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精選背起行囊走四方作文彙總9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爲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背起行囊走四方作文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選背起行囊走四方作文彙總9篇

背起行囊走四方作文 篇1

新疆地大物博,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從小生活在這裏烏魯木齊是我的第二個家,我被這裏深深地吸引着,這裏有很多我可以欣賞的景物。在我家的附近有一座山,名叫“妖魔山”。

雅山全稱雅瑪裏克山,俗稱“妖魔山”,最高海拔達1391米,外圍16千米,它位於新疆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最東邊。我從小就住在雅山附近,打我記事起它就是一片綠油油的山林。聽媽媽說:“妖魔山最早是晚二迭記由深海湖泊沉積所形成的山巒,曾經是乾旱一片,十幾年來,政府在山上投入了鉅額資金,除了修路以外,主要是將城市的廢水經過處理後引上山起先灌溉,如今,841米以下的山坡大部分已經被綠化,荒山披上了綠裝,纔有了現在一片欣欣向榮的妖魔山。”

雅山的最高點也就是青年峯。青年峯春天是一片春意盎然的樣子,到處是爭奇鬥豔,奼紫嫣紅的小花。夏天是我去雅山最多的季節,夏天像是一幅別處遭受着炎炎烈日,死氣沉沉的樣子,而雅山卻像是一幅綠樹成蔭,生機勃勃的一幅自然風景畫,早上去雅山上晨練,一天神清氣爽;中午在樹蔭中看着一羣無名的小蟲在部落裏生活,會立刻忘掉夏天的炎熱。秋天像是飄滿楓葉的炎熱地帶,可現實恰恰相反,到處飄着涼爽的氣息。而且人們臉上都洋溢着豐收的笑容。而冬天更熱鬧,滑雪的人數不勝數,白皚皚的雪山竟然變成了黑壓壓的“人山”。到處都是歡聲笑語,一點也看不出來冬天的寂靜和冷清。

降魔塔是雅山最標緻的地方。降魔塔高15米左右,共5層,但裏面被水泥封住了,不過站在遠處看還是有足夠的震懾力。據說,新疆常年災難,人們就天天祈禱。一天,王母娘娘知道了,以爲是赤青雙龍在作怪,便封了它們的法力並讓人們趕快造塔壓住雙龍,所以那座塔叫做降魔塔,雅山也改名叫妖魔山。

雅山雖然沒有珠穆朗瑪峯雄偉,也沒有泰山巍峨,更沒有廬山的靈氣,但它是新疆人的驕傲,它爲雅山附近的人帶來了氧氣和生命!

大美新疆,美麗雅山!

背起行囊走四方作文 篇2

一下車,便到了一個水的世界,滿眼的水,綠綠的,周莊便真的是水做的了。

早聽說過周莊已有九百餘年的歷史,不然,水怎麼如此得碧綠、怎麼如此得多情,怎麼如此得滄桑……

在周莊,有什麼事情可以比得上在小河裏行舟更有詩意呢?小小的木船,在窄的河道中緩緩滑行。一支彎曲的木櫓,在水面上悠悠攪動。倒映在水中的拱橋、小樓、樹木以及天上的飛鳥,都在船孃嫺熟的技巧中,織就爲水中的綵帶,配以水中的雜草和綠萍,更是人間織就的極品了。船偶爾駛過小橋,有農家姑娘在雕刻的鏤空的石欄旁唱多情的吳歌,岸邊不時有淘米、洗菜的農人。周莊,於是就有了靈動的水韻。

船行進在“井”字型的河道中,緩緩的,船後是一抹船的軌跡,碧綠的水被劈開一款,就有了潔白的水紋,然後就又緩緩地合攏了。動作是那樣地輕柔,如同一個大方而害羞的姑娘。水在船下響着,緩緩的流水聲,配上木船的悠悠,槳聲的乃,加上石縫間滴落的水聲,仔細諦聽,這水聲的重重疊疊,如泣如訴,似講人間千年的故事。置身其間,彷彿處在現實的虛幻之中,耳畔從遙遠的天際傳來江南絲竹,裹萬般柔情,從心靈深處嫋嫋升起,物化爲天際的樂章。

