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初二讀後感作文合集6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二讀後感作文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二讀後感作文合集6篇

初二讀後感作文 篇1

駱駝祥子》的作者是老舍,講的是一位舊北京人力車伕祥子的故事。

人人都有一個理想,祥子也不例外,他的理想是:擁有自己的洋車。於是他憑着勤勞和堅強,省吃儉用,終於如願以償。然而上天就是想要磨練他,沒有多長時間他的洋車就被士兵搶走了。但是他卻沒有灰心,靠着自己的努力又買了一輛洋車。不過他真的是太倒黴了,辛辛苦苦的積蓄又被洗劫一空。就這樣反反覆覆了三次,祥子再也無法鼓起生活的勇氣。

他開始遊戲生活,吃喝嫖賭,徹底墮落爲城市的垃圾。

這是一個悲慘的故事。一個曾經勤勞、堅強,有着自己目標的人,最後卻淪爲一個社會垃圾。以前的祥子善良淳樸,正直誠實,對生活有着積極和堅韌。他爲了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奮鬥着;他寧願冒着極大的風險去賺一點錢,來達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他不斷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然而即使這樣,也終究沒有改變他最後的悲慘結局。

也許這纔是現實,殘酷,悲哀,無可奈何的。

理想和現實總是充滿了矛盾,它們往往不能調和,然而它們卻又同時存在。社會是現實的,它不會爲了一個人的理想而改變,也不會是完美無瑕的。

人們爲了自己的理想不斷奮鬥,最終卻不一定能夠真正獲得成功。

初二讀後感作文 篇2

《青銅葵花》是我看的第一本曹文軒老師的書,也是最喜歡的一本。小學時,我偶爾在書店見到,隨手一翻,覺得它的文字讓人很舒服,就記住了——《青銅葵花》。

當我一天天長大,經歷了諸多不如意,看過人與人之間的世態炎涼,再來看《青銅葵花》時,又有不一樣的感受。

葵花與青銅原是毫不相干的兩個人,葵花爸爸意外去世,青銅家將她接了回來,親情一天天變濃,在這個家中,他們相互關心。生活的艱難讓他們變得堅強:爲了讓葵花照張相,全家出動,製作蘆花鞋賣掉補貼家用,大冬天的青銅將一百雙蘆花鞋全賣掉,自己卻赤着腳:葵花也很懂事,不求吃穿,把省下來的錢換成紙筆來圓青銅上學的願望——這就是家,他們的家就像一輛吱呀作響的破馬車,當車走不動時,全家就會下車把馬車推動,沒有人抱怨,也沒有人偷懶,因爲他們都把承擔這個家當做自己的責任。

當然,生活也有一些不和諧的音符。嘎魚和青銅葵花的生活環境形成了極大的反差。當青銅家的全部生活來源都依靠在那畝茨菰時,嘎魚卻驅動他的鴨子將青銅家的茨菰吃的精光,有句話這樣說:“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當我看到嘎魚沒有上學時,就知道他的教養爲什麼那麼差了。但是,還有句話是:“人誰無過,善莫大焉。”奶奶病重時,他們家卻出人意料地送來兩隻鴨子給奶奶補身體。對於嘎魚家,我一直不喜歡也不討厭的態度,嘎魚變成這樣子,應該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爲他的爸爸,嘎魚爸不怎麼關注孩子的教育,只在意他的鴨子每天下多少個鴨蛋。嘎魚喜歡欺負葵花的原因,我不知道,但我很同情嘎魚,他從小到大不被爸爸關心,每天只有放鴨子。雖然不用上學,但是當別的小夥伴都去上學了,只有他一人時,會不會感到寂寞和格格不入。對於他,我已無話可說。

在全本書中,我最感動的情節是葵花瞞着全家人到江南去撿銀杏,青銅在半夜驚醒,夜夜提着燈籠站在橋頭等着葵花回家,以及嬸嬸們在路途中精心照顧葵花。生活的艱辛,鍛煉出孩子們堅強與爲他人着想的高貴品格。人與人之間毫無保留的信任是我們長期以來一直追求的.東西,還有責任和擔當,是我們所追隨的。

