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交際禮儀文書 > 稿件

《運動與摩擦力》評課稿

稿件1.37W

《運動與摩擦力》評課稿1

聽了錢老師與陳老師的課,雖然兩節課是同課異構,但兩個老師的教學風格卻不一樣,就本人而言,有以下一些體會:

《運動與摩擦力》評課稿

怎樣的匯入是簡約高效的,怎樣的教學環節是可以有效整合的,怎樣的情境創設是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建構科學概念的,在兩次的磨課中得到了體現:

1.創設對比情境,建立“摩擦”“摩擦力”概念的生長點

錢老師的教學中,透過ppt展示兩雙不同的鞋底,喚起學生對生活經驗的再現,從而引出摩擦的概念,比較自然。但是對於摩擦力的概念卻以直接文字的方式灌輸給學生,學生對摩擦力的理解就停留在表層。透過再次設計與改進,在陳老師的教學中,創設了手在空中左右移動與手在桌上用力左右移動的對比情境,使不可見的“力”直觀的`呈現在學生面前,再透過用手摩擦的體驗活動,使學生對“摩擦力”的概念的建構有了基礎與生長點。如果在學生用手摩擦體驗活動中再進行一次對比,也許學生的感受會更深,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建立的表象會更牢固。

2.關注彙報交流,修正“摩擦力”概念的表述

學生在觀察、體驗、實驗後的彙報交流往往會被老師所忽視或輕視,流於簡單陳述。其實,這正是學生在初始概念的基礎上進行的第一次思維上的完善與修正,如果教師能恰當利用,因勢利導,對學生建構“摩擦”“摩擦力”概念是相當有幫助的。錢老師教學,只是對學生實驗後數據的簡單記錄彙報,而陳老師關注到學生在表述摩擦力的過程中缺少概念的完整性,透過多次的引導,使學生再次思維加工的基礎上經歷概念表述的修正與完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整合探究活動,加強測量“摩擦力”的設計指導

怎樣的探究活動是可以整合的?這問題引起了我們的爭論與研討,我們認爲在活動過多過細,在教學時間不足的情況下,如果幾個探究活動之間處於同個操作層次,屬於重複驗證性實驗,就可以把活動高效整合。這兩節課中,我們認爲引起摩擦力大小的兩個因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重量的大小在操作層面上是一樣的,都屬於驗證性實驗,可以高效整合,而把更多時間傾斜於實驗前對比實驗的設計與指導,第一個實驗以扶爲主,第二個實驗以學生自主設計爲主。

《運動與摩擦力》評課稿2

這節課徐老師主要透過引導、觀察、討論、實驗操作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感知摩擦力,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1. 創設對比情境,建立“摩擦”“摩擦力”概念的生長點。

徐老師的教學中,透過ppt展示兩雙不同的鞋底,喚起學生對生活經驗的再現,從而引出摩擦的概念,比較自然。在徐老師的教學中,創設了手在空中左右移動與手在桌上用力左右移動的對比情境,使不可見的“力”直觀的呈現在學生面前,再透過用手摩擦的體驗活動,使學生對“摩擦力”的概念的建構有了基礎與生長點。

2.關注彙報交流,修正“摩擦力”概念的表述

學生在觀察、體驗、實驗後的彙報交流往往會被老師所忽視或輕視,流於簡單陳述。而徐老師關注到學生在表述摩擦力的過程中缺少概念的完整性,透過多次的引導,使學生再次思維加工的基礎上經歷概念表述的修正與完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