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有關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700字錦集5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700字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700字錦集5篇

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700字 篇1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現在端午節的衆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糉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都與悼念屈原有關。每家每戶的端午節似乎都一樣,現在就由我來介紹我家的端午節吧!

端午節的習俗是吃糉子,賽龍舟。因此,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高手——媽媽。今天的早上,我跟媽媽學習包糉子。媽媽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夾在中間,然後把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空心的圓雉形。我學着媽媽的樣子,拿了三片子想把它捲成圓錐形,可就是卷不好,捲來捲去還是一個直筒。媽媽見了就在旁指點:“左手捏住糉葉的一角,右手將糉葉的另一角往裏卷,下面用力拉緊,上面放鬆一些。”在媽媽的指點下我卷好了糉葉。接着,媽媽在空心圓錐形裏的糉葉裏插上一根筷子,拿調味勺舀了一些糯米放在裏面,然後均勻地搖動筷子,直到把糯米包得緊緊的。我也在糉葉裏插好筷子、放好糯米。可搖動筷子的時候不是把糉葉刺穿了,就是糯米包不緊。媽媽說;”搖動筷子的時候要輕一些,把糉葉捏緊一些。你看……”媽媽邊說邊示範,我邊聽邊學,哈哈!我包的糉子像些樣子了。最後一道工序是捆繩。只見媽媽兩手握緊糉葉,用繩子在糉子尖角附近返纏了兩圈,結上繩頭,一個漂亮的糉子就包好了。我也照着捆好了第一各宗字。隨之,第2個,第3個……我一連包了好幾個。媽媽包的糉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等她把糉子包完後,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了一會兒就上桌了!雖然我們包的糉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糉子卻是香噴噴的。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三十分鐘後,再泡在湯水裏一個小時左右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這些糉子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你的食慾。

我和爸爸着兩隻小饞貓一聞到香味就圍着鍋子,問媽媽:“媽媽,媽媽,什麼時候能吃呀?”媽媽總會笑着說;“你們這兩隻‘小’饞貓!”

瞧,這就是我們家的端午節!

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700字 篇2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我的家鄉在河南省沁陽市,每年的這一個時候,家鄉的人都要吃糉子、帶五色絲線、飲雄黃酒、插艾葉來紀念死去的屈原。

家鄉的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吃糉子。端午節之後細菌多了,糉葉是有殺菌作用的,吃了防病。所以糉子花樣繁多:有蜜棗棕、紅豆棕、綠豆棕、黑米棕、糖棕……各具特色,其味各異。解開繩子,剝開糉葉時,那糉子裏藏着的蜜棗,真讓人口水一落千丈。鹹糉子裏白白的棕肉都升騰着蒸汽,散發着一種特有的棕香。兩糉子用盤子放在一起,活像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下晶瑩透亮散發着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真是香極了!

家鄉的端午節,家家戶戶的小孩子都帶五色絲線、飲雄黃酒,拴五色絲線,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爲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牀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裏。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裏,意味着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闢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爲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喝雄黃酒,據說屈原投江之後,百姓爲了避免屈原屍體被江裏的魚龍所傷,便紛紛把糉子、鹹蛋投人江中餵魚龍。一個老醫生拿來一罈雄黃酒倒人江裏,說要藥暈魚龍。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暈龍,龍鬚上還沾有一片衣襟。人們就把這條龍拉上岸,剝了皮,抽了筋,解除心頭之恨。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與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不敢傷害像屈原一樣心靈純潔的孩子們。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與歡樂啊!端午糉飄香,龍舟響噹噹,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精神的一種欽佩,歌頌。吃着正宗的家鄉糉子心裏別有一番滋味。

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700字 篇3

不知不覺,離開家鄉近八年了。

又是一個傳統的節日,這讓我想起童年時在家鄉那個可與春節相比的端午節。

我的家坐落在福建一個美麗的小縣城,新西蘭作家路易·艾黎早年到過那裏,稱她是中國最美麗的兩個小山城之一(另一個是沈從文的老家湖南鳳凰)。

家鄉的人十分看重端午節,在節日即將來臨時,人們就上山去割艾草,也會把家裏清掃一遍。五月初,這個小山城就到處瀰漫着濃濃的艾草味了。

端午節那天,家家戶戶門前都掛上艾草,家裏的角落也都要噴上雄黃酒。每當這時,我就跟在奶奶後面,看她端着一隻漂着一層雄黃的海碗,嘴裏嘬滿一口,然後一下一下地噴向老屋的每個角落。

我很好奇,追着問:“奶奶,爲什麼要噴雄黃?”奶奶便會神祕地左顧右盼,然後悄悄地擺擺手,說:“小孩子家,莫問!”

