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佛法經文 > 金剛經

《金剛經》核心要義

金剛經1.89W

《金剛經》內所說的 “有”和“無”,有就是空,空就是有,空有皆是同樣的東西。有無只是空的二面而已。下面是《金剛經》核心要義,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金剛經》所說的破執著,指的是破除我們的貪慾,而不是要我們什麼都不做。我們活着,是要有願望的。慾望和願望有很大的不同,爲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去做的,就叫慾望;能給別人帶來利益的發心,才叫願望。每個佛在成佛之前,都要發大願望,不發願,成不了佛的。比如,阿彌陀佛在成佛前,曾發了四十八大願。慾望和願望的區別,在於起心動念,不在事情的表面。

慾望來源於貪婪,是沒有滿足的時候的,官當多大、錢賺多少,根本沒底。陷於慾望之中,就是陷於痛苦之中,只有破除對慾望的貪着,才能打掉痛苦的根源,出離苦海,獲得快樂。人生成不成功,不在於有多少錢、當多大官,而在於快不快樂。今天你過得快樂,你今天便是成功的;今天若不快樂,今天便不成功。

從更深一層上講,這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是無常的,正如《金剛經》上所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謂有爲法,就是指人造作出來的、想象出來的一切東西,這些東西都不是恆常的。就像我們人,生下來是一個小不點兒,然後長大、變老、死掉,每時每刻,都處在變化之中。有的人不想老,爲臉上的皺紋、頭上的白髮痛苦不已,這就是執著無常的結果。

執著於無常就只能痛苦。蘇東坡在其詞作《永遇樂》中寫道:“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新歡舊怨。”人生的確是一場夢。人在開悟之前,其實都是在做夢。你們想想看,所經歷過的.事情,是不是都如夢幻一般?佛用夢幻泡影、露、電來形容人生的無常,是不是很恰當?可是,我們凡夫看不到這一層,總是執著於無常,執著於貪婪的慾望,結果就總是痛苦不堪。《金剛經》從頭到尾講的,就是破除這種執著。

可是,有的人很害怕自己沒有慾望,認爲沒有了慾望,就什麼都沒有了,這是掉到“偏空”裏了。學《金剛經》,弄不好就會掉到“偏空”裏。那麼,破除了對慾望的執著,是不是真的就什麼都沒有了呢?其實,沒有了貪婪、執著,就會得到清靜、快樂的真心。真心是快樂之源,也會指引你發心做利益別人的事。願望是我們需要的,你看地藏王菩薩,發願度盡地獄衆生;阿彌陀佛,發願讓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就無上佛果。

真心發出的願望,才能夠幫助我們確定人生正確的方向和準則。不執著,不是什麼都不做,反而是在利益衆生的過程中,成就自己。因此,所有的菩薩都很精進,沒有一個是懈怠的。

拓展閱讀:《金剛經》的總骨

如《金剛經》須菩提請佛說:“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答他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是《金剛經》的總骨,假使把這句領會了,一卷經文也就明白了。釋尊告訴我們,行菩薩道的時候,“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意思就是沒有能施人、所施物、受施者,這叫三輪體空,“其福德不可思量”。修行持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亦復如是,這就叫做“應無所住”“降伏其心”的道理。此“心”即指金剛般若的妙心,所謂二邊不著,中道不安,乃是實相般若之體,如是方名菩薩大行。

又這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曹溪惠能六祖大師當初賣柴時間聽到的悟處,從此至五祖請法,更爲大悟雲: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並有《六祖法寶壇經》流世,其中有明心見性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從此爲東土第六代祖師,故《壇經》中叫人從《金剛經》即可成佛的。

選自虛雲和尚《怎樣來學菩薩道》

(二)自渡渡生

雲嘗恭讀《壇經》,至五祖以袈裟遮圍,爲祖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祖於言下大悟,即啓五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一路說來,如天花亂墜。前四句“何期”,是攝用歸體。後一句“何期”,是全體大用。前四句是自渡,後一句是渡生。“能生萬法”者,一切種智也。我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廣佛法於無邊,渡衆生於無盡。故釋迦不終老於雪山,六祖不永潛於獵隊,爲傳佛種智耳。

選自《虛雲和尚年譜·重興曹溪南華寺記》

(三)降伏其心

《金剛經》上須菩提問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說:“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謂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說發菩提心,這個心是人人本具,個個不無的,一大藏教只說此心。世尊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等正覺時,嘆曰:“奇哉!一切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軌著,不能證得。”可見人人本來是佛,都有德相。而我們現在還是衆生者,只是有妄想執著罷了?所以《金剛經》叫我們要如是降伏其心。佛所說法,只要人識得此心。

《楞嚴經》說:“汝等當知,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達摩西來,只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當下瞭然無事。法海禪師參六祖,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諭。”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智通禪師看《楞伽經》約千餘遍,不會三身四智,禮六祖求解其義。祖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馬祖說:“即心即佛。”三世諸佛,歷代祖師,都說此心,我們修行,也修此心,衆生造業,也由此心;此心不明,所以要修要造,造佛造衆生,一切唯心造。

四聖六凡十法界,不出一心。四聖是佛、菩薩、緣覺、聲聞,六凡是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十法界中,佛以下九界都叫衆生。四聖不受輪迴,六凡流轉生死,無論是佛是衆生,皆心所造。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那裏來個十法界呢?十法界皆從一念生,一乘任運,萬德莊嚴,是諸佛法界;圓修六度,總攝萬行,是菩薩法界;見局因緣,證偏空理,是緣覺法界;功成四諦,歸於涅,是聲聞法界;廣修戒善,作有漏因,是天人法界;愛染不息,維諸善緣,是人道法界;純執勝心,常懷嗔鬥,是修羅法界;愛見爲根,慳貪爲業,是畜生法界:欲貪不息,癡想橫生,是餓鬼法界;五逆十惡,謗法破戒,是地獄法界。既然十法界不離一心,則一切修法,都是修心。參禪、唸佛、誦經、禮拜、早晚殿堂,一切細行,都是修心。此心放不下,打無明,好吃懶做等等,就向下墮。除習氣,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就向上升。

自性本來是佛,不要妄求,只把貪嗔癡習氣除掉,自見本性清淨,隨緣自在。猶如麥子一樣,把它磨成粉之後,就千變萬化,可以做醬、做面、做包子、做餃子、做麻花、做油條,種種式式,由你造作。若知是麥,就不被包、餃、油條等現象所轉。餑餑、饅頭,二名一實,不要到北方認不得饅頭,到南方認不得餑餑。說來說去,還是把習氣掃清,就能降伏其心。行住坐臥,動靜閒忙,不生心動念,就是降伏其心。認得心是麥面,一切處無非面麥,就離道不遠了。

標籤:要義 金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