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周國平散文讀後感3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應該都對散文很熟悉吧?狹義上的散文是指與詩歌、小說、戲劇並行的一種文學體裁。那麼,你會寫散文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周國平散文讀後感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周國平散文讀後感3篇

周國平散文讀後感3篇1

周國平是個哲學家,即使他的文章難以讀懂,卻能使浮躁的心平靜下來。

在《只有一個人生》中,“透底地說,人一輩子只想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一視同仁無可迴避地擺在每一個人面前,令人困惑得足以想一輩子也未必想清楚。”這句話用樸實的文字,卻說出了每個人內心都想的問題:只有一個人生。

在《人生》中,“人生要有絕對意義,就必須有神,因爲神就是絕對的同義詞。但是,必須有,就真有嗎?人生的悲劇豈不正在於永遠尋找,又永遠找不到那必須有的東西?”這句話比較難懂,按我的理解,是指:人的一生不可能絕對有意義,一個人若想追求絕對有意義的人生,那麼他只會毫無意義地度過一生。所以,我們在人生中要合理追求目標。

在《失去的歲月中》,“年齡愈大,光陰流逝愈快,但我好像愈麻木了。一天又一天,日子無聲無息的消逝,就像水滴消失於大海。驀然回首,我在世上活了一萬多個晝夜,他們都已經不知去向。”這句話點名了作者對時間逝去的惋惜與悲傷,從而也提醒着我們要珍惜時間,記錄下時間中每一個精彩的瞬間。

周國平散文讀後感3篇2

讀一本書其實是從標題開始,進而是目錄,然後是序言,再纔是正文。這本散文集的標題很是普通,對內容的瞭解要從目錄開始。散文是按日期分成幾個專題的,從專題的名稱來看,很富有哲學的味道。只有一個人生,今天我活着,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安靜,每一個都可以作爲一個命題,而寫成一篇篇乾澀難懂的文字,但是每一篇散文的標題,都是些貼近生活的內容。有旅遊(《旅+遊=旅遊?》)、擠車(《從擠車說到上海不是家》),還有一些有關生活態度的,《消費=享受?》、《愉快是基本標準》。

從生活中來表達自己的人生哲理,也許準確地說是從我們通常都會需要的情況或是都會思考的問題出發,來談一些看法。例如在《旅+遊=旅遊?》一文中,有這樣三個問句“恬靜的陶醉在哪裏?真正的精神愉悅在哪裏?與大自然的交融在哪裏?”,從一個旅遊的現象而引出這樣三個問題的思考,而這些思考其實不僅限於旅遊,而是我們的生活。

他的文章不僅是故事加感想的散文,也許是我有短時間看了太多的《讀者》,基本上對一個故事加上就是論事的一點評論的八股格式,而大多是些信念、注重細節之類的,寫出某個具體的道理,而讀者很難有自己進一步的思考,缺乏“可持續發展”性。他的散文至少也是事情加思想,而給讀者留下了繼續思考的餘地。

他的散文融合了生活和哲學。有他的散文而引發的對人生的思考雖然深刻,但是不幹澀。前幾日看了幾頁《蘇菲的世界》,雖然把哲學放在了有豐富情節的故事之中,但終究是有“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的基本哲學命題,需要集中的思考,也許也有一些對思想的壓力,這樣的思考是有味道的。但是在周國平的散文中,借生活事件和尋常的命題而思考一下人與自然、孤獨也未嘗不是一種輕鬆的思考體驗。既有一種思考的快樂,又不至於有思想的壓力,在我看來,這也是他的一個成功之處。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思想,與社會的現象相違背。《何必名校》便是如此的一篇,記得陳丹青有篇《教育的現實和現實的教育》,主題顯然一致。但是陳丹青是借中美教育之差異而同批中國教育體制,也許是因爲此文作序的需要,而《何必名校》則是透過自己小時候經歷的描述來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周國平散文,甚至包括今日在看的隨筆集《人與永恆》,都是從自身出發,通常用第一人稱(我在摘抄中有一段評論),更具主體性,而少一些排他性。也許有對現實的坦然。

也許他的散文的出色之處在於從普通的命題出發,表達了自己的思想,而帶動了我的思考。

周國平散文讀後感3篇3

我在這段好書漂流的日子裏讀到周國平的《善良 豐富 高貴》,不禁迷上了周國平的文字,此後又看了《妞妞》、《安靜》、《守望的距離》等書。在看似平實的文字裏,我第一次發現散文可以寫得如此有內涵、有深度;第一次發現讀散文可以學到通曉明暢的人生哲學;第一次發現一個男人的情感可以這樣的細膩與豐厚;第一次發現樸素的文字也可以產生這樣大的心靈震撼。在他的散文裏有孩童的率性天真、女性的平和細膩、男子的氣魄大度、老人的雍容高貴。我驚奇一個人怎麼會對生命有這樣一種從容、淡定的態度,怎麼對人生有如此睿智與深刻的想法!

周國平是哲學博士,所以他的散文可以看作哲學散文,他的着筆處總是生活中最平凡的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尋常事。在他的筆下宏大的人生課題總是與生活中的些小瑣事密不可分,宇宙的浩瀚無垠與觸目皆是的小花小草緊緊相聯。哲學不再是晦澀難懂、高不可攀的教義,而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他的思維是那樣開闊與深遠,又是那樣細密與雅緻,無論你處在人生哪個困境,他都能帶你走到海闊天空的境地裏。於是你在塵世奔波焦慮浮躁的心慢慢地平靜下來,心平氣和地對自己微微一笑:是啊,在一個和平的世界裏,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過一種小康的生活,不是一種完美的'幸福麼?

周國平的散文涉及面很廣,但多數的文章是在探討人生存的意義、生命最終的價值,人該尋求怎樣的一種生活方式纔不辜負這不能重來一遍的人生?人生有千百種滋味,最後只留下了無奈。生命中的一切花朵都會凋謝,一切的凋謝都不可挽回,面對只能是無奈結局的人生,我們的生活態度是什麼呢?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人生哲學問題。特別是在現代社會,科學與物質高速發展,讓人停不下腳步的快節奏,遠離自然,傳統的失落、環境的破壞、人與人親密關係的喪失,人生存的意義彷彿只剩下無休止的工作與消費了。房子一天天大了,車子越換越進階了,可是幸福的感覺卻越來越遲鈍了。這是爲什麼呢? 周國平的診斷是“靈魂缺場”。他認爲如果一個人的靈魂缺場,不管他多麼有學問或是多麼有身份,我們仍可把他看成沒有受過教育的矇昧人。那麼什麼是“靈魂在場”?“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追求與精神享受”,這就是他所提倡的健康高貴的人生, 這種健康與高貴不是抽象、空泛的,而是與我們每個人生活細節息息相關的,包括工作與閒暇、自然與居住、孤獨與交流。所有的這一切的生活質量都取決於靈魂是否在場。

人是社會的動物,我們每個人的心裏多少都害怕寂寞、孤獨,而周國平認爲孤獨是生活的必需品。在獨處的時間,人們才能夠爲自己的心靈保留一個自由的空間去品嚐精神的快樂。每個人都要尋找一種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關注自己生存狀態,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尋求一種健康高貴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