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高中作文 > 高三作文

軍旅情強軍夢優秀徵文

千百年來,正是無數先賢先烈把自己的夢融入“中國夢”,正是一代代人執着堅韌地傳承 “中國夢”,小編收集了軍旅情強軍夢徵文,歡迎閱讀。
 

軍旅情強軍夢優秀徵文

第一篇:軍旅情強軍夢

馬丁·路德曾說:“我有一個夢想,它深深紮根在美國之夢中。”現在我也有一個夢想,這個夢想是遠大的,崇高的,是與我們當代國防生密切相關的,那就是強軍夢。

作爲一名新時代的大學生,更是一名新時代的國防生,一位新時代的準軍官,我們要積極響應習主席“我的中國夢”的號召,心懷夢想,開拓創新,做一個有理想,有夢想的國防生,而從現實入手,就是在進入部隊後如何最大的發揮自己的優勢,讓我們祖國的鋼鐵長城更加牢固,讓我們的軍隊更加強大,只有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更加繁榮昌盛,我們才能自豪的說出:“我有一個夢想,那是我的中國夢。” “雄關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桑”,中國夢是強盛中國之夢,生態中國之夢,和諧中國之夢,美麗中國之夢,同時也是強軍之夢。 “一個人可以一無所有,但是不能沒有夢想”這句話,我一直記得。是的,正是因爲有夢想,我們才經歷坎坷依然前行,正是因爲有夢想,祖國母親實現了許許多多夢想:神九飛天,蛟龍入海,航母下水,奧運奪冠。而其中最爲重要的“中國夢”首先是一個“強軍夢”,只有國家的穩定的強大,我們纔有資格有能力去再言其他更高更強更好的夢想。

如同廣告中所言一般:中國夢,夢之藍。蔚藍無垠的大海在以前我們都無法真正意義上的在大海上有過對其他國家的威脅給予真正的回擊,而如今,這一切都已改變,面對大海的召喚,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入列中國海軍。中國結束了五大國中唯一沒有航母的歷史。“航母下水百年夢,拼死爲國顯軍威”。中國航母從建造到定型、從下水到命名,一直到今天的艦載機試飛聚焦了世人的目光,成功與否關係民族的尊嚴和地位。“才見虹霓君已去,英雄謝幕海天間”。殲-15戰機在中國航母上首次完美起飛,標誌着中國航母事業邁出了關鍵一步,令全國爲之振奮,讓世界爲之驚歎,向世界充分展示了海洋大國的自信,古有鄭和七下西洋,今有海軍一方雄獅。

中國人民解放軍是文明之師,威武之師,而現如今更應該稱作:陸上猛虎,空中威龍 ,海上飛鯊長久以來,中國猛虎一直保持着蘇聯血統。在那個百廢待興的年代,中國軍工依靠蘇聯取得了一定進展,什麼時候纔有中國自己的坦克呢?國人在問,中國工程師在思考。2009年的國慶閱兵,國人沒有失望-——99式坦克整齊劃一的以高昂之態接受了國家、人民的檢閱。陸上猛虎,中國血統!殲20的出世,是中國空軍強大的標示。它的入列將使中國軍隊更加現代化。從此,中國的天空,“威龍”來保衛。航母艦載機是航母成軍的重要標誌。殲15飛鯊,中國海空的捍衛者。當它的雄姿從遼寧艦14度仰角滑躍而起,中國海空疆域就結束了他國戰機進出隨意的歷史。飛鯊,中國海空的圖騰。

也許,執着於自己的夢想久了,我們可能忘了夢想生長的土壤。然而,百餘年前的中國人不敢有夢,百餘年後的中國人都有自己的夢,其間的差別就在於“中國夢”的誕生。當“中國夢”沒有綻放,個人的夢又如何開花?從根本上說,我們每個人夢想生長的土壤,都深深植根於“中國夢”。我們每個人夢想的成長,都有“中國夢”的成長相伴。有了“中國夢”的茁壯,我們纔有了做自己夢的自由。

千百年來,正是無數先賢先烈把自己的夢融入“中國夢”,正是一代代人執着堅韌地傳承 “中國夢”,祖國和人民纔有今日之榮光。“中國夢”與個人夢脣齒相依。我們追逐自己的夢,本身構成了“中國夢”的一塊塊基石。“中國夢”的構建,又爲我們放飛自己的夢想提供了平臺和土壤。“強軍夢”支撐“強國夢”。英雄的人民軍隊一定會高舉旗幟、聽黨指揮、履行使命,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保駕護航!

