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關於端午節的高中作文600字

過端午節高中作文

關於端午節的高中作文600字

包糉子——是端午節的必做的事。

在鄉下,端午節的前幾天,婦女們便成羣結隊的去採箬葉,採回來的箬葉洗淨後,平整地鋪在竹篾上,待曬乾後,整整齊齊的收起,用細白線將其捆成一疊疊,一部分自己家用來包糉子,另一部分則拿到集市上去賣,補貼家用;端午節的前一天,家家戶戶都開始準備包糉子,淘糯米,備餡料,各家都有自家獨特的餡,有火腿,有紅豆,有紅糖,有花生,琳琅滿目。包糉子一般都是婦女來包,因爲婦女心靈手巧,包出來的糉子也就精巧,小孩子好奇,總喜歡來湊個熱鬧,插上一手,不過常常因爲笨手笨腳,被婦女嬉笑着驅趕開,孩子們又嘻嘻哈哈地去打鬧。端午節這一天,一些家庭會在家門前,掛上艾草,祈求平安,但最重要的還是吃糉子,前一天包好的糉子被連成一串放入沸水滾滾的鍋中,小孩子嗅着香味而來,揭開鍋蓋,向裏邊望,大人此時就走過來,把小孩子拉到身邊坐下,讓他們慢慢等,小孩子總待不住,迫不及待地去看。

在城市,吃糉子依舊是最重要的事情,對於一些家庭包糉子卻不屬於其中。城裏人直接到超市買包好的糉子,只用煮就可以完事。吃糉子也只是解一下饞,應付一下高高興興過節的小孩子。但煮的過程依舊讓人期待,嗅着香味,坐在電腦前垂涎三尺,眼珠盯着屏幕,心卻早已飛到鍋中去了。

外婆一直是家中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一把手,包糉子的手藝也是另人讚不絕口的,家中的糉子都出自外婆之手。準備好材料,外婆開始包糉子。

一片糉葉,寬大墨綠,味道清幽,在外婆手中被捲成圓錐形,圓錐形的尖底不能漏,再盛入已經與火腿拌勻的糯米,一片墨綠的糉葉包住紅白餡料,封好圓錐形的底,最後用棕櫚葉一圈又一圈紮緊。一個有四個小角的尖頭糉子就包好了。一片片糉葉在外婆手中翻飛,糯米餡爭先恐後地跳人葉中,棕櫚葉飛快奔跑着,外婆如變戲法般變出一個又一個的糉子。

我把五個糉子劃爲一家,連成一串,放入沸水翻騰的鍋中。然後坐在旁邊,聽着水的咕嘟聲,嗅着糉葉的撲鼻清香,閉上眼睛,唾津潛溢,飛流直下三千尺。

我最喜愛的糉子餡還是純糯米。用剪刀剪去棕櫚葉,剝開糉葉,香氣四溢,忍不住大大地咬一口,咬的那一刻,感受到的是糯米的爽滑和彈牙。要是再沾上蜂蜜就更完美了,滿口香甜。

端午節,糉子情結。

過端午節高中作文

隨着時間的流逝,端午節在我的腦海中變得越來越模糊了。

記得小時候,我經常纏着媽媽講那個熟悉卻又百聽不厭的故事:在兩千多年以前,古老的中國戰火紛飛,在農曆五月初五的一天,有一位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看到自己的國家面臨着亡國的危運,而心中的抱負卻無法實現,便悲痛欲絕懷抱着沙石投向波濤滾滾的汨羅江,他就是屈原。人們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許多人都划着船去追趕拯救,四處尋找着他們愛戴的屈原,爲了讓水中的`魚兒不吃掉屈原的身體,就把糯米裹在散發着清香的竹葉裏,投入了汨羅江裏……每當我聽完這個故事後,總在想,屈原真的投向那波濤滾滾的汨羅江裏了嗎?屈原真的化作天上的一顆星星了嗎?魚兒真的會吃掉那些糉子嗎?……

現在,我漸漸長大了。這些疑問也在我腦海裏淡忘了,再也不會纏着父母講屈原的故事。而是,玩着電腦,看着電視,做着手工DIY,讀着漫畫故事。再也不會想那些對我來說很遙遠的話題了。

又是一年糉葉飄香,雖然屋裏瀰漫着糉子的香味,但大部分都是從超市裏買來的。很少有人再會談論起屈原,洗着那翠綠的艾草,會包糉子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還有些人家,就把端午節當成一場夢似的,過的極其簡單,連糉影都看不見了。現在的人類只顧瘋狂開採,拼命的擴建。讓這美麗的地球村遭盡了塗炭。工業廢水流入了江河湖海,成羣的魚兒慘死在沙灘。濫砍亂伐無休止,泥石流、山洪、地震時常出現。水土在流失,江河斷流湖泊乾涸。那美麗的“賽龍舟”我何時再能看見?看到身邊發生的一切,我不斷的告訴自己:一定要加強環保意識。愛護環境要從小事來着眼,不浪費水,不浪費電,不浪費食物,不隨地吐痰。只有我們愛護環境,保護資源,生存的環境才能得到改變。等到再過幾十年,我們的地球母親才能依然美好,以後的孩子們才能看到清清的水,藍藍的天,綠綠的蘆葦蕩,再過端午時,才能吃到那自家包的手工糉子,觀看到那激動人心的“賽龍舟”。

