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有關民俗民風的作文合集7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透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民俗民風的作文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民俗民風的作文合集7篇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1

每個人的家鄉的風俗都不同,我的家鄉也有很多有趣的風俗,想不想知道?如果想的話就繼續看下去吧!

我的家鄉在廣西平南縣的大安鎮。說到風俗,我們每年都要舉行“拜社火”的活動,特別是在春節期間。大年初一的凌晨,也就就是新年的鐘聲敲響的時候,村民們紛紛拿出“拜社火”的祭品來,先在自家的大廳裏祭拜拜社神。祭品有很多,有巧克力、餅乾、糖果、桂葉、沙田柚等等,寓意着新的一年的“大富大貴”、“甜甜蜜蜜”。

在家裏拜完竈神後,大家有爭先恐後的趕在第一時間去社廟祭拜社神,祈求在在新的一年裏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萬事如意、財源廣進!不一會兒,村子裏、鎮子上,頓時響起了噼裏啪啦的鞭炮聲、煙花聲!到處都充滿了節日的氣氛!

怎麼樣,我家鄉的風俗挺有意思的吧!如果你有機會過來我的家鄉玩,我一定會給你介紹更多有趣的風俗哦!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2

古代有一個愛國大詩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撥,被皇上驅逐。但他仍然愛自己的國家。最後投江自盡。後來人們爲紀念屈原,便有今日的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但是隨着歲月的流逝,許多地方的節日特色已經不復存在。可是閩南一帶卻還有着濃濃的民風民俗。

上午,大家都會去割艾草。割來的艾草都被掛在門前屋後。整條街都是綠茫茫的一片,彷彿有千萬條綠色的絲巾迎風飛舞。這艾草寓意驅蚊除蟲,驅災避邪。

艾草驅邪的民俗流傳至今,而十二點的光陰更讓人難以忘懷。

正午十二點。家家戶戶都端着盆子,到河邊取水。用晶瑩剔透的水來沖洗腳或臉,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氣。之後,人們還會聚集在河邊跪拜祭祀。不僅是跪拜,在貢臺上還供着不少供品,有雞鴨魚肉、美酒果蔬等。當然,更少不最重要的棕子。最後,將其中6個棕子投下河去餵魚蝦。(好讓屈原的遺體繼續安息於海底)祭祀便完畢。其餘的貢品便可以自己帶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氣,帶來好運。

午後,端午的又一個高潮到——採蓮。由一個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漢爲導,擡一尊木雕龍頭。龍頭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聖而不可侵犯的'威嚴。身後跟着鑼鼓隊、花童等。這個遊行隊伍要進入每家每戶舞旗拂塵。主人則要行待客之禮,送一些糖果餅乾給他們。隊伍十幾米長,上百人組成。鞭炮聲持續不斷,鑼鼓聲響徹雲霄。氣勢真是不同凡響!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興的莫過於得到一件禮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紅黃紫爲主,表面細繡着一些美麗的圖案。據大人們說,香包裏還有許多好東西。喻吉祥如意,帶有長輩們對孩子的美好祝願。

閩南的端午總是那麼別具特色,那麼令人難以忘懷!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3

**年的寒假,我與爸爸媽媽參加了牛通社組織的到嘉善碧雲山莊體驗中國民俗文化的活動。

在城市裏,過年時家人團聚吃年夜飯,放鞭炮,交換紅包……可是,在農村裏,過年時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抱着疑惑和好奇,我依次體會了寫春聯、醃豬肉、做喜餅等年俗活動,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打年糕了。

只見阿姨先從蒸房把被溼布包裹着的熟糯米與熟梗米拿了出來,再端來一盆熱水,把水撒在石臼上。

然後,將糯米和梗米放入石臼,對着我們說﹕“做年糕需要兩種米,分別是糯米和梗米。

人們常常把糯米與梗米按一定的比例混和着製作年糕。

”緊接着,她教我們打年糕的步驟和要領。

我與其他兩個小夥伴齊心協力把沉甸甸的木錘高舉到頭頂,跨弓字步,整個人略向後傾,將木槌用力打到飯糰上,只聽“砰”一聲,錘子擊向飯糰,米粒黏在了一起。

接着,我們又使勁擊打,還時不時把飯糰翻一個身,將水撒到飯糰上防止木槌與飯糰黏在一起。

我們四個小隊友一人翻飯糰,三人打年糕配合得很默契,可是打了很多槌下去年糕還是未俱成形。

此時我們已經氣喘吁吁,手腳痠痛了,看來這打年糕可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媽媽告訴我,相傳在唐朝時期,風調雨順,糧食豐收。