歷史的接力棒已經交到我們手中,我們要大聲宣言:勿忘昨天的苦難與輝煌,無愧今天的責任與使命,不負明天的夢想與追求。

第二篇:軍旅情強軍夢

有人說,人到中年,不再是有夢的年紀。

正是不惑之年的張紅興,卻未停止過對夢想的追求。這一追,就是10年。

2002年,得知防化學院招生時,他放棄地方高薪工作,立刻辭職備考,有人問他到底圖個啥?他回答:不圖啥,我一直夢想爲國防建設盡點力,現在機會來了,當然要抓住。

在成都軍區某防化技術大隊,擁有同樣夢想的科研幹部並非個例。這個平均年齡不到35歲的羣體,遠離鮮花和掌聲,始終爲強軍夢而戰。這背後,是無數次與核妖毒魔的驚險較量,是踏遍西南邊防爲基層官兵解決技術難題的艱辛跋涉,是不捨晝夜只爭朝夕的科研攻關。

60項科研成果獲軍隊科技進步獎、5人獲軍隊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崗位津貼……成績斐然,但夢想始終縈繞在胸,探尋這個羣體的故事,時刻能感受到他們忠實履行歷史使命,爲實現強軍夢而追逐的匆匆腳步……

(一)

這是一面宣告防化技術大隊誕生的錦旗:1997年9月5日,大隊黨委莊嚴的接過了這面旗幟,並立下誓言:建設一支起點高、作風硬、打得贏的防化精兵隊伍。

錦旗旁,排列着3個受全軍表彰的先進單位獎牌,10個成都軍區授予的獎狀,以及“全軍裝備技術基礎工作先進集體”、“全軍軍事化學分析測試達標單位”等榮譽證書,凝聚着全隊官兵的奮鬥和光榮。

從此,每年的這一天,大隊都會舉行一個特殊的儀式:全體官兵站在錦旗前重溫防化兵口號,聆聽老一輩防化人講述榮譽背後的崢嶸歲月。

“每一次重溫口號,都會有新的收穫,每一次聽故事,都讓人熱血沸騰!”工程師李健說。

和他相比,年輕的技術站幹部呂暉感受的更深刻。

呂暉在地方大學讀書時就簽約成爲國防生,一心投身軍營,可最初到大隊工作時,他卻迷茫過:科研陣地枯燥乏味,與炮鳴槍響相距甚遠,這是自己強軍報國的夢想寫照嗎?

直到他聽到原大長陳萬順帶領科研人員爲全軍防化新裝備訓練保障趟路,不慎吸入毒劑落下終身病根的故事時,他的心中有了觸動。從那以後,呂暉全身心的融入集體,“不畏艱險、無私奉獻、勇攀高峯、精益求精”的防化人精神漸漸融入血脈、滲入骨髓。

夢想一旦落地生根,便開花結果。呂暉迅速成爲大隊的青年技術骨幹,參與6個科研項目攻關,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在軍內外重要核心刊物發表論文20篇。

政委楊剛告訴記者:“在大隊,技術幹部既是‘防化兵精神’‘科研人精神’的踐行者,又是深受這種精神滋養的受益者。進階工程師唐萬林便是其中的優秀代表。”

2001年4月,唐萬林即將從四川大學原子核物理及核技術專業畢業,時任大隊高工的戴壯榮找到他,懇請他畢業後到大隊工作。因爲錯過了特招時間,這位素未謀面的大校多次與軍地相關部門協調,確保他能入伍,戴高工對人才的渴望、對國防事業的熱忱,讓本打算和女朋友一同出國的唐萬林深受觸動。

入伍後,唐萬林與科研幹部們朝夕相處,瞭解的越多,投入的越深,從前輩身上讀懂了國家的重託,軍人的使命。他腳踏實地的從事科研工作,成績突出,被推選爲十一屆人大代表。

面對記者的鏡頭,唐萬林動情地說:和老一輩防化人相比,我的這點成績實在是微不足道!”