曹文軒老師的文字很乾淨,很觸動人心,也很細膩,讀他的文章能讓一個人的心回到溫柔的年代;語言平和,彷彿在敘述很平常的鄰家事,裏面卻又好像蘊含了那些人們想要探尋的東西。

青銅葵花,青銅製就的葵花,清冷又熱烈,一如青銅與葵花的故事,震撼了每個讀它人的心,在充滿了天災人禍的歲月裏,青銅一家老小相濡以沫、同心協力,艱辛卻又是快樂生活着,從容堅韌地應對着洪水、蝗災等一切苦難。“世界以痛吻我,我卻抱之以歌”,沒什麼困難能攔住我,大聲歌唱回饋現實!

初二讀後感作文 篇3

當看到監獄的旗杆上升起黑旗時,心中沒有悲傷,反而升起了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苔絲死了,但是對於得到的痛苦遠多於喜悅的苔絲,死也是一種解脫。

在剛開始讀《德伯家的苔絲》時,就對約翰·德北這人產生了深深的厭惡,愚蠢、懶惰伴隨著對於“德伯”這姓氏沒來由的自負,使得苔絲一家在村中不受歡迎,如果可以選擇,苔絲會在這個家庭中降生嗎?生在這樣的家庭中已經成爲她的一項罪過了。六個大大小小不懂事的弟妹,再加上一個幾乎也是不愔世事的母親,年輕的苔絲身上已背上了一個家庭的責任和生計,使她不得不在外奔波,而這又造成了她一項不能稱其爲罪過的罪過。

苔絲非常美,書中的男子和女子都在不斷強調這一點。苔絲的美麗帶給她讚美,同時帶給她男人的追求和女人的嫉妒,帶給她災難。苔絲的美是一種婦人的美,但她的心仍然是單純且天真的鄉下少女,她不斷地受到男人搔擾,但男人們卻可以理直氣壯地說那是因爲她的誘惑。在苔絲所處的年代,女性是毫無地位可言的,最大的幸福是去做“闊太太”,而對於貧寒的苔絲,美麗的容貌是引誘男人的“罪過”。

苔絲第一件現實中的“罪”正是因爲她的美貌。亞雷·德伯,這冒姓德伯的花花公子,只因有錢就可以讓苔絲的父母受他的意願擺佈,他讓苔絲失去了那是女人視如生命的貞潔,卻又把她棄之不顧。而苔絲的另一樣罪:她有頭腦,卻並不聰明,使她不願意像通常人們會做得那樣嫁給他。她寧願揹負不好的名聲,獨自撫養違背意願而誕生的嬰孩。可是她與亞雷·德伯的這段往事,是她生命中無法驅散的陰雲。讓她與安璣·克萊的愛情,成爲她短暫的一生中最大的幸福,也是最大的痛苦。

苔絲什麼都沒有做,但是她已經犯了不可饒恕的罪過,而她決意做出反抗的時候,她也不得不以生命作爲高昂的代價。她的悲劇與其說是命運,是上帝的捉弄,不如說是當時殘酷的社會對一個人的摧殘。當時的社會,對於現在的我是陌生的,中國的國情也不能與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相提並論,但是發生在女性身上的悲劇仍然時有耳聞。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凡是進入了父系時代之後的女性,或多或少的總是受到男性的壓迫,有些地方更是因爲習以爲常而根本沒有受到重視。一切的規則都是以男性的標準而設立,同樣的事情對女性總是更苛刻一些。可能我的看法有一些片面,但是女性作爲羣體在社會的席位仍是較低的,無論是在政界,金融界或是科技方面。而“女強人”這個詞給人的感覺總是更接近一名像男人的女人而非一名純粹的成功女性。

因爲受到蛇的誘惑,繼而誘惑亞當的夏娃是女人的關係嗎?女性受到的懲罰總是大於男性,發生在女性身上的悲劇總是顯得更慘烈一些!