我又偷偷地跑去問媽媽,她說:“這是避邪的呀,奶奶怕‘邪’聽到,若是它聽見了,不就驅不了它了嗎?”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於是,我也偷偷地拿一小杯雄黃酒,學着奶奶的樣子,往牀頭噴一噴。我想,以後我就再也不會做噩夢了。那雄黃酒的味道可真不好聞,不過一想到已經把“邪”給驅趕了,我就揚揚得意起來。

端午節,也同樣是孩子們期盼的節日。

端午節一到,我從幼兒園回家,一進屋,就會看見廚房桌臺上擺着一大鍋煮好的艾草湯(其中還有許多我說不上來的草根、樹根),散發着淡淡的清香。

午飯後。媽媽就會用這艾草湯水給我洗澡,洗完後,我便可以穿上新衣服,那衣服裏也透着艾草的氣息呢。接着,奶奶把布做成的“小公雞”掛在我的脖子上,“公雞”的尾巴上翹着幾根長長的染紅的雞毛,下面是用艾草織成的裝紅蛋的袋子,我便歡歡喜喜地上幼兒園去了。

這可是我揚眉吐氣的日子!平時在幼兒園,我是再普通不過的了,可這一天卻不一樣,我掛着“小公雞”把頭仰得高高地,兩隻手背在後面,得意揚揚地在教室裏走來走去,因爲我家的“公雞”做得最好看了!

下午放學回家後,我就可以向長輩們討紅蛋了。我一邊唱着“雞公仔,啄尾巴,一路啄到婆婆家,婆婆出來看雞仔,雞仔出來拗桃花,桃花開,李花開,開到婆婆心裏花花開……”,一邊向奶奶、外婆要紅蛋(紅蛋也是用艾草煮的),然後把紅蛋放到艾草袋裏。

印象最深的是,外婆有兩個媽媽+一個生母,一個養母,自然我就比其他孩子多拿幾個紅蛋。掛在胸前得意地晃悠晃悠。那時候我就想:哈哈,家裏親戚多,真是好啊!

哦,家鄉的端午節!此時,我在廣州,又想起艾草浴、艾草蛋、有艾草昧的新衣服了……

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700字 篇4

“平靜,今天放學早點回家,要快點完成作業。”媽媽在送我上學的路上叮囑道。

“爲什麼?”我好奇地問。

“因爲快要端午節了,外婆說給你包大肉糉吃。”媽媽微笑着回答。

“哦耶!”我興奮地大叫。要知道大肉糉可是我的最愛。

下午放學後,我快速地寫好作業。回到家看到外公、外婆正忙着包糉子,我放下書包,開心地要求立即加入。“好,好,好,小丫頭,快去洗手。”外婆爽快地答應。我仔細地用洗手液將手洗得乾乾淨淨。

“一、二、三……二十二、二十三,哇,你們已經包了二十三隻糉子了。”我將包好的糉子認真地數了一遍。在我們家,外公可是包糉子的能手,只見他將二片糉葉疊在一起,折成一個三角形的樣子,左手拿着挽好的糉葉,右手拿勺將餡料放入挽好的三角糉葉中。最底層放二勺糯米,中間放上一大塊五花肉,然後最上面又蓋上一勺糯米。“咦,外公,這些肉怎麼紅紅的?”我歪着頭問。“那是因爲肉用醬油和酒醃製過呀。”媽媽搶先公佈了謎底。這時外公已將包好的糉子綁上了紅線,一個美觀的糉子就呈現在我的面前。看到外公熟練地手勢,我的手也癢癢的,決定大顯身手好好表現。

我先取了兩片糉葉,在媽媽的幫助下挽成三角形,然後學外公有模有樣地放入餡料。“哎呀,不好,餡料從底部都漏下去了。”大家看我緊張的表情,笑得前仰後合。我又試了幾次,結果餡料還是從“漏斗”中全部漏光。

媽媽見我像泄了氣的皮球,趕緊轉移我的注意力:“平靜,你知道端午節是什麼時候嗎?”

