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成長作文 > 啓示作文

孟母三遷給我的啓示範文

孟母三遷指的是孟子的母親爲了使孩子擁有一個真正好的教育環境,煞費苦心,曾兩遷三地,現在有時用來指父母用心良苦,竭盡全力培養孩子。今天小編就來分享孟母三遷給我的啓示範文,請各位讀者好好欣賞和借鑑。

孟母三遷給我的啓示範文(一)

很久以前,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爲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裏了!」孟子的媽媽就帶着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着頭說:「這纔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孟母三遷給我的啓示範文(二)

孟子小的時候,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家年紀相彷彿的小孩一起學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喪事的遊戲。還跟《懷念母親》,常常來拜祭母親的季羨林打招呼呢!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孟子不務正業,就皺起眉頭,說:“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在繼續住在這裏了,不然,一定會荒廢學業的!”於是,孟母就帶着孟子離開了墓地。孟母在途中遇見了正在山中訪友的李漢榮,剛想要寒暄幾句,《山雨》就匆匆地來了。叮咚——叮咚——孟母和孟子成了山雨《唯一的聽衆》,並且用《心靈去傾聽》。

雨停了,孟母看見了郭楓在草叢中觀看《草叢的村落》。孟母對孟子好好地教育了一番。孟母帶着孟子,搬到了集市的旁邊去住。看到了殘疾青年對《窮人》的兩個孤兒說:“《別餓壞了那匹馬》!”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們做生意的樣子,吆喝起來,表演得像極了!

孟子的媽媽知道了自己的孩子又不務正業,又皺起眉頭,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母子倆啊,又搬家了。他們跟隨着曹敬莊去品味《索溪峪的“野”》。然後坐着火車去八達嶺,看見了《詹天佑》的銅像,孟子在心裏暗暗下了決心,一定要像詹天佑一樣成爲一個有用的人。孟母帶着孟子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知識就像一雙《彩色的翅膀》牽引着孟子撲向了無邊無際的知識天堂。這個時候,孟子的母親很滿意地點着頭,說:“《這片土地是神聖的》,他纔是適合我《中華少年》去住的地方呀!”

孟母三遷給我的啓示範文(三)

儒家學派位列第二的宗師,亞聖孟子孟軻,其母爲了他能學好,向上,在他兒時曾數次搬家,擇鄰而居。這就是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這個故事,最早見於西漢著名《詩經》學者韓嬰的《韓詩外傳》和著名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的《列女傳》等文獻中。後來,東漢著名歷史學家班固的妹妹班昭寫過《孟母頌》,西晉著名文學家左思的妹妹左棻寫過《孟母贊》,南宋時期出現的童蒙課本《三字經》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等句子。總而言之,在我國,孟母三遷的故事,歷代傳播不輟,已經達到了婦孺皆知的程度。

故事一樣,但各種文獻版本的文字略有不同。其中有一種《列女傳·母儀》的版本如下:“鄒孟軻之母也,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爲墓間之事,踊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爲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傍。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大致意思是,孟子家原本鄰近陵墓。少年孟子便在墓園裏玩耍,學人家哭喪的樣子。孟母認爲這個地方不利於兒子的成長,於是將家搬到一處市場的旁邊。不料,孟子又學起了商賈那一套自賣自誇的本事。孟母認爲這個地方也不利於兒子的成長,於是再一次搬家,搬到了一所學堂的旁邊。這一回,孟子的遊玩項目就變成了模仿儒生扮演祭祀、社交禮儀。這一下,孟母滿意了,認爲這個地方有利於兒子的成長,於是定居下來。後來,孟子進了學堂,接受了儒家“六藝”( 禮、樂、射、御、書、數)教育,終於成爲名聲赫赫的一代大儒。

人們不斷講述孟母三遷的故事,傳遞的主要資訊是:爲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應該選擇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具體地說,孟子之所以日後成爲大儒,那是因爲他有一個英明的母親,在他少年時代將家搬遷到了一所學校的旁邊。即,在孟子的成長過程中,“近朱者赤”的規律起了作用。

但實際上,同樣的故事,我們也可以有如下不一樣的解讀:孟子之所以日後成爲大儒,並非因爲他母親知性,喜歡儒家禮儀,使兒時的孟子能居住在一所學校的旁邊,而是因爲他母親好動,喜歡搬家,使兒時的孟子能在陵墓、市場、學校等不同地方居住過。根據孟子說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等開明通達的話語,到處宣揚“民爲貴,君爲輕,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其著作文字如汪洋大海,滔滔雄辯,精彩紛呈,教育起梁惠王、齊宣王等君主來,如同教訓童蒙弟子……等等情況,可以肯定,孟子不是一個書呆子。我認爲,孟子民本思想的形成,跟他兒時曾經在靠近陵墓、市場的貧民區居住過有直接關係;孟子言行的富有表現力與感染力,跟他曾經模仿喪家哭喪、模仿商賈叫賣——相當於系統學習過表演課程——有密切關係。

孟母三遷,“遷”字固然重要,“三”字也不可忽視。倘若孟子的家一直是位於一所學校旁邊的,他的人生道路很可能跟大多數生活環境良好、“品學兼優”的孩子一樣,循規蹈矩,終無大成。數次搬遷,使孟子有機會接觸瞭解社會各階層,有機會學習民間多種技藝,這纔是孟子成才的奧祕所在。孟子如此,孔子更是如此。孔子出身貧賤,所以“多能鄙事”(哭喪,吹拉彈唱之類技藝),喜歡到處走動,青年時期到周都(今天洛陽)向老子求教,中年時期到齊國求職,老年時期花十餘年周遊列國。沒有貧賤的出身,沒有四處漂泊的閱歷,很難想象,孔子會成爲萬世師表的聖人。從小居住在一個安全斯文的地方,一直受着良好的文化教育,從未見識過市井百姓的生活,這樣的人,是成不了孔子孟子這樣能夠影響歷史的人物的。充其量,能成爲魯哀公、梁惠王、漢獻帝、劉禪、李後主之類的悲劇人物。魯哀公向孔子請教時,描述自己的人生經歷是:“寡人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寡人未嘗知哀也,未嘗知憂也,未嘗知勞也,未嘗知懼也,未嘗知危也。”“生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的話,屢見後人引用。例如,曹操用以指漢獻帝,王國維用以指李煜,毛澤東用以指高幹子女。

孟母三遷給我的啓示範文(四)

孟母三遷的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今天又重新聽過很是發人深省。孟母爲了讓孩子有個好的薰陶,從辦白事的鄰居搬走,又從殺豬的鄰居遷出,最後搬到了學堂旁,讓朗朗的讀書聲伴隨着孩子成長。這個故事雖然不是要求我們,做家長的要把家都搬到學堂旁,但是確實給我們一個啓示: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很重要的。

我家門前有個收廢品集中點,他們的孩子就在一堆一堆的廢品中成長着,我在想這個孩子學到的是什麼呢?我家門前有個買舊自行車的點,他們的孩子看到的、聽到的又是什麼?賣菜的、買黃盤的等等這些農民工的孩子,他們應該有什麼樣教育和生活環境? 誰來管理這樣的生活環境?

我周圍的同事和朋友,他們孩子的教育和環境,也十分另人擔憂。現在的父母還有“三遷”的能力嗎?這可能會被大家認爲是杞人憂天。難道真的是杞人憂天嗎?茫然。