船在河中滑行,極緩的又是極穩的。河邊石駁岸中,有大小不一的.船纜石,這是船家用來系船的。它們鑲嵌在斑駁的石岸中,竟是一件件驚人的民間藝術珍品。它們的造型無一不洗練生動,它們被船家打磨成玉如意、怪獸、鯉魚等。這些藝術的珍品各顯姿態,栩栩如生。僅是這船纜石,就顯示了水鎮九百餘年的古樸和凝重。船行其間,如進入中古世紀,神祕而又古老。或許,它們也是船家的吉祥符吧,經過幾代人的打磨,成爲水鄉人智慧的結晶和見證。

船行在幾千年的河道上,一些碑記、柱聯在眼前緩緩飄過,輕如煙雲的往事,在千年的古道中復甦了,我成爲周莊千百年來的一滴水。

周莊,真的是水做的了。

背起行囊走四方作文 篇3

水鄉烏鎮,我一直嚮往它的幽靜淡雅、古風悠然。這次暑假的杭州之旅讓我真正領略到它的無限魅力。

午後的夏日,太陽盡情揮灑着它的熱情,我和媽媽踏進了烏鎮之門。但見悠長的小徑從眼前像一條蛇般地延伸開去,小徑兩旁是深宅大院,斑駁牆面,烏黑磚瓦,高低錯落,看似隨心所欲的一番佈局卻極具有精巧的和諧之美。瞧,有的房屋是由紫檀木所制,房子雕刻精細,步入內堂,就會聞到紫檀木散發出的香味,有的房檐已稍顯破舊,彷彿在告訴人們歷史的悠久。

走遍長徑,忘穿深巷,爲了細細體味這古老而獨特的房屋之美,我和媽媽登上木舟。船伕手持竹蒿,立於船尾,搖動木漿,一插,一撥,一斜,一提,一蕩……嫺熟的駕船技術讓遊客嘖嘖稱奇。船伕指着鋪滿石頭的小徑告訴我們:“烏鎮的街巷猶如一個棋盤迷宮似的,陌生的旅客常常歷遊其間而尋不到出口,但只要順着這條生命河而行,便可出鎮。”船兒隨着隨着水聲緩緩前行,就像輕奏起一曲悅耳的“六月船歌”,令我陶醉其中,不由得低聲輕吟:千磚萬瓦,百匠早就千古屋;一舟二櫓,三人搖過四仙橋。

下了船,我和媽媽又參觀了矛盾先生故居,故居中展覽這他如若飛鴻的書法,流芳百世的詩篇,我想:烏鎮這裏人傑地靈,茅盾先生一生深居簡出,爲國爲民,用不朽的文筆書寫著名大作,不正是“是非乎其大,有志者竟成”的真實寫照嗎?

午後的熱浪讓揹負旅行包的我汗流俠背,但絲毫不減我對烏鎮的熱情,我和媽媽不停拍照。是啊,烏鎮之美,幽靜淡雅得彷彿一幅畫,古風悠然如一首詩,我怎能不流連忘返呢?

背起行囊走四方作文 篇4

爲了拓展我的知識面,爸爸答應我暑假去神農架一趟。8月中旬的一天,我們一家三口高高興興地踏上了神農架之旅。

我們先乘火車到宜昌,再在宜昌乘大約五六個小時的車,便來到神農架的入口——鴨子口。這裏的海拔已經是一千八百多米了,與宜昌市區的炎熱相反,我感覺到了一絲絲的寒意,汽車玻璃也冰涼冰涼的。