端午的兒歌彷彿又迴盪在耳邊:“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中國經歷了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傳統美德源遠流長。不要讓端午節離我們越來越遠,不要讓端午成爲我心中的夢想。

過端午節高中作文三

記憶中的端午節,是孩子所向往的那份熱鬧美。早晨起牀,揉開睡意朦朧的雙眼,趁着縷縷的朝霞,邀上三五夥伴,去村旁的小河裏盡情地洗浴嬉戲,一時間笑聲,打鬧聲,攪亂了村莊的寧靜。大人們也就在這笑鬧中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如今,那些童年的趣事,早已悄悄地流逝,隨着年齡的增長,我漸漸明白了端午節的含義,讓我思索了很多很多……

端午節讓我想到了緬懷。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每年在農曆五月初五這天,各地都會以不同的習俗來緬懷屈原。其內容主要有:插艾草,佩香囊,綁五線繩,賽龍舟,盪鞦韆,飲用雄黃酒,吃鹹蛋、糉子和時令鮮果等。愛國詩人屈原雖已離我們而去,但他的精神卻時時激勵着我們、提醒着我們。

端午節我想到了愛國。“愛國”之情自古有之。在我國特別是漢唐以後,愛國成了民衆情感世界中極爲重要的構成部分。就說屈原吧,“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歷代的名人史家都對屈原作出了極高的評價。他的愛國情懷,個人氣節,歷久彌新,爲國人所景仰和熱愛。其“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名言,激勵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勇於探索真理。

端午節我想到了感恩。兒時的端午節,母親是最操勞的,不僅要爲我們準備好吃的東西,還要給我們綁上五線繩祈福。她的操勞,讓我逐漸明白了事理,曉得了感恩。所以,我覺得在端午節來臨的時候,我們除了要紀念屈原,還要在放假時多幫助父母做家務,今年的端午正是農忙時,我們就更應該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端午節是一個傳統的節日,俗話說,人生在世只能走一回。但如何走卻值得我們深深思考,或玩物喪志頹廢一生,或厲兵秣馬放手一搏。在這裏,我無權評價他人人生的選擇,但需要記住的是,人要活出自己的激情,放射出自己的光彩,去贏取周圍的尊重。

在這個緬懷感恩的日子裏,我們應該記住民族史上的愛國英雄,記住血濃於水的親情,記住自己是一箇中國人,並將這份情感傳承下去,爲了自己,爲了子孫。同時把情感轉化爲積極向上的拼搏力量,吶喊出民族鏗鏘的聲音。

過端午節高中作文四

時值晚春,繁密的枝葉已被春風吹成深綠,再過不久,便是屈原爲國捐軀的日子,人們爲了魚蝦不撕咬他的身體,向河裏投入大量包好的糯米,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紀念屈原成爲了中國的節日——端午節。

早在很久以前,人們就不進行向河裏投糉子這種浪費的事情了,端午演變成了一家團圓,享受美味的節日。

南方人吃肉糉,在乳白的糯米糰裏放上一顆肥膩的肉塊,我倒不怎麼喜歡這種口味,油腥味掩去了糯米的清淡,失去了原有的滋味。

家鄉的甜糉味道清香,不加修飾,更易品出屈原澄澈真實的想法。晾乾的蘆葦包裹住清香的糯米,偶爾向其中塞入一顆甜棗,摺疊成錐體,綁上纖細的葦杆,載入鋥亮的瓷盤,鍋中沸水掀起一股股白浪,如龍王的怒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斜端瓷盤,大塊濃綠被這波濤淹沒,於是又拿起竈臺上的鍋蓋,輕輕釦下,叫他接受洗禮,散發香氣。

苦痛熾熱的煎熬總是漫長的,待火光熄滅方纔發現,葦杆不知何時變得色深柔軟,棕葉綠得油亮,頗有食慾。撈入盤中,鬆開棕葉之上的束縛,抄起筷子,夾住一端棕葉,慢悠悠地將白玉般的糯米自棕葉退下,忽然眼前一亮,在深綠的糉葉下,糯米光滑的身軀更顯潔白明亮。

放在盤中託在手上,輕捷地將它們擺在桌上,一家人圍坐在方桌几面,面前擺上載着白糖的小蝶,大人身旁附上一杯白酒,夾起糉子蘸少許糖,就着白酒的辣味兒拉起家常,平日工作的勞累一揮即散,彷彿回到古時田園的小家,食物簡潔卻真情四溢,總覺得這就是屈原先生嚮往的生活。滿嘴溢着甜味,嗯,端午的味道。

縱使時間老去,年代老去,我們老去,但有一樣東西永世繁盛,那就是祖國傳統的節日,先人的願望,我們的和諧,將永不散去,端午的味道,真情的味道,永遠都不會改變。

標籤:端午節 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