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佛法經文 > 三字經

三字經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三字經2.03W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三字經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字經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三字經讀後感1

以前有“三、百、千必讀”的說法,這的意思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三本書必須讀!

三字經的特點是三字一句,簡介明瞭。別看它簡介,可它的每一句都包含着生後的道理,比如第一句就很深奧:

人之初,性本善

在儒家傳統當中,有三派說法。一派,孔子的說法。他的說法是什麼呢?就是後六個字“性相近,習相遠”孔子認爲人的本性差距並不太大,由於後天的薰染,環境的影響,差距變得越來越大。這是孔子的說法。換句話說,孔子並沒有告訴我們,人的本性是善還是惡,孔子置而不論(意思是他不說),留個懸念。

一派,思想家、和法家有極深關係的荀子的看法。他認爲“人之初,性本惡”。人的天性本來就是惡的這是荀子的看法,他這個看很容易得到大家的理解。因爲我們看一個小嬰兒生下來,他餓了就要吃奶他會管母親很辛苦嗎?他會管母親有乳汁嗎?他會考慮母親是不是生病了嗎?都不會,他就要吃,非吃不可。人性從這個角度來看,談不上善良。

那麼《三字經》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是誰的思想呢?是“亞聖” 孟子一派的的思想。但卻不明確。孟子並沒有說過人之初,性本善”。他的明確意見是,人的本性向善。

我同意孔子的看法,因爲人的本性是會變的,向孫悟空會72變一樣,有時候是善,有時候是惡……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三字經讀後感2

讀《三字經》後感《三字經》是一部流傳甚廣,家喻戶曉的啓蒙讀物,它教育我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禮貌待人,勤奮好學,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最近我認真地讀了這本書。“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被這種簡潔精湛的哲學雋語所吸引:“孟母擇鄰”,“黃香溫席”。“孔融讓梨”>。我被一個個寓意深遠的故事所感動。我特別喜歡“讀孟母擇鄰”的故事。“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他就常常模仿那些辦喪事的人哭泣。孟母就把家遷到了鬧市,孟子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着做買賣。孟母又把家遷到了學堂邊,孟子終於學到了禮儀和文化知識。這說明環境對人的成長很重要。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了良好的環境,自身努力也很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小學生尤爲一塊璞玉,不經雕琢,怎麼能成在器?我們應立鴻鵠之志,該苦學習,勇攀高峯,長在要做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還有“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講的是周武王推翻商紂王朝的殘暴統治,贏得了百姓的信任,周朝是我國曆代王朝中最長久的朝代。讀了《三字經》後,我對這段歷史印象更深了。《三字經》使我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如果你還沒讀過,建議你去讀一讀,它一定給你帶來很大的收穫。

三字經讀後感3

讀書有法,開卷有益。做一個愛讀書的人,因爲讀書可以讓我們的內心充實,讀書可以令浮躁的生活獲得寧靜。讀書也可以借鑑前人的智慧,獲得對人生的思考……

無論怎樣讀,用什麼方法讀,只要適合你自己就好。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瞭解知識、常識,形成品格習慣。努力做到知行統一,也就達到了讀書的目的。

隨着年級的升高,同學要了解、學習的內容增加了,學習的任務也增多了。那麼大家爲此準備好了嗎?一個人,在學習生活的過程中,要形成一定的,良好的習慣,這樣才能在每日周而復始的生活中,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今日事今日畢,不要明日復明日。即便我們只是一名三年級的小同學,我們也要去體會堅持的意義。

比如,現在學校爲同學們提供了課後服務的工作,七班一部分同學選擇在學校上課。那麼我們就應該抓緊這個在校的時間,努力完成作業。作業完成以後,再適當的閱讀一些課外讀物。那樣讀起來也會更輕鬆,不是嗎?

希望同學們從讀書中獲取成長的養分,而不是僅僅看個熱鬧。做一個學習的有心人,做一個自律的人,爲自己樹立目標,做一個持之以恆的人。不要因這樣或那樣的理由爲自己找藉口,現在的努力,都是爲了你自己成長不是嗎?所以想明白了這個道理,大家在行動努力的時候也會更明確。

三字經讀後感4

《古人讀書的方法》講了人人都可以讀書,只有讀書得法,纔可能學到知識,有所收益。讀書的方法也是各式各樣、因人而異的。歐陽修善於積少成多,發明了“計字日誦”讀書法。他用七年的時間背誦了十部書。每日定量計字,細水長流,積少成多,同樣可以學到大量的知識。

歐陽修給自己定量計字,他能嚴格要求自己。我要向他學習,做個有學問的人。寒假裏,我就給自己制定一個閱讀計劃,堅持閱讀。記得剛進入寒假時,我挑選了五本書,打算閱讀。可是,我仔細一看,頭都大了!別看只有五本,頁數可不少啊,一共1083頁!在短短的寒假裏,這麼厚的書,又這麼多本,估計讀不完了!

媽媽鼓勵我說:“你可以的!”

“但願吧,”我擡起頭,“作業和讀書都要完成,時間很緊迫啊!”

“作業不多,讀書時間有的是!”

“那就制定一個計劃吧!”我告訴媽媽,“每天一日三餐之後,我都拿出40分鐘讀書好了!”

這樣就容易多了!我每天堅持按計劃讀書。讀書時,我有一股非常幸福的感覺。一旦我讀起書來,就什麼也聽不到了,而腦海裏也浮現出書中的情節。有時候40分鐘到了,我還捨不得放下書呢!

開學了,我發現這五本書我竟都讀完了!太好了!我深深地感覺到了滿滿的成就感。

冰心奶奶曾說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書籍像一座巨大的寶庫,等着我去挖掘呢!

三字經讀後感5

“頭懸樑,錐刺股”“蘇老泉,二十七”樑灝、祖塋、李泌……這些人都是一些努力學習的人,他們面臨着種種困難,但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挺了過去而名揚千古。裏面的每一個典故都讓我感觸很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我從七歲開始學古琴,到現在已經學了三年了。在周圍熟知的同齡兒童內老師認爲我的琴藝水平還算不錯,但是我自己知道現在的琴藝卻遲遲不能更上一層樓。學古琴是很辛苦的,那是因爲古琴不僅僅是要靠音樂天賦,還要有較強的意境理解能力,和比較深厚的中國文學功底,再加上勤學苦練才能夠學好的。可是我因爲年齡畢竟比較小,理解能力相應也差,文學功底也很薄弱,再加上現在我也沒有好好達到勤學苦練的地步,每天不能保質保量的完成練琴任務,以致於我現在古琴琴藝處於瓶頸狀態,琴藝水平停滯不前。爲此我也深深苦惱不已。

自從媽媽要求我讀了以後,尤其是“蔡文姬,能辨琴”的故事給了我深深的啓發,讓我明確了自己的目標。我決定除了完成學校的作業後就開始認真並且保質保量的完成每天一個小時的練琴任務,還請求媽媽讓我參加加強樂理知識的培訓課程,並且一有空就會去看那些有關中國文化的書籍,加強我的文學功底和理解能力,提升我的文學修養。

只要我下定決心,克服困難,付諸行動,相信過不了多久,我的琴藝水平就能突破瓶頸,更上一層樓了。

向我的目標發起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