都有什麼?藉助學生在生活中獲得有關鐘錶的經驗,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認識鐘面,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完全讓學生透過觀察,說說自己的發現,老師在其中只是引導而已,當然學生在這個環節也表現的很好,很詳細的彙報了自己的發現,然後讓學生對照自己的學具鍾再次觀察。在學生對鐘面有了一定的瞭解以後,教師又開始進行教學——認識整時,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透過學生觀察、交流,以及練習的比較,讓學生掌握“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幾就是幾時”。

總之,在這節課上,教師創設了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中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交流,使他們在實踐中感受數學,理解並體會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但是,本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時間安排不是很合理,在認識整時時花去了比較多的時間,導致後面的練習沒有全部完成。另外在學具的使用上教師的引導還是有些欠缺,分針和時針應順時針方向轉動,教師在自己示範時也沒有注意,後面學生操作時就“隨心所欲”了,今後在這方面要注意。還要關注小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多讓他們有機會動嘴動手動腦,不要讓“優生”唱獨角戲。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認識鐘錶》評課稿 篇10

樑老師在執教《認識鐘錶》一課時,充分尊重學生位主體的地位,利用多媒體課件和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同時教師將學習與平時的學習生活練習起來,充分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理念。

一、創設教學情境,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潑好動、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根據這些特點,樑老師結合教學內容,使用了自制的直觀教具,創設了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例如在匯入時利用猜謎語的方法很快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更是利用兒童話的語言,和學生站在同一高度,組織學生的數學學習,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濃厚。

二、注重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數學源於生活,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樑老師在教學本課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從生活中找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此對數學產生興趣和親切感。根據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透過一些具體事件如:幾時起牀,幾時睡覺,幾時上課等,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的時間觀念。

三、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十分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讓小耳朵注意聽,讓小手放到位,耐心的培養學生,糾正學生的學習習慣。這樣持之以恆的培養,學生一定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建議:

在課堂教學中,要爲學生提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以此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