初二讀後感作文 篇4

陽光透過細密的樹葉,被剪成細碎的鎏金灑落地面。樹上,松鼠吱吱叫着,捧着一粒松果,睜着天真的小眼睛好奇地望着這個世界。樹下,鷓鴣領着它的孩子在悠閒地散步。地面上,有一隻褐色的螞蟻,就好像是一個強盜,正拽着一隻長有透明綠翅的、彷彿是一個公主的昆蟲,在艱難的行走。不知在安徒生的眼裏,這又會變成一個怎樣的童話

林邊,湖水盪漾。風陡然向東拂過它不透光的表面,直到吹皺那遠處鮮活的水面。光輝燦爛、緞帶似的水在陽光底下閃耀,光溜溜的湖面上洋溢着歡樂和青春。

沒錯,這就是梭羅獨居的地方,被稱爲“世界上最修心的地方”——瓦爾登湖。

翻開書,無論你的內心多麼浮躁,這時都會安靜下來,連空氣都變得像書中森林裏那樣:清澈、溼潤、流暢,有股沁人心脾的薄荷的靜,綠的香……

在瓦爾登湖的湖畔,梭羅的小屋中,茂密的樹林間,我品味到了精神上的寧靜與優雅。記得歌德說過:“只有把自然當人一樣看待,當我們的精神狀態、喜怒哀樂與自然完全一致,我們所愛的那雙明眸中的亮光與早晨清新的空氣渾然一體時,我們對往事的沉思與森林有節奏的喧聲渾然一體時,大自然纔會以其全部力量作用於我們!”相信遠離喧囂的梭羅,正是有了大自然的力量,才寫出了這部100多年經久不衰的奇書吧。

在物質橫行的年代裏,能讀到《瓦爾登湖》這本書真是幸運,我的內心,如瓦爾登湖,平靜、安寧、優雅、超然。

初二讀後感作文 篇5

學了《人琴俱亡》,子敬、子猷兩兄弟給我帶來了強烈的震撼:子敬、子猷都病得很重,而子敬先死了,子猷忍受着病痛來看望弟弟的喪事,可是,"語時了不悲","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 子猷何以不哭?

我想子猷並不是不悲傷,也並不是對自己的兄弟漠不關心,而是太悲傷,太關心了!他此時欲哭無淚,也自知自己在這世間的日子不多了,到時候就又能和他弟弟在天國相見了。可見,子猷不是不悲,而是強力抑制住自己的感情。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看似不悲慟欲絕!

"子敬素好琴,(子猷)便徑入坐靈牀上,取子敬琴彈。"多麼細心的人啊!自己兄弟的喜好,子猷瞭如指掌,他在親兄弟歸天之際要給予弟弟心靈的慰藉。我想,子敬在天之靈也會深受感動的吧!由此可知,子猷對子敬的情誼,比海還要深,比天還要廣。現在,子敬真的離開了他,永久地離開了他……

在走到子敬靈牀的那一瞬間,子猷好想喚醒自己最親愛的弟弟,再和他說上兩句話。可是,子敬卻無聲無息,靜靜的躺在那裏。我想此刻子猷多想放聲痛哭,痛哭子敬的辭世,痛哭自己的不恭,也痛哭自己的處境……可是他卻堅毅如鍾,強忍悲痛,而他彈琴的手指再也不聽使喚了,幾根琴絃的聲音也已經不協調了。"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子猷的哀嘆與絕望,日月動容,天地同悲。他再也支撐不住,眼前一片昏暗,悲痛欲絕的他幾乎暈厥過去。

就這樣,一個月後,世人再也聽不到子猷的哭聲了——因爲他急着去陪伴他最親愛的弟弟子敬了。

這是多麼可貴而又感人的手足親情啊!相信他們一定會在天國再敘手足之情,永享安康快樂。

初二讀後感作文 篇6

初讀了《悲慘世界》,心裏便有一種強烈的震撼感,就如一陣霹靂,將這種震撼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裏。芳汀爲了讓女兒過得好一些,將她託付給德納第夫婦,爲了讓她在她們那過的好一些,她不惜拿出自己全部的錢支付給德納第夫婦,並答應了她們高額的經費,而她自己,卻是一個隻身一人,窮得叮噹響的窮人。爲了給女兒很好的成長條件,她到了一個工場做工,並且不時得用自己的錢給女兒買衣服穿,並天天寄信問女兒的狀況如何。後來當得知女兒得了重病,她不惜賣掉了自己漂亮的頭髮和牙齒。甚至爲了付清女兒的撫養費賣掉了自己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