“是農曆五月初五。”哼,這就想難倒我?還好老師曾告訴過我們。

“那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呢?”媽媽繼續問。

“因爲糉子好吃唄!”我脫口而出,邊說還邊嚥了一口口水。

“來,媽媽給你講個小故事。”一聽有故事聽,我立馬來了精神。

“古時候,有個非常愛國的詩人叫屈原,他向楚王提出一個富國的計策,可是當時楚王不僅不聽,還要將他流放到邊彊。屈原傷心欲絕,在農曆五月初五那天選擇投江自盡了。當時人們怕他的屍體被魚蝦給吃了,就包了糉子扔進江中餵魚蝦。後來人們爲了紀念他,就把五月初五那天定爲端午節,而端午節吃糉子這個習俗也就一直流傳至今。”原來端午節吃糉子還有這麼一個典故,我恍然大悟。

聽完故事,外公、外婆將包好的`糉子放入鍋中煮,那肉香夾雜着糉葉的清香,從廚房飄散而來,讓我垂涎三尺。請跟我一起來個深呼吸,說不定你也能聞到我家的糉香味哦!

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700字 篇5

梅子熟透以後,端午的腳步款步而來。“她從花明柳暗細雨如絲的江南走來,從綠陰如蓋柳樹含煙的夢中走來,從我深深地凝眸中走來了。”這是當代詞作家豐樺對端午節的讚美。

我的家鄉在東北的山區。村莊的四周是連綿起伏的羣山,山上“佳木秀而繁陰”。一條清澈的小溪在巍峨的山澗溢出,淌過炊煙繚繞,雞鳴狗叫的村莊。千百年來,古樸安寧的村莊就這樣靜靜的躺在大山的懷抱中,吸收着大地的靈氣,沐浴着陽光的光輝。

野鵑花開過不久,就到端午節了。於是,我處在異國他鄉而又回憶起在故鄉過端午節的情景來

家鄉的端午節,很多風俗跟外地一樣系百索子,端午的前一天晚上凌晨3,4點鐘,母親起牀,把事先準備好的五色小繩系在孩子的手脖子上。小繩是掉色的,沾了水,把手腕染的紅一色,青一色,好玩極了。

端午節過了,等到第一場雨,孩子睡着後母親在悄悄的把小聲解下來,扔在水裏讓雨水將其沖走。

用五彩的紙疊了連環小寶燈掛在門楣上,象徵着一年的五穀豐登,衣食無憂。

記憶最深的是我8歲那年的端午節。那年,不知怎的,我身上起了又大又紫,腫的流膿的膿包,疼得我不得安寧,這時八一公公說“毛毛,你等着,我去弄些薆蒿來。”直到下午,他纔回來。我聽人家說這玩意放在水裏煮沸後,用水洗澡,能治百病。我洗完澡後果真不疼了。第三天,就好了。

事後我問八一公公緣由。他說“你這娃子走運,逢上端午節,不然,可夠你受得!”我至今也不明白他的意思。大概是由於恰逢上這個充滿神奇色彩的節日吧!

家鄉也要泡端午酒。再下過春天的第一場雨後,家家戶戶就已經將端午酒放入地下深埋發酵。裏面放6樣東西,那就是:北棗,荔枝,枸杞,橄欖,桂圓和杏仁。端午酒入嘴清香,可謂“泉香而酒洌。”端午酒還可以讓人長生不老呢!!!如今,媽媽也如法炮製,材料一樣,但入嘴後口感卻不一樣。我提醒媽媽:“你用的是這裏的酒,而不是家鄉自己釀的酒啊!”

我同媽媽已離開家鄉多年,但故鄉的山山水水,人情風俗在我心屏上總不能抹去。今年的端午節已經過完,我多想問問:親愛的鄉親們,你們又釀端午酒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