如何將多餘的糧食更好地儲存起來呢?於是老百姓想出了做糉子、打年糕、釀米酒等方法制作風味不同的食物,漸漸地就沿襲成爲了年俗文化。

從民俗文化中我看到了千百年前人們的勤勞和智慧,這真是一次有趣的體驗!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4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佳節——端午節。這一天人們爲了紀念大詩人屈原,舉行包糉子、賽龍舟等活動,但是我最愛的是包糉子。

早晨,我和媽媽去市場買糉葉、五花肉、糯米,繩子。媽媽先把糯米、五花肉,繩子洗乾淨,然後把五花肉切成小塊,再把糉葉和繩子煮一煮,這樣才能使糉葉和繩子變成柔軟更好包,糯米不容易掉出來。

開始包糉子啦!媽媽先拿出兩張糉葉,把它捲成一個圓錐形,放一些糯米,再放二三塊五花肉,再放一些糯米蓋好,然後再拿筷子攪勻、摺好,再用繩子捆住就好了。我看完媽媽的示範後,就小心翼翼的開始學包糉子。我照媽媽教我的方法去做,可是我用力太猛,葉子碎了,但是糯米沒漏出來。然後我用繩子把糉子捆緊,我想把糉子捆緊一些,結果葉子全碎了,米也漏了。在這混亂之中我沒把糉子包好,卻把糯好灑了一地。但是我並不灰心,俗話說得好一回生,兩回熟嗎,我又細心的包起了糉子。在媽媽的指導下我終於包好了,我把它叫做“矮冬瓜”糉子,因爲它很小,也很矮。最後一步就是煮糉子了,過一個多小時後,香噴噴的糉子煮好了。我找出我的“矮冬瓜”糉子,咬上一口,啊!真香啊,這種味道我到一輩子都忘不了,真是讓我回味無窮啊!

透過這次學包糉子,我體會到做任何事只要有誠心、細心、恆心、堅持不懈,就能得到你滿意的結。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5

山神節:由於長白山盛產人蔘,雖然清初嚴設禁令不準人們進山採挖,但是私採的人還是與年俱增的,特別是康熙後期,山東、河北農民大量破產,這些破舊產農民爲生活計便翻山過海來到長白山老林子裏偷入禁區採挖,絡繹不絕。進山採挖人蔘,俗稱“放山”,是一項十分艱苦危險的勞動。既要躲避官府的緝拿,又要與嚴酷的大自然環境作鬥爭,因此需要由五、七人或十幾人組織起來集體行動。領頭的叫“把頭”,人多時再設個“二把頭”。進山時,先由把頭領着大夥祭拜山神爺(俗稱老把頭),燒香擺供,磕頭許願,禱詞曰:“山神爺老把頭在上,弟子進山取貨,請給指路,讓我樣開眼,拿了大貨,發了大財,回來一定殺雞宰豬給你還願。”

放山季節一般是開始於農曆三月清明至白露期間,這時的採參叫作“放芽草市”,也叫“放掃帚市”,六七月叫“放紅榔頭市”。由於放山是在農曆三月開始,故而人們將每年的農曆三月初十,作爲山神爺把頭節。山裏農家,特別是進山挖參的人都要燒香上供,給山神爺把頭過生日,人家做些好吃的舉杯慶祝。祭祀時,還有一套似唱非唱的禱告詞,曰:

“家住萊陽本姓孫,翻山跨海來挖參,三天吃了個喇喇蛄,挖不到人蔘不甘心!”

