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真實,纔是創作之本 1200字

真實,纔是創作之本_1200字

真實,纔是創作之本 1200字

昔日,我們的前人以他們內心的豪邁與獨特的見解,揮筆灑墨,創造出那一篇篇激昂大度令我們無比驚歎的傳世佳作。而隨着時間流逝至今,雖然時過境遷,但卻作爲與先人一脈相承的我們,卻相當一部分人已經很難再作出能有前人內涵與水平相比較的文章,相反卻更願意追求華麗的詞藻、細膩而虛假的情感,更喜歡在自己的筆下無病呻吟,哀怨痛苦,藉此來表述自己內心的那點天地。但他們卻忘記了,即便最美麗的辭藻,也難以替代我們內心真摯情感流露所需的平淡,即便最令人悲傷的虛假哀怨,也難以彌補我們內心深處傷感表述所需的真實。

回望我們那擁有五千年沉澱與精髓的文化長河,細數在這數千年中的文化名人,又有哪個不是以自己內心真實情感爲基礎進行創作的呢?縱觀秦漢魏晉南北朝中,有“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的李斯讓我們敬佩,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曹操讓我歎服,有“貴得肆志。縱心無悔”的嵇康讓我們明白了什麼纔是文人;橫遍隋唐宋元與明清裏,有“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爲君死”的李白讓我們崇拜,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蘇軾讓我們驚歎,有“喚取紅襟翠袖,莫教淚灑英雄”的納蘭性德讓我們清楚什麼才稱雅士。這些人都在他們的年代堪稱名士大家,其筆下的文章亦是然而,他們哪個又是依靠那些哭哭啼啼,悲傷哀怨的虛僞而立足於當世,留名於千古的呢?如果有誰敢莽然稱有,我想那不是很可笑麼。

而在如今,在一本《幻城》便能落下萬千青年淚,一本《夢裏花落知多少》便可傷透萬千青年心的今天,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用華美的詞藻,細膩的情感來貫穿全文,習慣了那股陰柔的氣息在筆尖徘徊,甚至愛上了那些無中生有的小憂傷,小悲情。以至於悲悲慼慼,風花雪月,小橋流水的文章成爲我們的至愛,而我們前人的陽剛則在無形之中被抹殺,被遺棄。

有人說是社會讓我們這羣孩子失去了古人所擁有的寶貴的陽剛與真實,也有人認爲是我們的生活處世經驗不夠,對快樂生活的積累不多,甚至還有人斷言我們這一代註定成爲僞文化的奴徒。總之,衆說紛紜,看起來個個手上都握有萬丈的真理,讓我們不得不贊同。但我並不完全贊同他們的見解,在我看來:無論外界的壓力有多大,但筆下的結果最終還是取決於執筆的我們的想法,我們的內心。難道不是麼?若我們能夠對文學懷有一種真誠與喜愛,對創作懷有一種激情與遐想,那麼,我想即便社會再怎麼殘忍壓迫,即便我們處世生活經驗,對快樂的積累再怎麼不夠,即便僞文化如狂風暴雨般向我們侵襲,你也會輕輕關上你那扇心窗,任憑外界的摧殘與壓迫波濤如何洶涌地拍打,而獨自在快樂而真實的'文海中徜徉。假若真能如此,我相信那麼即使被這個社會所拋棄,我們也不會爲自己當初的選擇而感到任何的後悔與悲傷,相反,我們會爲自己筆下的那份貞潔而倍感榮幸。

僞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社會賦予的結果。就我而言,我是非常認可這個看法的。在社會一系列事件與制度有意無意的連環的錯誤引導之下,原本本應循着前人足跡前進並加以創新的我們,卻走向了偏離的軌道,成爲犧牲。本應奮鬥爬上創新與陽剛的山頂的我們,卻不幸地墜入了僞文化的深淵之中。被僞文化滲透的人的筆下,滿是虛僞與浮華,令人倍感厭惡,而滲透的病毒並不會停留,而會擴散全身,並且最終致爲社會所遺棄。

如果有那麼個機會讓我對社會說上一句話,我一定會對它大喊:停止吧!這一切的創作,本應屬於我們的自由,我們不需要無聊的浮華,我們不需要令人厭惡的虛僞,我們不要滿是毒瘡的僞文化,我們需要屬於我們自己的那份真實,那份陽剛!畢竟,真實,纔是創作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