汽車在盤山公路上又行駛四十多分鐘,就是神農架的最高峯——神農頂。從山上往山腳下望去,植被的垂直變化十分明顯。山腳是闊葉林,山腰是針葉林,再往高處,草樹交錯。越往上,樹就越來越少,到海拔兩千六百多米的地方,就基本上沒樹了,只剩下了各種各樣的草和大熊貓愛吃的箭竹,可惜箭竹都枯死了。到山頂便只有草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高山草甸。

神農架最有名的一個景點就是風景埡。這裏雲霧繚繞,再加上青翠的山巒,似乎仙境一般。聽說如果到了秋天,天氣好而且沒有云霧的話,景色會更加美麗。從這裏可以俯視到山腰上紅、黃、綠的樹葉,他們相互交錯,如一幅色彩斑斕的油畫;還能遠眺各種奇峯怪石,它們在叢林的襯托下顯得格外的幽靜、蒼莽。

離開風景埡,沿着盤山公路繼續往前走,便來到了板壁巖。在這裏,我看到了薔薇、冷杉、黃楊木、紅樺等過去我聽都沒有聽說的植物,其中有不少還是珍稀植物。有長了一千年還只有一個成人高的小葉黃楊,過去用來做直升飛機螺旋槳的紅樺,屬於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珙桐……跟隨着導遊走了一會兒,我們看到一個洞穴。據說這裏可能曾有野人出沒過。洞穴旁古木參天,樹上附着厚厚的一層苔蘚。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好新鮮呀!

游完板壁巖後,接着我們又遊了金猴溪、野人夢苑、瞭望塔等景點。

這次去神農架,在我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豐富了我的知識,增長了我的見聞。

背起行囊走四方作文 篇5

烏鎮!那個充滿各種香氣的小鎮,那個令我心神嚮往的小鎮,我來了!

烏鎮的空氣是香的。走進烏鎮,深吸一口氣,我覺得那是一種香香的味道,與城裏的空氣不同,很香,很好聞。就像是拿着鮮花的姑娘,全身散發着大自然的清新。而城是一種刺鼻的香水味。聞着清香,踩在小鎮的石板路上,這裏,也很香。腳踩在石板上發出“啪嗒”的聲響,清脆的聲音在空中瀰漫,我嗅着大地的味道,石板路很光滑。突然,周圍的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石板路上漠然的我,白霧環繞在我身旁,如同魔鬼般窺視着我,慢慢地散漫了,浮現在眼前的是一片翠綠的竹林,我依然踩着石板,但石板卻有些溼潤,我望着眼前的景象,翠綠的珠子生機勃勃,竹林裏不時傳來幾聲清脆的鳥鳴,一股幽香衝進大腦,讓人心曠神怡。慢慢地,我才發現自己沉浸在這幽香中太久。雙眼看向古色古香的木房建築。木房的古老。木樁上有着時間的刻痕;有“嘎吱”的聲響;還有令人流連忘返的香。那是一種樸素、古老、陳舊的香,很令人沉醉。高的木樁在我眼中很偉大,因爲它經歷滄桑卻仍屹立在這充滿香氣的小鎮。如今,它,也散發着迷人的香。氣香,路香,房香,水也是香的。烏鎮又稱水鄉,水從中間把這個小鎮子分成一塊塊的。這兒的水不是溪,不是河。而是平靜的水。坐在船上,我盯着下邊兒的水,水很平靜,卻又讓感到它是那樣生生不息。就如大自然那樣,不斷循環。水鄉烏鎮,不僅是水鄉,也是水香。來到烏鎮,所有的一切都是香的,連人也是香了起來。爸爸媽媽們在烏鎮中回憶過去,我知道這是回憶的香。小朋友在石林上蹦跳,最後在頂端會吸一口氣,哈哈大笑起來,這是童趣的香。一對對戀人坐在水邊談情說愛,那是愛情的香。

