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真題解密及滿分範文

一類卷(55—60分),對“三本書”的及相互關係有準確的理解和闡釋,並有較深刻的思考與評說。

高考作文真題解密及滿分範文

二類卷(50—54分),對“三本書”的及相互關係有較準確的理解和闡釋,並有一定的思考與評說。

三類卷(45—49分),對“三本書”的及相互關係有較準確的理解和闡釋。

四類卷(40—44分),對“三本書”的及相互關係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闡釋。

六類卷(35分及以下):套線分,但如果內容與作文題相去甚遠,一半套線分。離題作文,完全偏離題意的,20分以下。抄襲作文,10分以下。

說明:本評分細則乃各評卷小組長彙集各組評卷老師意見後,集體討論共同制訂而成。

今年浙江卷仍採用材料作文的方式。命題材料來自盧新華的文章,要求考生理解作家的話。三本書的說法,第一本書是指平常我們閱讀的書籍;第二本書是指自然、社會,包括生活與實踐,把自然、社會理解爲“無字之書”,是一種文學性的比喻;而“心靈之書”卻是盧新華的“創造”。他的原文是這樣解釋的:“它們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書籍,而是三本大書。一本叫‘有字的書’,一本叫‘無字的書’,一本叫‘心靈的書’。當然,也可以是一本叫‘書本知識’,一本叫‘自然與社會’,一本叫‘自己的心靈’。而如果遇到對感興趣的朋友,我也會對他們說一本是‘文字般若’,一本是‘實相般若’,一本是‘心靈般若’。”據此,“心靈之書”就是閱讀自己的心靈,這既是瞭解自己的內心,,也可以說是一種層面的追求,,等等。當然也可以理解爲從別人身上,或是從某種自然、社會現象那裏得到的一種啓迪和靈魂的。但是,題目中只出現三本書的概念,沒有進一步的解釋,就給考生造成了相當大的困惑。再加上“心靈之書”又是一種比較隱晦的比喻,考生審題的難度就加大了。

雖然沒有明確提出寫“論述類文章”的要求,但題目中“思考”“評說”兩個關鍵的詞語,文體的指向性依然非常明確,就是希望考生能夠寫論述類的文章。這既是對去年高考文體要求的延續,也是藉此來考查學生對文體的把握能力。

題目中提到了“三本大書”,實際上考生只寫其中的一本書,或“有字之書”,或“無字之書”,或“心靈之書”,另外兩本書略微講一講,也是完全可以的。

題目中列出三本大書:“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和“心靈之書”。考生如果能夠對這三本大書的內涵及彼此間的相互關係有一個比較明確而清晰的認識,就能夠寫出好文章。從考試的實際情況看,許多考生恰恰就在對這個概念的闡釋上出現了問題。一方面他們把這三本大書理解爲一種並列的關係,另一方面又無法準確闡釋三本大書的內涵。有的把三本大書理解爲“科學”“哲學”“禪學”,有的理解爲“知識”“”“”,有的理解爲“學習”“文明”“誠信”,有的理解爲“腳下的”“人生經歷的酸甜苦辣”“境界”,等等。尤其是對“無字之書”,更是衆說紛紜,莫衷一是。

人要讀三本大書,其內涵非常明確,就是我們每個人從這三本書中能夠讀出什麼,或者說從這三本書中領什麼,能夠把這個內涵寫出來就可以了。但是,有相當多的考生不明白這點,拋開三本書的內涵及相互關係,着重闡述如何讀書(如詩意的.閱讀、用什麼樣的心讀書等),讀書的條件(如在時代中閱讀、在中閱讀等),讀書的效果、境界、價值意義,以及闡述心靈的重要性等。這實上反映了考生對文題的理解不到位、不準確。

今年浙江省高考作文有很多學生通篇都是廢話,這雖然不是審題方面的失誤,但也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人生有三本大書:“有字之書”,即一般意義上的書;“無字之書”,指代生活中的經驗;“心靈之書”,則是對生命、對世界最本質的追求與省悟。如我所言,三本書各有側重,但首要的是讀好“心靈之書”。