人蔘節:近幾年來,長白山區的撫松、渾江、通化等市縣,常於每年七、八月間舉行人蔘節。屆時,全城張燈結綵,載歌載舞,展開一片以人蔘爲主題的文化娛樂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富有濃厚的山區特色和風韻,有許多精彩的地方是外地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因此,每年節日期間吸引來大量遊客,其中有許多外地的以及國外的客商趁此機會來洽談生意要,協商各種投資與開發項目

在人蔘節舉辦的各項文化活動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莫過於“摹擬式深山採參活動” 。參加這項旅遊活動的人,事先都要穿上當年放山人的服裝,帶上蚊帽,背上揹筐,分頭地拿上剪刀、快斧、鏟子、鹿骨、籤子、索寶緄、銅錢、紅頭繩等器具,然後由把頭帶領進山,按照事先設定好的路線進山挖寶。當把頭將他們帶到預定的地點後,把頭在前面用索寶棍撥開草叢放“頭棍”,在他旁邊的三把頭放“二棍”,然後一字排開每人相距十米左右,放“三棍”、“四棍”,最邊上的人叫“放邊棍”。這樣的並排前進尋找,叫作“壓趟子”。按照當年的老規矩,壓上趟子後,人們便不準說笑打鬧,必須聚精會神地尋找。有誰發現了人蔘,便高聲喊:“棒槌!”這叫作“喊山”,別人聽見後,立即接問:“幾品葉?”這叫作“應山”。喊山人發現瞅準後,馬上回答說,三品葉或者是四品葉、五品葉。

按照當地人的習慣,管人蔘都叫棒槌;人蔘鳥叫棒槌鳥。幾品葉是指人蔘枝幾簇對生的葉子而言。品葉越高,人蔘的生長年限越長,價錢也就越高。如果發現有數棵人蔘生長在一起的,便叫“幾品是堆”或“幾品葉片”。

喊山過後,大家便趕湊過來,由把頭帶領挖參。挖之前先用兩端拴銅錢的紅頭繩將參繫住

(據說是怕人蔘跑了,實際是取得準確定位的意思),然後用樹棍支個架子將人蔘罩住,這才能動鏟子破土挖參。遇到參鬚子要特別小心謹慎,一根也不能挖斷。挖斷鬚子的參,便不那麼值錢了。等到把鬚子周圍的土用鹿骨籤子都剔除乾淨後,便由把頭將人蔘起出來,然後有人剝下附近的樺樹皮將它包好。

整個採參過程,規定十分嚴格,操作十分謹慎,也帶有一股神祕的色彩。摹擬採參活動,也必須完全按照這個規程來做,因此也就倍感到有味道,而且,由於事先在旅遊路線上都栽埋下了人蔘,所以參加者一般都能找到人蔘的,因此操作起來情趣盎然,決不會掃興而歸,一棵也找不到的。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6

我們國家地大物博,56個民族,像56朵花點綴在祖國各地,不同的習俗,不同的語言裝扮着祖國。

先說說蒙古族吧。蒙古族也叫馬背上的民族,他們不僅喜歡騎馬,也喜歡喝奶茶。在風吹草地現牛羊的草原上吃着羊肉,喝着奶茶,拉着馬頭琴,過着美好的生活!

再說說壯族吧。壯族大部分住在我國西南地區的山林裏,那裏山清水秀,是盛產民歌的好地方。他們有許多獨特的風俗,比如:雞蛋不是裝在籃子裏,而是用草繩一條條串起來;他們頭上戴的斗笠,下雨時戴在頭上,不下雨時當鍋蓋用;他們還有搶婚的習俗……

其他的民族比如:苗族人喜歡用銀飾品裝扮自己,回族人不吃豬肉,彝族有火把節,xx有潑水節……

各自的民族有各自的風俗,匯在一起,就是中華民族大家庭!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7

不一樣的風俗造就了不一樣的節日風俗而提到節日風俗,我首先會想到逛廟會,逛廟會這北京風俗相信大家已經久仰大名了,但真正見識過的估計也不多,那就讓我帶領大家去觀賞這一有趣的民俗。