旅遊的人們在石板上感受着這無與倫比的香。我們,都在這象棋中沉醉…烏鎮?那個充滿氣香、路香、房香、水香、人香的小鎮,我走了……

背起行囊走四方作文 篇6

從重慶市豐都鬼城順江東下,大約經過一百公里後,在長江北岸,重慶市忠縣石寶鎮的中心,有一坨南北走向、孤峯拔地、四壁如削的巨大石山,它的南面倚山建有巍峨雄偉、聳入雲霄,共十二層樓的紅色塔樓。這就是被譽爲“江上明珠”的石寶寨。

石寶寨是怎樣得名的呢?傳說這坨石頭是女媧娘娘煉石補天後遺留下來的一塊五彩石,故當地人民叫它“石寶”。後來,明末農民起義將領譚宏據此爲寨,因此,又叫“石寶寨”。又因它形似玉印,所以,又名“玉印山”。整個山寨由“巨石”、“紅色塔樓”、“山頂廟宇”三部分組成。

下了船,過了一段青石板路,走過五百多米後,就到了前寨門,寨門的門楣上鑲嵌着“石寶寨”三個鎦金大字。寨門的兩側蹲坐着兩樽守護着寨門的威武銅獅子,跨進寨門,一條三米寬的石板路通向塔樓。在路的右側,有一個供往來遊客休息的花園。整個花園圍繞着一個圓形的水池修建。花草樹木、亭臺軒榭,烘托出了園中的幽靜。

沿着石板路向前走,這座懸崖峭壁、四壁如削的石寶寨就聳立在面前。只見寨身巖壁上,鐫刻着一些名人題詞。如田紀雲題寫的“江上明珠”;錢偉長題寫的“川東奇秀”等。再沿着石級往前走,就可見到一個石牌坊,在牌坊的牌楣上刻着“必自卑”三個大字,大概是取“登高必自卑”之意,說登上石寶寨,你一定會感到自己是渺小的。它告誡我們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謙虛謹慎,不要自高自大。

過了石牌坊,向南走二十餘米,就來到塔樓門前。只見寨門上雕刻着一些動植物,取其“福”“祿”“壽”“喜”之意。門楣上豎直刻着“小蓬萊”三個字。傳說,住在蓬萊仙島的何仙姑路經此地,被這裏的景色迷住,於是在此居住了多日。後人便稱此地爲小蓬萊。在“小蓬萊”下面,有碎瓷片嵌成的“梯雲直上”四個大字。寨門外有一個向外凸起的吊角樓平臺,這是爲了供遊覽者攝影取景修建的。

進入寨門,就到了石寶寨的主體部分——紅色塔樓,這是石寶寨最吸引中外遊客的地方之一。塔樓依山而建,共十二層樓,越往上樓越小,通高56米。全樓採用具有地方特色的穿抖結構修建,沒有使用一根鐵釘。塔樓每層末端均向上翹起,還有各種栩栩如生的動植物雕塑,如龍、仙鶴等。塔樓臨江的牆壁由鑿了1-3個直徑爲1米的圓孔和許多小方孔窗戶組成,這種設計,既有利於遊客遠眺長江,又有利於減輕塔身重量,保持樓內通風乾燥。爲防止塔樓木料被蟲蛀,所有木料都採用馬桑樹,在使用前,將木料晾乾,再用藥水浸泡等幹後才使用。塔樓修好後,再在所有木料上刷上一層紅油漆。這些保護措施使塔樓木料在400年後的今天仍然完好無損。每一層樓由幾根到十餘根大圓柱支撐着,全塔共用了100餘根這樣的圓木。爲了使塔身穩穩地靠在岩石上,每一根柱子都微微向岩石方向傾斜。越往上,傾斜度越大,使紅色塔樓緊緊貼在岩石上,其目的是想把塔樓的重心落到岩石上。