“有字之書”是我們獲取知識最主要和直接的來源。我們從出生、蹣跚學步、牙牙學語,再進入學校讓心靈得到。誠然,“有字之書”不可或缺。比如赫爾曼·黑塞在《獲得教養的途徑》中指出:閱讀,特別是經典的閱讀,對人學識教養的獲得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有字之書”相較於個體總是顯得抽離,其中固然有醒世名言,卻難爲人所獲得。譬如前些年的“藥家鑫案件”及“復旦投毒案”,藥家鑫和林森浩的學識毋庸置疑,但他們卻未將其內化爲自己真正遵循的準則。

相較於“有字之書”對具體知識技能的側重,“無字之書”則讓人以親身的經歷獲得經驗,正是所謂“吃一塹,長一智”。以範雨素爲代表的一批皮村文友便是其中的典範。他們大多學歷低,但這並不能他們對文學的喜好。他們將親身經歷書寫成文,現實便是他們取之不竭的靈感來源。“無字之書”以其親歷性與直觀性在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跡。

然而,“有字之書”與“無字之書”縱然有許多不同,但它們仍有一個巨大的共同點,便是仍桎梏於現實之中。兩者都取於現實,以現實的方式呈現,但真正重要的東西卻是以抽象、以心靈呈現的。這“心靈之書”,某種程度上可以與哲學等價,即philosophy,愛智之學。遙想古希臘哲學三子,再回想中國思想大解放的諸子百家時期,他們生活在書籍與經驗都匱乏的千年以前,卻以自己的智慧與心靈碰撞出了那麼多偉大的思想!柏拉圖的“理型論”,亞里士多德的“形式與質料”,科聖張衡對各種自然規律的洞悉與理解……很難想象他們能在那樣的年代達到那樣的智慧。反觀自己,不過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智慧比之他們不及分毫。

我們現在是缺乏“心靈之書”的。因爲世界的發展與物質的積累,我們有時過於沉浸於現成的“有字之書”與“無字之書”,而忘卻了對自己“心靈之書”的深度挖掘。其實從“有字之書”與“無字之書”中也是可以得到“心靈之書”的智慧的,但真正關鍵之處在於摒棄外物的紛擾,用自己的心靈去與那些偉大的靈魂產生共鳴。從蘇格拉底到笛卡爾,從斯賓諾莎到黑格爾,歷代哲學家都大聲吶喊,讓人們以一種愛智的、嶄新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他們知道,真正的智慧只能來自每個人的內心。

善讀“心靈之書”,是它讓我們擺脫現實的,在廣闊而的中尋回人生最本初的價值。

本文首先在立意上就獨闢蹊徑,不糾纏於“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和“心靈之書”,而是側重於“心靈之書”,指出首要的就是要讀好“心靈之書”。這無疑體現了作者的膽識與魄力。

從論證的思與策略上,作者並不完全拋開“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而是在論述兩者本身所具有的價值之後,指出它們共同的缺陷:“仍桎梏於現實之中”“取決於現實,以現實的方式呈現”。這就深刻地了兩者與“心靈之書”的差距。緊接着便以古希臘哲學三子及中國的諸子百家爲例,論述偉大的思想產生於各自的智慧和心靈,並不受書籍與經驗的。

文章並不就此止步,而是進一步針對當今社會人們沉浸於“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忘卻了對自己“心靈之書”深度挖掘的客觀事實,我們要“摒棄外物的紛擾,用自己的心靈去與那些偉大的靈魂產生共鳴”“以一種愛智的、嶄新的眼光去看待世界”。這裏再一次透過歷代哲學家之口,強調“真正的智慧只能來自每個人的內心”。如此,文章不僅具有內在的邏輯性,也達到了一定的思想高度。

本文語言簡潔精練而富有哲,作者論證思清晰而富有思辨性,目光敏銳,思想深刻,具有很強的駕馭語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