(二)

這是一支充滿求實態度和創新精神的團隊。

11名隊員中,有1名博士和6名碩士,其中包括一名女性。每年他們都兵分多路,深入基層一線調研,從雪域高原到彩雲之南,風雨無阻,從未間斷。

說起此舉的目的,大隊長朱宏勇坦言:軍事科研要永遠盯着戰場,以提高戰鬥力爲目標,要永遠立足基層,以解決部隊作戰需求爲方向。

課題從部隊中來,成果到保障中去。在這個目標的牽引下,他們共爲部隊解決技術難題100多個,50多項科研成果得到推廣使用,有力推動了戰區防化裝備保障能力建設。

工程師徐馳波曾經在某防化團工作16年,是一名防化戰線上的老兵,豐富的實踐經驗爲他指明瞭針對性更強的.科研方向。他常常選擇在冬天進藏,在高寒、高海拔部隊一紮就是幾十天。他說,只有在最惡劣最艱苦的環境中,才能取得最真實最典型的數據。

工程師張紅興自2002年入伍以來,始終把科研目標聚焦防化毒劑報警器的敏感材料。他相繼合成了四大類十餘種敏感材料,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2007年,張紅興考入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高分子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他捨棄參與導師權威課題的機會,而是圍繞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某型毒劑毒物熒光檢測器開展研究。一旦研發成功,戰士們只需攜帶這一設備,便能迅速判讀出該地區染毒指數。以往揹負5公斤重裝具、戰術動作極不協調的現象將被徹底改變。

在大隊,把部隊科研課題作爲深造目的的還有工程師李健、路強,雖然研究方向不同,但出發點是一致!

臨近畢業,面對多家科研院所拋出的橄欖枝,張博士不爲所動,而是積極與單位聯繫,主動擔任某重要項目的課題組組長。他動情地告訴記者:我對這支隊伍有感情,因爲它離戰場最近,跟戰士更親,總能讓人感受到軍人的責任和力量、也體悟到集體的光榮與夢想。

(三)

這是一羣充滿獻身精神和科學態度的科研工作者。

因爲工作性質,他們常年與危險品爲伴,即便身着厚重的防護服,依然無法完全擺脫“隱祕殺手”的威脅。

張紅興至今記得那次心有餘悸的經歷——因爲太疲勞,他在實驗過程不小心碰翻了半瓶試劑,頓時他感覺呼吸困難,眼睛也變模糊了。他慌忙衝出實驗室,喘息幾口新鮮空氣後,又返回現場,摸索着收拾完揮發性強的殘餘試劑。第二天,他在牀上躺了一天一夜才緩過勁來。幸運的是,因爲吸入劑量小,試劑沒有對神經和大腦造成損傷。

可在總工程師唐萬林心中,化學試劑並不是最令他畏懼的。他最害怕的是每逢過年,母親總拉着他的手問:萬林啊,你什麼時候才能讓我抱上孫子啊?”原來,因爲長期接觸化學品,唐萬林和愛人一直未能生育,“不孝有三,無後爲大。我又何嘗不想做一個孝順的兒子,但離開了實驗,沒有數據做支撐,科研就沒法搞啊!”說到這,這個年近四十的土家族漢子喉頭凸動,淚要涌出眼眶,他很利索地把食指探入鏡片後面的眼角,輕輕一揉,恢復常態。

求實的科研態度,不僅僅體現在對危險和困難的無畏無懼,還體現在對新知識、新技術的孜孜以求和永不滿足。當資訊化的浪潮洶涌澎湃之際,一羣人始終保持創新的頭腦,不斷探索防化技術研究新領域,探索防化人才培養新途徑,探索防化部隊保障訓練新模式。

2008年,工程師李健和呂暉在調研中發現了某防化偵察車電源系統故障率高的問題,他們立即組成技術小組攻關改進了電源系統。問題雖然解決了,他們卻並沒有停止革新的步伐,而是邊自學邊研究,解決了不便充電的問題。

2010年9月,工程師路強考入四川大學研究生學院,攻讀與防化工作完全不沾邊的計算機專業,他此舉的目的只有一個:透過學習掌握更新、更成熟的計算機軟件開發技術,爲研製出防化裝備維修訓練與考覈的仿真系統而努力。

原大隊長汪光興雖已離開領導崗位,卻常常挑燈夜戰,工作熱情不減。有同志勸他該回家休息了,他卻坦言:我捨不得離開這個集體,特別是這裏的敬業實幹精神,勇攀高峯精神,羣策羣力精神,淡薄名利精神,使人振奮,讓人年輕。

在大隊,“強國夢”和“強軍夢”相容共生,它們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有着實實在在的內容,伴隨着追夢人的腳步,越來越近,越來越清晰……(

標籤:軍旅 強軍 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