從樓梯盤旋而上,在第二層樓,有巴曼子刎首留城的雕塑。傳說春秋時,外族入侵巴國,巴國危在旦夕,巴王求救於楚國,楚國提出要求出兵後巴國割三個城池給楚。後在楚國軍隊的幫助下,巴國取得了勝利。楚索城,巴曼子刎首而留城。後來,當地人民感其忠義,於是改地名爲“忠州”(現稱忠縣)。繼續盤旋而上,每層樓都有塑像、畫像、名人字畫等。到了第七層樓,除了可從樓梯爬上去外,還可出西頭的小木門,沿着一條石梯,攀着鏈子而上。據說這條路在還沒有修塔樓前,是人們上下的必經之道。攀着鐵鏈繼續向上,就到了山崖南邊的一個小平臺,人稱“望江臺”。站在這裏,數公里之外的長江盡收眼底。

在望江臺的北邊,就是山頂廟宇部分。山頂廟宇從南到北依次由“天子殿”、“玉皇殿”、“王母殿”三大殿組成。三大殿分別有“四大天王”“玉皇大帝”“瑤池祝壽”、“八仙過海”等塑像,給石寶寨罩上了一層神祕的色彩。其實,這些塑像是後來加上的。早先的石寶寨是有和尚有廟宇的。1919年新文化運動傳到了石寶,當地一個叫鄧牌的鄉紳,在“民主”“科學”思想的指導下,發動進步青年將寨上的數百樽菩薩毀壞並推下了石寶寨,從此石寶寨上就再沒有菩薩了。在王母殿北面的一個小屋裏,一個小和尚手拿鏨子在打石洞。這就是流米洞。相傳,石寶寨上的這個洞能流出大米來,每天流出的米僅供和尚們吃,後來一個貪心的和尚就拿着鏨子想把洞打大些,多流出米來。豈料流米洞不但沒有多流出米,反而從此不流米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爲人切勿貪心,要知足常樂。

繼續向北走,就到了山頂後院,院內有一門銅炮,據載稱:這是石寶人民在同治年間,用來抗擊外來侵略者的武器。

站在庭院向東望去,一座現代化的城市拔地而起,那就是石寶移民新城。今年三峽二期水位淹沒到此後,石寶城將全遷到新城。那時,石寶寨的四周將是一片汪洋,石寶就成了一艘名副其實的江中巨輪了。

沿着庭院左邊的石級輾轉而下,經過“二墩巖”,又回到了前寨門,這時,你回頭再看一眼那夕陽輝映下的石寶寨,你會情不自禁地讚歎:“石寶寨真不愧是長江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啊!”

背起行囊走四方作文 篇7

在連綿起伏、錯落有致的羣山中,有一顆晶瑩剔透的寶石,它彷彿是從天而降,墜落於這挺拔、堅硬的山澗中的一面明亮的鏡子,正如它的名字-天池,與天相接,際天而來。

站在山腳下,一陣寒風吹過,天空中,烏雲如同堅硬的盾牌,讓太陽光無法撒下;山頂上,大霧瀰漫,一層薄薄的輕紗將天池蓋住了。雲有些厚重,厚厚地壓在了頭頂上方,爲那初次見面的天池增添了一縷神祕色彩。

漸漸地,太陽掙扎着走出雲層,漸漸地化開了大霧,一點一點,天池也從輕紗中露出了面容。彷佛一層水膜靜靜躺在環山中,清澈無瑕。羣山中的棵棵綠木舒展枝條,隨風擺動,投下一片片翠綠、柔和的光芒;雲層浣在空中,一點點變得潔白擡手彷彿撕下一縷,一團軟的像棉花般的雲片絲絲縷縷,即刻消逝在晴空中,環繞於池水上空,映着那漂浮不定的純白;池水清澈,透明,藍的好像連天空都無地自容,炫耀着純淨的色彩,翠綠、潔白、湛藍,溶爲一體,卻又不互相干涉,色彩好像滲入水中,永不退卻。微風拂過,池水微微盪漾,一波又一波綠、白、藍翻騰着,唱着一首首高昂、低沉的歌,歌頌着這美好的生活,我彷彿聞到了池水的味道,純淨,新鮮,也有一些親切,光彩泛出了水面,將山也染成了那和諧的色彩。

