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佛法經文 > 金剛經

達觀法師《金剛經》要解

金剛經1.27W

看了《金剛經》才知道,《金剛經》在說我們能達到什麼境界,我們是什麼——我們即是永恆。還有對於某些事,不要太執著;讀《金剛經》可以使我們的內心更加真、善、美。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修行】

依此觀才能知,因緣聚散的條件、時間、變化之真理 。

爾時,世尊食時,着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修行】

修行就在日常生活,要時時觀照行、住、坐、臥、動、靜、語、默之中的每個當下。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修行】

不懂就要問,要問得誠心,要問得恭敬,要常讚歎別人,隨喜功德。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修行】

修行在起心動念處修,要善護自己的心念,不起惡念、妄念,不要攀緣,要記得佛所交代的話,依教奉行!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修行】

還未發心修行,當下發心;已發心者,使祂不退;常存道心,便能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爲汝說:

【修行】

鐘不敲不響,人不問不答,既然已問,當一心聽講。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修行】

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發心之時,其心自降,應這樣安住。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修行】

聞法要心甘情願,放下身心世界一切雜念,以此爲重,生死事大。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修行】

發心度人,自我的執着、私心就漸漸破除,所以妄心自然降伏。度一切衆生,直到都解脫爲止;隨緣度化,亦不須刻意攀緣,實際上還是衆生自度。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修行】

要行菩薩道,首先要破除執着,把我、我所,你我對待,及一切相對的概念破掉。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

【修行】

佈施就是幫助於人,不應存有要人回饋之心,或是感謝之心;只問自己做了什麼,不要去想別人回報什麼。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佈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修行】

有限不及無限,有量不及無量;有執着之心,所得亦小;心似虛空,亦無虛空之想,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修行】

事相和理體,可謂一表一里,是因緣起產生了現象,此事相本質就是空,故說色空不二。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修行】

行者要常觀諸相,便可發現其生滅變化無常,故說是虛假,明其假,故不起妄想,若知道其真相,便當下自見本性。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

【修行】

對於沒有經歷過的人,跟他談此事,他當然不信;唯有親自體驗,才知此滋味。學佛修行,應多植福,常爲人服務便是種福田;有福障礙就少,加上不斷精進,就容易開啓智慧。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修行】

雖造多福,煩惱不除,亦是枉然;一念生起清淨之心,福德無量。無煩惱罣礙,纔是有福氣的人。

何以故?是諸衆生無復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衆生若心取相,則爲着我人衆生壽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衆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則着我人衆生壽者。

【修行】

不執身心境,不執有與空,亦不執此概念;不執則一切無礙,空不是沒有,而是不受影響,卻充滿生機。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修行】

想取就是執着,佛法是藥,有病當服,無病則舍;問病是否除,切莫迷在是什麼藥。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修行】

迷時有分別對待,悟了本是一體;迷時有佛可成,有法可說;悟了自性是佛,無一法可說。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修行】

從有什麼,到無什麼,這是修行的過程;從無什麼,到有什麼,這是度衆的過程;無有盡離,是證悟的結果。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

【修行】

事不離理,雖未悟理,能以財物佈施,其福甚多。修行從做得到的先做;若悟不了,讀誦經典總做得到吧!雖入不了定,靜坐總做得到吧!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修行】

學佛若沒有智慧,怎能覺悟;此經是般若經,依此而修,不但是自己覺悟,連一切諸佛也是這般。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修行】

初果不執六塵,方證初果。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修行】

二果不執往來,方證二果。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修行】

三果不執不來,方證三果。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着我人衆生壽者。

【修行】

四果不執此名,方證四果。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修行】

行者不與人爭辯,知衆生意識心作祟;行者不貪染而迷六慾,故得清淨。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修行】

事上來說,有得是知,一切無所得;理上來談,無所得是,本來無一物。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修行】

凡夫莊嚴外在,行者莊嚴內心,內心不淨,外在何益;故當莊嚴內外,而不執莊嚴相,正所謂心淨則國土淨。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修行】

知一切相是虛妄,才能無所執着;因不染一塵,故生清淨心。行者要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來起觀照,察覺有所住,就應即刻放下;察覺生不起慈悲心、精進心、歡喜心、清淨心,就應知障礙在哪裏。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爲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修行】

地大不及天大,有相不如無相大;世人只在相上比較,而不知其心不可限量,實爲可惜。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佈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修行】

雖以更多財物佈施,不及開啓智慧,自覺覺他。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修行】

有殊勝的因緣,爲人解說金剛經全部,講者及聽者,都應讚歎;若無此機會,就隨緣講說任何一段經文,使衆生離苦得樂。由於行者的修爲,別人自然恭敬供養,像禮佛塔一樣。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爲有佛,若尊重弟子。

【修行】

先熟讀此經文,再默記於心,然後瞭解經義,依教奉行,則能完全受持,定當有所成就。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修行】

全經的精神,在於經題,故應依此來受持。金剛是不動的.本體,勿被境所轉;般若是智慧的妙用,於生活中去展現;波羅蜜是事情的完成,故要精進去達成每件事。亦不去執着金剛般若波羅蜜之法,方能大用。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修行】

當處說法,隨處滅盡,若有說法,便是執着。雖然說法,亦是本有,並非別人說般若,汝就有此,而是自性本有的。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