大年初一,北京城內城外寺院都舉辦廟會,廟會是大型的集市。大清早,廟門外小攤便吆喝起來,一條街被擠得水泄不通,滿懷的好心情,漫步走進廟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此年的生肖物,絨毛的、瓷的、玉的琳琅滿目,使人眼花繚亂。玲瓏剔透的玩意兒排放在貨櫃上,整齊有序,很是吸人眼球。

參觀完精緻的工藝品,便來到食品一條街準備飽餐一頓,這裏四處飄香,十里之外也能聞着香味趕來。食品街的都是小吃,聚集了八方美味,光是看看,都已經口水三尺玩累了,就到這裏來,品味各色佳餚,定是舒服!聽聞北京集市的阿里巴巴羊肉串味美、肉肥,我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找了幾家老手,一連要了十幾串,坐在小椅上邊吃邊看看繁市,好不快活,羊肉串真好吃,一連的羊肉串下肚,都還不過癮,誰叫北京的小吃色香味全呢?

吃飽喝足,隨我往前繼續觀賞,一路小跑,便來到兒童天地,這裏有小孩玩耍的各種有獎遊戲,也有新年才推出的稀有玩具,“*槍打靶”、“綿羊拉車”、“力劈華山”,五花八門,各具特色廟會遊戲有的刺激,有的有趣,無不讓人張大嘴巴睜大眼睛,大飽眼福, 其樂無窮,我

雖然沒玩(感覺忒幼稚!)但這些活動卻讓無數的小孩子歡天喜地。

玩夠了,告別遊樂場,隨我一同去聽“國粹”,用心去感受文化的真諦 。不早早趕到演出戲場,那還真是難以看到臺上演員的表演,劇場是十里八層被文藝愛好者圍得水泄不通。這兒的節目豐富多彩,層出不窮,有京劇、評劇、相聲、小品、啞劇等,一個連一個,讓臺下的觀衆過足了癮,熟悉的哼上兩曲,不懂的,也用手在空中上下比劃,跟着旋律,搖頭晃腦,享受京劇的音韻,小品的歡快。演完一出,拍手聲響遍了整個場地,久久迴盪在廟會的上空。

我東蹦西跳,早已汗如雨下,卻也樂在其中,雖然沒有鞭炮的喜慶,但也不失節日的氣氛,反而增添了無窮的樂趣,老廟會,新廟會,東西南北大聚會,它有它的獨特風韻,它有它的熱鬧。祖國孕育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風五十六枝花,各色千秋,可老北京的風情,卻讓我爲之一爽!

廣東民風民俗大觀園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讓我帶大家走進廣東民風民俗大觀園吧! 涼茶 廣東人最愛飲涼茶,認爲涼茶是身體的保險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無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個月內不飲幾杯涼茶(多爲王老吉),嬰幼兒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認爲身體健康沒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廣東涼茶之一,有清熱下火,生津止渴,潤肺排毒之療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涼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藥物組成,適用於四時感冒、頭痛發熱等積滯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藥性最爲寒涼,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對平和一些。小兒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藥物組成,適用於小兒感冒發熱、煩躁咬牙等症。適用於體質強壯、素來火旺溼盛、經常咽喉腫痛、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膩者。但是,喝過涼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個字“苦”!我喝涼茶的時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進去好 幾片陳皮去苦。 廣東迎春花市 廣州美稱“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爲世人所矚目。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桔,各大公園都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上搭起綵樓,拱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涌來,擺開陣勢,售花賣桔,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纔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廣州種花爲業,已有100O多年的歷史。早在五代南漢時代,珠江南岸莊頭村一帶,就有許多素馨花田,南漢王劉悵的寵姬素馨就是莊頭的種花女。 金桔象徵“大吉大利”。與其相類似的還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誠膜拜,飄逸肅穆,深爲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臘月初,市面上有從福建漳州運來的大批水仙頭,人們買回後,精心培植,透過對水溫和日照的調節來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閤家吃團圓飯時,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聲中依次開放,這情景給人們帶來無窮的樂趣。俗語說,“花開富貴”,這正巧取了個好兆頭。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氣襲人,所以家家必備。 當然,廣東還有好多民風民俗。比如:煲湯、 舞獅、種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還有舞牛的……每個地方的民風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們去發現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