天池,有着純淨的色彩,婀娜的體態與靜動交織中那柔和的光彩,在心情煩悶時,想想天池,總能使我平靜下來,心中流着那清澈、柔和的天池水。

點評:

全文大篇幅寫景,動靜結合、色彩斑斕、運用多種修辭、長短句搭配。這些都來源於小作者細心的觀察、在頭腦中整理概括變成文字,再加入自己當時的感受,抓住每個景物的特點,挖掘它們的小細節與共同點變成了一副很美的圖畫。

如果你的文字像上文一樣能讓讀者腦海變現出圖畫,就是我們講的----

“再現”。

背起行囊走四方作文 篇8

會有那麼一天,天很藍,風很輕,空氣中瀰漫着淡淡的花香。我要拋開所有的事情,把思緒放空,背起行囊——那是一個有着幾件隨身物品的雙肩揹包。踏着輕鬆歡快、有節奏的步子,順着不太寬闊的馬路,一直一直往前走,但絕不是漫無目的的散步。

我會去很多陌生的城市,遇見很多陌生的人,見到很多從未見過的各種新奇事物,然後我就用一本有好看封面的筆記本,把它們都記錄下來。或許也會有令人煩惱尷尬的事,但並不會阻礙我前進。

我的第一站,是一個不知名的小古鎮,古色古香古建築。一來到這裏,就被沁人心脾的茶香所吸引。循着香氣,我走到了一扇木製大門前,門上貼着的春聯還完好無損。今天我就要在這裏住下,住在慈祥的老奶奶乾淨整潔的客房裏。

我的第二站,就來到了一座繁華的大都市。高樓林立,道路四通八達。可空氣卻並不新鮮,我踏着風快速逃離了這裏,這個呼吸困難的地方。

接下來,是第三站、第四站。我總是不知道下一站會走到哪裏,就像一道無解的方程式。

不管怎樣,我會一直走下去,直到我邁不動步子,看不清路。直到荒漠開出花朵,直到世界終結。

背起行囊走四方作文 篇9

俗話說得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萬里路,即遊遍天下。遊天下,在驚險、刺激,挑戰極限之餘,總會有不少收穫。從古至今,有許多這種成功的例子。

明朝時期有一個旅行家,叫做徐宏祖。遊遍大明十三省,明朝所有大好河山,不管有名沒名,都有他的足跡。他每次都是輕裝上陣,帶上幾塊銀兩、乾糧和水,就出發了。每天風餐露宿,樹林裏,懸崖上,打個地鋪,一夜就過去了。他不怕搶劫,不怕捱餓,不怕危險,不怕困難,毅然在外玩了三十餘年,常年在外旅遊,併爲後人寫下一本名傳千古的地理名作——《徐霞客遊記》。

還有一位著名的旅行家——馬可·波羅。他生在意大利,卻千里迢迢來到中國,在中國遊歷了20xx年,就爲了旅行,爲了探險。馬克·波羅在旅行過程中遭遇的困難比比皆是,甚至與死神擦肩而過,歷盡千辛萬苦,來到這遙遠的國度。而這次旅行,也給他帶來了畢生最大的成就:寫下了《馬可·波羅遊記》。

漢代的張騫,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明代的鄭和……許多人都曾遊歷四方,走遍萬水千山,都途經許多困難,歷盡磨難,最終名垂千古,獲得成功。

背起行囊走四方,多麼宏偉、遠大的一個夢想啊!走遍全世界,遊遍大好河山。在困難中磨礪,在危險中鍛鍊;在劇風驟雨中體驗驚險,在驚濤駭浪中感受刺激;在深山老林中與動物同歡,在懸崖峭壁上與自然同樂。歷盡千辛萬苦後,看到世外桃源,看到蓬萊仙境,看到碧水藍天。走遍天下,就是經歷風雨之後,到達目的地,在這裏,不管怎麼樣,你都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