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規章制度 > 制度

從屠呦呦得獎看院士制度

制度3.28W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10月5日宣佈,來自中醫科學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員屠呦呦與另外兩名外國科學家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屠呦呦遂成爲中國大陸地區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人士。在國人興奮之餘,屠之獲獎也引發了很多爭論,包括屠呦呦緣何多次落選院士、及集體科研成果的署名權等問題。就此熱點問題,筆者第一時間連線著名醫學科學家、清華大學醫學院常務副院長魯白教授,對相關問題進行解讀。

從屠呦呦得獎看院士制度

 採訪人:孔德繼

鳳凰網:諾貝爾生理學獎的評價標準和屠教授的主要科學貢獻是什麼?

魯白:一般來說諾貝爾獎是給有重大影響力的科學發現。重大影響包括,比如某種方法改變了我們認識細胞,或者某種原理幫助我們加深認識生理過程,還有一些是能夠改變我們的對疾病的治療。

今天諾貝爾獎委員會的人講話提到這三個人主要是兩個貢獻,加起來影響到的人大概有十億人受益於他們的科學發現。屠呦呦的貢獻主要用於治療瘧疾,幾十年累計下來的受益人已經很多了。

鳳凰網:科學評價的標準是什麼?屠呦呦的科學貢獻在哪裏?

魯白:世界上的科學標準應該是一樣的,科學的標準不應該是由國籍的差別的。那麼科學的標準是什麼東西?一是原創。二是這個原創貢獻有沒有重大影響。兩個標準目前沒有什麼爭議。

那麼這個原創標準如何判定。我們來回顧一下這個屠呦呦的科研歷程。屠呦呦之前很多人都用各種傳統的中草藥提取,屠呦呦最後鎖定在青蒿,這是第一個貢獻;第二步是在同行普遍用煮的辦法來提取的時候,屠呦呦採用了乙醚進行萃取。我覺得是這兩個發現和步驟奠定了她的得獎基礎。

區別什麼是不是原創,我可以先說三個方面的東西“不是原創”。

首先“工作量”和“親手幹”不是原創。屠呦呦當時是一個小組的領導,是團隊的靈魂,重要的是她的原始想法,這個想法可以是由她的一個學生,或者技術員做出來,而不一定是本人的親手操作。工作量的大小也不重要。

還有就是“工作完整”也不是原創。1972年屠在南京某個會議上面講了他們的研究,想法被一些人知道了,用好的技術、人力和設備做得比屠呦呦更好,這個也不算原創。

這裏邊的關鍵的問題是整個科學發現有一個很長的鏈條,哪個是最早的想法,哪一個是關節點,這個關節點是誰先想出最原始的解決辦法。有這個思想的和想法的人才重要。

 有些人不夠格卻當選了院士

鳳凰網:中國的科學的評價或者跟國際上世界一流的評價一樣嗎?屠呦呦國內沒拿到最高的科技大獎,也沒有被評上兩院任意一個院士,爲什麼中國的最好的科學和科學家在中國沒有得到最好的科學榮譽?

魯白:主要是制度問題,以院士制度爲例談吧。

爲什麼她沒選上院士,難道選院士不應該是把做出最好的科學工作人選上去嗎?難道不要對最好的科學成就有認可嗎?所以你就看出來這個選院士裏面有人際關係、運作能力、個人的所在的位置,這些都變成了因素了。

今天爲什麼會有人花這麼大的力氣來選院士?

一是因爲名額是有限的。所以就會有很大一部分的努力,把自己選進去,還有一部分努力是把那些夠格的人不要讓他選上去。

這兩個東西加起來就造成了今天的這個很奇怪的一個現狀,就是有些人明明夠格的他選不上,有些人明明不夠格的他選上了。

目前雖然院士是選舉出來的,但投票者選院士已經不再完全依靠科學成就了。關係、運作和好處成爲了一些新的因素。有些人被選上去的時候,意味着有些人被選下來。選下來也是跟這個制度有關係的。

院士制度不是榮譽制度而是利益制度

第二方面更重要。我們的院士制度目前還不是一個榮譽制度,更是一個利益制度。屠今天得了一個諾貝爾獎,只代表你過去的貢獻,只是榮譽和獎金,並不意味着你可以得到比人家更多的資源。申請資金還是要透過競爭,靠你今天的本事。

無論院士制度還是諾貝爾獎榮譽,都不應和太多的利益掛鉤。不能因爲獲得了院士身份,就享有了更多的研究基金、決定權和人事權。目前院士連帶有很多特權,所以纔有人不擇手段地去把自己變成一個院士。院士應該回歸到一個榮譽,表彰一個階段性的工作,榮譽的認可並不意味着有很多額外的利益。特別是那些理應透過學術競爭才能得到的利益,這個應該回歸學術競爭,把院士制度去利益化。

 屠呦呦獲獎並不意味着對傳統醫學的認可

鳳凰網:您怎麼看他那個屠教授科學發現和傳統中藥知識的關係。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傳統的醫藥資源?

魯白:屠得諾獎,並不意味着傳統的中醫、中藥得到了現代科學的認可。諾貝爾獎是給屠呦呦從中藥裏面分離出來青蒿素,而這個青蒿素又對醫學對這麼重要。今天當有記者問到這是不是第一次給中藥發諾貝爾獎時,委員會明確地否認了。中醫中藥必須要走上現代化道路。屠呦呦把中藥裏面的有效成分給分離和鑑定出來,把它變成一個純的化學藥物,是中藥現代化的一條路徑,但這不是唯一的路。大家都說中藥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前提要用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法和科學的理論,方能使中藥變成真的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